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讀文本和議論文寫作,是在思辨性閱讀和表達中提高學生思維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重要方式。而教材論說類文本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對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以《師說》為例,可以發(fā)現(xiàn)帶有問題意識來深入研讀作者所提出的論點和論據(jù),結合單元教學目標、學習提示和時代背景,深入文本,可以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提升學生的思維能力,更有利于議論文寫作。
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部規(guī)律的簡潔的、概括的反映。[1]思維包括形象思維、直覺思維、邏輯思維、辯證思維和創(chuàng)造思維?!镀胀ǜ咧姓Z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提出:“引導學生學習思辨性閱讀和表達,發(fā)展實證、推理、批判與發(fā)現(xiàn)的能力,增強思維的邏輯性和深刻性,認清事物的本質,辨別是非、善惡、美丑,提高理性思維水平?!盵2]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要從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出發(fā)。問題意識是指學生對問題主動產(chǎn)生興趣并思考和質疑問題的能力,這種能力的培養(yǎng)不僅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還能夠促使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更加主動地思考和探索,在思考中培養(yǎng)問題意識。[3]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每個單元都包括了單元目標、選文和單元學習任務。單元開篇就給我們指明了本單元的教學目標。比如,統(tǒng)編版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單元目標是:學習本單元,要學會梳理、探究及反思文章的內容,形成正確的學習觀;站在作者的角度去思考問題,學習他們如何有針對性地表達觀點,提升表達能力和深度思考能力;學習的同時還要善于發(fā)現(xiàn)問題,從合適的角度以恰當?shù)姆绞疥U述自己的看法。論述類文本大多是圍繞著落實“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的要求展開,教師應帶領學生結合選文落實單元目標,深入探究作者的觀點、文章結構及寫作方式。根據(jù)單元目標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本單元的單元導語體現(xiàn)了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對他們進行思維訓練的重要性。單元學習任務是對整個單元的學習作一個全面系統(tǒng)的回顧,結合閱讀和寫作來激發(fā)學生再次回歸文本深入閱讀,完成閱讀與寫作任務。
一、《師說》的論證思維
《師說》是我國古代探討學習問題的名篇。教師在學生閱讀時可根據(jù)學習提示布置預習任務,讓學生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搜集韓愈的思想主張及文章的寫作背景,結合注釋和工具書翻譯全文,以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觀點。接下來對文章進行深入閱讀,找出文中闡述的觀點,分析作者提出觀點的依據(jù),把握文章關于學習的主要觀點。
翻開史書,我們了解到韓愈所處時代社會學習風氣不正,他創(chuàng)作《師說》以批判當時的不良風氣。在教學《師說》前,教師應先讓學生結合注釋和背景資料了解文章大意,作者為何要批判?接著引導學生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之后讓學生找出韓愈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來論證其觀點。
議論文大多是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邏輯來謀篇布局的,所以先讓學生按照提出—分
析—解決的思路找出本文的中心論點、分論點及該問題是如何解決的。
學生在學習《師說》之前學了荀子的《勸學》,在了解《師說》的基本大意后,很快就能明確本文開門見山提出的中心論點“古之學者必有師”,緊接著正面分析“人非生而知之者”“生乎吾前”和“生乎吾后”的人所知道的道理可能會超越我,最后得出“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文章第二段提出分論點“師道之不傳也久矣!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將“古之圣人”與“今之眾人”、“愛其子”與“于其身”、“巫醫(yī)樂師百工之人”與“士大夫之族”的學習態(tài)度進行對比分析,引導讀者反思當時的社會學風問題,體現(xiàn)了韓愈對當時社會現(xiàn)狀的深刻反思。第三段提出分論點“圣人無常師”,以孔子為例說明學習沒有固定的老師,援引圣人從師的態(tài)度,闡明從師的必要性和以能者為師的道理,得出“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后,術業(yè)有專攻”的結論。最后以李氏子蟠“好古文”“不拘于時”與“行古道”為例,與前文的“師道之不傳”形成對比,稱贊李蟠,肯定他不從流俗,也是對士大夫們“恥學于師”的有力批判。
接著,教師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思考、探究作者運用了哪些論證方法來論證“古之學者必有師”及作者為何要這樣進行論證。
在師生雙方的共同研讀下,可以厘清全文的論證思維是以“古之學者必有師”為基點展開論證的,運用正面論證、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等論證方法圍繞中心論點展開論證,屬于總—分—總式的論證。至此,《師說》一文的論證思維學生已明白,這為后續(xù)的深入研讀打下了基礎。學生在閱讀中對如何探究文本結構和論證思路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不僅培養(yǎng)了學生帶著問題去研讀文本的意識,還提高了學生的思維
能力。
二、在文本教學中如何體現(xiàn)思維與問題意識
(一)啟發(fā)學生深入思考,增強學生的問題意識
了解《師說》的基本結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獨立思考,為何韓愈開篇即提出“古之學者必有師”,“學”為什么“必有師”,思考這二者有何邏輯關系。以“學”為前提,換成其他話題,比如積累、努力和堅持等。[4]讓學生在研讀文本時產(chǎn)生問題意識,主動去尋求答案,而不是被動地接受知識。
教師在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本文的矛盾點,激發(fā)學生去思考。比如,在本文中,作者為何要寫這篇文章,這篇文章是寫給誰的,又是給誰看的?從而引導學生進一步探究作者的寫作意圖。學生會回到文本找尋關鍵語句,在最后一段得出結論:作者寫這篇文章是贈給李氏子蟠的,贊許李氏子蟠踐行了古人的從師之道。但文章不僅是寫給李蟠的,更是寫給世人的,稱贊李蟠值得大家學習,更是從側面抨擊了“恥學于師”的群體。由此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問題:文章看似是寫給李蟠的,其實論述的是世人普遍存在的問題,韓愈基于此來層層論證“從師”的必要和“不從師”的危害,進而彰顯文章立論的現(xiàn)實針對性。
(二)比較《師說》和《勸學》,提升學生思維
在探討《師說》用了哪些論證方法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之前《勸學》中的論證方法,利用表格找出文章運用的論證方法進行對比,教師順勢提問:兩篇文章都運用了對比論證,那《勸學》和《師說》中的對比論證一樣嗎? 找出相同點和不同點。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二者的相同點:荀子和韓愈都運用了三個分論點來證明自己的觀點,論證條理清晰,論述邏輯嚴密。二者的不同點:《勸學》是從橫向的角度來選取不同的事物進行正反對比論證的,如“騏驥”“駑馬”,并且是“取譬近”,使得形象和道理之間相聯(lián)系,便于讓人理解,令人信服?!稁熣f》中韓愈是從縱向的角度把不同的人和群體進行對比,并且是用現(xiàn)實中真實發(fā)生的事進行對比,揭露作者對當時“惑而不從師”的批判。學生在研讀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兩種對比論證方法的差異性,會對如何產(chǎn)生這種差異性進行深入思考,探究不同的對比所產(chǎn)生的效果,提高辯證思維能力。
(三)促進思維和問題意識在其他文本中的遷移
教材中的論說文大多歸屬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任務群,該任務群重在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培養(yǎng)該能力的核心就是要讓學生在學習中產(chǎn)生問題意識,并解決問題,提升思維水平。論說類文本的教學,相較于其他文章更容易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邏輯。統(tǒng)編版高中必修上冊第六單元的單元主題是“學習之道”,該單元的文章從不同的角度論述有關學習的問題,或闡述學習的意義,或討論學習的態(tài)度與方法,或描寫讀書的經(jīng)歷和感受,有荀子的《勸學》、韓愈的
《師說》、毛澤東的《反對黨八股(節(jié)選)》、魯迅的《拿來主義》、黑塞的《讀書:目的和前提》和王佐良的《上圖書館》。
在教學中,可以運用對比閱讀的方式,將前四篇文章進行對比閱讀,梳理每篇文章作者的論述思路,《勸學》《反對黨八股(節(jié)選)》和《拿來主義》都運用比喻的方法說理,讓學生理解比喻說理是怎樣處理得當?shù)?。思考為何同樣運用了對比的方法說理產(chǎn)生的效果不一樣。帶著所思考的問題回到文本找出典型的例子,分析對比和比喻的方法在闡發(fā)觀點上的作用。再圍繞當下的熱點話題,運用對比和比喻的手法進行仿寫,鍛煉思維,提高寫作能力?!蹲x書:目的和前提》和《上圖書館》屬于隨筆,且又是自讀課文,但作者都從自身經(jīng)歷和切身體會出發(fā),思考讀書的意義和上圖書館的樂趣。教師要讓學生站在作者的角度分析作者為何要寫下這兩篇隨筆,對照兩位作者的經(jīng)歷和感悟,思考這兩篇文章有什么是共通的,又有什么是具有個人特色的。引導學生結合自身經(jīng)歷,思考閱讀對于人生的意義。
由此可見,閱讀和思考是共同進行的,任何文本都應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不只有論文類的文本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其他文本只要選取合適的角度切入,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和思維能力的提高是相輔相成的,只有學生帶有問題意識去思考問題,逐漸深入文本中心,思維才會得到訓練。
三、寫作中的思維與問題意識
文本的學習不應該只停留在文字,更應該基于思考來闡述自己的觀點,達到思辨性閱讀與表達的目的。思辨性的閱讀與表達是一體的,不能撿了閱讀,丟了表達。表達的方式有很多種,有寫作、辯論和演講等方式。教師可在課后引導學生結合當下的學習生活,將荀子和韓愈的學習觀進行對比閱讀,思考古人的觀點、態(tài)度在今天的現(xiàn)實意義。運用本單元所學的論證方法模仿韓愈和荀子的謀篇布局寫一篇關于當下學習問題的議論文,完成思辨性表達。
高考議論文寫作是需要細致思考和嚴謹表達的,高考作文重點在于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品質的高低決定了學生如何去審題立意。在審題立意過程中學生需要結合自身經(jīng)驗進行辯證思考,才能精確而深刻地理解題目意蘊和命題意圖。要求學生帶有問題意識理性分析材料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觀點,獲得獨到的見解和感悟。
例如:2023年全國甲卷高考作文:
人們因技術發(fā)展得以更好地掌握時間,但也有人因此成了時間的仆人。
這句話引發(fā)了你怎樣的聯(lián)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審題的時候要仔細思考材料究竟想傳達一個怎樣的觀點,結合現(xiàn)實發(fā)生的實例,可以發(fā)現(xiàn)這個題目的“考查視點”在:在技術快速發(fā)展的時代,我們如何掌握時間。
作文材料不僅僅是停留在文字表面的意義,它是生活中所出現(xiàn)的問題在試題上的真實再現(xiàn)。當拿到寫作材料時,學生應把自己置身于材料中的問題情境中,對問題進行深刻的思考。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需要準確的語言表達出來。倘若沒有對問題有著深刻的認識,即使有再強的語言表達能力,又怎么會表達出深刻的思想呢?當拿到試題卷或者看見社會中出現(xiàn)的熱點討論時,學生應不斷地問自己“為什么會這樣”“產(chǎn)生的原因是什么”,無論肯定或否定別人的做法,都要結合現(xiàn)實案例,帶著問題意識去思考,這樣可以明晰作文材料的深層含義。把問題想深刻了,思維的路徑自然就明晰了,議論文的寫作表達就會有層次性了。
在進行論文類文本學習時,教師帶領學生深入探究作者的觀點、文章結構及寫作方式,學生的問題意識和思維能力在長期的學習過程中得以提高。“這句話引發(fā)了你怎樣的思考和聯(lián)想”是要求寫一篇議論文來闡述自己的觀點,學生可以運用議論文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邏輯思路來構思文章,再結合學習論說文時古人是如何提出觀點和論證自己的觀點的,明確自己的論點,運用自己擅長的論證方法,比如對比論證、假設法、因果分析法等,有條理地論證自己的觀點,完成議論文的寫作。
四、結語
思維和問題意識對于提高學生的文本研讀能力和議論文寫作能力至關重要。思維水平要通過廣泛閱讀、持續(xù)練習與反思、學習邏輯推理等方式提升,而問題意識的培養(yǎng)要通過在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深入思考、多與他人進行對話和討論、深入閱讀經(jīng)典文本等方式。要將問題意識融入思維中,深入思考相關話題,激發(fā)問題意識,闡述自己的觀點和見解,提高思辨性閱讀與表達能力。
作者簡介:成梅(2000 —),女,漢族,云南昭通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為中學語文教學研究。
注釋:
〔1〕劉金虎,方星移.論高中古代論說文教學對學生理性思維的培養(yǎng)——以統(tǒng)編高中語文教材必修下冊第八單元為例[J].中學教學參考,2022(31):9-11.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0:18-19.
〔3〕陳媛.初中數(shù)學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問題意識的策略[J].數(shù)學學習與研究,2024(23):53-55.
〔4〕王有軍.基于“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學習任務群的高中文言文教學——以《師說》教學設計與實施為例[J].新課程,2024(16):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