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猴痘在我國已納入乙類傳染病管理,盡管其發(fā)病率處于較低水平,但人群普遍易感,尤其是免疫系統正在發(fā)育中的兒童青少年,應重點關注。
猴痘是由“猴痘病毒”引起的一種人和動物都可以被感染的疾病,屬于人畜共患傳染病。猴痘最早發(fā)現于1958年,在丹麥哥本哈根一個實驗室的猴子身上檢測到的。1970年,首次在人類身上發(fā)現了猴痘病毒。既往猴痘病毒主要在非洲地區(qū)流行,2022年后逐漸擴散至全球大多數國家和地區(qū)。臨床表現主要有發(fā)熱、皮疹、淋巴結腫大等癥狀,其癥狀與天花病相似,但猴痘的癥狀相對較輕。
關于猴痘這個名稱,人們首先會想到與猴子有關,但猴子并非猴痘病毒的儲蓄宿主,其真正的宿主為非洲嚙齒類,如非洲松鼠、樹松鼠、岡比亞袋鼠、睡鼠等。
猴痘病毒可以通過皮膚黏膜或破損的皮膚侵入人體,主要傳播途徑如下:
1.動物傳人
密切接觸感染猴痘的動物,如接觸其呼吸道分泌物、病變滲出液、血液和其他體液,或者被動物咬傷、抓傷,從而被傳染。
2.人傳人
直接接觸傳播:通過直接接觸猴痘患者的皮疹、結痂、體液、口腔分泌物等,而感染猴痘病毒。
飛沫傳播:猴痘患者的唾液、呼吸道分泌物等都含有猴痘病毒。當猴痘患者咳嗽、打噴嚏或說話時,會釋放出含有病毒的飛沫,如與患者距離較近且未采取防護措施,則有可能吸入飛沫并被感染。
母嬰傳播:如果孕婦在懷孕期間感染了猴痘病毒,猴痘病毒可以通過胎盤進入胎兒體內,使新生兒感染;也可以在分娩期間或分娩后通過母乳喂養(yǎng)傳染給新生兒。
3.物傳人
接觸被猴痘病毒污染的物品,如衣服、床單、毛巾、餐具等,也可能導致感染。
1.潛伏期
猴痘病毒的潛伏期約為6~13天,最長可至21天。潛伏期內患者沒有明顯的癥狀表現,通常不會感到不適。
2.發(fā)病期
早期癥狀:在發(fā)病早期患者一般表現為高熱、頭痛、乏力、嗜睡、肌肉疼痛,大部分患者會出現頸部、腘窩、腹股溝等部位的淋巴結腫大。
皮疹:發(fā)病1~3天后會出現皮疹,首先出現在面部,隨后逐漸蔓延至四肢,最終到手心和腳心,呈現離心性分布。皮疹主要經過斑疹、丘疹、皰疹、膿皰和結痂5個階段,其中皰疹和膿皰多為球形,直徑約為0.5~1.0 cm,質地較硬,并伴有明顯的瘙癢和疼痛。此外,皮疹也可累及口腔、消化道、生殖器、肛門等部位,部分患者合并有細菌感染,導致出現腹瀉、角膜感染、肛周膿腫等。該病程大概2~4周,結痂脫落后可遺留有色素沉著,甚至瘢痕。
如出現上述癥狀,建議及時就醫(yī),并如實告知醫(yī)生近期旅居史及密切接觸史,以便快速確診。
猴痘屬于自限性疾病,大部分患者臨床癥狀較輕,預后良好。兒童、青少年、孕婦、免疫功能低下人群若治療不及時可出現并發(fā)癥,其預后與感染的病毒毒株、并發(fā)癥情況有關。
1.隔離措施
在經醫(yī)生和疾控部門的綜合評估且患者病情較穩(wěn)定的情況下,可采取居家隔離治療?;颊邞獑为毦幼≡谝粋€房間,避免與他人密切接觸。不要與患者共用餐具、毛巾及其他個人用品等。應做好居住環(huán)境及患者接觸物的消毒工作,每天定時通風,對門把手、廁所等患者接觸較多的地方進行消毒。同時,照護者也應進行個人防護,接觸患者時要戴口罩和乳膠手套,以降低被感染的風險。此外,要密切關注患者的病情變化,一旦出現不適癥狀或病情加重,應及時就醫(yī)。
2.日常護理
居家治療期間,患者應注意營養(yǎng)的補充及水分的攝入,同時保持皮膚、口腔、眼部及鼻腔等部位的清潔和濕潤,以提高舒適度。為了避免皮膚感染,患者不要抓撓皮膚,如果瘙癢情況嚴重可遵醫(yī)囑口服或外用止癢藥物緩解。如遇發(fā)熱,對于體溫低于38.5℃的患者可采取物理降溫,超過38.5℃可口服退燒藥。皮疹疼痛嚴重且影響休息者可遵醫(yī)囑口服鎮(zhèn)痛藥物。同時,為了預防并發(fā)癥,患者應遵醫(yī)囑使用抗生素、滴眼液等藥物。
3.消毒處理
污染物品:猴痘病毒具有耐干燥和低溫的特性,但對高溫敏感。因此,可以對患者的衣物、被褥等物品使用消毒劑或紫外線進行消毒。此外,將水加熱至56℃煮30分鐘或60℃煮 10分鐘也能殺滅病毒。
手部消毒:可以使用手部消毒劑或75%乙醇進行消毒。
環(huán)境和物體表面:猴痘病毒對過氧化氫、次氯酸鈉、戊二醛、鄰苯二甲醛等敏感。環(huán)境和物體表面消毒可使用75%乙醇、含氯消毒劑、過氧乙酸等常用消毒劑及紫外線,能有效殺滅病毒。
避免接觸感染源:日常生活中,可通過科普手冊、社區(qū)活動、短視頻等形式了解猴痘的相關知識,提高自我防護意識。兒童和青少年不要因為好奇心,接觸野生或來歷不明的動物,更不要食用“野味”。旅游前應提前了解當地是否存在猴痘疫情,并遵守國家出入境管理的相關規(guī)定,配合檢疫。
個人衛(wèi)生習慣:飯前便后、觸摸公共物品及外出回到家后,應使用流動水和肥皂洗手。同時,避免與他人共享個人用品,如餐具、洗漱用品、床上用品等。
增強免疫力:青少年應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如均衡飲食、適量運動以及充足睡眠,以增強免疫力。
健康監(jiān)測:如從有猴痘疫情發(fā)生的地區(qū)返回或接觸過猴痘患者,應進行健康監(jiān)測,如出現高熱、頭痛、肌肉疼痛、淋巴結腫大、皮疹等癥狀時,應及時就醫(yī),并主動告知旅居史。
健康教育:學校、社區(qū)和社交媒體應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普及猴痘病毒的傳播途徑、預防措施和治療方法等知識,引導兒童和青少年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以降低感染風險。
通過了解猴痘的概念、傳播途徑、癥狀表現及預防措施,青少年可以增強對猴痘病毒的認知和防護意識。同時,社會各界應加大宣傳力度,并提供針對性的健康服務和防控措施,讓青少年遠離猴痘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