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媛
在今河北省保定市阜平縣吳王口鄉(xiāng)吳王口村有明萬歷四年(1576年)所筑兩座磚砌敵臺,扼守著一條隱秘但重要的通道,這就是明內(nèi)長城的關口之一 ——吳王口。
吳王口位于靈丘縣、繁峙縣、阜平縣三縣交界地帶。這里已經(jīng)是太行山的深處,一座座山峰高聳險峻,一條條小河流淌在山谷之間,處處草木蔥蘢。濃密的植被里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動物,各處山溝里有一個個小小的村落,到處都是生機勃勃的樣子。倘若是和平時期,這里便是一派靜謐祥和的景象,而在流寇侵擾、戰(zhàn)亂頻仍的年代,這里就變得危機四伏?!蹲x史方輿紀要》中記載:“在吳王口外,茨溝村南有扒背、銀河村、胡家莊、柳樹村、天橋兒、蓮子巖等處。山中皆產(chǎn)礦砂,流民恒相聚開鑿,名曰礦徒。嘉靖二十五年,漸嘯聚為亂。議者言茨溝村南接龍泉,東連倒馬,其地險僻,每因銀礦致亂?!饼埲⒌柜R皆為明長城關口名稱。明代以白銀為貨幣,吳王口周邊有金、銀、銅、鐵等礦藏,暴利的銀礦更是多方爭奪的目標,不斷滋生暴亂。
吳王口屬明長城防御體系中九邊十三鎮(zhèn)之一的真保鎮(zhèn)所轄。真保鎮(zhèn)東至紫荊關沿河口、連昌鎮(zhèn)鎮(zhèn)邊城界,西抵故關鹿路口,接山西平定州界,延袤七百八十里,分為紫荊關、倒馬關、龍泉關、故關四個轄區(qū)。根據(jù)《四鎮(zhèn)三關志》中《真保鎮(zhèn)形勝·疆域》一章記載:“(倒馬關轄區(qū))東至完縣界一百八十里,西至大同府界五百里,南至曲陽縣一百五十里,北至廣昌縣九十里。上關三隘口東南至關約一十五里。柳角庵四隘口南至關約四十里。插箭嶺十三隘口南至關約六十里……吳王口十九隘口東北至關約三百五十里?!边@段文獻表明,吳王口屬倒馬關管轄,包括吳王口在內(nèi),這一組長城隘口一共有19個。
關于這19個關隘,《讀史方輿紀要》的《關隘考》章節(jié)有如下記載:“吳王口,縣西北百里,東北至倒馬關三百二十里。弘治十三年,筑城置戍。自吳王口而下,凡十九口,亦屬倒馬關南路。其相近者,曰過道溝口。自此而東,曰艾葉嶺口、青羊溝口、香爐石口、門罕嶺口、火炭溝口、楊洪口,又東曰黍查口,俱正統(tǒng)、弘治以后建城置戍處也。陡嶺兒口,在吳王口西南二十里。嘉靖二十一年,筑城置戍。又西曰魚兒創(chuàng)口、夾耳庵口,俱正統(tǒng)四年筑城置戍。其相近者,曰龍窩溝口、高石堂口、養(yǎng)馬樓口,俱正德十二年筑城置戍。又西曰槍鋒石口,則嘉靖二十二年筑城置戍處也?!币陨?6座關口的修筑時間和駐軍時間也見諸《四鎮(zhèn)三關志》?!蹲x史方輿紀要》未提及的其余三口分別是神臺寨、火頭寨、富豪寨。神臺寨在縣西北的吳王口,火頭寨在艾葉嶺口,富豪寨在龍泉關東南。
《四鎮(zhèn)三關志》關于吳王口的記載是:“茨溝下隘口二十二。吳王口,正城一道,緩;魚兒創(chuàng)口,正城一道,緩。”從第一個吳王口開始,依次列舉出了22座關口的名字。除了上文的16座,還有上竿嶺口、下竿嶺口、黃石堂口、古道溝口、牛幫口、竹帛口這6座。從衛(wèi)星地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這組關口分布于今山西省靈丘縣、繁峙縣與河北省阜平縣三地。三縣交界之處是馬頭山,山脊是長城山險的一部分,周圍既有茨溝營、神堂堡、牛幫口等大大小小的村莊,也有鄉(xiāng)道、省道、國道或盤山公路曲曲折折地繞山而行,或有隧道、高架橋直穿而過,地形與道路頗為復雜,大路、小路交叉處的各種標識不太完善。
從山西省靈丘縣下關鄉(xiāng)楊莊村出來向西1公里多便是宋莊村,這個村莊現(xiàn)在只有兩戶人家。往南順著河道走8公里,就到了青羊口。從宋莊再往西走3公里是女兒溝村,然后向南折3公里是寬草坪村。繼續(xù)往南走兩公里,就到了河北省阜平縣的謝地村,距離吳王口村就不遠了。這是兩條千百年來一直在使用的通往河北省阜平縣的通道。抗戰(zhàn)時期,這一帶是晉察冀邊區(qū)的核心區(qū)域,這兩條路發(fā)揮過重要作用。近些年,周邊修建起了多條公路,這兩條路接近廢棄,但一路上景色極佳,是戶外徒步的好選擇。
吳王口長城本修在深山大溝里,多年前我前去尋找頗為不易。不過近些年新修的公路十分寬展,所以這次能非常順利地抵達兩座磚砌敵臺前。從磚石結(jié)構(gòu)上看,吳王口的這兩座敵臺并不特殊,最下面是石基,上面是磚墻,里面有回廊、拱券,再高處是一層磚木結(jié)構(gòu)的小房子。這一帶長城的敵臺十分類似,從建筑形制到使用方法,在《四鎮(zhèn)三關志》中有詳細記載。文中寫道:“沿邊區(qū)別緩急,計垛受兵。沖者一垛二三人,緩者一垛一二人。沖者創(chuàng)筑空心敵臺,每臺高三丈,縱橫如之。騎墻曲突,四面制敵。上建層樓,宿兵儲器。空心敵臺每臺共五十人。主軍十二名,四名管放弗朗機,四名專管裝運,二名管放神槍等火器,二名在上層專管梆旗。客兵三十八名,教放火器,學打銃石。其附墻臺主軍四名,三名管軍器,一名管梆旗并弗朗機,客兵各隨時編撥。”文中記載了敵臺的人員配置、各種武器彈藥的儲備數(shù)量,尤其是詳細記載了每座空心敵臺上弗朗機、火銃的配備情況和使用方法。
吳王口的敵臺在擁有以上全部“規(guī)定內(nèi)容”之余,還另有兩處特殊的地方,那就是茨字十六號臺的文字石刻。在東面臺基的條石上,從右往左刻著“小蓬萊”三個字。蓬萊是一個多義詞,今山東省煙臺市有蓬萊區(qū),明代軍事家、民族英雄戚繼光就是蓬萊人。蓬萊還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山名,常泛指仙境一般美好的地方。此處的“小蓬萊”可以理解為微型的、縮小版的仙境。由此可見,吳王口的山水景色自古就為人稱道。
“小蓬萊”三個字的左下方另有一組豎行的刻字,記錄了明崇禎七年(1634年)的一場戰(zhàn)事,共6列64字。文中寫道:“明崇禎甲戌,奴酋內(nèi)犯寇茨溝。我兵奮勇殲奴殆盡,奴拼死奪竹帛口而出。誠哉!我崗、我陵、我泉、我池矣!仲秋九日,井陘兵備道闕里孔聞詩識,吳王口管總楊天愛造?!背绲澥敲鞔詈笠晃换实鄣哪晏?。甲戌年是崇禎七年,即公元1634年?!芭币辉~在明代特指女真族。女真族也稱朱里真、女貞、女直、朱里扯特、主兒徹惕、主兒扯惕、拙爾察歹等,滿語稱之為珠申、諸申。這段石刻文字記錄了戰(zhàn)事的經(jīng)過。女真首領帶領軍隊入侵了茨溝營一帶,明朝將士奮勇抵抗,殲滅了一部分女真部隊,還有一些女真士兵從竹帛口逃走了。對照地圖可以發(fā)現(xiàn),這次女真軍隊的入侵,不僅突破了明朝外長城的防線,還突破了內(nèi)長城的防線,可以說距離明朝首都近在咫尺。面對如此慘烈的戰(zhàn)事,孔聞詩發(fā)出感慨:天吶!我大明的山川、皇陵、城池,就這么受到了驚擾!他將他激蕩的心情用刻石永遠地留在了長城上。
在農(nóng)歷中,7月—9月是秋季,仲秋是秋季的第二個月。因此推測,“小蓬萊”三個字的刻字時間應為1634年8月。這一年,距離崇禎皇帝上吊、大明王朝滅亡的1644年只有10年時間了。1635年,清太宗皇太極在盛京(今遼寧省沈陽市)改族名女真為滿洲族。1636年,皇太極改國號大金為大清。1644年,滿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二個由少數(shù)民族建立的統(tǒng)一政權。
碑刻作者孔聞詩是孔子第62代孫,明天啟二年(1622年)考中進士。明崇禎五年(1632年),孔聞詩出任井陘兵備副使,吳王口正在他的巡查范圍內(nèi)。孔聞詩在吳王口長城題“小蓬萊”三個字,也是因為這里風景如畫,猶如蓬萊仙境。在今天,“小蓬萊”已經(jīng)成為了當?shù)貛讉€村莊頗為自豪的標志。新修建的山區(qū)群眾集中安置點里是一幢幢小高層樓房,既依山傍水,又有電梯、天然氣、自來水、暖氣,商店、醫(yī)院、學校,一應俱全,家家戶戶的房子寬敞明亮,小區(qū)里處處鳥語花香,確實頗有幾分蓬萊仙境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