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玲
摘? ?要:隨著新課程標準的推行,高效有趣的英語課堂及學生的快樂、健康成長成為小學階段教育的重要目的。筆者分析了小學英語教學模式及教學內容的不足,結合學生的認知及心理特點,從目標設計、單元整體教學環(huán)節(jié)及作業(yè)任務拓展等方面進行思考,力求優(yōu)化小學英語課堂,提高課堂教學質量,達成“提質增效”的目的。
關鍵詞:“雙減”政策? ?小學英語? ?“提質增效”
一、當前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模式單一
在當前的小學英語課堂中,盡管新課程標準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但是教師仍然占據更多的話語權,學生口語輸出的機會不多。教師采用的傳統(tǒng)、單一的教學模式會嚴重影響學生的英語學習熱情。尤其在新授課中,教師的課堂教學活動主要圍繞知識點進行,學生在操練重點單詞和句型的時候脫離了語境,導致大部分學生只能通過死記硬背來機械記憶知識,學習壓力較大。新課程標準強調語境的重要性,而目前教師為學生創(chuàng)設的教學情境過于生硬,不符合學生的實際生活情況。另外,教師忽視了任務鞏固及評價環(huán)節(jié),沒有關注不同學業(yè)水平的學生的情況,作業(yè)設計主要為聽、說、讀、寫方面的訓練,形式比較單一。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來優(yōu)化教學模式,注重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自信。
(二)教學內容枯燥
英語是一門語言學科,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然而,小學英語教師容易忽視英語的實用性,在授課過程中過分關注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教學缺乏針對性,效果并不理想。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總是要求學生記住單詞及句型,練習題也多為補全單詞、連詞成句等類型。這樣的小學英語教學缺乏趣味性和應用性,長此以往,學生對英語學科會產生抵觸心理。另外,小學英語教學內容往往缺乏針對性,教師拘泥于教材本身,沒有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及學習需求進行調整。
二、小學英語課堂的優(yōu)化措施分析
(一)精準把握目標,導向核心素養(yǎng)
教學目標是教學的重要導向,如何有效設計教學目標,促進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是教師關注的重點。為了更好地設計教學目標,教師需要認真研讀新課程標準,根據核心素養(yǎng)來進行教學目標設計。
首先,教師要仔細研讀新課程標準。新課程標準為教師的教學提供了重要方向,教師要想更好地掌握“新課標”的導向,就需要不斷學習,夯實相關的專業(yè)知識。教師在拿到文本之后,首先要關注文本的主題意義。主題意義是教與學的核心,新課程標準中設置了三大主題范疇,并以“我”“社會”“自然”為視角,設置了不同的主題群。教師需要了解不同年級的學生在語言知識和策略、對中外文化的理解、對優(yōu)秀文化的鑒賞以及思維品質等方面的不同目標。另外,教師可以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拓展學習,對新課程標準中的變化和理論進行細致、新穎的剖析。在鉆研學習新課程標準之后,教師可以嘗試結合自己的教學實際情況,鉆研如何設計有效的活動,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增強學生對語言知識的感知、體驗,促使學生掌握學習規(guī)律,最終實現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
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3 Weather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分析。本單元屬于“人與自然”主題范疇,在確定了文章的主題內容之后,教師就可以更加精準地進行備課。
其次,教師要精心研讀教材,“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教師在分析教材內容的時候,要根據文本內容確定語篇的主題內容。一般來說,教材的分析主要從兩個方面進行。
一是教材內容與新課程標準的對應點。新課程標準為小學英語教學提供了非常重要的依據,教師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對文本內容的重難點進行分析,從而確定教學重點。另外,由于新課程標準與教材并非完全契合,教師需要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教學內容方面的增刪,挖掘文本的主題意義,從而合理有效地使用教材文本。
二是教學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學生是英語學習的主體,教師在研讀教材時,要關注學生的認知情況及實際生活經驗。教師只有把握學生的情況,才能更好地根據學情來分析教材。如果教材文本與學生的認知差距較大,教師就應該對教材內容進行補充,來彌補學生所欠缺的知識,從而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內容。例如,人教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4 At the farm 這一單元的主題是農場,其中涉及了一些與動物有關的單詞。教師在研讀教材之后會發(fā)現,學生在之前的學習中已經掌握了一些有關動物的單詞。因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可以將之前學過的單詞作為課堂的鋪墊。
另外,教師要重視學情分析。很多教師在備課過程中的學情分析環(huán)節(jié)總是比較馬虎,常常用“學生英語學習熱情比較高漲”“本課主題為學生所熟知的話題”等搪塞過去,導致學情分析成了簡單的“套模板”。其實,學情分析非常重要。要想構建高效課堂,教師必須重視學情分析。做好學情分析的工作之后,教師才能更準確地掌握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分析學情的方式比較多,在上課前,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份簡單的調查問卷或學習單,通過學生的“前測”情況來了解學生,從而“對癥下藥”,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求,為學生創(chuàng)設屬于他們自己的英語課堂。
(二)單元整體教學,優(yōu)化教學模式
單元整體教學是當前有效的英語教學模式。單元整體教學以主題為中心,以情境為主線,以活動為途徑,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加深學生對于相關主題的理解,從而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內化。小學英語教材主題比較明確,教師可以將瑣碎、分散的知識點通過主題進行連接,幫助學生在思考上層層遞進。為了更好地進行單元整體教學,教師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出發(fā)進行思考。
第一,思考主題內容,整合教材重點。教師在細讀教材文本之后,需要對本冊教材中與本課主題有關的內容進行歸納和總結。教師應整合教材內容,在主題的引領下,梳理單元內容。教師可以根據學生之前的知識儲備,引入新的教學內容,并為學有余力的學生,適當拓展其他單元的內容。對教材內容的整合非??简灲處煂τ诮滩牡恼莆张c理解。對此,教師需要提前梳理教材,做到心中有數。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2 What time is it? 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在研讀教材之后,要確定教學的重難點,引入合適的課堂實踐活動。
第二,圍繞主題進行課堂活動。新課程標準提出,英語課程需要基于學習活動觀,因此課堂活動的設計尤為重要。結合當前的英語學習環(huán)境,教師在設計活動的過程中,要關注活動情境。首先,活動情境要真實。情境的創(chuàng)設能夠有效增強學生對英語知識的體驗感,活動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越接近,學生的學習體驗感就越強,對于知識的理解就越準確。其次,情境要有趣。教師在創(chuàng)設情境時,要多多創(chuàng)新,善于運用相關的道具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隨著信息技術與學科融合的發(fā)展,在當前的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信息技術來進行課堂教學的創(chuàng)新。在課堂中,教師可以借助信息化的教學工具,如希沃白板等來輔助設計趣味游戲環(huán)節(jié),幫助學生夯實知識基礎。如此一來,課堂變得更加有趣,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會有顯著的提高。教師也可以選擇一些與主題相關的微課資源,幫助學生理解教學重難點內容。同時,教師可以拓展與文化有關的內容,豐富學生的文化知識,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另外,教師還可以根據課堂中學生的表現,為學生設計不同的鞏固練習,幫助學生復習。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英語下冊Unit 1 My day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在確定了“生活與學習”的主題后,可以要求學生制作自己的作息時間表,從而鍛煉學生的時間規(guī)劃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
(三)拓展任務驅動,促進遷移創(chuàng)新
以任務為引領設計教學活動,能夠提高學生的思維品質。在課堂中,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多樣化的任務,促進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提高。對于不同學業(yè)水平的學生而言,布置給他們的任務應該有所不同。適當難度、適當數量的任務,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機,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教師在進行作業(yè)設計的時候,不可以停留在機械重復的知識練習上,還應該從聽、說、讀、寫的不同角度出發(fā),設計多元化的作業(yè),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作業(yè)設計應該符合“教學評一體化”的教育理念。完成作業(yè)應該是為了更好地實現學習目標,在布置作業(yè)時,教師應盡可能滿足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設計基礎類作業(yè)、應用類作業(yè)和拓展類作業(yè)。
基礎類作業(yè)是為了幫助學生鞏固所學內容,這種作業(yè)的難度相對較小。教師一般會選用圖文結合的作業(yè)形式,來夯實學生的英語基礎知識?;A類作業(yè)一定要秉持“少而精”的原則,讓大部分學生順利完成基礎類作業(yè),為之后更高難度的學習任務做好鋪墊。傳統(tǒng)的抄寫類作業(yè)會嚴重降低學生對于英語學習的熱情,因此,在基礎類作業(yè)的設計中,教師要發(fā)揮創(chuàng)新精神,讓作業(yè)跳出機械化抄寫的桎梏。例如,在人教版四年級英語下冊Unit 5 My clothes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根據不同的季節(jié),將與衣服有關的單詞進行分類歸納。這個作業(yè)在抄寫單詞的基礎上進行了拓展,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應用類作業(yè)是為了讓學生將所學的知識加以運用。一般來說,教師會圍繞課堂教學主題進行情境創(chuàng)設,從而提高學生的英語交際能力。在應用類作業(yè)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些對話練習,讓學生利用重點單詞和句子進行對話。另外,教師還可以為學生選取一些與課文主題相關的閱讀材料,并將這些材料作為拓展內容,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英語下冊Unit 3 My school calendar這一單元中,在教學了文本故事中的學?;顒影才藕螅處熆梢宰寣W生動手制作一個屬于自己的校園活動安排表。這個作業(yè)既幫助學生鞏固了所學知識,又培養(yǎng)了學生的動手能力。
拓展類作業(yè)是為了發(fā)散學生的思維。小學生正處于愛玩、好動的階段,教師可以為學生設計一些需要動手或自主思考的作業(yè),從而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想象力。例如,設計思維導圖、英語小報等任務可以幫助學生夯實英語基礎;寫作創(chuàng)編任務可以鍛煉學生的寫作能力及邏輯思維能力。拓展類作業(yè)難度比較大,且一般來說比較費時間,在任務開始之前,教師可以為學生做好相關的語言或背景知識的鋪墊,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拓展類任務。例如,在人教版五年級英語下冊Unit 2 My favourite season這一單元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畫出喜歡的季節(jié)的典型景象,并在空白處用英語說明原因。這個作業(yè)將美術學科與英語學科進行了融合,能夠鍛煉學生多方面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只有關注問題所在,認真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才能構建有趣、高效的課堂,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運用能力。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要夯實專業(yè)基礎,切實做好課堂設計工作,讓每一個學生在“樂學”的同時,提高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王薔.促進英語教學方式轉變的三個關鍵詞:“情境”“問題”與“活動”[J].基礎教育課程,2016,(5):45-50.
[2]龔文.多元化設計小學英作業(yè)? ?提升學生綜合能力[J].現代教學,2022,(Z1):142-143.
[3]燕睿.淺談小學英語作業(yè)多元化設計的策略[J].校園英語,2020,(8):216.
[4]林小芳.促進學生深度學習的單元復習教學的研究:以2021年江蘇省小學英語教學觀摩課為例[J].小學教學設計,2021,(33):7-11.◆(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大通路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