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峰
深圳市坪山區(qū)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廣東 深圳 518118
動脈粥樣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嚴重危害人類健康的常見病,其發(fā)生率逐年上升。近年來,有研究[1]表明,慢性炎癥反應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過程,而白細胞分化抗原40(Cluster of Differentiation 40,CD40)介導的信號傳導影響動脈粥樣硬化相關細胞功能,與斑塊的發(fā)生發(fā)展密切相關[2-3]。目前,如何早期發(fā)現(xiàn)斑塊的不穩(wěn)定、預防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發(fā)生,成為臨床的研究熱點?;诖?,本研究探討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s,ACS)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表達CD40和血清非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HDL-C)的相關性,現(xiàn)報告如下。
選取深圳市坪山區(qū)人民醫(yī)院心血管內科2019 年9 月—2020 年12 月收治的52 例住院患者作為研究對象。依據(jù)WHO1979 年制訂的標準并參考《2000 年ACC/AHA(美國心臟病學會)的診斷指南》[4]和《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5]將其分為ACS組21例、穩(wěn)定性心絞痛(stable angina,SA)組16例及以非冠狀動脈粥樣硬化心臟病(簡稱冠心?。┑幕颊咦鳛閷φ战M15 例。其中,ACS組:男16例,女5例;年齡38~74歲,平均年齡(57.33±11.52)歲。SA 組:男11 例,女5 例;年齡41~72 歲,平均年齡(59.12±8.87)歲。對照組,男9例,女6例;年齡40~76歲,平均年齡(55.93±10.74)歲。三組患者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通過。
(1)納入標準:均來自漢族人群,無血緣關系。(2)排除標準:①感染、慢性炎癥、惡性腫瘤、膠原系統(tǒng)疾病、甲狀腺功能亢進、肝膽疾病等非心臟性疾病。②其他心臟疾病,如繼發(fā)性高血壓、冠心病、心力衰竭、外周血管病、風濕性心瓣膜病、旁路移植術后及3 個月內行溶栓治療等。
三組患者入院48 h 內,采肘靜脈血2 mL,加入含枸椽酸鈉抗凝的塑料管中,送實驗室行外周血單個核細胞分離。將此管靜脈血緩慢移入另一加有等量淋巴細胞分層液的離心管中,使其形成清晰界面,室溫下2 000 r/min 離心25 min,吸取中間灰白色致密層,即分離出的單個核細胞。然后加入等體積磷酸鹽緩沖鹽水,在室溫下2 000 r/min 離心10 min,棄除上清,將細胞沉淀層移入1.5 mL 的離心管,用3~4 倍體積的磷酸鹽緩沖鹽水液洗2 次,再棄除上清,收集細胞沉淀備用。同時,抽取靜脈血2 mL 置于試管中,放置1 h,以4 ℃1 500 r/min 離心10 min,取上清。血清儲存在80 ℃冰箱中待測。采用全自動生化分析儀檢測三組患者血壓、血脂、血糖及體質量指數(shù)(BMI)等指標。采用間接免疫熒光流式細胞術檢測三組患者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表面CD40 和血清非HDL-C 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ELISA)檢測三組患者的血清C 反應蛋白(CRP)水平。
采用SPSS 19.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數(shù)和百分比(%)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B)或χ2檢驗。CD40、CRP和非HDL-C指標之間的相關性采用Bivariate 相關性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三組患者血壓、血脂[除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外]、血糖及BMI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CS 組的LDL-C 較SA 組、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三組患者血壓、血脂、血糖及BMI情況(±s)
表1 三組患者血壓、血脂、血糖及BMI情況(±s)
注:1mmHg=0.133 kPa。
指標血壓(mmHg)收縮壓舒張壓血脂(mmol/L)總膽固醇HDL-C LDL-C甘油三酯空腹血漿葡萄糖BMI(kg/m2)對照組(n=15)SA組(n=16)ACS組(n=21)F值P值126.56±20.70 75.78±9.80 128.56±14.69 76.40±7.23 134.19±22.31 79.33±11.11 0.665 0.288>0.05>0.05 4.04±0.79 1.54±0.30 1.83±0.45 1.71±0.86 4.63±0.99 25.19±4.80 4.55±0.97 1.24±0.43 2.30±0.59 2.27±0.59 5.31±1.06 23.18±2.55 4.95±1.43 1.18±0.36 2.56±0.90 2.04±1.03 5.87±3.07 24.03±2.39 2.952 3.323 5.825 0.808 0.657 0.964>0.05>0.05<0.05>0.05>0.05>0.05
對照組、SA組、ACS組的平均熒光強度分別為(11.50±2.21)、(9.99±2.55)、(19.41±5.08)。ACS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表達CD40水平較SA組和對照組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6.654、-5.062,P<0.05), SA 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829,P>0.05)。三組患者平均熒光強度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34.481,P<0.05)。
ACS 組血清CRP 水平為(13.04±16.74)mg/L,高于SA 組的(1.58±1.19)mg/L 及對照組的(1.43±1.10)mg/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014、-2.536,P<0.05),SA 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0.138,P>0.05)。三組患者血清CRP 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123,P<0.05)。
ACS 組血清非HDL-C 水平為(3.78±1.31) mmol/L,高于SA 組的(3.31±1.06)mmol/L 及對照組的(2.50±0.70)mmol/L,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t=-2.661、-2.677,P<0.05), SA 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t=-1.804,P>0.05)。三組患者血清非HDL-C水平相比,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F=4.567,P<0.05)。
CD40 與CRP 呈 顯 著 相 關 性(r=0.407,P<0.05),CD40與非HDL-C呈顯著相關性(r=0.379,P<0.05)。
目前,慢性炎癥反應是引起動脈粥樣硬化的病理基礎[1],而冠狀動脈內斑塊不穩(wěn)定導致的斑塊破裂是ACS發(fā)病的主要原因[6]。因此,探究斑塊不穩(wěn)定的血清學指標顯得十分重要,可以為早期預測ACS的發(fā)生提供相關信息。
本研究結果顯示,ACS組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表達CD40較SA 組和對照組高,提示CD40 可能與ACS 中冠脈內斑塊不穩(wěn)定、斑塊破裂有關,是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不穩(wěn)定的標志。CD40 隨著動脈粥樣硬化分級程度增加而增加,提示CD40可能在動脈粥樣硬化形成早期產生的作用較大[3]。有研究[7-8]證實,CD40-CD40L參與了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和發(fā)展過程,而阻斷CD40-CD40L 相互作用可抑制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和發(fā)展。CD40和CD40L存在動脈粥樣斑塊,在不穩(wěn)定斑塊中表達更明顯[9-10]。粥樣斑塊的炎癥是促使其破裂的重要因素。CD40分布在斑塊的肩部,而肩部是不穩(wěn)定斑塊最容易破裂的地方。斑塊內侵入炎性細胞越多,斑塊越脆弱。巨噬細胞能夠合成基質金屬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包括MMP-1、MMP-2、MMP-9 及MMP-3,這一酶家族能夠降解纖維帽的基質是動脈粥樣斑塊趨向不穩(wěn)定的主要原因之一[11]。MMPS 還可通過活化血小板、損傷血管內膜等機制致使動脈粥樣斑塊破裂,造成斑塊不穩(wěn)定[12]。這些研究進一步支持了本研究的實驗結果,據(jù)此推測,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表面CD40水平升高,可能會反映斑塊的炎癥程度和穩(wěn)定性狀況。
有研究[13-14]表明,CRP 水平與未來冠狀血管事件的發(fā)生密切相關。CRP 是一種臨床血清標志物,通過增強炎癥反應,參與動脈粥樣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Burke等[15]對突發(fā)性冠心病死亡的患者行病理尸檢研究時發(fā)現(xiàn),血液中高敏CRP水平較高的組與較低的組相比,患者血管內薄纖維帽的斑塊數(shù)目明顯增多,且容易破裂。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ACS 組的患者血清CRP 水平高于SA 組患者和對照組,提示CD40水平與CRP水平顯著相關。因此,本研究認為,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表達CD40 可作為ACS 臨床預測炎癥的指標之一,對于ACS 患者的病情判斷或預后評估具有一定的意義。
目前,LDL-C 是指導臨床治療高脂血癥的主要指標,但是有部分患者即使LDL-C達標,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血管疾病的殘余風險仍然存在。其中,在脂質方面,非HDL-C及低HDL-C 最受關注。有研究[16]探討高心血管疾病風險的老年人的甘油三酯和殘余膽固醇與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的關系,研究結果顯示,HDL-C、LDL-C與MACE無關。相反血清甘油三酯和非HDL-C濃度每增加10 mg/dL,MACE風險分別增加4%和5%,而殘余膽固醇每增加10 mg/dL,MACE風險增加21%,致使動脈粥樣硬化的脂質改變(甘油三酯>1.69 mmol/L 及HDL-C<1.03 mmol/L)也顯著增加,MACE風險約44%。另外一項研究[17]極低密度脂蛋白(VLDL)和甘油三酯在載脂蛋白B(apoB)引起心肌梗死的風險中的作用,結果顯示,VLDL膽固醇可解釋50%,包括apoB脂蛋白升高引起的心梗風險,而甘油三酯不能解釋該風險。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非HDL-C 濃度在ACS 組中較SA組與對照組高,提示非HDL-C濃度增加與急性冠脈綜合征呈正相關性,而CD40 與非HDL-C 呈顯著相關性。本研究結果發(fā)現(xiàn),非HDL-C與急性冠脈綜合征相關,說明非傳統(tǒng)的脂質生物標志物可用于評估殘余心血管風險,有助于指導臨床決策及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動脈粥樣硬化斑塊中的多種細胞因子相互作用,影響斑塊的穩(wěn)定性,而血清中細胞因子水平直接或間接地反映了斑塊炎癥程度和穩(wěn)定性狀況。因此,外周血單個核細胞表達CD40可能是冠脈病變活動性臨床標志物,有望成為預測ACS 發(fā)生及識別易損斑塊的敏感指標,為預防和治療ACS提供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