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達
有人問,只有一點宗教實踐的,算不算有信仰?歷史地看,大家都一樣,“人”都是自然地先有了信仰,然后,才開始“理性啟蒙”。理性哲學(xué)和宗教的關(guān)系是個歷史難題。
英國啟蒙哲學(xué)家洛克在十七世紀就提出,如果哲學(xué)摧毀人們的信仰,那么,在痛苦不幸中,沒有“以神的力量為基礎(chǔ)的公平信仰”,人還有什么勇氣和希望?他認為,即使在民主的理想國中,由人的天生弱點帶來的痛苦和罪惡,仍然不可避免。他提倡“在信仰和理智之間,立下度量和范圍”。
洛克成為政治學(xué)奠基人,一點不奇怪。他上述說法中,有著對“人永遠無法擺脫人性弱點”的判斷,有法之來源的自然法考量,有“政教分離”思想。
中國在宗教問題上遇到的問題,西方社會自然都曾遇到。人們對美國宗教的一個誤解,就是這里基督教獨大、宗教狀況單純,其實遠非如此。
外人看,基督教就是基督教,而在教內(nèi),從天主教到新教種種派別,他們之間常常并不認同。新教對作為“人”的教皇,在天主教會享有崇高地位不以為然,而福音派這樣的基本教義派,更認為其他派別沒有嚴謹詮釋嚴格遵從《圣經(jīng)》,是一種背離行為。
他們當(dāng)然各自認為,自己是更為健康或者更為正宗的教徒,而對方可能還不夠格。因此,歷史上曾經(jīng)劇烈沖突。同時,隨著移民的族裔偏向、生育的多寡,美國的宗教也在迅速多元變局。例如,大量南美移民導(dǎo)致原本占極少數(shù)的美國天主教開始成長,有亞洲移民在推動佛教,中東移民使得伊斯蘭教快速增長。
美國和中國一樣,憲法中有宗教自由條款。它首先由政教分離原則保障。美國宗教因此被劃在民間、留在私人領(lǐng)域。這個劃分簡化了許多問題。
政教分離不單是“宗教不得干政”,也強調(diào)“政治不得鼓勵或干預(yù)某一特定宗教”。所以,政府不能資助修教堂修廟,也不能對“巫”和“迷信”作出裁定。政府守的是刑法界限,觸犯刑法,政府依法起訴。
美國歷史上,有一些教派發(fā)生殺人、強奸、欺詐、傷害兒童、違法屯積武器等違法行為,政府執(zhí)法也是就事論事,不能因某個案件就禁止整個教派。例如有過個別清真寺宗教領(lǐng)袖煽動教徒實施暴力恐怖襲擊,刑事處理并不可以外延擴大。就在九一一遺址旁,最近就可能要建一個清真寺。
就民間來說,美國民眾、各教派,對巫術(shù)迷信的理解當(dāng)然各不相同。雖然在多元文化的今天,美國人已經(jīng)越來越習(xí)慣不再對自己不理解不贊同的宗教行為進行公開指責(zé),但在內(nèi)心里,當(dāng)然各有判斷。
道理非常簡單,信仰本身就是由一系列的“信”形成,“不信”與自己信仰相反的事情,就很正常。民間不僅對“他教派”可能有 “巫”和“迷信”的看法,即使在同一個教派內(nèi),也會對某些不同細節(jié)有類似“邪巫魔”和迷信的判斷,美國的原則是:信仰是個人行為,各信各的,相互不得強行干預(yù)。
查看宗教歷史直至今天,各宗教都出現(xiàn)過斂財腐敗、迫害異己,甚至屠殺、舉戰(zhàn)。因而都有自己的宗教改革,人的宗教組織、宗教行為出現(xiàn)偏差很正常。
選自“愛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