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普 卓紅平 陶光舉
慢性乙型肝炎易出現肝硬化,而肝纖維化是其必經階段[1]。穿刺活檢是乙型肝炎纖維化程度分型的金標準[2]。然而,作為一種有創(chuàng)性的檢查,肝臟病理穿刺不利于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程度的動態(tài)觀察和定期隨訪,并且也容易引起一系列的并發(fā)癥[3]。超聲彈性成像分析肝纖維化程度的常用檢查方法,其檢查依賴于操作者的水平。受超聲探查視野的限制,超聲彈性成像不能評估肝臟的整體狀態(tài)[4]。肝細胞特異性MRI增強檢查是臨床上常用的檢測肝功能損害的影像學檢查方法。除了對組織血管灌注的一般評估外,MRI增強檢查還可以額外評估肝實質功能。此前有研究表明,釓塞酸二鈉(Gd-EOB-DTPA)可由正常肝細胞攝取,特別地是,它并不能被病變肝細胞攝取[5]。Pan等[6]報道,Gd-EOB-DTPA增強MRI的相對強化程度與肝硬化程度具有顯著相關性。然而,Gd-EOB-DTPA增強MRI在評估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臨床價值目前尚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討該問題。
回顧2019年2月—2022年1月于資陽市雁江區(qū)人民醫(yī)院行Gd-EOB-DTPA增強MRI檢查的確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2例。納入標準如下: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HBV DNA陽性;②病史超過半年;③經肝臟病理穿刺確診;④除外其他原因導致的肝功能異常;⑤接受Gd-EOB-DTPA增強MRI檢查。
按照肝臟病理穿刺結果,將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程度分為S0、S1、S2、S3和S4五個時期。S0期為肝臟無纖維化;S1期為肝臟匯管區(qū)增大伴纖維增生;S2期為肝臟匯管區(qū)鄰近存在纖維化或纖維間隔;S3期為肝小葉結構紊亂,存在纖維間隔,但未見肝硬化表現;S4期為早期肝硬化表現[7]。
掃描儀:GE Discovery 750 3.0 T MRI。掃描范圍:膈頂至雙腎下緣。所有受試者在MRI檢查前禁食至少4 h。Gd-EOB-DTPA對比劑(德國拜耳)以1.0 mL/s的速度經肘靜脈注射,并用濃度為0.9%的20 mL生理鹽水以1.0 mL/s的速度沖洗。首先采用陣列空間靈敏度編碼技術進行靈敏度校準,然后在注射對比劑前及注射對比劑后4、20、50 min分別采用屏氣3D快速梯度回波序列和肝臟容積加速采集序列進行掃描。掃描序列及參數:重復時間為2.8 ms,回波延遲時間為1.2 ms, 翻轉角度為12°,激勵數為0.8,層厚為2 mm,間距為1 mm,視場為42×38 cm2,矩陣體素大小為288×180。
由2名具有副高級職稱的放射科醫(yī)師在不知曉病理結果的情況下獨立分析T1WI及增強掃描肝膽期圖像。2名醫(yī)師分別在T1WI和肝膽期圖像相同層面的肝右前葉、右后葉、左葉、尾狀葉及右側豎脊肌手動勾畫圓形感興趣區(qū)(ROIs),ROIs的面積大小為40~120 mm2。避開重要血管、膽管。肝右前葉、右后葉、左葉及尾狀葉在T1WI圖像上得到的平均信號值為SLpre,在肝膽期圖像上得到的平均信號值為SLpost;右側豎脊肌在T1WI圖像上得到的平均信號值為SMpre,在肝膽期圖像上得到的平均信號值為SMpost。經右側豎脊肌信號矯正后,肝實質在肝膽期的相對強化程度(RE)計算公式為:(SLpre/SMpost-SLpre/SMpost)/(SLpre/SMpre)×100%。
采用SPSS 23.1統(tǒng)計學軟件。根據資料類型,采取t檢驗、方差分析或卡方檢驗比較。兩名放射科醫(yī)師獨立分析圖像的診斷效能采用一致性相關性系數(ICC)和95%置信區(qū)間(CI)評價觀察者之間的差異性。采用受試者操作特征工作曲線(ROC)及曲線下最大面積(AUC)評價Gd-EOB-DTPA增強MRI肝膽期RE評估乙型肝炎纖維化程度的診斷價值。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納入10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男55例,女47例,年齡27~68歲,平均年齡35歲。根據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程度,S0期21例,S1期18例,S2期29例,S3期20例,S4期14例。其中明顯肝纖維化63例,不明顯肝纖維化39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S0、S1、S2、S3及S4期肝纖維化肝膽期RE分別為(86.2±9.7)%、(74.1±12.6)%、(70.9±10.7)%、(62.5±13.4)%及(45.6±15.1)%,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肝膽期RE在不同閱片醫(yī)師之間的一致性較好,ICC為0.82,95%CI為0.67~0.96。肝膽期RE評估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程度的ROC曲線的結果顯示AUC為86%,最佳截斷值為55.4%,敏感性為67.8%,特異性為91.1%。
在明顯肝纖維化患者中,肝膽期RE為(52.7±6.1)%,低于不明顯肝纖維化患者的RE(78.2±5.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展示了肝膽期T1值、RE及T1值變化率對明顯肝纖維化的評估能力,RE對明顯肝纖維化的評估能力優(yōu)于肝膽期T1值及T1值變化率。
表1 肝膽期T1值、RE及T1值變化率對明顯肝纖維化的評估能力
我們發(fā)現,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隨著肝纖維化程度的加重,肝膽期RE逐漸降低。ROC曲線結果表明,Gd-EOB-DTPA增強MRI肝膽期RE對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程度的診斷效能較好,AUC可達85%,最佳截斷值為55%,敏感性和特異性分別為67%和91%。
具有肝細胞特異性造影劑的MRI檢查是臨床常用的檢測和鑒別診斷肝臟病變的檢查方法。除了在動脈期評估一般的組織血流灌注以外,由于肝細胞特異性造影劑可以在正常肝細胞中特異性積聚,因此肝細胞特異性造影劑還可以在肝膽期額外地評估肝實質的正常功能。由于肝細胞特異性造影劑在肝臟中的積累依賴于肝細胞的完整性,通過MRI的相對增強程度在理論上可以分析肝實質的功能[8]。有研究利用Gd-EOB-DTPA增強 MRI 評估肝腫瘤患者術前的肝儲備功能,發(fā)現肝膽期肝實質的RE可定量評估肝腫瘤患者術前的肝儲備功能,而聯合功能性肝臟影像評分后具有更好的診斷效能[9]。
乙型肝炎肝纖維化程度的無創(chuàng)評估對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臨床治療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在早期對肝纖維患者進行干預和治療有助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及時治療,從而延緩或阻斷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發(fā)生、發(fā)展[10]。孟海生等[11]利用超聲量化指標與肝靜脈波形分型評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發(fā)現超聲量化指標與肝靜脈波形分型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纖維化程度評估中具有一定價值。Verloh等[12]用Gd-EOB-DTPA增強 MRI評估肝纖維化的嚴重程度,發(fā)現基于Ishak評分系統(tǒng)的肝纖維化和肝硬化的嚴重程度分級與Gd-EOB-DTPA增強MRI肝膽期RE有很強的相關性。而在本研究中,我們也證實了Gd-EOB-DTPA增強 MRI肝膽期RE有助于反映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肝纖維化程度,但其具體的病理生理基礎仍需要進一步探討。
利益沖突聲明:所有作者均聲明不存在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