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亞軍,吳春浩,楊俊鵬,田孟含,祝忍忍
(1.河南理工大學 能源科學與工程學院,河南 焦作 454000;2.煤炭安全生產(chǎn)與清潔高效利用省部共建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河南 焦作 454000)
長期以來我國一直以煤炭為核心能源[1],隨著淺、中部煤炭資源枯竭,礦井開采水平相繼步入深部開采狀態(tài),工作面開采面臨著保護煤柱應力集中、煤層瓦斯含量高等復雜問題帶來的采掘接替緊張矛盾[2,3],無煤柱沿空留巷可取消區(qū)段保護煤柱[4]、少掘巷道,減少煤炭資源浪費,給瓦斯治理提供足夠的時間與空間。
切頂卸壓沿空留巷技術通過巖石碎脹體積計算預裂切縫高度,垮落的破碎巖石有效填充了巷旁充采空區(qū)側頂板,進而實現(xiàn)對巷道頂板關鍵塊良好的支撐作用[5,6]。候公羽等認為合理的切頂高度使留巷圍巖穩(wěn)定性得增強,有效減弱基本頂懸臂梁對留巷結構的擠壓破壞程度[7,8];何滿潮基于采空區(qū)矸石碎脹力學方程及模型,驗證了堅硬頂板無煤柱自成巷碎脹平衡調控的有效性[9];吳玉意通過巷道結構力學模型,推導出卸壓條件下的自由端撓度公式[10];孫江采用數(shù)值模擬對切頂沿空留巷礦壓特征進行分析,表明切頂可以切斷巷道頂板與采空區(qū)覆巖的應力傳導路徑[11];席浩淼通過過理論分析、數(shù)值模擬,確定了特厚煤層切頂高度為41 m[12];郝建通過總結留巷的礦壓顯現(xiàn)規(guī)律,初步劃分了巷道空間結構活動狀態(tài)[13]。煤礦沿空留巷技術在我國應用已超過60年,早期巷旁多采用砌墻、木垛等被動式非機械化支護,后期多采用單體液壓支柱、新型高水材料充填等主動式機械化支護[14-16]。
一直以來,沿空留巷在淺埋薄煤層得到廣泛應用,而中深部礦井煤層地質條件復雜,留巷優(yōu)越性往往難以充分發(fā)揮。本研究首先通過分析沿空巷道圍巖結構特征,構建了巷道穩(wěn)定性力學模型,闡述巷旁超前切頂懸壁端部結構“F-I型轉化”卸壓機理,其次采用不同切頂高度物理相似模擬試驗驗證,然后進行切頂留巷支護技術設計,研究成果最后在現(xiàn)場進行實踐。
順和煤礦主要可采煤層為二2煤層,2401工作面平均埋深473 m,2401運輸巷道全長873 m,巷道斷面為斜梯形,工作面布置如圖1所示。
圖1 2401工作面布置方案Fig.1 2401 working face layout
工作面煤層平均厚度為2.5 m,煤層傾角5°~15°,直接頂為平均厚度7.5 m砂質泥巖,基本頂為平均厚度13.5 m細砂巖,全部垮落法處理采空區(qū),2401運輸巷道頂?shù)装迩闆r如圖2所示。
圖2 運輸巷道頂?shù)装迩闆rFig.2 Transportation roadway roof and floor situation diagram
工作面煤體采出之后,直接頂直接垮落,待工作面充分采動之后,采空區(qū)上方頂板巖層繼續(xù)垮落破斷,根據(jù)巖石破壞狀態(tài)可將采空區(qū)覆巖垂直方向上依此劃分為垮落帶Ⅰ、裂隙帶Ⅱ與彎曲下沉帶Ⅲ,位于巷道頂板不遠處巖石破斷后鉸接起來形成大保護結構,對巷道起到保護作用。
壓力拱上方軟弱巖層的載荷通過拱腳轉移到工作面兩端巷道圍巖上,巷道實體煤側受到集中載荷下,淺部位置發(fā)生彈塑性變形,集中應力向煤體深部轉移,而巷道采空區(qū)側垮落的矸石由于地質成因較短,難以形成穩(wěn)定的巖層,在大保護結構狀態(tài)下沿空巷道圍巖兩側位于非對稱應力降低的采動影響區(qū)B。壓力拱下部位置采空區(qū)大部分位于應力降低區(qū)C,離壓力拱較遠距離的實體煤距采動影響區(qū)B較遠,處于原巖應力區(qū)A,如圖3所示。
Ⅰ—垮落帶;Ⅱ—裂隙帶;Ⅲ—彎曲下沉帶;A—原巖應力區(qū);B—采動影響區(qū);C—應力降低區(qū)圖3 采空區(qū)覆巖結構及應力分布Fig.3 Overburden rock structure and stress distribution in goaf
隨著本工作面向前推進,滯后工作面采空區(qū)頂板依次分層垮落,巷道采空區(qū)側頂板形成長F型懸頂結構[17],巷道上方不遠處幾塊巖體(基本頂)互相銜接為關鍵塊。
巖塊B鉸接在巖塊A與巖塊C之間,巷道在上方這種大結構的保護作用下,巷道采空區(qū)側處于低應力區(qū);隨著工作面繼續(xù)向前推進,巷道圍巖空間結構進一步動態(tài)平衡運動,巷道采空區(qū)側矸石在巖塊C及上覆軟弱巖層的載荷下不斷壓實,隨之巖塊C也不斷下沉,而巖塊B在下方一側實體的支撐下,受到自身與上覆巖層的載荷繞A點轉動下沉,對直接頂F型懸壁端部擠壓,采空區(qū)巷旁支護體載荷突然增大,造成巷道支護結構失效,引起巷道局部失穩(wěn),如圖4所示。
圖4 未切頂沿空留巷空間結構Fig.4 Spatial structure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out roof cutting
假設塊體B在實體煤柱側彈塑性區(qū)分界處斷裂,因巖塊B旋轉角較小,忽略其旋轉角度影響,忽略巷內基本支護對圍巖穩(wěn)定性影響。巷道軸向長度取1 m,將未切頂沿空巷道局部空間結構簡化為剛體平面平衡力系,如圖5所示。
圖5 未切頂沿空留巷力學模型Fig.5 Mechanical model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out roof cutting
煤體內極限平衡區(qū)寬度x0和塑性區(qū)煤體對頂板的支撐力σy[18]為:
式中,m為煤層開采厚度,m;k為側壓系數(shù);K為最大應力集中系數(shù);C為煤體粘聚力,MPa;H為煤層埋深,m;φ1為煤體內摩擦角,(°);γ為巖層平均容重,MN/m3;Px為實體煤柱側支護強度,MPa。
直接頂載荷W1與基本頂載荷W2為:
W1=γh1l1
(4)
W2=γh2l2
(5)
式中,h1為直接頂厚度,m;l1為直接頂側懸臂長度,m;h2為基本頂厚度,m;l2為基本頂側懸臂長度,m。
巖塊B所受上方軟弱巖層載荷W3:
W3=γH1l2
(6)
巖塊B垮落步距l(xiāng)2為:
l2=l1+c
(7)
巖塊B與巖塊A、C之間的摩檫力分別為:
FA=μTA
(8)
FC=μTC
(9)
式中,H1為巖塊B上方軟弱巖層厚度,m;c為未切頂沿空留巷巖塊B下方支撐矸石寬度,m;TA為巖塊A對巖塊B的水平推力,MPa;TC為巖塊C對巖塊B的水平推力,MPa;μ為巖塊之間的滑動摩擦系數(shù)。
塑性區(qū)煤體對頂板的支撐力F1:
(10)
合力∑Fy=0,得:
F1+F2+F矸+FA+FC=W1+W2+W3
(11)
O點力矩∑MO(F)=0,得:
聯(lián)立式(11)與式(12),消除F矸,未切頂沿空留巷巷旁單位阻力為:
超前工作面在巷道采空區(qū)側預裂頂板,雖不能改變巷道頂板關鍵塊的回轉運動效應,采空側頂板切落后的矸石增加對巖塊B的支撐力,不僅能轉移巷旁采空區(qū)側的支護阻力,同時削弱巖塊B與頂板F型結構協(xié)同運動過程中對巷道支護結構的沖擊。
采空區(qū)頂板充分垮落后,上方存在數(shù)層關鍵層對上覆巖層起主要承擔作用,同時關鍵塊可對巷道圍巖起到保護作用。工作面正常回采時,超前工作面預裂頂板,切斷巷道頂板與采空區(qū)覆巖的水平應力傳遞,促使采空區(qū)頂板垮落下沉,工作面推進時,削弱或加快巖塊B回轉下沉的轉動力,工作面推進后,合理的切頂高度在不破壞覆巖大結構承載體的前提下,采空區(qū)側頂板沿切縫線垮落下來。巷道長F型覆巖懸頂結構變?yōu)镮型結構,巷旁采空區(qū)側垮落的矸石充滿巷旁空間,對巖塊B及時支撐,直接減小巷旁頂板載荷,同時弱化關鍵塊對直接頂懸壁端部擠壓,減小巷道頂板空間結構平衡過程中對巷道穩(wěn)定性的沖擊,如圖6所示。
圖6 切頂沿空留巷空間結構Fig.6 Spatial structure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roofcutting
巷道軸向長度取1 m,切落巷道采空區(qū)側直接頂懸頂,將切頂沿空巷道空間結構簡化為剛體平面平衡力系,如圖7所示。
圖7 切頂沿空留巷力學模型Fig.7 Mechanical model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with roof cutting
切頂后直接頂載荷:
基本頂側懸臂長度l2為:
式中,c′為切頂后沿空留巷巖塊B下方支撐矸石寬度,m。
同理可得:合力∑Fy=0,得:
O點力矩∑MO(F)=0,得:
表1 沿空留巷各參數(shù)Table 1 Parameters of gob-side entry retaining
本實驗物理模型尺寸長×寬×高=2.5 m×0.2 m×1.1 m,模型鋪設共21層,分層均以干沙、石膏與碳酸鈣為主要成分,各巖層均鋪灑一層云母粉作為分層分界線;模型幾何相似比為1∶100,容重相似比1∶1.5,應力相似比1∶150。
巷道不同切頂高度參數(shù)選取以2401運輸巷道頂板巖性為基礎,研究巷道采空區(qū)側頂板切頂角度均為15°,切頂高度分別為0、4、8和16 cm四種不同切頂高度方案條件下隨煤層推進巷道圍巖狀態(tài)。
物理相似模型的巖層鋪設過程中,在巷道采空區(qū)側頂板切縫處通過預埋鋼絲線模擬頂板切縫;巷道采空區(qū)底板下2 cm傾斜每隔3 cm布置應變式壓力盒,采用XL2101C型靜態(tài)電阻應變儀對不同切頂高度巷道采空區(qū)側垂直應力變化進行采集,對模型上表面施加0.10 MPa垂直壓力模擬模型上覆巖層重量。邊界左右煤柱尺寸各留20 cm,減弱模型端部效應;模型從右側向左側推進,每次推進約6~8 cm,如圖8所示。
圖8 物理模擬方案(部分)Fig.8 Schematic diagram of physical simulation scheme(part)
隨著煤層推進,滯后煤壁,采空區(qū)頂板自下而上呈層狀依此垮落,巷道采空區(qū)側頂板呈小塊體沿切縫線垮落。由于煤層推進過短,1巷采空區(qū)覆巖垮落范圍較少,未出現(xiàn)明顯的懸臂梁結構;隨著煤層推進距離加大,巷道頂板不遠處出現(xiàn)明顯的“大保護結構”,2巷、3巷“大保護結構”距巷道垂直距離約11 cm左右,2巷、3巷采空區(qū)側頂板沿切縫線呈塊體垮落,2巷由F型側懸臂緩慢過渡到小3巷I型,側懸臂縮短;隨著切縫高度加大,在切頂高度16 cm時,4巷切縫根部進入采空區(qū)覆巖裂隙帶中部,“大保護結構”較2巷、3巷上移,4巷“大保護結構”距巷道垂直距離18.8 cm,采空區(qū)側頂板由小I型轉換為大I型,如圖9、圖10所示。
圖9 不同切頂高度巷道圍巖垮落實物Fig.9 Collapse of surrounding rock of roadway with different roof cutting height
圖10 不同切頂高度巷道圍巖垮落素描Fig.10 Surrounding rock caving sketch map of roadway with different roof cutting height
從總體規(guī)律上看,隨著煤層不斷推進,各測點處垂直應力值表現(xiàn)為初始緩慢增高至峰值,然后迅速下降,后期緩慢恢復至原巖應力;采空區(qū)側首個應力測點應力低于原巖應力,第2、3個應力測點應力高于原巖應力,屬于應力集中區(qū),如圖11所示。
圖11 不同切頂高度巷道采空區(qū)側支撐應力變化Fig.11 Stress variation diagram of side support in goaf of roadway with different roof cutting height
巷道采空區(qū)初始應力值隨切頂高度不斷增加而增大,巷道一側切頂割裂了巷道頂板與煤柱頂板之間的聯(lián)系,深部集中應力逐漸轉移巷旁實體煤柱側。A2測點初始集中應力為0.12 MPa,B2測點初始集中應力為0.13 MPa,C2測點初始集中應力為0.15 MPa,D2測點初始集中應力為0.16 MPa,2巷、3巷與4巷初始應力值分別增大8.33%,25.00%,33.33%;在煤層未開始推進,隨著巷旁切頂高度增加,減弱集中應力向深部煤體轉移的趨勢。
隨著煤層開挖巷旁煤柱越短,對覆巖支撐能力較為集中,巷道采空區(qū)側疊加應力峰值隨割裂頂板高度增加具有減弱趨勢,在“大保護結構”下側懸臂由F型縮短到I型。1巷A2測點疊加處集中應力為0.32 MPa,2巷B2測點疊加處集中應力為0.29 MPa,3巷C2測點疊加處集中應力為0.23 MPa,4巷D2測點疊加處集中應力為0.24 MPa,切頂高度由8 cm增加到16 cm,因“大保護結構”上移,對巷道保護能力減弱,疊加應力峰值減弱速度減緩。相對于1巷,2巷、3巷與4巷疊加應力峰值分別下降9.38%,28.13%,25.00%。
1)切頂高度。切頂高度由破碎巖塊的碎脹系數(shù)計算。合理的切頂高度為:
式中,Kp為頂板垮落殘余碎漲系數(shù)。
煤厚m取2.5 m,頂板垮落殘余碎漲系數(shù)Kp取1.35,代入公式(20)得切頂高度為最小為7.14 m,切頂高度H2初步取8.2 m(考慮安全系數(shù))。
2)切頂角度。不同的切頂角度直接影響切縫深度與切頂效果,切頂角度按圍巖作用下巖石破壞面計算。合理的切頂角度為:
α=arctan(cotφ2)-β
(21)
式中,φ2為巖石內摩擦角,(°);β為巖層產(chǎn)狀角度,(°)。
根據(jù)2401運輸巷道頂?shù)装鍘r性,巖石內摩擦角φ2取60°~65°,產(chǎn)狀角度β取12°,代入式(21)得,切頂角度α為13°~18°,初步取15°。
3)鉆孔間隔。巷道采空區(qū)側頂板在自重及外力共同作用下沿切縫面滑落[21],鉆孔間隔主要與頂板物理力學性質與切頂方式相關,鉆孔間隔一般為300~800 mm,初步取600 mm。
超前工作面30 m沿巷道采空區(qū)側頂板200 mm進行鉆孔切縫,鉆孔深度8.5 m(高度8.2 m),切縫鉆孔與巷道垂線角度為15°,鉆孔間距為600 mm。
在巷道原支護基礎上,基于力學結構模型,針對留巷階段圍巖薄弱位置,對巷道進行長、短錨索補強支護,巷道采空區(qū)側沿切縫處加打一列恒阻長錨索,巷道幫部(實體煤柱側)加打兩列點錨索。
恒阻長錨索?21.6 mm×10000 mm布置在巷道中心左1800 mm處,距切縫邊緣300 mm,排距為800 mm,“一梁三索”;兩列點錨索?21.6 mm×5300 mm分別布置在實體煤幫部肩窩首錨桿下400 mm、1300 mm位置,排距800 mm,三花布置。留巷段外側采用“U形鋼柱腿+菱形金屬網(wǎng)”噴漿進行擋矸支護,里側主要采用單體液壓支柱作巷旁支護,一梁三柱(里側單體柱距600 mm,外側柱距800 mm),排距為600 mm,巷道具體支護方案如圖12所示。
圖12 2401運輸巷道支護方案(mm)Fig.12 2401 Transportation roadway support scheme diagram
2401運輸巷道采用切頂卸壓沿空方案后,留巷試驗段某測點礦壓觀測結果如圖13所示,巷道圍巖受切頂效果及超前支承壓力影響,運輸巷道距工作面30~50 m內,巷道圍巖狀態(tài)開始活躍,圍巖開始變形;滯后工作面0~50 m范圍,受采空區(qū)覆巖破斷垮落后巷道空間結構運動影響,圍巖變形劇烈;滯后工作面50~180 m范圍,巷道采空區(qū)側頂板垮落逐步壓實,巷道圍巖表面變形速度、頂板離層速度減弱;滯后工作面180 m以后,巷道圍巖空間結構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巷道圍巖表面變形量、頂板離層量趨于平緩。最終此測點頂?shù)装逡平繛?68 mm,頂板離層量在106 mm。
圖13 巷道圍巖變形規(guī)律Fig.13 Deformation law of roadway surrounding rock
1)基于沿空留巷巷道圍巖結構特征,分別構建未切頂與切頂沿空留巷巷道穩(wěn)定力學結構模型,切頂有利于改善巷道圍巖結構,經(jīng)兩種留巷條件下巷旁支護阻力公式代入?yún)?shù)比較,切頂后巷旁支護阻力減少35.78%。
2)物理模擬實驗中,隨著切頂高度增加,巷道頂板采空區(qū)側懸臂變短,頂板由F型懸臂緩慢過渡到I型,與未切頂相比,4 cm切頂、8 cm切頂與16 cm切頂巷旁疊加應力峰值分別下降9.38%,28.13%,25.00%。
3)順和煤礦2401運輸巷道留巷試驗段,超前工作面30 m進行預裂頂板,切頂高度為8.2 m,巷旁采空區(qū)側采用3列單體支柱支護,排距600 mm,巷內加打錨索補強支護,現(xiàn)場礦壓監(jiān)測良好,能充分滿足巷道使用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