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新時代復雜多變的社會環(huán)境下,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面臨著全新挑戰(zhàn)與更高要求。將西柏坡精神有機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體系之中,不僅是對紅色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更是為培育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提供強大的精神支撐與價值引領。
關鍵詞:西柏坡精神;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恰似燈塔之于航船,為大學生在人生的茫茫大海中指引前行方向,是他們不可或缺的精神之“鈣”。在新時代,隨著全球化進程加速、信息技術飛速發(fā)展,多元思潮如同洶涌浪潮般相互交織、激烈碰撞,這既為大學生開闊視野帶來機遇,卻也使得他們的理想信念遭受前所未有的沖擊。部分大學生陷入價值迷茫,出現(xiàn)理想信念模糊不清、價值取向偏離正軌的狀況。在此背景下,深挖紅色精神資源,從中汲取信仰的力量,筑牢理想信念的根基,顯得尤為迫切。西柏坡精神誕生于解放戰(zhàn)爭決勝前夕的關鍵轉折點,其所蘊含的“兩個務必”“進京趕考”等核心思想,猶如熠熠星辰,為新時代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點亮了前行之路,提供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優(yōu)質精神養(yǎng)分,助力大學生在新的時代征程上揚帆起航、校準航向。
一、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必要性
(一)應對多元思潮沖擊,強化主流價值引領。在全球化浪潮洶涌澎湃的當下,世界變成了“地球村”,西方各類思潮搭乘信息快車魚貫而入,個人主義、功利主義、享樂主義等不良思潮在大學校園里悄然蔓延。部分大學生由于缺乏足夠的判斷力與辨別力,深受這些錯誤思潮蠱惑,陷入理想信念的泥沼,價值取向逐漸扭曲,將個人利益凌駕于集體利益之上,過度追逐物質享受,忽視精神追求。而西柏坡精神所承載的集體主義價值觀,一切為了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以及對國家、民族命運高度責任感的擔當精神,正是主流價值觀的生動體現(xiàn)。將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猶如在迷霧中點亮一盞明燈,能夠有力驅散錯誤思潮的陰霾,引導大學生重回主流價值軌道,重塑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二)助力大學生肩負時代使命,投身民族復興。新時代的宏偉藍圖已然展開,歷史的接力棒穩(wěn)穩(wěn)交到當代大學生手中,他們肩負著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沉甸甸的時代使命。然而,使命越艱巨,越需要強大的精神動力作為支撐。西柏坡精神所蘊含的奮斗基因,從艱苦卓絕的革命歲月一脈相承而來,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拼搏奮進;其擔當意識更是提醒著大學生,在國家發(fā)展、民族振興的征程中,沒有人能置身事外。融入西柏坡精神的教育,能夠點燃大學生內心深處的使命感,促使他們自覺將個人的理想抱負融入國家發(fā)展的宏大理想之中,踴躍投身鄉(xiāng)村振興的廣袤田野,為解決“三農(nóng)”問題揮灑汗水;或是扎根科研創(chuàng)新的前沿陣地,攻克關鍵核心技術,為科技強國貢獻智慧與力量。
(三)提升大學生抗挫折能力,塑造健全人格。大學生在成長蛻變的過程中,遭遇學業(yè)挫折、人際困擾、情感波瀾實屬家常便飯。面對這些困境,部分學生因心理承受能力較弱,容易陷入消極情緒,甚至一蹶不振。西柏坡精神所展現(xiàn)的艱苦奮斗品質,是在血雨腥風、物資匱乏的戰(zhàn)爭年代磨礪而出的,它見證了無數(shù)革命先輩面對艱難險阻不屈不撓、砥礪前行的身影;那份無畏挫折的精神,更是成為了民族精神的脊梁。將其融入教育體系,能夠化為大學生心靈深處的慰藉與源源不斷的力量源泉,當他們身處挫折逆境時,想起先輩們的奮斗歷程,便會重拾勇氣,在挫折的磨礪中不斷錘煉意志,逐步養(yǎng)成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健全人格。
二、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可行性
(一)教育資源豐富可挖掘。西柏坡作為革命圣地,留存著大量珍貴的舊址遺跡、歷史文物以及詳實的史料檔案。西柏坡紀念館更是與時俱進,定期更新展陳方式,巧妙借助虛擬現(xiàn)實、增強現(xiàn)實等現(xiàn)代前沿科技手段,讓塵封的歷史場景鮮活重現(xiàn)于參觀者眼前。高校坐擁豐富的學術資源與人才儲備,完全有能力對這些素材進行深度挖掘與系統(tǒng)整理。無論是組織學生實地參觀西柏坡,親身感受革命先輩曾經(jīng)奮斗的熱土,沉浸式體驗歷史氛圍;還是開展線上“云游”活動,打破時空限制,讓學生足不出戶就能領略西柏坡風貌;亦或是引導學生研讀相關文獻資料,深挖歷史細節(jié),都能將這些豐富的資源巧妙轉化為貼合大學生認知特點的教育素材,把靜態(tài)的歷史轉化為生動鮮活的課堂。
(二)契合大學生認知特點。大學生正處于價值觀塑形的關鍵階段,他們好奇心旺盛,猶如海綿吸水般渴望新知識,對未知世界充滿探索欲望,尤其對波瀾壯闊的革命歷史興致漸濃。西柏坡精神既有扣人心弦的革命故事作為支撐,又有跌宕起伏的歷史脈絡可供追尋,極具故事性與歷史性。通過案例教學法,選取西柏坡時期典型戰(zhàn)役、決策事件,讓學生置身于歷史情境之中分析問題;或是采用情境模擬,重現(xiàn)當年會議場景、軍民互動畫面,高度貼合大學生喜歡探索新奇事物、樂于角色扮演的心理特點,極易引發(fā)情感共鳴,從而促使學生將外在的精神內涵自然而然地內化為自身的價值追求。
(三)政策與社會氛圍支持。國家層面高度重視紅色文化傳承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陸續(xù)出臺一系列政策文件,為紅色資源進校園、進課堂提供堅實保障,從課程設置規(guī)范到實踐活動經(jīng)費支持,全方位助力高校開展紅色精神教育。與此同時,社會各界也掀起紅色研學、紅色旅游的熱潮,各類媒體加大對紅色文化的宣傳力度,為高校開展西柏坡精神融入教育營造出積極向上、全民參與的良好外部氛圍,使得高校在推行相關教育活動時能夠獲得更多社會資源與輿論支持。
三、西柏坡精神融入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實踐路徑
(一)融入課堂教學主渠道。在高校思政課程體系里,如《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思想道德與法治》等課程,系統(tǒng)梳理西柏坡時期的歷史脈絡,條分縷析地講解精神要點。結合生動鮮活的案例展開課堂討論,強化學生認知。例如在講述“兩個務必”時,引入李自成攻入北京后迅速墮落,最終功敗垂成的歷史案例,引導學生對比分析,深入思考勝利之后保持清醒與奮斗的重要性,激發(fā)學生深度思考與熱烈討論,讓課堂成為思想碰撞的舞臺。理工科專業(yè)在講授專業(yè)知識時,可適時穿插西柏坡時期電報通訊技術對戰(zhàn)役指揮的關鍵助力,從中滲透創(chuàng)新意識與奮斗精神,讓學生明白科研創(chuàng)新不僅是現(xiàn)代要求,更是革命年代就傳承下來的優(yōu)良傳統(tǒng);文科專業(yè)則可借助西柏坡時期黨的宣傳策略、文化動員手段,探討新時代文化傳播的責任與技巧,達成全學科協(xié)同育人的良好局面。
(二)拓展課外實踐活動。定期組織大學生前往西柏坡開展實地研學旅行,邀請老革命家后代、當?shù)刭Y深講解員現(xiàn)場講述鮮為人知的革命故事,用真實可感的細節(jié)觸動學生心靈深處最柔軟的角落。成立西柏坡精神宣傳志愿服務隊,鼓勵學生走出校園,走進社區(qū)、中小學,以志愿者身份普及西柏坡精神相關知識。在傳播知識的過程中,學生需要對內容反復咀嚼、深度消化,為了講好故事,他們會挖掘更多背后細節(jié),這個過程也是自我理解不斷深化的過程,真正實現(xiàn)“教學相長”,讓志愿服務成為內化精神的有效途徑。
(三)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可舉辦豐富多彩的西柏坡主題文化活動,精心打造西柏坡精神文化長廊,在校園的醒目位置張貼西柏坡時期的珍貴歷史圖片、經(jīng)典語錄,錯落有致地設置主題雕塑。讓學生在日常穿梭校園的不經(jīng)意間,隨時隨地沐浴在西柏坡精神的熏陶之中,于潛移默化間將精神內涵銘記于心。
(四)利用新媒體平臺傳播。制作一批精悍有趣的西柏坡精神短視頻。內容上可采用動畫演繹、情景短劇等形式,生動展現(xiàn)西柏坡故事,搭配簡潔明快解說,投放至抖音、B站等深受大學生喜愛的平臺。依托微信、QQ等社交平臺建立西柏坡精神學習社群,師生齊聚線上空間。教師定期分享拓展閱讀資料、最新研究成果,發(fā)起話題討論;學生則可隨時交流心得、提出疑問,大家群策群力答疑解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