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聞采訪,顧名思義,就是想要得到新聞的有用信息,既要采也要訪,而且重在訪,所謂“三分寫作,七分采訪”。訪就是說話。正確運用采訪語言,是新聞采訪藝術的重要內(nèi)容,亦是新聞工作者必須掌握的基本技能。不少剛入道的記者之所以經(jīng)常遇到采訪對象不配合、不理睬、吃閉門羹等窘境,這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因為沒有注意采訪語言技巧。那么,在具體采訪中,如何把話說得得體,直達對方心坎而引發(fā)共鳴?如何才能問到點子上,從而獲得重要信息?遇到采訪對象有話說不出,如何幫其打開話匣?或?qū)Ψ接兴櫦刹辉刚f,如何才能讓其消除顧慮和盤托出?特別是在曝光性采訪中,如何巧妙“撬開”嫌疑人的嘴巴,讓其直面問題?面對這些問題,記者的問話藝術便顯得非同小可。文章分析電視新聞采訪語言技巧,旨在為相關從業(yè)者提供參考借鑒。文章作者自1992年從事新聞工作至今,33年一直在一線采訪,接觸過各種年齡、各種職業(yè)、各種性格的采訪對象,雖然也經(jīng)歷了失敗,但更多的是成功,因為作者善于從失敗中吸取教訓,在成功中總結經(jīng)驗,使采訪語言技巧日臻成熟。需要指出的是,文章分析的電視新聞采訪語言技巧,也適合廣播、報刊、網(wǎng)絡等新聞采訪。
關鍵詞:電視新聞;記者;受訪者;采訪語言;技巧
中圖分類號:G212.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4)23-0128-04
記者作為一個龐大的群體,分布在社會的各個領域,為新聞事業(yè)辛勤付出?!叭松弦话?,形形色色”,記者也一樣,性格千姿百態(tài),有的活潑奔放,有的嚴肅內(nèi)斂,有的話多,有的寡言??偟膩碚f,外向型記者往往不太考慮問話方式,喜歡直來直去,能迅速跟采訪對象攀談起來,仿佛一見如故,但又因口無遮攔,一些問話有時會引起對方不悅、反感甚至發(fā)怒。內(nèi)向型記者則更多是用眼睛看,試圖發(fā)現(xiàn)別人沒有看到或熟視無睹的新聞點。他們往往善于傾聽,在別人的話語中敏銳地抓住一閃而過的亮點,繼而順藤摸瓜,深入采訪,往往有所收獲。他們在采訪前,一般先列個目錄或提綱,然后條分縷析地發(fā)問,盡量把問題問全,回去后細細聽,選其中最好的用。他們寧愿多錄少用,也不會因考慮不周去重錄或電話采訪[1]。
在現(xiàn)實生活中,更多的記者是內(nèi)外向兼具的。新聞記者都想采到獨家新聞,要做到這一點,“訪”就顯得格外重要。
新聞必須真實,嚴禁杜撰,采訪回來的素材越多,寫起新聞稿來就會越得心應手,言之有物,信息量越大,關注度越高,能為好新聞打下基礎。素材由誰提供?由涉事者或目擊者等。事發(fā)突然,他們不可能有現(xiàn)成的文字資料,這就需要記者通過采訪獲得[2]。
“記者”一詞從字面看,就是“記錄(新聞素材)的人”。想把無形的新聞素材從受訪者的嘴里“挖出”,采訪語言技巧必不可少。
既然新聞采訪由人和人之間的對話來完成,那么記者的語言技巧和風格就顯得舉足輕重。在媒體融合時代,新聞作品質(zhì)量呈多方式、多標準化整體提升,行業(yè)競爭越來越白熱化,對從業(yè)人員的要求也越來越高。
例如一年一度的廣播電視節(jié)目創(chuàng)優(yōu)評比,先在各地市州評比,優(yōu)勝者再參與省級競爭,“在省級獲獎若干次”成為評定高級職稱的硬件之一。因此,新聞記者必須與時俱進,踔厲奮發(fā),努力提升自己的現(xiàn)場采訪能力。
(一)多交朋友,廣泛涉獵
新聞反映的是最近發(fā)生的、有一定社會價值的人和事實,可見,新聞離不開人。尤其在采訪中,更要跟人打交道。記者一定要多跟各行各業(yè)的人士接觸,這樣既可以獲得新聞線索,也可以開闊眼界,增長知識,因為“術業(yè)有專攻”,而記者大多只擅長拍攝和寫作[3]。
新華通訊社原社長穆青給記者樹立了榜樣。穆青干了一輩子采訪,交了無數(shù)新聞好友,各行各業(yè)都有,其中就有很多農(nóng)民朋友,數(shù)十年交往不斷,因此新聞信息來源不斷,彼此之間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此外,記者還要廣泛涉獵,各種知識都要了解,這樣采訪某一領域時與受訪者才有共同語言,知道說什么,從哪方面問起,寫起這方面的文稿來才不至于有紕漏。一些新聞報道,外行人看沒什么,但內(nèi)行人一看就錯誤百出。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就是社交面和知識面過窄,對某一領域知之甚少或者一竅不通[4]。記者一定要時刻保持對這個世界的敏感、好奇與探索欲,只有這樣,才有可能獲得好新聞[5]。
(二)講求禮貌,稱呼得體
受訪者,男女老少都有,文化程度不一,性格各異。為迅速拉近與受訪者距離,記者應主動打招呼,只要有禮貌,對方即使因為忙碌不想接受采訪,也不會抹下臉來拒人于千里之外[6]。
“您好”是采訪的敲門磚,也是人際交往中的金鑰匙。記者應時刻把它掛在嘴邊,使之成為口頭禪。要想別人把新聞點子源源不斷地提供給你,你就必須有“自來熟”的本領,見面主動打招呼,讓對方覺得你有素質(zhì),為人不錯,愿意跟你交往,把你想要的東西全說給你。
2021年在日本舉辦的第三十二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上,我國運動員鞏立姣頑強拼搏,勇奪女子鉛球冠軍,舉國歡騰,現(xiàn)場氣氛更是十分熱烈??稍诓稍L時,一名記者見鞏立姣長得高大、其貌不揚,竟直接叫她“女漢子”,并追問其隱私,弄得鞏立姣很不高興,導致采訪失敗,也反映了該記者素質(zhì)低下[7]。
可見,在具體采訪中,稱呼很重要。根據(jù)受訪者的年齡和自己的歲數(shù),合理選擇稱呼。親切的稱呼能瞬間拉近彼此間的距離,讓受訪者覺得親切,愿意繼續(xù)交流下去。如果缺乏禮貌,就會適得其反。因此在采訪中,記者一定要放低身段,不能認為自己是“無冕之王”就目空一切。
在實際采訪中,記者與受訪者在很多時候都是首次見面,相互之間并不認識,如涉及曝光性質(zhì)的報道,對方還有可能存在提防、對抗等情緒,打算拒絕接受采訪或一問三不知,這就對記者的言談舉止提出了更高要求。記者要盡快利用語言表達、情感輸出等拉近與受訪者的距離,用話趕話的方式,與對方在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卸下其戒備心理,像面對朋友一樣傾訴,主動溝通交流,這樣才能獲得第一手真實材料。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到什么山唱什么歌,見什么人說什么話”,有的放矢,區(qū)別對待[8]。
(一)要考慮受訪者的年齡
不同年齡段的受訪者,采訪用語是不一樣的,因為認知能力和人生履歷迥異。與長者說話,態(tài)度須謙恭虛心,要用請教式的語言,以示尊重;說話聲音應和緩一些,大聲一些,因為他們的反應可能不太靈敏,聽覺也可能有一定的喪失,如果語速過快或聲音過小,他們就可能聽不清楚。跟同輩人說話,可用商量、探討式的話語[9]。切忌居高臨下,那樣只會引起對方反感,使采訪無法繼續(xù)下去。采訪小輩,宜用啟發(fā)、引導式的語言,態(tài)度和藹,循循善誘,用詞要通俗易懂。如采訪幼兒園的小朋友,最好蹲下身子,用孩子的語言問話,不能摻有文言文或高深莫測的術語。從小朋友感興趣的事問起,就能快速將他們的講話欲勾起來。孩子說話慢,要有耐心[10]。采訪學生要注意策略。如采訪學校少先隊的相關活動,可將問題分成幾個,以免學生們記住了后面的,忘掉了前面的,而使回答有所遺漏?!澳銈冎嘘犚还灿卸嗌賹W生?”“最近舉行了哪些活動?”“這些活動你們喜不喜歡,為什么?”“你們的爸爸媽媽支持這些活動嗎,都遇到了哪些困難,是怎樣克服的?”“參加這些活動,最大的感受是什么?”通過這樣的問話,層層遞進,學生們就會七嘴八舌地踴躍回答。
(二)要考慮受訪者的文化程度
受訪者的文化程度各異。采訪知識分子,偶用一下書面語無所謂;但采訪文化程度不高的人,宜用通俗易懂的口語。在采訪農(nóng)民時,記者一定要注意入鄉(xiāng)隨俗,接地氣,穿著不宜太光鮮太講究,大眾化最好,否則很難拉近彼此的距離。如果記者會當?shù)胤窖?,開頭可用方言打招呼、聊天,以迅速拉近距離,使對方有一種認同感和親切感[11]。農(nóng)民大多文化水平不高,因信息閉塞或見識有限,語言也往往比較木訥,在攝像機鏡頭面前更是如此,這就要求記者用大白話采訪。如果農(nóng)民聽不慣普通話,特別是在非北方方言區(qū),最好就用當?shù)胤窖蕴釂?,播出時打字幕。
(三)要考慮受訪者的職業(yè)
采訪有關行業(yè),宜用該行業(yè)的術語,以拉近彼此間的距離。如采訪非遺項目負責人,應事先對其背景和行業(yè)相關術語有一定的了解;采訪公檢法司人員,應先學習相關法律法規(guī)知識,了解這些部門的工作流程和審判程序。這樣,采訪起來就會與對方有更多的共同話語[12],受訪者也會對記者產(chǎn)生好感,從而配合采訪。相反,如果記者對這些行業(yè)一無所知,對方說到某些術語時,顯得一臉茫然,甚至追問是什么意思,對方就會覺得索然無味。
記者向受訪者說明來意后,采訪的問題和采訪過程中的提問插話等都要簡明扼要,切中要害。有的記者在采訪時習慣說“我想問您一個問題,不知可不可以,就是……”,這樣顯得繁雜冗長,提問時語言應更加簡練,這樣既能突出中心,又可以騰出更多的時間讓受訪者發(fā)表意見,收集到的信息就會更多更詳細,甚至還會有新的線索出現(xiàn)。特別是采訪領導干部和名人時,他們會議多、事務多,時間寶貴[13],用語更要簡潔。
對于一些低調(diào)的受訪者,記者要在迂回中不斷轉變采訪風格和語言特色。在批評性報道中,采訪語言更應簡練到位,單刀直入,直取實質(zhì),這樣才能使那些想避實就虛的受訪者不得不作出正面的回答[14]。如果記者提問啰唆,沒有切中要害,對方就會顧左右而言他。
問話有幽默感,能引起對方會心一笑。有了笑聲,采訪氣氛就和諧了。對方心情好,就可能將記者視為朋友,愿意配合采訪。幽默何來?諺語、成語、段子、打油詩、順口溜、民間故事和古今中外的經(jīng)典著作等,都有許多奇思妙想的幽默語言,記者平時要多加借鑒。記者說話幽默,親和力就強,能很好地打開對方的心扉[15]。例如,筆者在采訪江油山區(qū)玉米地里種竹蓀的農(nóng)民時,對方平時話語本來就不多,面對采訪更是“暈鏡頭”,神情十分緊張。筆者就對他說:“竹蓀是孫子,種植戶是大爺,怕什么!”說得受訪者笑了,神情也放松了,開始講述如何看好竹蓀項目、怎樣到外地學技術、如何引種、怎樣管理等。
任何一個民族的風俗都是該民族的一種文化表現(xiàn)形式。這是一種無聲的表達,在某種情況下,這種無聲的形式比有聲的話語更能打動人心,所以,記者在采訪時要特別注意這一點[16]。
2019年5月,筆者到高寒地帶的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布拖縣駐扎幫扶,與布拖媒體齊心協(xié)力,做好高清視頻資料收集和新聞宣傳工作,助推布拖對外宣傳。筆者尊重彝族風俗習慣,跟彝族同胞廣交朋友,與他們同甘共苦,他們紛紛向筆者提供新聞點子。僅一年半時間,筆者就在江油市融媒體中心江油傳媒網(wǎng)、江油發(fā)布、i江油手機客戶端及紙媒《今日江油》發(fā)稿近千篇,其中在《布拖行》專欄發(fā)表江油對口幫扶布拖及布拖脫貧奔康的新聞報道563篇,57萬字,不少稿子都是深度報道,廣大讀者尤其是江油市民能夠通過《布拖行》,了解江油對口幫扶布拖脫貧攻堅工作前線所干的工作,了解布拖脫貧奔康的進程以及布拖的風土人情。
其中的優(yōu)秀稿子《江油幫扶醫(yī)生張志為布拖小伙子切除脈管瘤》《“遲到”的請戰(zhàn)書》《布拖首家標準化生豬代養(yǎng)場加快建設》《阿布洛哈之鷹》《金沙江峽谷的致富帶頭人》《布拖孤兒姐弟讀大專,江油干部來助力》等還被學習強國、封面新聞、今日頭條等上級媒體采用。通訊《布拖百靈鳥在全國奪冠》(原載《涼山日報》2019年8月21日、《涼山廣播電視報》2019年8月21日、《西昌都市報》2019年8月23日)榮獲2019年度涼山新聞獎。通訊《讓我們永遠記住他們》(原載《四川工人日報》2019年8月1日)榮獲2019年度四川報紙副刊文化策劃獎。
語言是溝通的工具和采訪的橋梁,記者只有通過這一橋梁,才能獲得真實的新聞線索。采訪語言是記者理論水平、業(yè)務能力、知識儲備、社交能力的綜合體現(xiàn),廣大記者一定要在新聞實踐中不斷提升這種能力。
參考文獻:
[1] 陳玲.讓人物訪問更加真誠與真實[J].新聞愛好者,2012(12):10-11.
[2] 康小娟.新形勢下提升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的策略[J].文化產(chǎn)業(yè),2022(1):10-12.
[3] 王志.尖銳的提問[N].生活報,2003-05-25(3).
[4] 布玉凈.融媒體時代編輯記者轉變報道策劃意識的方法[J].廣播電視信息,2022(1):31-33.
[5] 張申菊.淺談新聞采訪藝術[J].新聞窗,2012(9):6-7.
[6] 曹讓均.區(qū)縣融媒體新聞稿件質(zhì)量提升策略[J].新聞傳播,2022(3):94-95.
[7] 丁海.新媒體時代新聞寫作的變化趨勢[J].環(huán)球首映,2021(2):86.
[8] 王喜順.新時期廣播電視臺新聞記者采訪藝術提升的對策分析[J].東南傳播,2023(18):12-13.
[9] 吳明.采訪要問在“點子”上[J].記者搖籃,2008(12):23-24.
[10] 宋建華,劉峰.致新記者:如何順利找到并說服采訪對象[J].新聞與寫作,2019(5):108-109.
[11] 袁惠萍.融媒體時代廣播新聞編輯的角色重置與轉型[J].傳播與版權,2022(4):1-3.
[12] 賀琴琴.淺談新聞采訪中的溝通藝術[N].呂梁日報,2024-11-09(4).
[13] 牛琛琛.全媒體時代廣播電視臺如何增強新聞的傳播力[J].記者觀察,2021(15):134-135.
[14] 方田,郭蔓.記者采訪,該如何正確“說話”?[J].新聞前哨,2022(7):8-10.
[15] 柴宗強.新聞采訪技巧淺談[J].西部廣電網(wǎng),2011(12):17-18.
[16] 王思遠,雷偉.淺論記者的提問方式[J].中國廣播,2012(2):16-18.
作者簡介 梁柱生,編輯,研究方向:電視采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