乞力馬扎羅山。
文學家筆下的詩情,常常帶著我們去往不曾到過的遠方。位于東非高原赤道南側的乞力馬扎羅山,很多人都未曾去過,但提到這個名字,就會想到乞力馬扎羅的雪。
美國作家海明威在《乞力馬扎羅的雪》的開頭寫道:“乞力馬扎羅是一座海拔19710英尺的常年積雪的高山,據(jù)說它是非洲最高的一座山。西高峰被馬塞人喚作‘鄂阿奇—鄂阿伊’,即上帝的廟殿。在西高峰的近旁,有一具已經風干凍僵的豹子的尸體。豹子到這樣高寒的地方來尋找什么,沒有人作出過解釋?!?/p>
每個走進非洲的人,或許都帶著對乞力馬扎羅山的想象。海明威筆下的作家哈利,在非洲狩獵時染上壞疽病。在等待死亡的過程中,他的意識在現(xiàn)實、夢境和過去中穿梭。乞力馬扎羅山則是一個象征,哈利的內心沖突和對生命意義的思考圍繞著它鋪展。最終,“他看到的,是如整個世界一般的廣闊,宏大、高聳,在陽光下閃耀著不可思議的潔白光芒,那是乞力馬扎羅的方形山頂”。
《乞力馬扎羅的雪》寫成于1936年。海明威大概不會想到,80多年后,由于氣候變化的影響,這座被稱為“上帝殿堂”的非洲高山上“永恒的雪”正在逐年減少,再過一個世紀,可能消融殆盡。屆時,“乞力馬扎羅的雪”將終成回憶。
我到乞力馬扎羅山時,那里依舊游人熙攘。大家都會聊海明威,也聊雪,聊山。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的網(wǎng)站上是這樣介紹它的:“乞力馬扎羅山是非洲的制高點。它是一個火山丘,有5895米高,矗立在周圍的草原之上,那終年積雪的山頂在大草原上若隱若現(xiàn)。乞力馬扎羅山四周都是山林,那里生活著眾多的哺乳動物,其中一些還屬于瀕于滅絕的種類?!?/p>
在山麓的莫希小鎮(zhèn)住下后,我開始“做功課”。“乞力馬扎羅”究竟是什么意思?不同的人有著不同的說法。
一種說法是,乞力馬扎羅山這個名字來自當?shù)氐乃雇呦@镎Z,意思是“閃閃發(fā)光的山”。這閃閃的光有皚皚瑞雪的白光,也有這里所特有的紫光。當晨曦初露,或者夕陽西下,在漸漸升起抑或徐徐下沉的霞光中,整個山脈都會呈現(xiàn)出淡紫色。那時候,山上的白雪也會變成粉紅色,美妙得猶如夢幻一般。
另一種說法是,乞力馬扎羅山是“商隊山”的意思,來源于肯尼亞蒙巴薩和其他沿海城鎮(zhèn)的斯瓦希里人,他們稱它為“Kilima Njaro”,意為商隊山,因為行進的商隊用這座山來確定方向。
1848年,德國人雷布曼成為第一個看見“乞力馬扎羅的雪”的歐洲人。但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沒人相信他的話。大家都認為赤道上絕不會有雪山。后來,登上乞力馬扎羅山的人多了,山上有雪的事實才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可。當然,真正使乞力馬扎羅山名聲大噪的,還是海明威。在全球各地的文學愛好者中,乞力馬扎羅山簡直成了神秘的、必去的,甚至值得膜拜的地方。
如今去乞力馬扎羅山,不需要從坦桑尼亞的達累斯薩拉姆轉機,可以乘坐國際航班直飛乞力馬扎羅國際機場。這個機場位于坦桑尼亞東北部小鎮(zhèn)莫希和稍大一些的城市阿魯沙之間,能夠起降大型客機。不過,機場附近沒有酒店可入住,游客需要事先在莫?;蛘甙Ⅳ斏秤喓镁频辍?/p>
莫希是離乞力馬扎羅山最近的小鎮(zhèn),酒店的價格相對便宜些。大多數(shù)游客來這里的目的就是登山,會像我一樣選擇在莫希下榻。
休息一夜后,第二天我開始攀登乞力馬扎羅山。
登山有7條線路可選擇,分別是馬蘭古線、馬切姆線、萊莫紹線、希拉線、榮蓋線、翁背線和馬維卡線。無論哪條線,普通游客都至少需要6天的時間才能登頂,有的線路甚至要花費更長的時間。
馬蘭古線也叫“可口可樂線”,是最經典的登頂路線,也是唯一提供小木屋住宿的登山路徑。其他線路中途都沒有能休息的木屋,登山者必須住在臨時搭建的帳篷里。馬蘭古線適合零登山基礎的人,我也選擇了這條線。即使這樣,登頂對體力、耐力、意志力和信心依然是不小的考驗。
馬切姆線也叫“威士忌”線。與“可口可樂線”相比,“威士忌線”更長,也更陡峭一些,攀登時間也多1天。這條線適合有一定徒步旅行經驗的人攀登。有人說,這條線就像威士忌一樣,略帶辛辣,卻又不難入口,一杯下肚,回味悠長。與人滿為患的“可口可樂線”不同,“威士忌線”的登山者數(shù)量較少,通行更加暢快。
登山途中的忽侖布營地.。( 黃培昭 / 攝)
接近山頂?shù)摹霸坪!薄#?黃培昭 / 攝)
其他線路也各有特點,有的景色絕佳,有的路途較近,有的線路上山和下山不同,能領略不一樣的景觀。
在寫有“乞力馬扎羅國家公園”字樣的門口,我登記了護照、姓名及旅游公司,就正式開始登山。我雇了一個向導、兩個挑夫、一個廚師。這并不是在“擺譜”。公園規(guī)定,游客不得自己登山,因為很容易遭遇各種危險。要上山,必須雇向導、挑夫和廚師。向導既帶路又是導游,廚師負責幾天時間的一日三餐,挑夫則背著游客的登山裝備,如帳篷、雨具、炊具、衣服、零用品等。
我發(fā)現(xiàn),即使背負沉重的行囊,挑夫也比我這個老記者走得快多了。一是他們體力確實好,也習慣了山路;二是他們重任在肩,在游客和導游到達宿營地之前,他們必須得先行到達,把地點選好、帳篷支好、做飯的一切工作準備好。
一路走來,我親身體驗了從熱帶雨林、熱帶草原、高原、戈壁到荒原逐漸變化的過程。一路上地勢都比較緩,第一天走過熱帶雨林,第二天是高山草甸,第三天是荒蕪的高原丘陵,第四天到了雪地峰頂。只有最后一天登頂時,坡度比較陡,最陡的地方大概有30度左右。登山難度并不是很大,關鍵是考驗意志力,因為有些路程實在是又長又枯燥。
登頂乞力馬扎羅山是一次身體和心靈的深刻體驗。初升的太陽將大地染上橙紅,投射出絢麗的光芒,映襯著山腳下蔓延的云海。徒步攀登穿越森林、草甸,逐步升至高山荒漠,視野逐漸開闊。隨著高度的增加,呼吸變得艱難,身體逐漸適應高海拔環(huán)境。
夜幕降臨,星空燦爛,銀河在頭頂閃耀。清晨,我一步一步踏上雪地,感受著世界的寧靜。終于,頂峰出現(xiàn)在眼前,巍然屹立。登頂?shù)乃查g,心情澎湃,同時又平靜如水。站在非洲之巔,俯瞰大地,感受著自然的威力與美麗。這不僅是征服高山的成就,更是對生命力量的敬畏,一次與自然和自己對話的難忘之旅。
乞力馬扎羅山上的環(huán)境跨度很大,從赤道氣候一直到極地氣候。難怪1987年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把乞力馬扎羅國家公園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時,強調遴選依據(jù)的標準是:乞力馬扎羅山是世界上最大的火山之一,它有3個主要的火山山峰,基博、馬文齊和西拉。它的雪峰和冰川是非洲最高的。乞力馬扎羅山由低到高主要有熱帶雨林、熱帶疏林草原、常綠闊葉林、落葉闊葉林、高山草甸等植被分布,全山物種非常豐富。乞力馬扎羅山被認為是最優(yōu)秀的自然生態(tài)現(xiàn)象的典型代表。
當?shù)氐牡巧较驅?。?黃培昭/攝)
遺憾的是,全球氣候變暖,正在對乞力馬扎羅山頂?shù)陌}皚白雪造成致命的破壞。統(tǒng)計顯示,在過去的半個多世紀,工業(yè)化造成地球溫度的升高,使乞力馬扎羅山上冰雪的面積萎縮了80%以上,照此速度,山頂雪冠面臨著將在20年內徹底消失的威脅。
站在山頂?shù)娜藗?,在致敬海明威的同時,往往也對乞力馬扎羅的雪景還能看多久感到擔憂。如果不采取措施減緩氣候變暖的趨勢,乞力馬扎羅的雪可能若干年后便不復存在了。如果真有那么一天,這里還是海明威筆下的乞力馬扎羅嗎?失去人文色彩和印跡光芒的非洲之巔,文化價值也會大打折扣吧?
乞力馬扎羅的雪在無聲消融,這給地球人敲響了警鐘。降低碳排放,保護乞力馬扎羅,已經成為人們共同的呼聲。畢竟,每一位慕名而來、千辛萬苦爬上這座名山的游客,都不希望自己是最后一代目睹乞力馬扎羅山巔之雪的人,不希望后人只能在想象中領略這一自然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