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的推動下,教師應更加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不斷提升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問題意識 課堂提問 策略探討
教師在教學中應凸顯語文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提出、探究和解決問題,形成并強化問題意識。教師還應采取多樣化和靈活性的教學方法,如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組織討論等,鼓勵學生表達觀點。這樣的教學氛圍能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問題意識,促進其綜合素養(yǎng)的全面提升。
一、創(chuàng)造良好氣氛,讓學生“敢提問”
提問是學習的開始。一些學生害怕被提問,也有學生因缺乏自信而不敢提問,這些狀況往往源于學生的心理障礙,而非他們對知識掌握不熟。為了打破這一僵局,教師要致力于創(chuàng)造一個寬松、開放、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感受到尊重與鼓勵;要善于根據(jù)學生學情和課堂情況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對課文內(nèi)容產(chǎn)生疑問,提出自己的問題。教師還可設立“有問必答,有法必應”的課堂規(guī)則,讓學生知道自己的每一個問題都會得到回應,每一個想法都會得到尊重。
如五年級上冊的《牛郎織女(一)》和《牛郎織女(二)》,這兩篇文章深受學生喜愛。教學時,筆者先讓學生自主快速閱讀課文,然后讓他們針對課文內(nèi)容提出自己的問題,小組成員共同尋找答案。有的學生提出:“你最喜歡《牛郎織女》中的哪個人物?”對此,小組成員通過仔細閱讀文本,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對每個人物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和評價。還有學生提出:“牛郎和織女是怎么認識的?”他們通過梳理故事情節(jié),找出了關鍵的信息點,并用自己的話進行了復述。筆者還鼓勵學生將課本知識與課外閱讀素材相結合來提出問題,有學生提出:“你還閱讀過哪些民間故事,最喜歡哪個故事?”小組的其他學生分享了自己的閱讀經(jīng)歷和感受。這樣的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還鍛煉了他們的團隊協(xié)作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二、激發(fā)學生求知欲,讓學生“想提問”
當學生對學習內(nèi)容產(chǎn)生濃厚興趣時,他們會更加主動地進行思考,并深入挖掘文本,一步一步探尋想要了解的知識和內(nèi)容,積極尋找問題的答案。這種以學生興趣為出發(fā)點的教學,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求知欲,實現(xiàn)學生在課堂上“想提問”“愛探究”的教學目的。
以五年級上冊《桂花雨》的教學為例,筆者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jīng)驗和情感體驗來激發(fā)他們的求知欲。在課前準備階段,筆者搜集了一些桂花樹的圖片和視頻,以及一些關于桂花雨的文字描述。課堂上,筆者先向學生展示桂花樹的圖片和視頻,引導他們回憶自己見過的桂花樹,以及對桂花樹的印象。有的學生說:“我見過桂花樹,它的葉子綠油油的,花朵很小但是香氣撲鼻?!庇械膶W生說:“我覺得桂花樹很美麗,它的花朵像星星一樣點綴在綠葉間。”這樣的討論不僅讓學生放松了下來,還讓他們對桂花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認識。接下來,筆者引入了“桂花雨”這一概念,并向學生展示了一段關于桂花雨的描述:“桂花雨是一種非常美麗的景象。當桂花盛開的時候,風吹過,花朵就像下雨一樣飄落下來,香氣四溢,非常迷人?!彪S之,向學生提出問題:“你們有沒有見過桂花雨?”這個問題立刻引起了學生的興趣和好奇心,他們紛紛表示沒有見過,但是很想看看。筆者順勢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桂花雨》。在閱讀過程中,筆者要求學生仔細品味文章中的語言,感受作者描寫桂花雨的方法,體會作者的情感,并在閱讀后,圍繞課文提出自己的疑問和想法。學生提出了如下問題:“課文中的‘桂花雨’是怎么形成的?”“作者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來描繪桂花雨?”“為什么作者會對桂花有如此深厚的感情?桂花在作者的心中象征著什么呢?”“作者如何巧妙地運用對比或聯(lián)想的手法,將桂花雨與故鄉(xiāng)的情感緊密地聯(lián)系在一起?”教學時,筆者圍繞著他們的所思所想,引導他們探尋文本內(nèi)容,在解答了自己的疑問之后,他們的內(nèi)心獲得極大的滿足,學習也更有動力。
三、教會學生掌握學習技巧,讓學生“善提問”
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傳授知識,更要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特別是如何有效地進行提問。通過培養(yǎng)學生的提問能力,可以激發(fā)他們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更深入地理解學習內(nèi)容,形成批判性思維,并在問題解決過程中發(fā)展創(chuàng)新思維。
以五年級上冊《圓明園的毀滅》為例,筆者通過細致講解和組織學生進行互動討論,引導學生深入理解課文內(nèi)容,幫助學生構建起對圓明園的輝煌與毀滅的深刻認識。在此基礎上,筆者設計了一系列問題作為課后復習的導向,旨在激發(fā)學生的思考意識,培養(yǎng)他們提出問題的能力。問題包括:“請總結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內(nèi)容,嘗試用一句話概括。”“在文章中,哪些詞語或短語最能體現(xiàn)圓明園的宏大與輝煌?”“請找出并標記出描寫昔日圓明園‘輝煌’的詞句,思考這些詞句是如何構建出圓明園昔日盛景的?!薄澳阏J為作者通過這篇文章想要傳達怎樣的思想感情?你從中學到了什么?”這些問題不僅覆蓋了課文的基本知識點,學生能在課后利用這些問題從不同角度挖掘文本價值,而且能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疑問或新見解。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提問技巧,筆者針對該文章組織了一次“問題分享會”。在會上,學生輪流分享自己在復習過程中發(fā)現(xiàn)并解決的問題:“圓明園在清朝時期是如何成為皇家園林的?它的建造背景是什么?”“圓明園內(nèi)的建筑風格有哪些?”“導致圓明園被毀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當時的歷史背景是怎樣的?”“圓明園的毀滅對中國歷史和文化產(chǎn)生了哪些深遠的影響?”“通過學習這篇課文,你對圓明園的毀滅有什么感想?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銘記這段歷史?”學生還分享了他們是如何通過查閱資料、小組討論或請教家長等方式來嘗試解答這些問題的過程。這種互動不僅促進了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還讓他們在實踐中學會了如何圍繞中心思想提出有深度、有價值的問題。
四、優(yōu)化提問與反饋,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提問與反饋是激發(fā)學生潛能、推動他們持續(xù)進步的雙翼。為了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教師必須精心呵護學生的提問意識,注意反饋的方式與方法,讓學生在一個充滿活力、鼓勵探索的過程中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提升知識素養(yǎng)。
提問應是一個雙向互動、共同探索的過程。當學生提出問題或回答問題時,無論其答案是否正確,教師都要積極給予反饋。對于正確的部分,要及時肯定,增強學生的自信心;對于錯誤的部分,要耐心引導,幫助學生找到正確的思路。如在教學五年級上冊《慈母情深》時,學生們展現(xiàn)出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和積極的思考意識,他們提出了許多有價值的問題。如有學生問:“為什么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到‘慈母情深’?這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筆者表揚學生:“你很好地理解了課文的情感,你的提問也展現(xiàn)了你的情感共鳴?!睂W生問:“文中通過哪些具體的事件或場景來體現(xiàn)母親的深情?”筆者點評反饋:“你注意到了這些細節(jié),說明你很認真地閱讀了課文。”因這樣積極的反饋和鼓勵,學生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不僅掌握了知識,還培養(yǎng)了提問和回答問題的能力。這種鼓勵性的反饋方式能夠讓學生感受到被尊重和被重視,從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綜上所述,問題意識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關鍵一環(huán),也是培養(yǎng)創(chuàng)新人才的關鍵一環(huán)。教師要在不同的教學層次上展開變革,為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好的提問氛圍,把他們培養(yǎng)成喜歡提問、善于提問的人,讓他們在提問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己。
(作者單位:福建省詔安縣第二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王振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