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容摘要:美國墨西哥籍作家瓦萊里婭·路易塞利在小說《失蹤兒童檔案》中,將行旅敘事與美墨邊境兒童難民危機書寫糅合在一起,構(gòu)建了管制之旅、追尋之旅和共在之旅三種行旅敘事形態(tài)。在種族主義、消極輿論以及警察、拘留中心等國家暴力機器的圍堵之下,兒童難民的逃亡舉步維艱。但小說沒有停留在控訴現(xiàn)狀的層面,而是將此次兒童難民危機追溯至19世紀(jì)美國政府在西南邊境對墨西哥、印第安人進行掠奪和排斥的殖民擴張主義政策。與此同時,小說通過消解媒體物化難民創(chuàng)傷的傾向和描述生命的柔脆性的方式,增強人們對難民創(chuàng)傷的共情,哀悼那些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的生命。
關(guān)鍵詞:瓦萊里婭·路易塞利;《失蹤兒童檔案》;行旅敘事;難民危機
基金項目:本文為江蘇省社會科學(xué)基金項目“21世紀(jì)美國文學(xué)評論界后批判思潮研究”(23WWB007)階段性成果。
作者簡介:朱榮華,博士,江蘇師范大學(xué)外國語學(xué)院教授,研究方向為英語文學(xué)和西方文論。
Title: Journey as a Narrative Pattern in the Refugee Novel Lost Children Archive
Abstract: Valeria Luiselli, a Mexican writer residing in the US, combines journey as a narrative pattern and depictions of the crisis faced by child refugees along the US-Mexican border in her novel Lost Children Archive. The novel employs three configurations of journey as narrative patterns: a regulated journey, a journey of pursuit, and a journey of coexistence. The child refugees in the story are confronted with racism, negative public opinions, and obstacles brought forth by state violence apparatuses like the police and detention centers. The novel, while critici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s, traces the reasons of the refugee crisis back to the plunders and expulsions committed by the American government against Mexico and Native Americans in the western and southern border areas in the 19th century. Additionally, the novel attempts to enhance people’s empathy with the refugees’ trauma to mourn the lives lost in the history by de-objectifying refugee trauma and portraying the precariousness of life.
Key words: Valeria Luiselli; Lost Children Archive; journey narrative; refugee crisis
Author: Zhu Ronghua, Ph. D., is professor at the School of Foreign Studie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211025, China). His research interests center on English literature. E-mail: ronghuazhu@126.com
《失蹤兒童檔案》(Lost Children Archive, 2019)是美國墨西哥籍作家瓦萊里婭·路易塞利(Valeria Luiselli, 1983- )的第三部小說,同時是她第一部用英語創(chuàng)作的作品。該小說不僅讓她繼第二部小說《我牙齒的故事》(The Story of My Teeth, 2015)之后,再度入選美國國家書評人協(xié)會小說獎,而且為她捧回安德魯·卡內(nèi)基小說杰出獎、美國藝術(shù)與文學(xué)學(xué)院獎、維爾切克創(chuàng)新獎、拉斯伯恩斯對開本獎、國際都伯林文學(xué)獎等諸多榮譽。這部以21世紀(jì)美墨邊境兒童難民危機為時代背景的小說,講述了一對生活在紐約的匿名夫婦帶著兒女自駕前往美國西南部的經(jīng)歷。他們此次決定帶孩子離開紐約,既是出于工作需要,也因婚姻的危機,試圖通過長途旅行促進彼此的溝通與和解。男主人公計劃一路前往亞利桑那州,為曾經(jīng)生活在奇里卡華山脈的美國印第安部落阿帕奇人制作聲音檔案,女主人公則計劃到美墨邊境地帶記錄兒童難民的聲音。她在紐約自愿給一位名叫曼努埃拉的墨西哥移民做法律翻譯時,了解到美墨邊境日益嚴(yán)重的兒童難民危機。曼努埃拉在六年前因為生計困難非法移民到美國,將兩個年幼的女兒留在了家鄉(xiāng)。由于家鄉(xiāng)的生存環(huán)境惡化,她試圖通過非法移民偷運者將女兒接到美國,卻被偷運者遺棄在邊境的沙漠地帶。幸虧邊防警察及時發(fā)現(xiàn),將她們帶到拘留中心,并根據(jù)孩子奶奶縫在她們衣領(lǐng)上的電話聯(lián)系上了曼努埃拉,希望她盡快找律師為孩子辯護。因為按照法律,如果非法入境的孩子來自加拿大和墨西哥,將立即遣送回國。曼努埃拉女兒的遭遇只是發(fā)生在眾多兒童難民身上的故事的縮影,所以女主人公決定親自前往美墨邊境地帶探個究竟。
《失蹤兒童檔案》采用了女主人公和小男孩的雙重敘事視角,并在敘事手法上融合了新聞報道、歷史史料、經(jīng)典文學(xué)作品片斷等多重文獻形式。帕特里夏·斯圖爾克(Patricia Stuelke)指出,該小說具有“檔案小說”(44)的特色,大衛(wèi)·詹姆斯(David James)則認為,小說通過將傷感場景前景化,促使讀者將對難民的同情轉(zhuǎn)化為“一種批判的品質(zhì)”(394)。但小說最明顯的敘事特征是采用了行旅敘事的結(jié)構(gòu)模式。當(dāng)夫婦倆帶著兩個孩子踏上前往西南邊境的旅途時,他們通過汽車收音機播報的新聞報道了解到,有八萬多從墨西哥、危地馬拉、洪都拉斯、薩爾瓦多等國來的兒童難民正想方設(shè)法穿越美墨邊境,希望投奔已經(jīng)移民到美國的父母或者愿意接納他們的親戚。他們不是為了追尋美國夢,“只是為逃離噩夢般的日常生活找到一條出路”(Luiselli 19)。這兩條相向而行的旅程構(gòu)成了小說中交叉呼應(yīng)的行旅敘事線索。有研究者指出,行旅敘事是美國文學(xué)的敘事本體,一方面是“對歐洲還鄉(xiāng)模式的顛覆”,另一方面是“基于美國文化意識的探索模式”(田俊武 25-26),寓意了“美國夢”的精神追求。然而,當(dāng)《失蹤兒童檔案》將行旅敘事與美墨邊境的兒童難民危機糅合在一起時,行旅敘事呈現(xiàn)出管制之旅、追尋之旅和共在之旅三種形態(tài)。小說中,兒童難民的旅途不再是通往自由和重生之路,而是充滿隔阻和傷痛。而且,小說將美墨邊境此次難民危機的根源追溯至19世紀(jì)美國帝國擴張的歷史背景,并通過消解媒體物化難民創(chuàng)傷的傾向和描述生命的柔脆性的方式,增強了人們對難民創(chuàng)傷的共情。
一、管制之旅:被隔阻的難民逃亡之路
在講述匿名夫婦一家的西行體驗時,《失蹤兒童檔案》采用互文手法,消解了行旅在美國文化中作為自由和希望的精神象征,為讀者呈現(xiàn)一條被管制的難民逃亡之旅。在夫婦倆收拾的行囊中,他們攜帶了凱魯亞克的《在路上》、科馬克·麥卡錫的《路》等小說。從《失蹤兒童檔案》的描述可以得知,他們一家自駕選擇的公路正是《在路上》中薩爾一行前往墨西哥邊境時的66號公路。在諸多公路中,66號公路被認為是最能反映美國文化精神氣質(zhì)的道路,“在美國文學(xué)中,類似66號公路的美國大路一直被禮贊、神化。作為一種象征,道路代表著美國夢所承諾的自由、自治和自我決定的可能性:它們不僅僅是美國夢的通道,它們本身已經(jīng)是美國夢的實現(xiàn)了。簡單的上路行旅就是行使運動的自由和選擇與我們的理想內(nèi)在相連的目的地”(田俊武 28-29)。在《在路上》中,66號公路見證了薩爾一行對習(xí)俗的反叛和對精神再造的追求。女主人公反復(fù)閱讀過這本“垮掉派”的代表作,但她批評凱魯亞克以一種先入為主的視角來描述薩爾西行的敘事手法,認為應(yīng)該讓沿途風(fēng)景自然呈現(xiàn)。她認為,“凱魯亞克筆下的美國與今天的美國截然不同,今天的美國是如此地貧瘠、蕭條和枯燥乏味”(77)。最明顯的差異是《在路上》為這條大路所渲染的包容、民主精神,在《失蹤兒童檔案》中已不復(fù)存在。
女主人公注意到,在沿途一些小餐館里,當(dāng)?shù)匕兹藭r常拿墨西哥人以及美國少數(shù)族裔開惡意的玩笑。隨著行程深入西南部,他們發(fā)現(xiàn)邊防巡邏警車越來越多,被截停盤問的次數(shù)也越來越頻繁。他們在西南部感受到的白人至上主義與排外情緒,與凱魯亞克在《在路上》中對邊境地區(qū)種族融合和少數(shù)族裔生活的贊美和羨慕形成明顯對比。這種氛圍的轉(zhuǎn)變,與美國政府在9·11恐怖襲擊之后加強邊境控制和管控人口流動的政策緊密相關(guān)??忠u事件“使美國人受到了巨大的沖擊,因為其本土自立國以來鮮有外敵入侵,因此,把守邊境,抵擋恐怖主義,防范非法移民等與邊境相關(guān)的議題就被納入到2002年成立的國土安全部的主要目標(biāo)之中”(劉一 65)。對邊境的控制不僅僅是為了打擊非法移民或走私犯罪,更上升為國家安全的保護措施??是蟠┰矫滥吘车膬和y民要想一路向北尋求庇護,面臨著隨時可能被逮捕或遣返的風(fēng)險。
除了種族主義歧視和愈發(fā)封閉的邊境,兒童難民還需要面對媒體輿論對其行程的阻礙。通過車上的收音機,主人公一家得知兒童難民數(shù)量急劇上升,并聽到美國民眾對這一現(xiàn)象的不同評論。有同情者認為兒童應(yīng)該得到保護,但隨即也有人反駁,稱這些兒童為“非法移民”和“異類”(39)等。一種對兒童難民進行“污名化”的現(xiàn)象經(jīng)由媒體傳播進入社會公共空間。途經(jīng)俄克拉荷馬州的一個加油站時,女主人公在當(dāng)?shù)貓蠹埳献x到一篇文章甚至將這些孩子比喻為“瘟疫”和“病毒”(124)。通過污名化,“人們實施各種歧視,并經(jīng)常在不假思索的情況下,借此有效地減少對方生命中的機會。人們建構(gòu)污名化理論,一種解釋對方劣等低下的意識形態(tài),以說明對方代表的危險。這種意識形態(tài)有時還基于諸如社會階級等差異性,讓自己對對方的敵意合理化”(Coffman 5)。通過將兒童難民污名化,對他們心懷敵意的人為自己贏得道德上的優(yōu)越感,不必為漠視他們的痛苦感到內(nèi)疚。這些輿論就像一堵無形的高墻,橫亙在他們進入美國的征途上。
當(dāng)難民歷經(jīng)重重創(chuàng)痛進入美國時,另一個更為嚴(yán)峻的障礙來自官方對他們背景的審查。進入邊境的兒童通常像曼努埃拉的女兒一樣,被安置在各個拘留中心。僅在德克薩斯州,就有近萬名兒童分散在不同的拘留中心,面臨著漫長的等待。他們在美國的親人需要提供各種證明材料和聘請律師為他們辯護,而他們自己則不得不面對一輪又一輪的盤問。在《告訴我結(jié)局如何》(Tell Me How it Ends, 2017)這本散文集中,路易塞利基于自己2014年在紐約移民法庭做口譯員的親身經(jīng)歷,詳細描述了進入美國境內(nèi)的兒童需要回答的問題。問題共計40個,涵蓋他們到美國來的原因、是否害怕回國等諸多方面。這些問題通常是用英語以不同方式反復(fù)詢問,所以他們的親人需要找到愿意為孩子們提供幫助的翻譯。只要有一個環(huán)節(jié)引起審核方懷疑他們的背景或動機,孩子們就會即刻被遣返。只有當(dāng)他們的難民身份得到官方認可,才能獲得庇護,得以在美國居住下來。當(dāng)前,國際社會對難民身份的認定,主要依據(jù)聯(lián)合國難民署1951年難民公約上的描述:難民指任何“由于擔(dān)心遭受迫害的恐懼而置身國籍國之外,無法,或者緣于該恐懼,不愿意獲得該國保護的人。這種恐懼有根有據(jù),與種族、宗教、國籍、某一社團身份或政治觀點等原因相關(guān)”(UNHCR 3)。該描述雖然為接收難民的國家提供了甄選標(biāo)準(zhǔn),卻由于將甄選和判斷的權(quán)利交給接收國而招致爭議。而且,1951年制定的標(biāo)準(zhǔn)是否仍然適用于當(dāng)今世界,已經(jīng)成為爭論的焦點。埃馬·考克斯(Emma Cox)等學(xué)者認為,“堅持聯(lián)合國的定義意味否認我們當(dāng)今政治時刻的復(fù)雜性,意味我們默認各接收國對難民做出越來越狹隘的區(qū)分,將尋找避難的人們拒之門外”(Cox, et al. 9)??紤]到《失蹤兒童檔案》中的難民主體是兒童,要讓他們證明自己遭受迫害、證明自己無法獲得國家保護顯然超越了他們的認知能力。所以,女主人公一家在收音機里不斷聽到入境兒童被遣返的消息。更糟糕的是,曼努埃拉打來電話說,她的兩個女兒在拘留中心突然失蹤,懇請她在到達新墨西哥或亞利桑那州時,幫助尋找她們。
在種族主義、消極輿論以及警察、拘留中心等國家暴力機器的層層圍堵下,兒童難民的逃亡舉步維艱。他們被仇視、被拒絕,身份難以得到承認,絕大多數(shù)人難以實現(xiàn)逃避戰(zhàn)禍、暴力或貧窮的愿望,踟躕在生命的荒原之中。
二、追尋之旅:作為歷史回聲的難民危機
為了探尋美墨邊境難民危機的根源,《失蹤兒童檔案》將其追溯到19世紀(jì)起美國在西南部因開疆拓土所引發(fā)的一系列武力沖突。這其中既有美國為了奪取墨西哥領(lǐng)土發(fā)動的美墨戰(zhàn)爭,又有對生活在西南邊界地帶的印第安人進行瘋狂屠殺的西進運動。這段歷史是19世紀(jì)懷揣帝國夢的美國政府書寫的暴力史,成為當(dāng)下美墨邊界難民危機的根源。
在小說中的西行之旅中,男女主人公常常討論沿途各地的歷史。當(dāng)他們前往新墨西哥和亞利桑那州時,孩子們詢問為什么這些原本屬于墨西哥的土地現(xiàn)在成為美國的一部分。男主人公直接告訴孩子說這些土地是美國偷來的,女主人公則解釋說這是一場歷時兩年的戰(zhàn)爭的結(jié)果。這場戰(zhàn)爭以墨西哥的戰(zhàn)敗告終,被迫將這些土地廉價出售給美國。美墨戰(zhàn)爭發(fā)生在1846年到1848年期間,是美國在19世紀(jì)打著“天定命運”的旗號進行擴張的產(chǎn)物。它是美國第一次通過武力在本國領(lǐng)土之外進行擴張的戰(zhàn)爭。當(dāng)時的美國總統(tǒng)詹姆斯·波爾克以門羅主義為幌子,“在所謂防止歐洲勢力對美洲干涉的借口下,對墨西哥進行明目張膽的侵略”(黃安年 60)。這場戰(zhàn)爭讓美國獲得廣袤土地,“包括今天美國的得克薩斯、加利福尼亞、新墨西哥、亞利桑那、內(nèi)華達等州的全部以及科羅拉多、猶他和懷俄明州的一部分,約占戰(zhàn)爭前墨西哥全部領(lǐng)土55%的地區(qū),大約230萬平方公里割讓給了美國,而美國僅僅為此付出1825萬比索作為補償”(朱世廣 49)。因此,關(guān)于為什么美國能夠從墨西哥手中得到這些土地的解釋,女主人公的回答雖然更具有歷史事實依據(jù),但男主人公的答案卻道出了美國非法攫取這片土地的非正義本質(zhì)。這場戰(zhàn)爭不僅讓墨西哥失去了大量的領(lǐng)土,而且對其社會、政治和經(jīng)濟環(huán)境造成了長期的負面影響。經(jīng)濟的衰退和混亂的社會政治環(huán)境導(dǎo)致大量的墨西哥人背井離鄉(xiāng),移民到美國謀生。美國在1924年頒布的《民族來源限額法》結(jié)束了美墨戰(zhàn)爭之后持續(xù)存在的兩國自由移民時代,但是卻加劇了非法移民的現(xiàn)象。根據(jù)學(xué)者研究,自20世紀(jì)20年代至今,“美國經(jīng)歷了四波墨西哥非法移民潮”(杜娟 41)。在每次非法移民潮的背后,都可以看到墨西哥社會危機和經(jīng)濟危機的影子。此外,除墨西哥人外,從墨西哥非法移民到美國的還有美洲其他各國的人。隨著經(jīng)濟全球化的發(fā)展,門羅主義的幽靈繼續(xù)推動美國把權(quán)力的觸角伸向這些國家,加劇這些國家社會生態(tài)的惡化和混亂,許多在本國難以謀生的人試圖通過非法途徑到美國碰碰運氣。在《失蹤兒童檔案》中,曼努埃拉就是這些非法移民中的一員。當(dāng)初他們?yōu)榱藴p少成功入境的羈絆,把孩子留在家鄉(xiāng),卻不料家鄉(xiāng)的社會生活環(huán)境每況愈下,導(dǎo)致今天美墨邊境兒童難民危機的爆發(fā)。
丹尼爾·阿雷奧拉(Daniel D. Arreola)研究發(fā)現(xiàn),在討論19世紀(jì)中期如何形成今天的美墨邊境時,人們往往忽略當(dāng)時美國印第安人奇里卡華阿帕奇人的生活區(qū)域。奇里卡華阿帕奇人是阿帕奇人的一支,因為生活在亞利桑那的奇里卡華山脈得名。阿帕奇人居住在新墨西哥、亞利桑那、索諾拉、奇瓦瓦等州盆地山嶺相間的地帶和高山叢中,這些區(qū)域當(dāng)時既不屬于墨西哥,也不屬于美國。在美國大陸擴張到來之前,他們已經(jīng)在這些邊疆地帶繁衍生息了近五個世紀(jì)(Arreola 111)。隨著1846年美國聯(lián)邦政府開始加強對邊境地帶的控制,美國政府軍與阿帕奇人的沖突不斷。聯(lián)邦政府采取利誘和武力相逼的手段,從阿帕奇人手中奪取土地和礦產(chǎn),將他們驅(qū)逐到保留地。到19世紀(jì)60年代,聯(lián)邦政府已不滿足扼制阿帕奇人的發(fā)展,而是將對阿帕奇人實施種族滅絕作為建立白人殖民社會的主要手段。為了捍衛(wèi)獨立和生存權(quán),阿帕奇人在酋長領(lǐng)導(dǎo)下展開了頑強的反抗。奇里卡華阿帕奇族的科羅拉達斯、科奇塞和杰羅尼莫等人就是這些杰出酋長的代表。但終因寡不敵眾,為了避免無謂的犧牲,杰羅尼莫在1886年4月帶領(lǐng)奇里卡瓦阿阿帕奇族人投降(Lahti 231)。自此,他們永久地失去了自己的家園,被當(dāng)成戰(zhàn)俘先后運往佛羅里達、阿拉巴馬、俄克拉荷馬等地,作為白人殖民者的戰(zhàn)利品向民眾展示。
在《失蹤兒童檔案》中,男主人公西南之行的目的就是要前往阿帕奇人曾經(jīng)生活和戰(zhàn)斗過的區(qū)域。在他心中,阿帕奇人是美洲大陸上最后一批自由的民族。他尤其關(guān)注奇里卡華阿帕奇人的酋長科奇塞、杰羅尼莫等人的生活足跡。他計劃通過采集聲音樣本的方式,記錄“杰羅尼莫和最后的阿帕奇人的鬼魂”(21),并將他要完成的項目稱命名為“回聲目錄”。女主人公對他的計劃非常不解,不明白他要以聲音記錄“鬼魂”的形式是什么意思。直到一家人來到杰羅尼莫在俄克拉荷馬西爾堡的陵園,看著兒子幫助他扛著設(shè)備錄制陵園中的風(fēng)聲、昆蟲聲、鳥鳴聲等各種聲響時,她才終于理解他這個項目的意圖?!盎芈暷夸洸皇鞘占呀?jīng)失去的聲音——這實際上是不可能的——而是收集在錄制期間時的某種聲音。當(dāng)我們聽這些聲音時,他們讓我們想起那些已經(jīng)失去的聲音”(141)。在這個被稱為“阿帕奇戰(zhàn)俘陵園”里,除安葬杰羅尼莫之外,還有其他三百多位奇里卡華阿帕奇人。男主人公記錄的聲音曾經(jīng)也穿越過杰羅尼莫和其他阿帕奇人的生活空間,是過去在現(xiàn)在的回聲。如今,這個回聲因為美墨邊境難民事件而愈發(fā)響亮,歷史以一種扭曲的形式不斷重演。
當(dāng)男主人公在旅途中給孩子們講述白人殖民者對阿帕奇人的所作所為和美國總統(tǒng)安德魯·杰克遜在國會上通過的《印第安人遷移法》時,女主人公意識到,他講的內(nèi)容與目前美國政府對美墨邊境難民采取的措施如此相似,以至于她恍然覺得他正在描述當(dāng)前正在發(fā)生的情形。她回想起自己讀過的一份材料,英語中表示“遷移”的單詞“removal”,“現(xiàn)在仍然作為‘deportation’(筆者注:‘驅(qū)逐出境’)的委婉語使用”(133)。除了所作作為如此相似之外,美國聯(lián)邦政府仇視阿帕奇人的二元對立意識形態(tài)同樣遺留到現(xiàn)在。為了給自己屠殺阿帕奇人披上合法的外衣,聯(lián)邦政府在諸如利伯爾法典(Lieber Code)等文件中,將白人殖民者對阿帕奇人的侵略描述為文明人對野蠻人的斗爭(Lahti 147)。所以,當(dāng)女主人公讀到對兒童難民進行污名化的文章時,她立即明白,那種將美國白人文明描述為野蠻和混亂力量的受害者的敘述仍然大行其道。正是憑借這種敘述話語,美國才為對外戰(zhàn)爭和軍事干預(yù)找到辯護的理由。在驅(qū)車尋找杰羅尼莫的陵墓時,女主人公發(fā)現(xiàn),阿帕奇人的陵園被安置在非常偏僻的樹林叢中,似乎只有將他們排斥在視線之外,白人殖民者才能感到安全。這與美國政府千方百計將遠道而來的兒童難民阻擋在國門之外的做法何其相似。
根據(jù)珍娜·洛依德(Jenna M. Loyd)的研究,美國西南邊境地帶的跨國種族關(guān)系與19世紀(jì)美墨邊界線的形成關(guān)系緊密:“美國白人為控制這些區(qū)域和那里的墨西哥與印第安居民所采取的行動,至今仍影響著當(dāng)下仇視和排斥墨西哥人的政策”(3)。當(dāng)我們審視當(dāng)今美墨邊境的難民危機時,不能忽視美國政府對墨西哥、印第安人的掠奪及其對異己力量的懷疑和排斥,《失蹤兒童檔案》中的難民危機正是這段歷史的回聲。
三、共在之旅:柔脆生命中的倫理建構(gòu)
《失蹤兒童檔案》在講述難民危機的同時,深入探討了如何為讀者單子式的自我存在提供移情的基礎(chǔ),促使他們對難民苦難做出積極回應(yīng),與難民建立共在關(guān)系。為此,小說通過消解媒體物化難民創(chuàng)傷的傾向和將傷痛具身化的方式,增強人們對難民創(chuàng)傷的共情感,哀悼那些湮滅在歷史長河之中的生命。
新聞媒體對該邊境難民事件采取的數(shù)據(jù)式、臉譜化的報道模式看似客觀,卻物化和遮蔽了難民所承受的痛苦。在收聽記者采訪過境難民時,女主人公明顯感受到采訪者有意營造悲傷、絕望的悲劇氛圍。她認為這種做法只是“將那些孩子轉(zhuǎn)化為媒體消費的材料”(96),未能促使聽眾對他們的處境產(chǎn)生共鳴。正如艾米·蘇曼(Amy Shuman)提醒說,挪用他人的痛苦講述故事的做法有時不僅起不到反抗壓迫性境遇的效果,反而滿足了故事接收者的窺探欲,“有可能排除意義,而不是開辟探詢和理解的路徑”(Shuman 5)。當(dāng)女主人公一家行駛到新墨西哥州的羅斯威爾市附近時,他們在收音機里獲知有一群兒童難民將在附近一個機場被遣返的消息。同往常一樣,報道內(nèi)容籠統(tǒng),對難民的實際狀況語焉不詳。女主人公決定改變原定路線,驅(qū)車前往機場一探究竟。在機場護欄網(wǎng)之外,他們果然看到一群孩子在警察的監(jiān)視之下列隊走入機場。女主人公借助兒子的望遠鏡發(fā)現(xiàn),被遣返的兒童數(shù)量并非如報道中所說的數(shù)百人,而是大約20人,最后一個上飛機的是一個約莫五、六歲的兒童,當(dāng)他在工作人員的陪伴下從云梯爬進機艙時,嘴里還吮吸著大拇指。女主人公看到警察有說有笑,絲毫不在意這些孩子在遣送回去之后的命運。她為無人傾聽這些孩子的心聲深感憤怒,無法接受諾大的美國竟然沒有他們的容身之地的現(xiàn)實。此時,讀者與女主人一樣,從新聞報道的消費者轉(zhuǎn)化為此次人道主義危機的見證者。兒童難民不再是媒體渲染的遠方圖景,而是以非常具體且真實的存在與讀者建立起關(guān)聯(lián)。
除了通過女主人公視角進行現(xiàn)場見證之外,小說還以文中主人公親歷孩子走失的痛苦經(jīng)歷,進一步增強了人們對難民創(chuàng)傷的共情。該事件與男孩決定帶女孩私自前往奇里卡華山脈“回聲峽谷”的行旅經(jīng)歷有關(guān)。男孩根據(jù)父母的對話推測,“回聲峽谷”將是他們此次西南之行的最終目的地。他告訴女孩,只要他們率先到達那里并幫助媽媽找到曼努埃拉失蹤的兩個女兒,父母就有可能不會離婚。然而,前往“回聲峽谷”的旅程很快變成苦役,走入沙漠中的男孩和女孩似乎成為美墨邊境兒童難民中的一員。這種身份上的交錯和重疊感,隨著他們奇跡般地到達“回聲峽谷”時愈加明顯。到達后,男孩因饑渴與勞累而精神恍惚。由于男孩先前從父親那里了解到,“回聲峽谷”是杰羅尼莫戰(zhàn)斗過的地方,這里曾經(jīng)生活著一群阿帕奇兒童戰(zhàn)士,他恍然感覺自己聽到他們的聲音。小說由此形成一種“幻影似的,極其多視角的”(James 408)敘述特征,男孩的意識與阿帕奇兒童戰(zhàn)士和兒童難民的意識相互交織,難以分辨。
從增強共情的效果來看,兩位孩子的行旅經(jīng)歷具有雙重意義:一是能喚起讀者對生命柔脆性的感知;二是兩位孩子的遭遇以隱喻的形式,召喚那些已經(jīng)逝去的生命。兩位孩子的離開不僅使他們自己的生命置于危險之中,同時也讓他們的父母切身感受到孩子失蹤帶來的錐心之痛。以前的難民創(chuàng)傷旁觀者和同情者轉(zhuǎn)變?yōu)榫哂蓄愃粕w驗的當(dāng)事人。正如巴特勒(Judith Butler)所言,“無論多么不徹底,生命的可逆轉(zhuǎn)性有助于在人與人之間建立起某種實在的關(guān)聯(lián)紐帶”(149)。人們對生命柔脆性的認識有利于加強與他人的共在意識,能夠增強對他人困境做出回應(yīng)的能力,那些被無視、被認為不值得哀悼的生命由此重新得到承認。另一方面,兩位孩子在“回聲峽谷”發(fā)現(xiàn),他們的喊叫會招來遠方的陣陣回聲。他們開始呼叫彼此的姓名、呼叫起杰羅尼莫等阿帕奇酋長的名字。與此同時,由于發(fā)現(xiàn)男孩遺留的字條,他們的父母趕到了“回聲峽谷”。 父母的呼喊與孩子們的聲音交織在一起,回聲在峽谷中延綿不斷。這種呼叫名字的行為具有強烈的儀式感,讀者面對的不再是靜默的文字,而是撲面而來的呼喊聲。這一情節(jié)自然會讓讀者聯(lián)想起書中另一處呼叫名字的情節(jié)。當(dāng)女主人公還沒開始西南之行時,她在紐約一條街道上參加了一位神父在一棟建筑前為失蹤難民舉行的守靈儀式。除她之外,參加儀式的還有12位來自洪都拉斯的移民。這些移民都有親人在美國“移民與海關(guān)執(zhí)行局”清理非法移民的行動中失蹤。他們面前的建筑正是一個拘留中心,這里的人有些將被驅(qū)逐出境,有些將永遠不知所終。參加守靈的人在神父帶領(lǐng)下,圍繞建筑走兩圈,然后將手掌按著墻壁。這時,12位參加儀式的移民逐個喊出自己失蹤親人的名字。這種哀悼的情感隨著“回聲峽谷”的情節(jié)再次得到釋放。那些消失的生命超越時空距離的限制,與活著的人們重新建立起共在的倫理關(guān)系。
在小說的結(jié)尾,男女主人公仍然決定離婚。對大團圓式結(jié)局的摒棄呼應(yīng)了該小說兒童難民敘事的主題,與傳統(tǒng)上以精神成長或夢想實現(xiàn)為結(jié)局的行旅敘事形成明顯差異。幸運的是,女主人公一家此次西南之行的經(jīng)歷以照片的形式得以保存下來。照片是男孩隨身攜帶的照相機拍攝的,他把所有的照片留給小女孩作為紀(jì)念。這些照片記錄了他們受警察盤查的情景,記錄了杰羅尼莫的陵墓,記錄了驅(qū)逐兒童難民出境的機場,記錄了兩個孩子徒步前往“回聲峽谷”的景象。這些照片不僅檔案化了他們的行旅經(jīng)歷,而且成為美墨邊境兒童難民危機的見證。讓—保羅薩特在談及文學(xué)的目的時指出,“作家選擇了揭露世界,特別是向其他人揭露人,以便其他人面對赤祼祼向他們呈現(xiàn)的客體負起他們的全部責(zé)任”(82)。在《失蹤兒童檔案》中,瓦萊里婭·路易塞利以行旅敘事的形式,揭露了美墨邊境兒童難民的困境,批判新世紀(jì)猖獗的美國白人至上主義,這種排他性的民族主義思想根植于美國長期奉行的“天定命運”論之中。當(dāng)談?wù)摦?dāng)前美墨邊境兒童難民危機時,人們不能忘記美國19世紀(jì)大陸擴張政策的遺患。小說召喚讀者關(guān)切兒童難民的艱難之旅、反思其歷史根源,在與兒童難民共情中構(gòu)建生命共同體。這或許就是文學(xué)閱讀的倫理意義。
引用文獻【W(wǎng)orks Cited】
Arreola, Daniel D. “Chiricahua Apache Homeland in the Borderland Southwest.” The Geographical Review 102.1 (2012): 111-130.
Butler, Judith. “Precarious Life, Vulnerability, and the Ethics of Cohabitation.” The Journal of Speculative Philosophy 26.2 (2012): 134-151.
Coffman, Erving.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1963.
Cox, Emma, et al. “Introduction.” Refugee Imaginaries: Research Across the Humanities. Edinburgh: Edinburgh UP, 2020. 1-11.
杜娟:美墨邊境非法移民問題歷史溯源?!秾W(xué)術(shù)探索》3(2018):40-44。
[Du, Juan. “The Historical Trace of Illegal Immigration across U.S.-Mexico Borders.” Academic Exploration 3 (2018): 40-44.]
黃安年:美墨戰(zhàn)爭和“天定命運”思潮的泛濫?!侗本煼洞髮W(xué)學(xué)報》4(1984):53-60。
[Huang, Annian. “The Mexican-American War and the Prevalence of the Idea of ‘Manifest Destiny’.” Journa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4 (1984): 53-60.]
James, David. “Listening to the Refugee: Valeria Luiselli’s Sentimental Activism.” Modern Fiction Studies 67.2 (2021): 390-417.
Lahti, Janne. Wars for Empire: Apaches, the United States, and the Southwest Borderlands. Norman: U of Oklahoma P, 2017.
劉一:九一一事件以來美國邊境政策的調(diào)整——基于“再邊境化”視角的分析?!睹绹芯俊?(2019):53-73。
[Liu, Yi. “Adjustment of U. S. Border Policy in the Post-9/11 Era: Based on an Analysis of Rebordering.” American Studies Quarterly 2 (2019): 53-73.]
Loyd, Jenna M. “Carceral Citizenship in an Age of Global Apartheid.” Occasion 8 (2015): 1-15.
Luiselli, Valeria. Lost Children Archive. London: 4th Estate, 2019.
讓-保羅·薩特:《薩特文學(xué)論文集》。施康強等譯。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98。
[Sartre, Jean Paul. The Literary Essays of Sartre. Trans. Shi Kangqiang, et al. Hefei: Anhui Literature and Art Publishing House, 1998.]
Shuman, Amy. Other People’s Stories: Entitlement Claims and the Critique of Empathy. Urbana: U of Illinois P, 2005.
Stuelke, Patricia. “Writing Refugee Crisis in the Age of Amazon: Lost Children Archive’s Reenactment Play.” Genre 54.1 (2021): 43-66.
田俊武:論行旅作為美國文學(xué)的本體敘事范式。《外國文學(xué)》5(2016):21-30。
[Tian, Junwu. “Journey as the Ontological Narrative Pattern of American Literature.” Foreign Literature 5 (2016): 21-30.]
UNHCR. Convention and Protocol Relating to the Status of Refugees. Geneva: Communications and Public Information Service, 2010.
朱世廣:論美墨戰(zhàn)爭對墨西哥社會發(fā)展的影響?!短焖畮煼秾W(xué)院學(xué)報》4(2001):49-51。
[Zhu, Shiguang. “The Effect of America-Mexico War on Mexican Soci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4 (2001): 49-51.]
責(zé)任編輯:張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