汪曉曉,張紫薇,康逸群,郭建榮
海軍軍醫(yī)大學附屬公利醫(yī)院麻醉與圍術期醫(yī)學部,上海 200135
自體輸血較異體輸血更加安全有效,并可節(jié)約大量血源,從而成為研究的熱點[1]。自體輸血逐步取代異體輸血已成為醫(yī)學發(fā)展的必然趨勢,但自體輸血是否對高齡骨科手術患者術后轉歸產生影響,從不同輸血方式的角度去評估血液保護技術的安全性以及科學價值,仍比較鮮見。本研究旨在比較傳統的異體輸血方法與自體輸血方法,觀察臨床評估指標,正確評估不同輸血方式的有效性以及預后變化的相對差異,實現科學,合理,有效的輸血?,F將結果報告如下。
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2020 研預審第(13)號]批準,并經患者或患者家屬簽署異體輸血、自體輸血相關知情同意書。選擇90 例高齡(年齡≥70 歲)行髖部手術患者,ASAⅠ~Ⅱ級。根據不同輸血模式分為三組,每組各30 例:異體輸血組(A 組),根據術中檢測指標,當Hb<8 g/dL 或Hct<25%時,進行異體輸血;自體輸血組(B組),術中行回收式自體輸血(IOCS),主要操作結束后回輸自體血;自體+異體輸血組(C組),自體血回輸后,若Hb<8 g/dL 或Hct<25%,酌情輸注異體血。排除標準:心肺肝腎等功能嚴重異常、血液系統疾病,懷疑流出的血被細菌或消毒液污染。
患者術前禁食水6 h,所有患者均不使用術前藥。入室常規(guī)監(jiān)測血壓、心率、心電圖、血氧飽和度。麻醉誘導采用靜注咪達唑侖0.1 mg/kg、丙泊酚1~2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順式阿曲庫銨0.2 mg/kg。氣管插管成功后,術中持續(xù)泵注丙泊酚3~6 mg/(kg·h)、瑞芬太尼0.1~0.2 μg/(kg·min)和順式苯磺酸阿曲庫銨2~3μg/(kg·min)維持麻醉和肌松。監(jiān)測血氣分析、血栓彈力圖、凝血功能、腦電雙頻指數、體溫。
1.3.1 免疫指標檢測 采集2 mL 中心靜脈血,置于EDTA-K2抗凝管中,輕輕顛倒6~7次混勻,于采集當日上機檢測;取流式上樣管2支,編號為T1和B1;向2支管內各加入25 μL 抗凝全血,混勻;將10 μL CD3-FITC/CD8-PE/CD45-PerCP/CD4-APC抗體加入到T1號管,10 μL CD3-FITC/CD16+CD56-PE/CD45-PerCP/CD19-APC 抗體加入到B1號管,充分震蕩、混勻,室溫避光孵育至少15 min;每管中加入250 μL 溶血素,混合均勻,并在室溫下避光放置至少3 min;送中心實驗室用流式細胞儀FACS 行T 細胞亞群、NK 細胞檢測,用儀器配置的Cellquest 軟件分析,以前向散射光(FSC)及側向散射光(SSC)設門,分析淋巴細胞群體。
1.3.2 術后轉歸觀察指標 進行康復指標檢測包括15項恢復質量量表(QoR-15)評分,記錄經濟學指標。手術評價:計算液體輸入量、輸異體血量、輸自體血量、失血量(儲血器中的液體總量+紗條中含血估計量-術中鹽水沖洗量)、尿量、手術時間。
使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或方差齊性檢驗未通過的采用非參數檢驗,正態(tài)分布資料的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ANOVA)對各組組內數據進行比較,差異顯著時使用LSD 檢驗進行兩兩比較,配對資料采用配對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采用多元廣義線性回歸模型分析不同輸血方式的組間差異。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性別、年齡、體質量、手術時間、尿量、晶體液量和膠體液量具有可比性(P>0.05)。C組術中出血量多于B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一般資料和術中各指標情況
A 組術后、術后1 d、3 d、5 d 的CD3+、CD4+和NK 細胞百分比均低于術前,B 組術后1 d、3 d、5 d CD3+、CD4+細胞百分比,C 組術后3 d CD4+細胞百分比,術后5 d CD3+細胞百分比均高于A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圖1~3。
圖1 三組患者術后CD3+細胞百分比
圖2 三組患者術后CD4+細胞百分比
圖3 A組患者術前、術后NK細胞百分比
表2 三組患者各時點細胞免疫功能指標情況(±s,n=30) %
表2 三組患者各時點細胞免疫功能指標情況(±s,n=30) %
a表示與術前比較,P<0.05;b表示與A組比較,P<0.05。
指標CD3+A組B組C組CD4+A組B組C組NK A組B組C組術前術后術后1 d 術后3 d 術后5 d 69.67±7.86 70.67±7.41 72.67±6.66 60.13±6.99a 63.62±12.29 66.67±5.03 51.20±5.71a 64.50±8.75b 61.00±8.66 53.13±5.46a 66.60±5.41b 71.00±4.24 53.87±6.31a 74.75±4.99b 71.00±5.83b 40.20±6.96 44.67±11.46 50.67±7.02 34.07±4.30a 36.62±13.74 43.00±10.44 32.80±8.38a 38.60±11.59 37.67±4.73 34.20±6.27a 42.00±8.80b 50.50±3.54b 34.53±7.77a 48.00±9.87b 44.00±5.23 15.80±4.35 15.00±1.83 18.33±1.71 10.67±5.25a 12.50±1.73 6.67±2.31 11.67±3.66a 12.67±2.08 15.00±2.83 12.20±3.76a 13.67±1.53 16.33±1.64 13.50±4.22 14.00±3.61 20.33±1.80
B、C 組在術后1 d、3 d QoR-15 評分均高于A 組,C組在術后1 d、3 d QoR-15 評分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三組患者手術前后QoR-15評分情況(±s) 分
表3 三組患者手術前后QoR-15評分情況(±s) 分
a表示與術前比較,P<0.05;b表示與A組比較,P<0.05。
組別A組(n=30)B組(n=30)C組(n=30)術前1 d 119.67±5.40 115.00±5.07 118.67±5.14術后1 d 100.00±6.87 108.00±4.23a 97.33±4.84ab術后3 d 109.67±5.43 117.33±4.06a 105.33±5.53ab術后7 d 118.00±5.29 120.67±7.22 117.00±6.65
調整患者年齡、性別、體質量、術中出血量因素后,B 組術后住院時間短于A 組,術后住院時間平均減少2.472(95%CI:0.238~5.324)d,C 組術后住院時間相比于A 組平均減少0.545(95%CI:-1.921~2.991)d,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69),見表4。
表4 三組患者術后住院時間影響因素廣義線性回歸分析結果
髖關節(jié)置換術由于創(chuàng)傷大,術中、術后失血量高,患者需要輸血情況較多,易發(fā)生輸血并發(fā)癥,為了減少大量異體血輸注可能給患者帶來的危害,此類手術是應用回收式自體輸血(IOCS)技術的良好適應證。因術中失血較多,易引起劇烈的血流動力學改變,影響患者生命體征的平穩(wěn)性,高齡患者循環(huán)功能及代償能力相對下降,也給術中麻醉管理帶來一定的風險。面對高齡患者與髖關節(jié)置換手術這兩個出血高危因素,以及自體血和異體血的巨大差異,本研究對擇期全麻下行髖部手術的高齡患者進行研究,綜合比較IOCS技術對高齡患者的具體效益。
血漿中T 細胞亞群及NK 細胞百分比的檢測可代表循環(huán)中淋巴細胞的變化,是反映患者術后細胞免疫功能的有效指標,對確定患者術后的預后具有重要價值[2]。T 淋巴細胞在人體免疫反應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根據表面標記可分為CD3+、 CD4+亞群等。 CD3+是T 細胞識別內源性抗原的主要識別單位,CD4+T 細胞可使效應T 細胞活化,實現對機體免疫的調節(jié)。 NK 細胞是一種對先天免疫系統至關重要的細胞毒性免疫調節(jié)細胞,構成主要的先天淋巴細胞亞群[3]。本研究結果表明,A 組術后、術后1 d、3 d、5 d CD3+、CD4+較術前均明顯下降,說明異體輸血會降低細胞免疫功能,其機制可能是異體血中包含白細胞碎片和血漿,是強有力的免疫抑制因素,這與國內外研究結果一致[4-6]。A 組術后NK 細胞數量下降多且恢復慢,這可能是異體血對高齡患者的體液免疫產生不利影響。異體血中的枸櫞酸鈉抗凝液對淋巴細胞也有較強抑制作用,機體在清除輸入的受損紅細胞時,可能使網狀內皮系統過量負荷,引起免疫抑制。B組、C組術后CD3+、CD4+、NK細胞輕微下降,均無明顯改變,說明自體輸血對患者的T 細胞免疫功能基本無影響,自體輸血不含異體血中的免疫活性效應物質,而自身有免疫調節(jié)反應,對細胞免疫有內在的正向調節(jié)作用,使各細胞免疫指標迅速恢復正常。C 組術后3 d CD4+細胞百分比、術后5 d CD3+細胞百分比均高于A組,進一步表明自體輸血可改善異體輸血引起的細胞免疫抑制[7]。王瑞含等[8]研究也發(fā)現,與同種異體輸血相比,術中自體輸血應用于剖宮產產婦,不會引起同種免疫反應。
本研究選擇QoR-15 對高齡骨科手術患者術后的恢復質量進行評分。B、C 組在術后1 d、術后3 d QoR-15 評分均高于A 組,C 組在術后1 d、術后3 d QoR-15 評分均低于B 組,術后7 d 無顯著差異,說明自體輸血為患者術后的早期康復帶來積極影響,能夠改善患者術后的恢復質量和心理狀態(tài)[9-10]。
本研究構建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術中出血量和輸血類型的多元廣義線性回歸模型,結果顯示,B 組術后住院時間低于A 組,C 組術后住院時間也少于A 組,但無明顯差異。研究表明自體輸血能縮短術后住院時間,有利于患者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IOCS應用于高齡骨科手術患者,相對于異體輸血可有效促進患者術后轉歸,提高術后早期恢復質量,縮短術后住院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