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幼兒園和小學是兩個連續(xù)的教育階段,如何幫助幼兒順利地從幼兒園進入小學是一個不容忽視的教育問題。在幼小銜接階段,幼兒往往會面臨身心、生活、社會以及學習等方面的轉(zhuǎn)變,小學教師必須樹立正確的銜接觀念,與家庭、幼兒園進行密切溝通與聯(lián)系,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共同對幼兒實施銜接教育,確保他們快速適應小學一年級的生活,實現(xiàn)順利過渡。筆者在閱讀、梳理相關研究的基礎上,立足于自身的教育實踐探索,從“發(fā)揮家庭基本功能”“做好入學準備教育”“實施入學適應教育”三方面探討了家園校合作視域下的幼小銜接實施對策。
《教育部關于大力推進幼兒園與小學科學銜接的指導意見》這項文件中明確指出:“要建立幼兒園和小學銜接的長效機制,推動幼兒的健全成長。此外,還要堅持系統(tǒng)推進的原則,通過家園校共育的方式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同時,強調(diào)教師應樹立“雙向銜接”的意識,通過幼兒園和小學的協(xié)同合作幫助幼兒做好入學的準備,為他們順利過渡到小學提供支持。通過對文件的解讀與分析發(fā)現(xiàn),家園校合作實施幼小銜接有助于幼兒積極適應小學的生活,開啟美好生活的新篇章。教師必須與幼兒園、家庭進行協(xié)同合作和統(tǒng)籌聯(lián)動,以此來減緩銜接的坡度,促進幼兒順利進入小學。
一、家園校合作視域下幼小銜接存在的問題
(一)“家”——家長未形成正確的銜接觀念
第一,許多家長對幼小銜接沒有形成全方位的認識,片面地認為知識上的銜接是幼小銜接工作中重要的內(nèi)容,只要幼兒學習成績好就能順利地升入小學。這種錯誤的觀念導致其在實施銜接教育時過于注重知識方面的準備,忽視了幼兒在心理、社會適應能力等方面的準備,缺乏對幼兒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第二,大部分家長會因為幼兒的年齡小而包辦、代替許多事情,甚至經(jīng)常幫助幼兒收拾衣服、系鞋帶、整理書包等,這樣就讓幼兒養(yǎng)成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不良習慣,自理意識和能力不強,這在一定程度上會阻礙幼兒適應小學階段獨立自主的生活。由此看出,家長尚未形成正確的銜接觀念。
(二)“園”——將幼小銜接誤解為幼兒教育“小學化”
第一,教學方式“小學化”。部分幼兒園在大班后期會采用小學階段的教學方式,甚至用課堂教學活動代替游戲教學,將課堂的時間延長到40分鐘,只為了讓幼兒提前適應小學一年級的課堂環(huán)境。殊不知,趨于“小學化”的教學方式會磨滅幼兒的興趣,導致他們的注意力不夠集中,長此以往,會讓幼兒喪失對小學學習生活的向往之情。第二,教學內(nèi)容“小學化”。在大班階段,很多教師會向幼兒傳遞小學一年級才接觸的知識,如英語詞匯、漢語拼音和數(shù)學運算等,呈現(xiàn)的教學內(nèi)容和小學無異,這些內(nèi)容對3—6歲的幼兒來說過于深奧,與幼兒認知發(fā)展的總體規(guī)律相違背,讓他們難以理解和接受,容易挫傷他們學習的興趣和自信心。第三,教學評價“小學化”。到了大班下學期,許多教師會把幼兒的成績當作教學評價的唯一標準,單純地用識字量、單詞儲備量和數(shù)學計算能力來檢驗幼兒學習的成果。這種過于“小學化”的教學評價忽視了幼兒身心發(fā)展的特點,與《3—6歲兒童學習與發(fā)展指南》的要求背道而馳,不利于激發(fā)幼兒對小學生活的憧憬之情。
(三)“校”——缺乏主動銜接幼兒教育的意識
第一,部分小學教師的銜接責任意識薄弱。大部分學校都能意識到幼小銜接工作的重要性,并且為此付諸努力。比如,邀請大班幼兒和家長到小學進行參觀,讓他們體驗小學的課堂,并且跟低年級的學生一起上課;對剛升入小學的學生召開“一年級,你準備好了嗎?”的主題講座,向幼兒介紹小學階段的學習生活等。但是,這些活動往往流于形式,學校并未對廣大家長進行深層次指導,導致家長不知道如何實施幼小銜接,在具體的操作中依然一頭霧水。第二,缺少與幼兒園的合作、互動。通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小學教師平常很少與幼兒園教師進行溝通、合作,他們基本上都是各做各的事情,只有在組織大班幼兒參觀小學時會進行必要的交流,此外極少溝通。而且小學教師很少主動了解幼兒教育的內(nèi)容和特點,沒有深入分析幼兒身心、認知的發(fā)展特點,甚至還會把幼小銜接當作幼兒園的任務,缺乏主動銜接的意識。
二、家園校合作視域下幼小銜接實施對策
(一)“家”——發(fā)揮家庭基本功能
1.樹立正確教育觀念,重視培養(yǎng)自理能力
大部分家長雖然重視幼小銜接,但是教育觀念錯誤。他們認為不能讓幼兒輸在起跑線上,所以過于注重文化知識的準備,給幼兒報各種興趣班,忽視了該階段幼兒身心、認知發(fā)展的規(guī)律和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對此,家長必須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念,遵循幼小銜接階段幼兒發(fā)展的總體特點,避免給他們灌輸超綱的知識。家長要讓幼兒形成獨立生活的意識和能力,更好地適應小學的生活。
比如,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應該適當?shù)亟o幼兒布置力所能及的任務:收拾自己的房間、整理玩具、穿脫衣服、洗澡洗襪子、參與簡單的家務勞動;在進入小學后要求幼兒自己收拾書包、整理房間、上廁所、學會按照當天的天氣增減衣物等,通過嚴格的監(jiān)督和提醒來提高他們的自理能力。
2.關注社交能力發(fā)展,培養(yǎng)幼兒良好習慣
幼兒在升入小學之后,人際關系會發(fā)生較大的變化,原來在幼兒園比較熟悉的同學、教師都換成全新的面孔。對此,必須加強社交能力的培養(yǎng),使幼兒可以與新同學、教師和諧交往,更好地融入小學生活。同時,家長要注重對幼兒良好習慣的培養(yǎng),主要包括學習、閱讀和專注習慣,在此過程中發(fā)揮示范作用,帶領幼兒對適合的讀物進行主動閱讀,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為快速適應小學一年級做好鋪墊。
比如,家長可以訓練幼兒自信表達的能力,多帶幼兒到社區(qū)、戶外參加活動,提供更多與同齡幼兒接觸、交往的空間和機會,多讓幼兒在人群中表達。這樣可以提高幼兒的社交能力,使他們在進入小學后交到更多的新朋友。此外,家長還要教幼兒學會與人分享,這樣才能在入學后更受新同學的歡迎。又如,為了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學習習慣,家長可以言傳身教,帶領幼兒一起閱讀適齡的讀物,滲透有效的學習方法,引導幼兒一邊觀察插圖內(nèi)容一邊閱讀文字,讓他們說一說感悟和收獲。通過每天堅持半小時或一小時的閱讀有助于培養(yǎng)幼兒良好的閱讀習慣,為小學階段的學習、閱讀提供支持。
(二)“園”——做好入學準備教育
1.做好身心準備
身心準備主要包括身體素質(zhì)和心理素質(zhì)兩個方面,首先,教師要引導幼兒積極參與體育鍛煉,使他們通過適量的運動獲得更好的身體素質(zhì),在學習中保持更充沛的精力。其次,教師要引導幼兒保持良好的情緒,使他們對小學的生活產(chǎn)生向往和憧憬的心理。教師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介紹小學校園,讓幼兒初步了解小學豐富的課堂、課外活動,并組織參觀小學、體驗小學課堂等,讓他們對小學生活形成真切的感受,減輕畏懼感。
比如,教師要結合幼兒身體發(fā)展的實際情況開展戶外活動,促進幼兒肌肉動作的發(fā)展。如以班級為單位組織“丟沙包”,讓幼兒利用沙包投擊對方,被投擊的幼兒需要快速反應,避免被擊中,在團體活動中逐步提高身體的適應能力和抵抗能力。又如,為了緩解幼兒的入學焦慮情緒,使他們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狀態(tài),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的形式播放小學校園的視頻,讓他們看到校園美麗的建筑物、課堂、操場等,感受到豐富的課余生活,在潛移默化中激發(fā)對小學生活的向往,舒緩抵觸的情緒。
2.做好生活準備
首先,教師要幫助幼兒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飯前便后要及時洗手;每天自己帶衛(wèi)生紙;在吃完午餐之后主動收拾桌面和垃圾;注意用眼的衛(wèi)生,不用臟手觸摸眼睛,保護好自己的視力。同時,還要引導幼兒勤換衣服、勤剪指甲、勤洗澡,使他們形成講衛(wèi)生的好習慣。其次,教師要指導幼兒學會生活自理,鼓勵他們根據(jù)自己的需求喝水、添衣服,將個人物品放到規(guī)定的位置并進行分類整理,使其養(yǎng)成整理的好習慣,并要求幼兒自主進餐、自己收拾衛(wèi)生,培養(yǎng)生活自理能力。
3.做好社會準備
在升入小學后,幼兒會遇到許多新朋友、新教師,具備一定的社交能力十分重要。如果善于表達、可以主動與人交流,幼兒便可以更好地獲得接納,更快地融入集體。教師要做好社會準備,注重對幼兒交往合作能力的培養(yǎng)。
比如,教師可以定期組織跨班級甚至跨年級的集體活動,鼓勵本班幼兒和不同階段的幼兒交往、互動,拓寬交往的空間和范圍,讓幼兒的膽量在參與過程中得到充分鍛煉。在集體活動中還可以指導幼兒多與人合作,指導他們大膽向別人表達想法并學會協(xié)商解決問題。這樣可以幫助幼兒積累與人合作的社會經(jīng)驗,做好升入小學的社會準備。
4.做好學習準備
進入小學之后,每一位幼兒在課堂上都是獨立的個體,在課上學到多少知識完全取決于自己的習慣和能力。教師必須有意識地培養(yǎng)大班幼兒的學習習慣,通過多種方式幫助他們做好學習方面的準備,讓其順利適應小學一年級的學習,逐步提高學習能力。
比如,教師要提供獨立思考的時間和空間,要求幼兒踴躍表達自己的觀點并認真傾聽同伴所說的內(nèi)容,觀點不同時先舉手再提出疑問,養(yǎng)成認真聆聽、準確表達的習慣。又如,教師可以組織繪本閱讀活動,引導幼兒對《海底100層的房子》展開閱讀和學習。首先,播放一段海底世界的視頻,吸引幼兒的興趣,使他們了解海底中的生物,激活思維。其次,指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繪本描述的場景。有的幼兒通過自己的想象這樣描述:“海底不僅有一個100層的房子,還有很大的皇宮,皇宮里生活著人魚公主、王子,長得和人類一樣……”這樣可以促進幼兒想象思維、語言表達能力的鍛煉,培養(yǎng)他們想象閱讀的能力,為小學階段的學習提供支持。
(三)“校”——實施入學適應教育
1.實施身心適應教育
小學要盡量提供獨立的運動場地,引導幼兒積極參與體育活動,保證他們每天至少有一個小時的鍛煉時間,提高身體素質(zhì),培養(yǎng)運動習慣。此外,教師要多關注幼兒入學的需求和興趣,多設計游戲活動,為他們創(chuàng)設開放、有趣的學習環(huán)境,減輕幼兒對學習的畏難、恐懼情緒,讓幼兒逐漸喜歡上學習。
對于幼兒平時的行為表現(xiàn)和情緒狀態(tài),教師也要密切關注。通過多樣化的手段及時疏導和干預幼兒的不良情緒,教給他們管理情緒的有效方法。同時,鼓勵幼兒向家長、教師傾訴。通過組織豐富的活動營造積極向上的班級環(huán)境,調(diào)動幼兒的積極情緒,提高其身心適應能力。
2.實施生活適應教育
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利于幼兒時刻保持旺盛的精力,以積極的狀態(tài)適應小學生活。幼兒不夠了解小學的作息,教師要加強引導,幫助其樹立一定的時間意識。此外,教師還要注重自理能力的培養(yǎng),指導幼兒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逐漸適應小學獨立自主的生活。
比如,教師可以張貼作息公告,將其發(fā)送到班級群里,與家長共同監(jiān)督幼兒合理安排時間,包括早睡早起、按時上下學等,培養(yǎng)幼兒的時間觀念,使其快速適應小學的作息。又如,針對幼兒的能力水平布置任務:整理書包、學習用具和生活用品等;將自己的東西分類擺放到相應的位置;在課間為下堂課的學習做好充分準備;在放學后把桌面清潔干凈、椅子放好等,通過長期堅持提高生活適應能力。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家園校合作視域積極開展幼小銜接工作對幼兒今后的學習和成長具有重要的作用,有利于他們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教師要堅持“幼兒為本”的先進理念,針對幼兒身心、認知發(fā)展特點開展幼小銜接教育活動,加強多方資源的挖掘和利用,積極與家庭統(tǒng)籌聯(lián)動,提高幼兒對小學生活的適應能力,使其實現(xiàn)幼兒園到小學的順利過渡。
★本文系湖南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2 年度課題“家園校協(xié)同視域下幼小銜接研究”(課題批準號:XJK22CJC053)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