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慶
抑揚法中的“揚”,是指褒揚、抬高;“抑”,是指貶低、按下。抑揚法一般分為欲抑先揚和欲揚先抑。欲抑先揚,就是當(dāng)我們想貶低一個人或者一種事物時,不妨先“贊美”它幾句。欲揚先抑,則是指肯定某人、事、景、物時,先用曲解或嘲諷的態(tài)度去貶低或否定其的一種表現(xiàn)手法。正如郁達夫《蘇州煙雨記》中所言:“還是為喚醒觀者的觀聽起見,用修辭學(xué)上的欲揚先抑的筆法,使能得著一個對稱的效力而想出來的?”
左讀經(jīng)典
丑 石
◎賈平凹
我常常遺憾我家門前的那塊丑石:它黑黝黝地臥在那里,牛似的模樣;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留在這里的,誰也不去理會它。只是麥收時節(jié),門前攤了麥子,奶奶總是要說:這塊丑石,多礙地面喲,多時把它搬走吧。于是,伯父家蓋房,想以它壘山墻,但苦于它極不規(guī)則,沒棱角兒,也沒平面兒;用鏨破開吧,又懶得花那么大氣力,因為河灘并不甚遠,隨便去掮一塊回來,哪一塊也比它強。房蓋起來,壓鋪臺階,伯父也沒有看上它。有一年,來了一個石匠,為我家洗一臺石磨,奶奶又說:用這塊丑石吧,省得從遠處搬動。石匠看了看,搖著頭,嫌它石質(zhì)太細,也不采用。
它不像漢白玉那樣的細膩,可以鑿下刻字雕花,也不像大青石那樣的光滑,可以供來浣紗捶布;它靜靜地臥在那里,院邊的槐蔭沒有庇覆它,花兒也不在它身邊生長。荒草便繁衍起來,枝蔓上下,慢慢地,竟銹上了綠苔、黑斑。我們這些孩子也討厭起它來,曾合伙要搬走它,但力氣又不足;雖時時咒罵它,嫌棄它,也無可奈何,只好任它留在那里去了。
稍稍能安慰我們的,是在那石上有一個不大不小的坑凹兒,雨天就盛滿了水。常常雨過三天了,地上已經(jīng)干燥,那石凹里水兒還有,雞兒便去那里渴飲。每每到了十五的夜晚,我們盼著滿月出來,就爬到其上,翹望天邊;奶奶總是要罵的,害怕我們摔下來。果然那一次就摔了下來,磕破了我的膝蓋呢。
人都罵它是丑石,它真是丑得不能再丑的丑石了。
終有一日,村子里來了一個天文學(xué)家。他在我家門前路過,突然發(fā)現(xiàn)了這塊石頭,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他再沒有走去,就住了下來;以后又來了好些人,說這是一塊隕石,從天上落下來已經(jīng)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東西。不久便來了車,小心翼翼地將它運走了。
這使我們都很驚奇!這又怪又丑的石頭,原來是天上的呢!它補過天,在天上發(fā)過熱,閃過光,我們的先祖或許仰望過它,它給了他們光明,向往,憧憬;而它落下來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幾百年了。
奶奶說:“真看不出!它那么不一般,卻怎么連墻也壘不成,臺階也壘不成呢?”
“它是太丑了?!碧煳膶W(xué)家說。
“真的,是太丑了?!?
“可這正是它的美!”天文學(xué)家說,“它是以丑為美的?!?/p>
“以丑為美?”
“是的,丑到極處,便是美到極處。正因為它不是一般的頑石,當(dāng)然不能去做墻、做臺階,不能去雕刻、捶布。它不是做這些小玩意兒的,所以常常就遭到一般世俗的譏諷。”
奶奶臉紅了,我也臉紅了。
我感到自己的可恥,也感到了丑石的偉大;我甚至怨恨它這么多年竟會默默地忍受著這一切。而我又立即深深地感到它那種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的偉大。
(選自《賈平凹散文精選》,有刪改)
◆賞讀
丑石“黑黝黝地臥在那里”,黯然無光,礙手礙腳,作者把它比作“牛似的模樣”,展示了其形態(tài)的丑陋。大人嫌它丑而無用,既不能用來壘墻,也不能用來鋪臺階、洗石磨;孩子們也因為它身上的綠苔、黑斑而對其漸生厭惡之情。對于世俗的種種誤解、冷眼,丑石已默默地承受了二三百年。某種程度上,正因為丑石的不同尋常,才暗示了它特殊的經(jīng)歷:“它補過天,在天上發(fā)過熱,閃過光”。即使隕落凡間,它也保持著自己的高傲、頑強,而不像一般的石頭那樣用來做墻、砌臺階。
選文借助平實的語言將一塊石頭的遭際娓娓道來,但這塊丑石的遭遇卻能引起我們心靈上的震撼。那塊“丑到極處”又“美到極處”的丑石,“不屈于誤解、寂寞的生存”,是否也讓你讀出了自己的心聲?
◆借鑒
1.先使用抑筆,寫盡丑石之丑。
文章開門見山地寫道:“我常常遺憾我家門前的那塊丑石”;接著描寫“誰也不知道是什么時候留在這里的,誰也不去理會它”,極盡貶抑,寫出了它的默默無聞;當(dāng)“麥收時節(jié),門前攤了麥子”時,就連奶奶也嫌它礙手礙腳,進一步描述了丑石的毫無用處。作者接連使用抑筆,貶斥了丑石的一無所用。由于人們用頑石的標(biāo)準去衡量它,由無知而產(chǎn)生誤解,由誤解而冷漠以待,形象地表明了丑石的不幸遭遇。
2.后使用揚筆,展示丑石之美。
有位天文學(xué)家“突然發(fā)現(xiàn)了這塊石頭,眼光立即就拉直了”,側(cè)面寫出了丑石的價值,揭開了丑石的隕石身份,原來丑石也曾有過光輝的過去和偉大的貢獻,“它補過天,在天上發(fā)過熱,閃過光”“給了他們光明,向往,憧憬”,而今,“它落下來了,在污土里,荒草里,一躺就是幾百年了”。丑石即使遭人誤解、譏諷,也甘于寂寞,默默忍受,從不喊冤叫屈,對自己輝煌的過去毫不夸耀且絕不顯揚,突出了丑石“丑到極處”卻“美到極處”的特點,這正是欲揚先抑法的經(jīng)典使用。
右寫作文
那個雨天
◎王韻涵
我從小就很討厭我的奶奶。
她的眼角總有兩坨黃黃的眼屎,讓人看上去很不舒服。她的手上總是散發(fā)著難聞的蔬菜味、魚腥味,腰間也總是系著一條臟兮兮的圍裙。
生活中,奶奶總會把一些小事情搞砸。一次她做炸雞,竟忘了關(guān)火,聞到焦味兒才記起。玩得饑腸轆轆的我一進門便問:“哪里來的焦味兒?真奇怪。對了,炸雞做好了沒有?我快餓死了。”空氣凝固了片刻,奶奶像個犯了錯的小女孩,小心翼翼地說:“對不起,乖孫女,我把你的炸雞弄焦了,要不看看里頭還有沒有能吃的,挑一挑?”我白了她一眼,當(dāng)作沒聽見,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濃的埋怨。回房間前,我看見奶奶正默默地吃著焦黑的炸雞,連一粒碎渣都沒剩下。我心想,怎么那么省?那買這么多干什么?
我對奶奶態(tài)度的轉(zhuǎn)變是在一個下雨天。
那天放學(xué)后,奶奶像往常一樣來接我,可她卻忘記帶傘了。她身上濕漉漉的,鬢角的頭發(fā)還在滴水,臉上卻依然帶著笑。她在人群中左顧右盼著尋找我的身影。我走到她面前,鬼使神差地冒出一句:“天這么冷,還下著雨,你咋不去屋檐下躲躲?”聽了我的話,奶奶笑著說:“沒事兒,我有外套呢,站在屋檐下不就看不到你了嘛!”我從鼻孔里哼了一聲作為回應(yīng)。
我的步子邁得大,奶奶的步子邁得小,過了好一會兒,她才氣喘吁吁地追上來,笑著說:“乖孫女,奶奶記性不好,忘帶傘了。來,我這兒有一件外套,給你遮遮雨。”我停下腳步,看到她被雨水打濕的衣服,看到她不停哆嗦的身體,不知怎的,我打心底生起一股擔(dān)憂:“你是老人,不能淋雨,這樣會生……”沒等我把話說完,奶奶就將外套罩在我頭上,踮起腳尖,有些吃力地給我理了理頭發(fā)。此時我才發(fā)現(xiàn),我的奶奶是那么的瘦小,皮膚因長年累月的風(fēng)吹日曬而變得黝黑粗糙,頭發(fā)花白,眼角和額頭堆滿了一道道深如溝壑的皺紋。
奶奶的身影雖然單薄,卻非常堅毅。她手上的味道是因為整日煙熏火燎地給我們做飯,圍裙破舊不堪是因為舍不得換新的……我的心頭悄然升起縷縷歉意。
那個雨天,一位步履蹣跚的老人淋著雨,扯著嗓門對我說:“我不怕雨,外套給你吧!”那雙帶笑的眼睛,時時浮現(xiàn)在我眼前,令我難以忘懷。
【江蘇蘇州市葉圣陶中學(xué)校初一(3)班】
◆點評
欲揚先抑法的恰當(dāng)運用,使習(xí)作情節(jié)波瀾起伏,吸引了讀者的閱讀興趣。行文從抑處落筆,寫了許多奶奶的“陋習(xí)”,將一個不講衛(wèi)生的老人形象呈現(xiàn)在我們面前;但是,奶奶寧愿自己淋雨也要保護自己的小孫女,這一反差使奶奶的形象立體、豐滿?!耙帧钡挠卸?,“揚”的充分,通過反差造成了習(xí)作內(nèi)部的張力,帶給讀者強烈的震撼,從而收到了出人意料的表達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