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中國自古以外到當代是一個重視人情關系的社會,或者說中國目前依然是個人情社會,人情是中國社會交往的重要內容之一。隨著中國社會工作本土化發(fā)展,社會工作實踐過程中產生了在中國特色社會情境下的倫理、關系困境等問題。不同實務領域的中國社會工作者不僅要時刻掌握并了解各項法規(guī)政策,為服務對象解答疑惑,還要為服務對象預估問題、評估需求,提供專業(yè)社會工作服務。但獨特的人情社會情境下,社會工作者不可避免地遇到如何處理法律與人情關系的問題,換句話說,社會工作者如何在充滿人情關系的中國社會下處理可能的與現(xiàn)存法律相互沖突的情況,提供讓服務對象滿意的專業(yè)服務,這是一個值得探討和思考的問題。筆者從明確關系認知、加強專業(yè)素養(yǎng)、恪守法情界限三個方面提出社會工作者如何在服務過程中處理法律與人情的關系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社會工作者;情法沖突;倫理原則
一、社會工作與法律
(一)法律的內涵與功能
法律的形成歷史淵源已久,也是文化的一種表現(xiàn)形成,隨著時代的發(fā)展,不同地域不同歷史時期的法律內容都有獨屬于自身的時代特色和民族特色。歐美西方的法律體系形成的初始帶有神學宗教色彩,我國的法治思想吸納了豐富的儒家文化,也就導致我們在法律的制定和理解上順帶有一定的倫理道德考量。兩千多年前,管仲提出“國皆有法,而無使法必行之法”,新時代黨的二十大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的一場深刻革命,關系黨執(zhí)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和“必須更好發(fā)揮法治固根本、穩(wěn)預期、利長遠的保障作用”,從歷史規(guī)律看,要想使國家長治久安、社會穩(wěn)定有序、人民安居樂業(yè),法律是國家應對各種風險挑戰(zhàn)的重要保障。在文字出現(xiàn)之前,法律只是以習慣的形式存在,世界上最早的成文法典之一地巴比倫帝國的漢謨拉比法典。廣義的法律是指體現(xiàn)國家判斷人們行為是否合法的標準、人人必須遵守的規(guī)則及其體系。狹義上是指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規(guī)范性文件。法律其本身不帶社會政治色彩,但是在法律的內容構成上,專門的法律內容總是會受到社會政治的影響[1]。
法律規(guī)定了公民的權力,同時也指明了公民在使用權利時相應履行的義務,它是社會調整的最有效、最廣泛的形式之一。英國法律教授雷蒙德·瓦克斯在《法律》一書中總結了法律具有兩種主要的功能:一是秩序,如果沒有法律,秩序就不可能被維護,法律對自由的限制是安全、秩序生活的代價。二是正義,追求正義是任何法律制度的核心,正義的實現(xiàn)不僅需要法律也需要公正的程序[2]。
(二)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的法律內容
根據(jù)2006年,人事部(現(xiàn)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和民政部聯(lián)合發(fā)布的《社會工作者職業(yè)水平評價暫行規(guī)定》和《助理社會工作師、社會工作師職業(yè)水平考試實施辦法》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人事考試中心的相關規(guī)定,我國社會工作者職業(yè)資格考試內容除了社會工作綜合能力知識和社會工作實務以外,還有一門社會工作法規(guī)與政策(中級),其考核試題包括我國發(fā)布并實行的與社會工作服務內容相關國家法律、行政法規(guī)、部門規(guī)章、地方性法規(guī)、地方政府規(guī)章、公共政策等,社會工作者需要廣泛閱讀并熟練掌握各項法規(guī)和政策內容。設置這一考核內容的目的是為了提高社會工作者的綜合能力,指導社會工作實踐,加強社會工作者隊伍建設,培養(yǎng)具備熟知并運用國家法規(guī)政策的本土化社會工作人才隊伍,推動我國社會治理高質量發(fā)展。
法律是中國社會工作者開展社會工作介入服務時必不可少的服務內容。社會工作實務領域按照服務對象的群體分類有老年人、兒童、婦女、殘疾人、退伍軍人等,社會工作者在對以上人群開展社會工作專業(yè)服務過程中,需要學習并掌握相應的法律知識,例如,社會工作者在對孤兒和流浪兒童開展服務時需要掌握孤兒和流浪未成年人的保護與安置相關法規(guī)、家暴介入服務過程中社會工作者需要掌握婚姻家庭法、在滿足殘疾人需求時社會工作者需要掌握殘疾人保障法以及在介入兒童虐待時掌握未成年人保護法等。社會工作者在服務過程中很多時候非常有必要向服務對象以及與服務對象有關系的人普及和解釋相關法律內容,以便維護服務對象和合法權益。
二、社會工作中的人情困境
(一)人情與人情社會的影響
人情是指人們在處理與親屬、朋友和其他熟人關系時所持的情感傾向和行為方式。由人與人之間的私人感情關系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利益關系的社會關系就是所謂的人情社會。我國人情社會的形成有其歷史特殊性,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方面:一是自然經濟,人們對自然經濟的依賴性較強,更是將祖輩流傳下來的社會交往規(guī)則代代相傳,慢慢的,人情往來成為傳統(tǒng)社會生活中的重要內容。二是強調血緣關系的宗法制度,具有共同血緣關系的宗族中的人們會有意識地維護共同利益。三是儒家文化中的“仁”“義”教化思想,中國人自古以來在儒家文化影響下看重仁義,人情是儒家文化里品德修養(yǎng)體系中的重要結構[3]。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新時代我們要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扎實推進依法行政,嚴格公正司法,加快建設法治社會,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4]。但是中國社會人情對法治建設具有一定的負面影響。重人情不符合法治原則,會讓民眾對嚴肅的法律產生僥幸心理,擾亂社會秩序,法律的嚴格與嚴肅、公平與一致正式法治優(yōu)于人治的原因[5]。人情社會還會在人際交往下易滋生腐敗,將人情關系作為處理問題的處事準則是嚴重破壞社會公平、影響法治建設的行為。
(二)社會工作服務過程中的人情困境
2023年3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fā)《黨和國家機構改革方案》,提出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社會工作部的成立將進一步強化黨對社會工作的領導,社會工作要融入黨和國家治理體系,參與基層治理和國家治理的本土進程,需進一步提高專業(yè)化和職業(yè)化發(fā)展水平,充分展現(xiàn)其在制度優(yōu)勢框架下的社會治理效能[6]。但在中國獨特的人情社會背景下,社會工作者在基層社會治理和服務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因當?shù)厝饲殛P系陷入雙重關系的倫理困境之中。雙重關系是指社工在同一時段或不同時段里與案主或其重要關系人之間,除專業(yè)上的關系以外,還存在一些社會上、經濟上或其他方面的角色關系[7]。社會工作倫理在中國受到中國本土文化和思想觀念的影響在實際服務過程中如果一味地為了按照生硬的倫理準則處理問題難免在別人看來有些不近人情,如果不遵守倫理守則,會對社會工作者的行為約束產生影響,損害了社會工作的專業(yè)特質。
在中國人情社會下和政府購買社工服務背景下,社會工作者需要經常與工作社區(qū)內的居民互動交流進而一方面是了解社區(qū)情況、挖掘居民需求,另一方面是為了成為社區(qū)局面間的“熟人”,以此來推動專業(yè)關系的進一步發(fā)展,為服務對象設計提供高質量的服務內容。但社會工作者常遇到已結案的服務對象并不愿意當即結束兩者間的專業(yè)關系,認為社會工作者的專業(yè)服務對自己是種幫助,將社會工作者當成自己的“恩人”或“朋友”,希望通過關心或送禮物來償還這一“人情”,如果社會工作者直接拒絕服務對象的回報,就打破了人情往來的社會規(guī)范,會被認為沒有“人情味”,尤其可能因為一味地拒絕服務對象的“回報”甚至被服務對象認為社會工作者看不起自己,影響社會工作者在地區(qū)的服務形象。平等、尊重、公正是社會工作最基本的價值理念,是社會工作者實現(xiàn)服務一致性的普遍性準則,而服務對象所要求的“特殊照顧”,是一種特殊性要求,這種普遍性與特殊性之間的矛盾,造成了人情與職業(yè)所要求的公平正義之間的沖突[8]。
三、中國本土情境下社會工作者如何在服務過程中處理法律與人情的關系
(一)正確認知情法關系
情法相悖?其實并不然,法律與人情,兩者并不是全然對立,而是相輔相成。首先,法律的制定并不是全然理性的法理邏輯,法律在制定時會廣泛聽取民眾的意見和社會普遍價值觀,只有符合人情,法律條文才能行得通。2024年春節(jié),電影《二十條》圍繞刑法第二十條關于正當防衛(wèi)這一法律條文,通過電影劇情的演繹充分向觀眾展現(xiàn)了情與法在現(xiàn)實案件中的矛盾和沖突。人情作為人民意志和情感的體現(xiàn)是現(xiàn)代法治不可或缺的人性基礎。社會工作是社會工作者有意識、有目的的助人活動,社會工作者運用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為有需要的服務對象提供服務,從建立專業(yè)關系、預估問題、計劃、介入到結案是一整套具有專業(yè)性、程序性的服務過程,并不是單純的人與人之間的互相幫助。社會工作者首先應該正確認知情法關系,法律與人情不是完全對立,無法調和的,不是僅僅的法不容情或情不理法,人情是一種關系,也是認定事實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在專業(yè)服務過程的哪一步中,社會工作者不能只用嚴肅的法律條文或者顧慮人情關系作為自己的行事準則,而是將法情相互融合,讓服務對象在社會工作服務中感受公平正義,這樣才可以為服務對象提供更優(yōu)質、更滿意的服務。
(二)加強學習,提升專業(yè)素養(yǎng)
首先,社會工作者需要明白自身是職業(yè)化、專業(yè)化的第三方,社會工作者要將自己處于第三方的客觀中立地位,社會工作者不是社區(qū)的熱情阿姨,而是具有職業(yè)地位和職業(yè)操守的專業(yè)人才。社會工作專業(yè)價值觀是社會工作者長期奉行和遵守的一整套指導其實踐的原則和理念。社會工作倫理原則是指導和限制社會工作者助人活動或行為的依據(jù)。專業(yè)價值觀和倫理原則都是社會工作者不斷加強學習的內容,社會工作者才能在實踐活動中牢記以服務對象的利益為出發(fā)點,以促進服務對象的福祉為己任,表現(xiàn)出社會工作者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專業(yè)能力。
但是,中國的社會工作實踐是基于中國特色社會環(huán)境和背景下的服務活動,中國的社會工作者常因為中國獨特的人情社會而產生“雙重”或“多重”關系的倫理困境。所以,中國的社會工作者不能完全按照西方創(chuàng)立的專業(yè)倫理原則來指導本土社會環(huán)境下的社會工作實踐,中國的社會工作者需要合理理解和利用中國的“人情關系”,在不違反法律法規(guī)的前提下適時調整專業(yè)服務方法和服務內容。處于于人情社會這一場域中的中國社會工作專業(yè)就應當積極借鑒,融合創(chuàng)新,要理清西方社會工作倫理產生的思想淵源和理論基礎,明確中國社會工作專業(yè)與西方的差異,發(fā)揮“關系”、“人情”和“面子”在社會工作實踐中的積極作用,進而積極探索中國社會工作的本土化路徑[9]。
(三)明確界限、恪守職責
受“家丑不可外揚”“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等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中國人并不像西方人敢于向外尋求解決困難的辦法,反而更多是寧愿沒有人關注到自身的窘境和困難,擔心陌生人對自己的評價和看法。但是,在人情社會下,與他人建立關系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人情”的交換,通過人情的交換成為“熟人”,成為了“熟人”才有進一步深入溝通交流的可能,從而將真正的需求反應,才愿意尋求幫助,才愿意接受幫助[10]。中國社會工作者不能否認的是,在中國人情社會下,人情關系確實會為工作帶來很多的便利,良好的人情關系可以幫助社會工作者鏈接到更多的服務資源,但是社會工作者需要牢記法律的界限,不能夠徇私枉法,包庇違法行為。社會工作者必須明確在違法法律的前提下,不應該為維護人情關系而不作出報告行為,明確法律底線,恪守職業(yè)操守。
四、總結
在中國的人情社會背景下,社會工作者確實面臨著更多的情法關系問題,一方面,社會工作者不能完全地按照西方制定的專業(yè)關系準則枉顧人情帶來的優(yōu)勢,另一方面,社會工作者要適應在中國人情社會下如何更妥善地處理法律和人情之間的關系,不斷學習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有能力的社會工作者可以將自身在服務過程中關于處理情法關系的優(yōu)秀實踐經驗進行總結分享,探索出更符合中國國情的實踐路徑。
參考文獻:
[1]孫國華,朱晶文.法理學(第五版)[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21:19.
[2]雷蒙德·瓦克斯..法律[M].殷源源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6:19-21.
[3]趙丹妮.淺析中國“人情”社會[J].法制博覽,2017,(13):290.
[4]張利亞,馬欣.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加快推進法治中國建設[J].內蒙古統(tǒng)戰(zhàn)理論研究,2023,(03):56-58.
[5]徐惠欣.中國社會人情對法治的負面影響及其對策[J].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17,16(03):99-100.
[6]黃晨熹.組建中央社會工作部對我國社會工作的重要意義[J].人民論壇,2023,(23):36-40.
[7]吳靜.醫(yī)務社工介入醫(yī)務人員服務的雙重關系倫理困境與對策[J].中國社會工作,2024,(15):20-21.
[8]代秀雨.社會工作實務中人情問題的分析[J].農家參謀,2019,(09):285-286.
[9]蕭子揚.人情、關系和面子——中國社會工作實踐中倫理困境的二重解讀[J].重慶第二師范學院學報,2017,30(03):5-9+31+127.
[10]余佳伲.“人情社會”中社會工作專業(yè)關系處理方式探討[J].法制與社會,2013,(05):136-137.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3.05.0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