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討新媒體背景下“知、情、意、行”教學模式的內涵及在高校思政課中的應用價值。文章采取文獻分析法和教學實踐觀察法,系統(tǒng)分析新媒體背景下“知、情、意、行”教學模式的具體內涵,包括知識傳授與認知提升、情感激發(fā)與價值塑造、意志培養(yǎng)與道德引導、行為養(yǎng)成與習慣培養(yǎng)四個維度。研究發(fā)現(xiàn),利用社交媒體、視頻課程、虛擬現(xiàn)實(VR)等新媒體平臺,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思政教育的現(xiàn)實關聯(lián),促進學生的行為轉化與實踐能力提升。然而,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校思政課也面臨信息碎片化、網絡輿論環(huán)境復雜多元、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參差不齊、教師教學資源和能力不平衡等主要挑戰(zhàn)。針對這些問題,文章提出通過數字媒體資源優(yōu)化知識傳授、構建互動式數字平臺引發(fā)情感共鳴、運用社交媒體平臺加強意志培養(yǎng)、利用新媒體工具推動行為轉化與實踐等具體策略。實施這些策略,可以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技術優(yōu)勢,促進“知、情、意、行”教學模式的有效實施,提升思政課的教學實效性和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研究結果表明,新媒體在思政課教學中的應用,不僅能夠豐富教學手段和內容,還能夠有效應對當前復雜的教學環(huán)境,為高職院校思政教育創(chuàng)新發(fā)展提供有力支持。
關鍵詞:新媒體;高職院校;思政課;“知、情、意、行”教學模式
中圖分類號:G7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3-0185-05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fā)展,新媒體已深刻影響高職院校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思想政治理論課作為培養(yǎng)學生道德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的重要課程,面臨著教學模式和內容創(chuàng)新的雙重挑戰(zhàn)。中共中央辦公廳和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若干意見》提出,“注重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fā)展,全面提升學生思想政治理論素養(yǎng),實現(xiàn)知、情、意、行的統(tǒng)一”。本文旨在探索新媒體背景下“知、情、意、行”教學模式的應用路徑,以提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實效性。
(一)“知”的內涵
在“知、情、意、行”教學模式中,“知”指的是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課程知識的理解和認知。傳統(tǒng)思政課主要強調知識傳授,而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知”不僅限于課堂上的理論知識,更多的是拓展到網絡信息、時政新聞、專家解讀等多元化的信息源[1]。教師應充分利用新媒體平臺的技術優(yōu)勢,如社交媒體、視頻課程、網絡講座等,提供豐富的學習資源,使學生能夠在課外自主學習,提升對政治理論的興趣和理解深度?!爸钡呐囵B(yǎng)不僅是理論知識的傳授,還能幫助學生在快速變化的信息時代建立起系統(tǒng)化、科學化的政治認知體系。教師要通過分析時政新聞、熱點事件等,將理論與現(xiàn)實緊密結合,帶領學生深刻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及當前黨和國家的大政方針,從而為學生產生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奠定堅實的認知基礎。
(二)“情”的內涵
“情”是指學生在理解思政理論知識后,產生的情感共鳴和價值認同。新媒體背景下,情感教育不再是單純的理論灌輸,而是通過互動式、情境化的教學方式引發(fā)學生的情感共鳴。新媒體新技術為教師創(chuàng)造了更為生動和直觀的教學情境。教師可以通過短視頻、虛擬現(xiàn)實(VR)、增強現(xiàn)實(AR)等技術手段,呈現(xiàn)歷史事件和社會現(xiàn)象,幫助學生從感性層面理解理論背后的情感價值。在此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傳遞正確的價值觀,還要引導學生將情感體驗與理論知識結合,激發(fā)學生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感[2]。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通過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形式,鼓勵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體驗,加強課堂互動,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三)“意”的內涵
“意”指的是學生的精神意志和道德品質的培養(yǎng)。在思政課中,意志教育主要是通過對學生的情感引導,幫助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行為準則,使學生在面對生活中的困境和挑戰(zhàn)時,能夠展現(xiàn)出積極向上的態(tài)度和堅持不懈的精神[3]。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通過展示先進人物和典型案例來激勵學生。例如,通過新媒體平臺傳播的先進人物事跡和社會模范,引導學生從中汲取精神力量,培養(yǎng)其敬業(yè)、責任、誠信等優(yōu)秀品質。新媒體不僅可以使這些人物事跡更加生動、直觀,還能通過互動平臺讓學生參與討論、發(fā)表見解,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和社會責任感[4]。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活動,讓學生通過親身體驗和實踐錘煉自己的意志,形成自覺行動的能力。
(四)“行”的內涵
“行”指的是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和價值理念轉化為實際行動的過程?!靶小笔抢碚摻逃罱K的落腳點,是實現(xiàn)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關鍵步驟。新媒體新技術的普及為這一轉化過程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平臺。教師可以通過新媒體平臺開展在線作業(yè)、任務管理、行為反饋等活動,督促學生將所學知識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通過參與各類志愿服務、社會調研等活動,在實際行動中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通過設定具體的行為目標和任務,讓學生在課外實踐中不斷鞏固和深化對思政理論的理解與認同[5]。同時,新媒體平臺的社交互動特性使學生可以實時記錄并分享自己的實踐成果與反思,形成自我監(jiān)督和互相激勵的學習環(huán)境。教師在此過程中起著指導和引導作用,幫助學生在實踐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逐步形成穩(wěn)定的行為習慣,從而使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自覺踐行所學的思想政治理論。
(一)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知、情、意、行”教學模式通過引入新媒體新技術,極大地拓寬了思政課的教學形式和內容,能夠有效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在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思政課的內容較為理論化,學生往往缺乏參與感和互動感,難以深入理解和積極參與。而在新媒體環(huán)境下,教師可以利用短視頻、直播、在線討論、互動課堂等多種形式,使課堂內容更加生動、富有吸引力。通過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多樣化的教學手段,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體驗到知識的趣味性和現(xiàn)實意義,進一步提升對思政課程的關注度和參與度[6]。教師可以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及時分享時事熱點,并結合課堂內容進行深度分析,既加深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又促進他們對實際社會問題的興趣和思考。
(二)加強思政教育的現(xiàn)實關聯(lián)
“知、情、意、行”教學模式的實施,使思政課程與現(xiàn)實生活更加緊密地結合,提升了教學內容的實際意義和時代價值。通過新媒體平臺,教師可以及時傳遞社會、政治、文化等方面的熱點新聞和社會現(xiàn)象,引導學生將思政理論與現(xiàn)實問題結合,并進行分析和討論,提升學生的政治敏銳度和判斷力[7]。學生通過對時政熱點的學習,不僅能加深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知,還能形成更為全面、辯證的社會觀。
(三)促進學生行為轉化與實踐能力提升
“知、情、意、行”教學模式強調知識的學習、情感的激發(fā)、意志的培養(yǎng),最終推動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8]。這種模式能夠有效促進學生從認知到行為的轉化,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實踐能力和責任感。通過新媒體新技術,教師可以設計更具挑戰(zhàn)性和互動性的課外實踐任務,如在線調研、志愿服務、公益活動等,讓學生在實際行動中踐行所學的理論知識,并通過社交平臺分享和反思自己的學習過程和成果。在此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深化對思想政治理論的理解,還能在社會實踐中提升自己的批判性思維、組織能力、溝通能力等實際能力。同時,教師可以通過對學生行為的跟蹤與反饋,幫助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步內化理論知識,形成穩(wěn)定的行為習慣,進一步提升其道德素養(yǎng)和社會責任感。
(一)信息碎片化導致認知深度不足
新媒體環(huán)境下,學生通過社交平臺和多媒體工具獲取信息的渠道多樣化,信息量龐大且傳播迅速。然而,網絡信息的碎片化,使學生難以系統(tǒng)、全面地理解和掌握思想政治理論[9]。時政新聞、熱點事件往往以碎片化、片面化的方式呈現(xiàn),容易使學生停留在表面現(xiàn)象的分析,而忽視深層次的理論探討和哲學思維。此外,網絡信息更新快速,學生接觸到的內容龐雜,缺乏對信息的篩選和理性思考,導致他們在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的過程中,缺乏必要的理論深度和系統(tǒng)性。這種情況削弱了思政課在學生認知形成過程中的引導作用,阻礙了學生對理論的深刻理解和應用[10]。
(二)網絡輿論環(huán)境復雜多元
網絡空間各類觀點、立場交織在一起,充斥著各種聲音,包括反對、質疑以及極端的觀點,這些信息通過社交媒體迅速傳播,容易對學生的思想觀念產生負面影響。尤其是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學生可能受到這些信息的誤導,導致其對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社會價值觀、歷史事實等產生偏見甚至誤解。由于網絡輿論的多樣性和不確定性,學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部不良信息的干擾,導致其對政治理論的理解存在偏差,影響其思想道德水平的提升。
(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參差不齊
高職院校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批判性思維尚在培養(yǎng)階段,且個體差異較大。盡管新媒體為學生提供了豐富的學習資源,但許多學生由于自制力不足,往往容易被網絡上的娛樂內容和無關信息分散注意力,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在這種環(huán)境下,部分學生對思政課程缺乏足夠的重視,難以做到主動學習和深入思考,尤其是在面對較為抽象的理論時,學生往往容易感到枯燥乏味,缺乏內在的學習動力[11]。此外,學生往往缺乏辨別信息真?zhèn)蔚哪芰?,容易接受片面或偏激的觀點,對思政課程的學習產生消極情緒,這會進一步削弱課程教學效果。
(四)教師教學資源和能力不平衡
部分教師對新媒體新技術的掌握不足,未能充分利用現(xiàn)代教育技術豐富教學手段和提升課堂互動性。盡管有些教師通過平臺整合課程資源,但由于專業(yè)知識有限,無法高效地將新媒體新技術與思想政治理論教學有機結合[12]。同時,部分教師在傳授內容的過程中沒有有效融入時政熱點和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導致課堂內容難以引發(fā)學生共鳴。此外,受教學方式和資源的限制,思政課程的個性化、互動性較弱,難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從而影響教學效果。
(一)利用數字媒體資源優(yōu)化知識傳授
教師可利用在線教育平臺,如MOOC、慕課等,提供豐富的課程內容,包括視頻講座、電子教材和互動課件等,確保學生能夠隨時隨地訪問學習資料。利用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釘釘等,發(fā)布最新的時政新聞、政策解讀和理論文章,幫助學生及時獲取和更新知識。教師可以通過數字圖書館和在線數據庫,引入大量的學術資源和案例分析,拓展課程內容的深度與廣度。此外,采用多媒體展示工具,如PPT、Prezi、視頻剪輯軟件等,將抽象的理論知識形象化、具體化,深化學生的理解和記憶效果。
(二)構建互動式數字平臺引發(fā)情感共鳴
教師可通過創(chuàng)建在線討論區(qū)、實時聊天群組,鼓勵學生在數字平臺積極參與討論和交流,表達個人觀點。教師可用直播技術,實時進行情感渲染,通過語音語調、表情和肢體語言增強課堂感染力,使學生更容易產生情感共鳴。應用虛擬現(xiàn)實(VR)和增強現(xiàn)實(AR)技術,使學生沉浸式體驗歷史事件和社會現(xiàn)象,深化對情感價值的理解與認同[13]。通過視頻剪輯和音頻制作工具,教師可以制作與情感教育相關的多媒體內容,如感人故事等,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反應和價值認同。此外,運用數據分析工具,教師能夠實時監(jiān)控學生的情感反饋,及時調整教學內容和方式,確保情感教育的有效性和針對性。
(三)運用社交媒體平臺加強意志培養(yǎng)
教師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抖音等社交媒體發(fā)布勵志內容、優(yōu)秀人物事跡和道德規(guī)范案例,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價值觀和道德觀。通過創(chuàng)建專題討論組和線上挑戰(zhàn)活動,引導學生制定學習目標和行為規(guī)范,強化自我管理和自律能力??衫梦⒉┖臀⑿殴娞?,定期推送與意志培養(yǎng)相關的文章、視頻和音頻內容,幫助學生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和積極的生活態(tài)度。通過在線問答和互動直播,教師能夠及時回應學生在意志培養(yǎng)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和困惑,提供個性化的指導和支持[14]。此外,借助數據追蹤和分析工具,教師可以掌握學生的參與情況和進展,針對性地調整培養(yǎng)策略,確保意志培養(yǎng)的持續(xù)性和有效性。
(四)利用新媒體工具推動行為轉化與實踐
新媒體工具在思政課“行”的環(huán)節(jié)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推動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行動。教師可通過在線任務管理系統(tǒng)和移動應用,布置和跟蹤學生的社會實踐任務,如志愿服務、公益活動和社會調研,確保學生在實踐中應用所學知識??衫靡曨l會議和直播平臺,組織線上實踐分享會,學生可以實時展示和交流自己的實踐成果和心得體會,促進經驗共享和交流。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如微博、微信朋友圈和抖音等,學生能夠記錄和展示自己的實踐過程,接受來自同伴和教師的反饋與鼓勵,增強行為轉化的動力和持久性[15]。教師可借助電子檔案和數字評估工具,系統(tǒng)記錄學生的實踐活動和表現(xiàn),進行科學評估和反饋,幫助學生不斷改進和提升。此外,教師可利用大數據分析學生的行為數據,識別行為轉化中的瓶頸和問題,優(yōu)化實踐活動的設計和實施方案,確保行為轉化的有效性和持續(xù)性。
(一)提升學生的政治理論認知與理解深度
新媒體背景下,運用“知、情、意、行”教學模式,通過多樣化的信息傳播方式,能夠顯著提升學生對思想政治理論的認知與理解深度。教師利用數字媒體平臺,能夠實時更新和展示最新的政治動態(tài)、政策解讀及理論發(fā)展,使學生能夠及時獲取權威信息,形成系統(tǒng)化的政治認知體系。發(fā)布互動式多媒體內容,如視頻講座、在線討論等,能夠加深學生對復雜理論的直觀理解和記憶。新媒體提供的豐富資源和靈活的學習方式,能夠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和深度思考,幫助他們將理論知識與實際社會現(xiàn)象相結合,提升理論學習的實效性和應用性[16]。
同時,通過數據分析工具,教師能夠精準掌握學生的學習進度,針對性地輔導和調整教學內容,進一步深化學生的理論認知,增強其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識
新媒體新技術在“情”環(huán)節(jié)能夠顯著增強學生的情感共鳴與價值認同。使情感教育更加生動和直觀,幫助學生在情感層面深入體驗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論知識,使其能夠沉浸式感受歷史事件和社會現(xiàn)象,增強對國家和社會的認同感。社交媒體平臺的互動討論和情感分享,能夠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和共鳴,增強集體認同感和社會責任感[17]。新媒體所提供的多樣化表達方式,使學生能夠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情感和觀點,促進情感體驗的內化和價值觀念的形成。
新媒體新技術為高校思政課提供了新的教學平臺與手段,推動了“知、情、意、行”教學模式的創(chuàng)新與實踐。在此背景下,思政課教師不僅要豐富課堂內容,還要善于運用新媒體拓展知識傳授方式,引發(fā)情感共鳴,提升學生的道德意識和行為規(guī)范。通過整合傳統(tǒng)教育與現(xiàn)代信息技術,逐步實現(xiàn)知識的內化、情感的升華、意志的培養(yǎng)與行為的轉化。新媒體能夠使思政教學變得更加多元化,更好地應對當前復雜多變的輿論環(huán)境及學生多樣化的學習需求,使思政教育更加貼近學生的思想實際,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 宋麗麗,王靖誠.“知行合一”思想理念視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模式創(chuàng)新探析[J].科學咨詢(科技·管理),2024(5):244-247.
[2] 陳昕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知、情、意、行”教學模式探索: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2(28):151-153.
[3] 郭連俊.開放教育視域下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行結合教學模式研究[J].黑河學刊,2021(3):72-74.
[4] 齊小萍,張國艷,周碧蓉.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行轉化教學模式探索的實證研究:以寧波職業(yè)技術學院為例[J].中國職業(yè)技術教育,2017(5):77-82.
[5] 劉風.淺談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知行統(tǒng)一”教學模式的構建[J].中國市場,2013(33):158-160.
[6] 郭長華.“知——思——行”一體化教學模式視閾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實踐教學的幾點思考[J].河南教育,2011(8):7-8.
[7] 陳昕昕.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知、情、意、行”教學模式探索:以思想道德與法治課程為例[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2(28):151-153,202.
[8] 陳春蓮.從“知、情、意、信、行”五個維度講好抗疫故事:以高職院?!八枷氲赖滦摒B(yǎng)與法律基礎”課為例[J].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4):113-119.
[9] 李虹.職業(yè)精神教育融入高職思政課的“立體多維模式”研究:基于“知情意行”視角的綜合分析[J].山東農業(yè)工程學院學報,2018,35(6):143-144,146.
[10] 陳晨.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創(chuàng)新性研究:知情意行在實踐中的統(tǒng)一[J].才智,2013(5):31-32.
[11] 孫暢.數字賦能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研究[J].成才之路,2024(27):9-12.
[12] 高月.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思政教育體系構建探微[J].成才之路,2024(27):41-44.
[13] 扶國,高林海.教育數字化轉型視域下高職院校課程思政協(xié)同育人策略研究[J].現(xiàn)代職業(yè)教育,2024(25):25-28.
[14] 李羅婷.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網絡思政育人的實現(xiàn)路徑[J].大眾文藝,2024(16):142-144.
[15] 郜潞超,孫妮,田鳳,等.新媒體平臺視域下高職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機遇挑戰(zhàn)及對策研究[J].世紀橋,2024(16):66-68.
[16] 閆娟.從“知情意行”維度加強高職院校勞動教育研究[J].安徽教育科研,2024(3):10-12.
[17] 趙瑜.新媒體環(huán)境下高職院校思政課“知、情、意、行”教學模式探索與實踐研究[J].新聞研究導刊,2024,15(19):227-231.
作者簡介 裘清源,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