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海蘭
精讀是深入細致地研讀。葉圣陶在《〈精讀指導舉隅〉前言》中說:“像這樣把精讀文章作為出發(fā)點,向四面八方發(fā)展開來,那么,精讀了一篇文章,就可以帶讀許多書?!笨梢?,只有精心研究、細細咀嚼,文章的“微言精義”才能愈挖愈出、愈研愈精。
但精讀并非機械地逐字讀或仔細讀,它和泛讀是一對“孿生姐妹”。泛讀類似于檢視閱讀,是人們想要快速獲取信息時采取的一種閱讀方法,對不太重要的書籍和內容,我們只需快速瀏覽,掌握大意即可;但對經(jīng)典書籍或教學重點內容,我們必須學會精讀,這樣才能讀懂、讀透,提高學習效率。
精讀時,須牢記四個字——事、人、情、法。換言之,我們需要著眼于四個方面:知其事,以豐富見聞;思其人,以修身正己;感其情,以體會真情與真理;學其法,以提升寫作技能。
我們應如何展開精讀呢?以下方法可供大家借鑒:
一、把經(jīng)典論述的句子找出來,反復咀嚼
一篇文章總有一些經(jīng)典論述語句,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我們需要找出仔細咀嚼,以便深入理解文本含義。如蕭紅的《回憶魯迅先生》的開頭:“魯迅先生的笑聲是明朗的,是從心里的歡喜”,這一句是對魯迅形象的經(jīng)典論述;而下文對魯迅先生在家里會客時自己坐在椅子上的笑,以及“天晴啦,太陽出來啦”之后會心地笑,都能讀出其笑聲“明朗”的特征。再如楊振寧的《鄧稼先》,“‘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正好準確地描述了他的一生”“鄧稼先是中國幾千年傳統(tǒng)文化所孕育出來的有最高奉獻精神的兒子”,這些對人物的經(jīng)典論述語句凸顯了人物的精神品質,是貫串全文的“魂”,值得我們反復咀嚼。
二、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
了解文章的寫作背景,相當于知曉文章的“出生情況”,即文章是在什么背景下寫出來的,當時的作者懷的是一種怎樣的心境。了解背景后,就能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要內容、理解人物的形象、領會文章的主旨。如楊振寧的《鄧稼先》一文,楊振寧先生是一位令世界矚目的諾貝爾獎獲得者,他和鄧稼先曾同窗共學,有著半個世紀的深厚友情,他深深地知道在中國積貧積弱的時代背景下,鄧稼先為中國核事業(yè)作出的貢獻是多么難能可貴。他對好友“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一生感到自豪,對好友的奉獻精神深感敬佩,對好友不惜為國家建設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而扼腕嘆息。在知曉這些寫作背景后,我們對這位杰出科學家的人物形象會理解得更加透徹。
三、“帶入”文本,“共情”人物
閱讀時,我們應有意將自己帶入文本,共情人物,讓自己置身其中,思考文中假設性的問題,這對深入理解文本有很大幫助。如臧克家的《說和做——記聞一多先生言行片段》一文中,在“李公樸同志被害之后,警報迭起,形勢緊張,明知兇多吉少,而聞先生大無畏地在群眾大會上,大罵特務,慷慨淋漓,并指著這群敗類說:‘你們站出來你們站出來’”“我們要準備像李先生一樣,前腳跨出大門,后腳就不準備再跨進大門”——讀到這里,我們不妨帶自己“進場”,把自己當作群眾大會中的一員,外界正遭受著白色恐怖,國民黨特務也在其間,圍觀的人們大氣不敢出。就在這個時候,聞一多先生站了出來,他大罵特務,慷慨淋漓,振聾發(fā)聵,你有何感想?“在情況緊急的生死關頭,他走到游行示威隊伍的前頭,昂首挺胸,長須飄飄。他終于以寶貴的生命,實證了他的‘言’和‘行’”——假設你也在游行隊伍中,高舉旗幟,揮拳吶喊,聞一多先生就是你的領頭人,親眼見證“昂首挺胸,長須飄飄”的他走在前列,此時此刻,你作何感想?
帶入文本,共情人物,是一種非常好的精讀方法,對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大有裨益。
四、寫讀后感,有助于深度閱讀的展開
讀完一篇文章,合上書本,對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人物形象、結構方法等做一個歸納總結,寫下自己的讀后感?!耙磺€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萊特”說的正是此意。深度閱讀,將文章所表達的思想和自己的思維進行碰撞,得到的才是閱讀的精髓。
下面,就請大家一起精讀經(jīng)典,細讀多思,反復琢磨研究,邊分析、邊評價,一起領會文章的“微言精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