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江蘇省淮劇團的前任團長周鼎銓先生去世三周年,這位在淮劇藝術園地默默耕耘近六十載的老一輩藝術家的離去,對淮劇界來說是一個巨大損失。回顧他主政市、縣淮劇團幾十年間的業(yè)績,留給我們青年演員太多的感慨與思念。他一生鐘愛淮劇,孜孜不倦地在求藝道路上摸爬滾打、勤學苦練,終成一代淮劇名家;他愛惜人才、思賢如渴,為劇團藝術建設付出了很多辛勞;他關心青年,扶持后生,為眾多青年演員的成長搭建平臺,甘當綠葉;他立足創(chuàng)新,不拘一格,在戲劇節(jié)目的打造上大膽突破,推出多部有影響力的藝術作品,為豐富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促進淮劇藝術的繁榮發(fā)展做了大量扎實有效的工作。淮劇界的有識之士懷念他,年輕一代銘記他,他用自己的一生心血培植藝術、助力淮劇發(fā)展,用不懈的辛勞為淮劇后來人樹立好榜樣。
一、愛惜人才,不遺余力
作為團長,周鼎銓深知人才對一個藝術團體的重要性——一名知名演員能撐起一個團,一部代表作品就是一個劇團的對外名片?;叵胨螢I海縣淮劇團團長期間,劇團擁有生、旦、凈、丑各類人才,并有一個整建制的樂隊和文武場,最強盛時多達90余人,能演出10多部完整的古裝戲,并有三臺連臺本戲,這在一個普通縣劇團中是相當少見的,這一時期該團的商業(yè)演出堪稱盛況空前,場場爆滿,演出的劇目通過電臺錄音在上海及省廣播電臺播出,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還曾將該團劇目作為面向海外播出的特別文化節(jié)目予以推介。在這一過程中,身為團長的他始終關注人才建設,注重整體素質提升,才使劇團保持了長盛不衰的態(tài)勢。
裔小萍現(xiàn)為國家一級演員、國家級淮劇非遺傳承人,當年為尋找這個人才,周鼎銓先生可謂傾盡心血。當時的戲劇園地,其原有人才走的走、散的散,行當不全,無尖子演員,劇團內生動力不足,演出難以吸引觀眾,正處于百廢待興的階段。當時劇團生角演員力量相對雄厚,但缺少旦角,很多想要排演的戲也只能束之高閣。作為團長的周鼎銓決定豁出去到上海找人,后經同行介紹,此時在上海曙光燈泡廠做工人的裔小萍走進他的視野。在經過初訪與了解后,他果斷決定起用裔小萍,回到團里他立即向縣起草專題報告,并多次找分管領導與縣主要領導進行匯報。正是在他的一次次奔波與呼吁下,才得以在一個月內為裔小萍辦理了特殊人才引進手續(xù),讓這位出生于梨園世家的藝術人才重返舞臺。不久后,劇團就接連推出三臺以旦角為主的古裝戲——經典淮劇《秦香蓮》《吳漢三殺》《趙五娘》。三臺劇目的連臺上演,一時間讓縣城的劇場出現(xiàn)一票難求的盛況,人們排成長隊等著看縣劇團的古裝戲,在鄰近縣的演出也是班期一延再拖,“洛陽紙貴”般熱鬧。此后經周鼎銓的努力,劇團又陸續(xù)招收和引進了20多位不同戲路的演員,使得劇團的實力更為雄厚,讓處于市場經濟轉換時期的縣劇團度過了一段好日子,這不得不說是個奇跡。由此可見引進對路人才的重要,也彰顯出周鼎銓作為團長所擁有的獨到眼光和寬廣胸襟。
二、關愛青年,搭建平臺
青年演員是劇團的未來希望,也是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新生力量。在任團長時,周鼎銓一直關愛并大力提攜青年演員,為其成長鋪路搭橋,給他們壓擔子、上角色,積極培養(yǎng)青年骨干。在縣劇團主政之時,他主導上演的每部戲大多是兩套人馬,做到新老搭配、一角兩人,這種AB角色的設置,一是有利于鍛煉人才,讓更多的演員在角色中體驗,幫助其盡快成長;二是可實現(xiàn)競爭,一部戲中的一角兩人能夠使得新老演員思想上有壓力,演出上有競爭,最終實現(xiàn)能者上、劣者下,讓市場和觀眾來決定演員的藝術業(yè)績。這種辦法的實施讓劇團活力大增,打破了一潭死水的現(xiàn)象,出現(xiàn)“人人肩上有目標,千斤擔子眾人挑”的現(xiàn)象,劇團再也不是一勞永逸的保險箱,這一舉措的實施為劇團多上戲、上好戲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周鼎銓先生還不斷鼓勵青年演員走出去學習。在他主政省淮劇團期間,為提升劇團的整體實力,強化內功,周鼎銓做出了一個決定——選送優(yōu)秀藝術人才赴上海、北京的專業(yè)戲劇學院進修。這在當時有眾多反對聲音,有的說劇團是自負盈虧的單位,大家出錢供他們學習,還要發(fā)工資,這不是虧本的買賣嗎?還有的說這些人才深造后會不會一走了之。面對這些議論,作為一團之長的周鼎銓一邊做說服工作,動員大家放寬眼界,為劇團長遠利益著想;另一方面力排眾議,鼓勵青年人出去闖蕩,到高等學府深造,拓寬自己的修養(yǎng)與視野。
正是在他的力主下,當時劇團派出了四名同志赴上海、北京等地學習,如今這批人都已成為淮劇界的頂尖藝術人才。實踐證明,選送人才進修深造這一舉措,對劇團的整體建設產生了重要影響。以其中的音樂作曲王蘇軍為例,進修深造使他在作曲成就上取得了質的飛躍。他曾先后成功擔綱淮劇《奇婚記》《太陽花》《青豆與紅豆》等劇目作曲,這些音樂作品有的已獲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和旅游部創(chuàng)作一等獎;2016又為現(xiàn)代淮劇《小鎮(zhèn)》作曲,為助力該作品獲第十五屆政府文華大獎做出貢獻?;磩∫魳烽L期以來以“淮悲”為主,舞臺上擅長以悲情訴說加上常用的淮調、拉調、自由調以及后來發(fā)展出的馬派自由調等。王蘇軍在上海音樂學院接觸到各種音樂流派后,將其進行再創(chuàng)造,使得淮劇音樂煥然一新。他在淮劇演唱中融入地方戲曲,讓淮劇調式與歌劇、舞劇及各種民間音樂的旋律在他的筆下巧妙地融合,每一個音符都激蕩著新的生命力。其音樂時而如歌如泣,高亮激昂,蕩氣回腸;時而又委婉纏綿,柔情萬千,跌宕起伏。演員的演唱貼合劇情,一段段精彩的旋律猶如泉水淙淙,有時酣暢奔流,有時激情浩蕩,新淮劇的音樂再也不是原來陳舊的老腔老調,這清新迷人的音符既有淮劇基本調式的余音繚繞,又有革新后新的時代張力,使淮劇呈現(xiàn)多姿多彩的風貌。難怪《小鎮(zhèn)》在西安演出時,原本還在擔心西部觀眾難以聽懂,但隨著音樂旋律響起,青年大學生就直呼:原來江蘇的淮劇有這么美妙啊,真是聲聲滋潤心田,句句穿心透肺!這就是淮劇改革后的魅力。
三、藝術創(chuàng)新,推出精品
劇團的實力體現(xiàn)在多推出作品,尤其是要有過硬的作品來贏得觀眾。在周鼎銓主政的年間,他一直把多出好作品視作劇團的生命,始終緊抓不放,傾心盡力而為之。鹽城的觀眾不會忘記,那時候省淮劇團的每一臺新戲都別具特色,成為街頭巷尾熱議的話題。因為這些作品貼近生活、貼近時代,是現(xiàn)實生活的晴雨表,是陶冶精神的潤滑油。為配合市場改革進程,省淮適時推出反映工業(yè)改制的淮劇《黃海潮》,劇中講述了一代改革者頂風冒雨、力挽狂瀾、一路前行,用實力與智慧讓工廠起死回生、重獲生機的故事,這宛如當時改革的一針強心劑,演出后,社會反響強烈,好評如潮。后來為響應農村改革,又推出現(xiàn)代淮劇《青豆與紅豆》,贊揚了勇于沖破陳舊思維樊籬、走出新天地的一代新人的果敢行為;為配合紅色傳統(tǒng)教育,推出了反映當年新四軍在鹽城時,劉少奇同志與鹽阜人民血肉相連、生死與共的魚水深情的淮劇《炊煙裊裊》等。這些作品的相繼上演,既鍛煉了省淮劇團的創(chuàng)作隊伍,也為人民群眾提供了寶貴的精神食糧。
為適應群眾和演出的需要,周鼎銓先生積極創(chuàng)新劇團體制機制。他一度將劇團劃分為三個分團,對人員進行重新分配,每個分團都配備支部書記和團長、副團長。同時做到以戲劃團、人隨戲走,這樣既保留了整體演出班底,又能合理分配角色,讓更多的青年演員走上舞臺,多挑擔子,獲得獨當一面的演出機會,在演出實踐中磨煉成長。正是在這種合理分配、三團鼎力、相互協(xié)作又充滿競爭的體制下,各團活力大增,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先后創(chuàng)作了13臺新劇。這一新的充滿競爭與活力的機制,讓編劇高興,自己的劇本有了立于舞臺的機會;讓演員興奮,可以多演出并在舞臺上磨煉;同時也讓群眾滿意,一臺臺充滿生機活力的新劇豐富了舞臺,讓喜愛淮劇的觀眾不斷有新劇可看,豐富多彩的淮劇成為那段時間文藝舞臺上最亮麗的風景。斯人已逝,藝術長在,周鼎銓先生為淮劇藝術和淮劇事業(yè)作出的貢獻將成為寶貴的文化遺產永存。
長江后浪推前浪,藝術創(chuàng)新不停步。今天,我們欣喜地看到,周鼎銓等老藝術家們曾經為淮劇事業(yè)默默奉獻的精神,正得到新的弘揚,藝術的接力棒在代代傳承。國家梅花獎、白玉蘭獎得主陳明礦、陳澄等一批年輕的藝術家正努力弘揚省淮的光榮傳統(tǒng),近年來在藝術創(chuàng)新道路上屢創(chuàng)佳績。繼淮劇《小鎮(zhèn)》獲政府文華大獎后,創(chuàng)作演出的淮劇《小城》《范公堤》等先后獲省第三屆藝術節(jié)優(yōu)秀作品獎、紫金藝術獎,一批年輕的藝術人才也在新創(chuàng)劇目中逐漸嶄露頭角,成為藝術骨干,我們也衷心祝愿江蘇省淮劇團藝術新人輩出,藝術之樹長青。
(作者單位:江蘇省淮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