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蘭 鄧 淦
上肢閉合性骨折是臨床上常見的骨折類型,多為直接或間接暴力所致,臨床表現(xiàn)為骨折部位疼痛、腫脹、活動受限等,一般采用手法復位及小夾板固定進行處理。但復位早期局部腫脹、疼痛癥狀較為嚴重,給患者造成較大的身心痛苦,也影響其后續(xù)康復鍛煉的依從性[1]。西醫(yī)臨床對此一般采用鎮(zhèn)痛劑進行治療,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疼痛,但對腫脹并無明顯改善。而且長時間應用鎮(zhèn)痛劑可引起多種不良反應,給患者造成額外的損傷[2]。
上肢閉合性骨折屬于中醫(yī)“跌打損傷、骨折筋傷”范疇,外傷導致離經之血溢于脈外,形成瘀血,引起局部氣血運行不暢而致疼痛、腫脹。瘀血不祛則骨折難續(xù),不利于骨折愈合。治以行氣活血、化瘀止痛為法[3]。中藥涂擦劑是中醫(yī)特色外治法,可經皮膚腠理吸收而起到消腫鎮(zhèn)痛作用[4]。本研究觀察中藥涂擦劑對上肢閉合性骨折復位早期局部腫脹疼痛的療效。
1.1 一般資料選取萬載縣中醫(yī)院2022年1月—2022年12月入院收治的80例上肢閉合性骨折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信封法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對照組39例采用手法復位加夾板固定治療,觀察組41例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采用中藥涂擦劑。本研究獲得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2組患者性別、年齡、受傷原因、骨折部位及BMI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一般資料對比 (例,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25~70歲;②骨折時間<6 h;③均符合《骨內科及骨外科診斷治療學》[5]標準;④屬于早期瘀熱證型;⑤入院前未經過治療;⑥患者及家屬同意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上肢開放性骨折者、病理性骨折者;②合并有肝、腎和心血管疾病者;③有精神方面疾病者;④依從性較差者;⑤凝血功能障礙者;⑥合并血管、神經或肌腱斷裂傷者。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對照組行手法復位加夾板固定治療,患肢保持90°,助手握住患肢肘部、腕部牽引約3 min,術者根據骨折情況采用多種正骨手法進行復位,包括折頂、 擠壓、捺正、分骨等。復位后使患肢保持在正確位置,分別于前臂掌、背、尺和橈側放置夾板進行固定。采用繃帶纏繞夾板,前臂懸吊于胸前。療程為4周。
觀察組在上述治療基礎上加用中藥涂擦劑治療。組方為紅花15 g,當歸15 g,紫草15 g,冰片15 g,川芎15 g,黃柏10 g,黃芪15 g。上藥加酒精浸泡72 h后濾取浸液備用,采用紗布或棉球蘸取浸液適量,涂擦疼痛腫脹明顯部位,覆蓋腫脹范圍外緣5 cm,每天3~4次,晾干后夾上夾板懸吊。療程4周。治療期間接受藥學監(jiān)護,觀察涂擦部位是否出現(xiàn)皮疹、瘙癢等癥狀,如出現(xiàn)上述癥狀時立即停止使用中藥涂擦劑,并給予糠酸莫米松乳膏處理。
1.3.2 觀察指標比較2組患者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等血液流變學水平;比較2組患者疼痛消失時間、腫脹消失時間、腫脹緩解有效率,比較2組疼痛視覺模擬評分法(VAS)評分[6];比較2組患者術后第1周、第6周、第12周X線評分;比較2組患者愈合效果。
1.3.3 療效判定標準VAS評分:將疼痛共分為10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程度越高。0分表示無疼痛,1~3分表示疼痛較輕,4~6分表示中等程度疼痛,7~10分代表疼痛劇烈。腫脹緩解有效率評定標準:患者腫脹明顯或有所緩解,腫脹值降低≥30%,皮膚溫度降低,張力性水泡未出現(xiàn),即腫脹緩解;患者腫脹無緩解,腫脹值降低<30%,皮膚溫度不變或有所升高,皮紋消失,有出現(xiàn)張力性水泡,即腫脹緩解無效。X線評分規(guī)則:總分為4分,分值越高,表示愈合度越好。1分:骨折處邊緣模糊,骨膜反應很淺,無骨痂生成;2分:骨膜反應為中度,有少量骨痂生成,密度小,邊緣不平整;3分:骨折斷處邊緣接近消失但仍可見,骨膜反應為深度,骨痂量生成增多,邊緣比較清晰;4分:骨折斷處邊緣完全消失,骨膜反應密度已近似骨影,缺損已被骨痂填滿。 愈合標準:根據院內自擬標準,術后12周進行檢測,愈合良好:X光片顯示骨折線完全消失,骨折處無叩擊痛、無壓痛,胳膊平舉1 kg重物超過1 min;愈合普通:X光片顯示骨折線接近消失,骨折處叩擊痛、壓痛感輕微,胳膊平舉1 kg重物大于40 s且不足60 s;愈合不良:X光片顯示骨折線清晰,骨折處叩擊痛、壓痛感明顯,胳膊平舉1 kg重物小于40 s。
2.1 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血液流變學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患者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治療前,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血液流變學水平比較
2.2 2組患者局部腫脹疼痛緩解情況比較觀察組患者腫脹消失時間、疼痛消失時間較對照組更短,疼痛VAS評分較對照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腫脹緩解有效率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局部腫脹疼痛緩解情況比較 (例,
2.3 2組患者術后X線評分比較2組患者術后第1周X線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術后第6周、第12周X線評分較對照組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組患者術后第6周、第12周X線評分較第 1 周評分更高,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術后X線評分比較 (分,
2.4 2組患者治療效果比較2組患者總愈合率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愈合良好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腫脹、疼痛是上肢閉合性骨折常見的伴隨癥狀,不僅給患者造成較大的痛苦,還可能影響骨折愈合[7]。腫脹和疼痛是脈絡瘀滯、氣血不通所致,即“不通則痛”。創(chuàng)傷導致局部經絡受損,氣血運行受阻,即“血有形,病故腫”?!端貑枴り庩枒蟠笳摗酚性?“氣傷痛,形傷腫”?!夺t(yī)宗金鑒》認為:“傷損之證腫痛者,乃瘀血凝結作痛也”。因此在治療時應以活血行氣為主[8]。
中藥涂擦法是將藥液涂擦于患處,藥力經皮膚腠理吸收入里,起到治療作用的療法[9]。本研究中使用的涂擦劑中以紅花為君藥,功擅活血通經、散瘀止痛。當歸為臣藥,可活血化瘀、養(yǎng)血和營。佐以紫草清熱活血;冰片清熱止痛;川芎行氣化瘀;黃柏清熱燥濕、瀉火;黃芪利水消腫。諸藥共奏行氣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以酒精為媒介提取,不僅可以促進有效成分溶出,還能打開腠理毛孔,有利于藥力吸收[10,11]。
本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治療后疼痛消失時間、腫脹消失時間以及VAS評分均較對照組更低,觀察組腫脹緩解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觀察組術后第6周、第12周X線評分均高于對照組,2組患者總愈合率相當,其中觀察組愈合良好率高于對照組。上述結果提示,聯(lián)合中藥涂擦劑治療上肢閉合性骨折能更有效地緩解早期局部腫脹疼痛,加速骨折愈合,并提高愈合質量。中藥涂擦劑中紅花所含的紅花苷、紅花黃色素可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纖溶作用,可改善局部微循環(huán)障礙,促進炎性滲出物吸收[12]。當歸、川芎所含的川芎嗪、阿魏酸可抑制血小板活化,促進血管舒張,加速局部血流灌注[13]。紫草所含的紫草多糖、紫草素等成分具有抗水腫、抑制炎性滲出等藥理作用[14]。冰片所含的2-茨醇具有止痛、抗炎、鎮(zhèn)靜、抗缺血等藥理作用[15]。黃柏所含的生物堿成分可抑制過度的免疫炎癥反應,減輕組織炎性損傷,抑制病原微生物而防止感染;黃柏內酯還可促進皮下瘀血吸收[16]。黃芪所含的多糖和皂苷類成分可調節(jié)機體免疫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并能改善微循環(huán)[17]。以酒精為媒介進行局部涂擦可引起皮膚微小血管擴張、組織溫度升高,從而改善微循環(huán),促進新陳代謝,有利于水腫消退和組織修復[18]。
血液高黏狀態(tài)與中醫(yī)學所述之“血瘀”狀態(tài)一致,血瘀證患者往往處于血液高黏狀態(tài)[19]。本研究發(fā)現(xiàn),治療后觀察組血漿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中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均低于對照組。這一結果提示,聯(lián)合中藥涂擦劑治療上肢閉合性骨折能更好地糾正機體血液高黏狀態(tài),減輕瘀血證。這與紅花、當歸、紫草、川芎等活血化瘀類中藥抑制血小板聚集、舒張血管等藥理作用有關。
綜上所述,中藥涂擦劑治療上肢閉合性骨折能更有效緩解早期局部腫脹疼痛,復位情況更好,愈合質量更高,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