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振
冠心病主要是指心肌功能障礙或者發(fā)生器質性改變, 主要發(fā)病原因與冠狀動脈狹窄或供血不足相關。近幾年, 冠心病的發(fā)病率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趨勢不斷升高, 成為導致患者死亡的主要病因, 嚴重威脅人類身體健康[1]。目前, 冠心病的治療方法包括手術治療與藥物治療, 常見治療藥物則是圍繞抗血栓、緩解疼痛、抗凝血、降低心肌氧耗而展開, 尤其是抗血小板治療是控制冠心病病情發(fā)展的關鍵。根據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2],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聯(lián)合治療老年冠心病具有吸收良好、起效快的優(yōu)勢, 且不良反應較少, 使得抗血小板的功能得到全面的發(fā)揮。本實驗主要探討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治療冠心病的綜合效果與安全性, 具體闡述如下。
1.1 一般資料 研究對象選取本院2021 年6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60 例老年冠心病患者, 其中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18 例, 穩(wěn)定型心絞痛患者16 例, 慢性心肌缺血患者14 例,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 例。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 每組30 例。研究組男16 例,女14 例;年齡60~82 歲, 平均(69.78±4.45)歲。對照組男17 例, 女13 例;年齡61~83 歲, 平均(69.92±4.58)歲。經比較兩組一般資料,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符合冠心病的診斷標準;②冠狀動脈造影影像學確診[3];③精神意識正常和正常交流;④患者及家屬同意研究;⑤臨床資料完整;⑥患者年齡≥60 歲。
排除標準:①無自主意識, 嚴重精神障礙者;②合并出血性疾病者;③合并嚴重肝腎衰竭者;④合并惡性腫瘤者[4];⑤藥物過敏者;⑥2 周內使用抗凝藥物者;⑦合并嚴重感染者;⑧合并嚴重凝血功能障礙者。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降壓、擴冠、抗凝與調脂治療, 指導患者保持健康的飲食習慣, 規(guī)律作息。
1.2.1 對照組 患者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拜耳醫(yī)藥保健有限公司分裝, 國藥準字J20171021)口服治療,用藥劑量為100 mg/次, 3 次/d。持續(xù)治療3 個月。
1.2.2 研究組 患者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硫酸氫氯吡格雷[賽諾菲(杭州)制藥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J20180029]口服治療, 75 mg/次, 1 次/d。持續(xù)治療3 個月。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臨床療效 將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與心電圖情況作為療效判定標準的主要參考, 分為顯效、有效和無效。顯效:心絞痛的發(fā)作次數(shù)明顯減少, 靜息心電圖檢查顯示為正常;有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有所減少, 靜息心電圖檢查示ST 段存在壓低情況, 治療后回升0.05 mV以上, 或T 波段倒置恢復正常或ST 段陷阱, 但并未恢復正常;無效:心絞痛發(fā)作次數(shù)未減少, 心電圖檢查不符合標準[5]。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3.2 血小板功能指標 使用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對患者PLT、MPV、PCT 進行測定。
1.3.3 不良反應 統(tǒng)計與記錄患者惡心、皮疹、胃黏膜出血、頭痛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s)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6.67%, 對照組為80.00%;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 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
2.2 兩組血小板功能指標比較 研究組PLT、MPV、PCT 較對照組明顯更低, 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血小板功能指標比較( ±s)
表2 兩組血小板功能指標比較( ±s)
注:與對照組比較, aP<0.05
組別 例數(shù) PLT(×109/L) MPV(fl) PCT(%)研究組 30 126.78±37.29a 8.45±0.64a 0.28±0.07a對照組 30 158.63±35.41 10.24±1.03 0.34±0.04 t 3.392 8.085 3.674 P 0.001 0.000 0.001
2.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 研究組不良反應(惡心、皮疹、胃黏膜出血、頭痛)發(fā)生率為3.33%,對照組為23.33%;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更低, 對比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比較(n, %)
心臟血液供應的主要動脈為冠狀動脈, 是保持血液通暢、維護心肌功能的關鍵, 如果出現(xiàn)血脂異常、血栓等問題時, 可能會導致膽固醇沉積物形成斑塊, 并在動脈壁處出現(xiàn)積聚的情況, 導致冠狀動脈過度狹窄或者發(fā)生閉塞, 使得心肌供血量不斷減少, 從而造成嚴重的心肌缺氧狀態(tài)[6]。冠心病的主要臨床表現(xiàn)為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絞痛, 嚴重者可能會引發(fā)猝死。
冠心病在治療時一般會根據不同的類型以及發(fā)作程度選擇不同的治療方法, 常見的治療方式包括藥物治療、介入治療、手術治療。藥物治療主要使用硝酸酯類藥物、鈣離子拮抗劑、調節(jié)血脂藥物、抗血小板藥物、抗凝藥物等展開治療。介入治療主要是利用冠狀動脈腔內成形術、冠狀動脈斑塊切吸術、冠狀動脈斑塊旋切術、冠狀動脈內支架和溶栓療法, 控制患者病情, 目前最為常見的介入療法主要以冠狀動脈支架植入術為主。外科治療也較為常見, 其中冠心病外科搭橋術得到廣泛應用, 通過對傳統(tǒng)冠狀動脈外科手術方式的優(yōu)化發(fā)現(xiàn), 其不僅能夠有效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 還能夠延長患者的生命期限, 降低對患者機體帶來的損傷。但在實際治療中, 如果患者病情不是十分危重, 一般會選擇藥物治療, 其中抗血小板藥物是最為常用的藥物, 能夠起到擴張冠狀動脈、改善血液循環(huán)的效果, 但目前臨床常見的抗血小板藥物較多, 如何科學選取藥物, 是當前治療老年冠心病的重點[7]。
阿司匹林是常見的抗血小板制劑, 口服效果良好,能夠與環(huán)氧化酶之間產生相互作用, 使得環(huán)氧化酶的活性得以抑制, 還能夠對血栓烷A2的轉化途徑加以阻斷, 并抑制苯元素的生成, 從而控制血小板聚集, 有效預防血栓的形成, 避免機體發(fā)生血液循環(huán)障礙, 使得心肌供血得到改善優(yōu)化[8,9]。但經過臨床長期用藥研究發(fā)現(xiàn), 阿司匹林可能會引發(fā)藥物抵抗現(xiàn)象, 影響治療效果, 尤其是對于老年患者而言, 自身的耐受性相對較差, 如果長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能會引發(fā)腸道不良反應,甚至可能會造成肝功能損害, 使得用藥依從性不斷降低, 影響治療效果。在冠心病進展中, 凝血功能是確定病情發(fā)展的主要指標, 同時也能夠提示患者機體血液是否處于粘滯狀態(tài), 是否容易形成血栓[10]。而老年人隨著年齡的增長, 臟器功能不斷降低, 對藥物的承受能力較差, 要想控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就要選擇更為安全的抗血小板藥物。
氯吡格雷屬于噻吡啶的衍生物, 能夠有效控制二磷酸腺苷與血小板之間的結合反應, 同時也能夠對二磷酸腺苷誘導的血小板聚集反應進行控制, 而血小板與纖維蛋白原的結合位點也能夠被其占據, 使得二者的活化聚集被阻斷, 從而控制血栓的形成, 因本作用具有不可逆性特點, 所以抗血小板效果更強。而且氯吡格雷還能夠對巨噬細胞與斑塊內脂質細胞的生成產生抑制作用, 并對平滑肌細胞的生成起到有效的促進作用, 使得斑塊更為穩(wěn)定[11]。氯吡格雷不會影響前列腺環(huán)素的合成, 因此用藥后不會產生水鈉潴留的現(xiàn)象;而且氯吡格雷對人體胃腸道的刺激更小, 不會損害胃腸道黏膜, 所以引發(fā)胃黏膜出血的幾率極低, 用藥安全性更高, 更適合應用于老年群體。
冠心病是具有潛在危險性的一種疾病, 需要進行抗血小板治療, 阿司匹林具有良好的抗血小板作用, 能夠有效控制血栓形成, 臨床常用用于治療心肌梗死、暫時性腦缺血發(fā)作以及不穩(wěn)定型心絞痛。相關調查研究發(fā)現(xiàn)[12], 使用阿司匹林能夠有效控制心臟不良反應的發(fā)生, 還能夠降低冠心病的病死率, 目前在冠心病治療領域中得到廣泛應用。氯吡格雷能夠有效抑制血小板的聚集反應, 根據臨床資料得知, 氯吡格雷在動脈粥樣硬化患者的防治中得到廣泛應用, 能夠有效控制腦卒中、心肌梗死等事件的發(fā)生[13]。將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用于治療老年冠心病能夠取得良好的效果, 可進一步抑制血小板的活化功能, 控制心絞痛, 避免發(fā)生血小板凝集, 以此防止發(fā)生惡性事件。本治療方案既能夠保障臨床治療效果, 也能夠顯著提升治療的安全性[14]。
本實驗實驗結果發(fā)現(xiàn), 研究組總有效率較對照組明顯更高(P<0.05);研究組PLT、MPV、PCT 較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研究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對照組明顯更低(P<0.05)。
綜上所述, 阿司匹林聯(lián)合氯吡格雷治療冠心病效果突出, 既能夠緩解冠心病的臨床癥狀, 使患者的凝血功能逐漸恢復正常, 還能夠有效控制不良反應的發(fā)生,安全性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