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琳
摘? ?要:生活教育是用生活來教育兒童,為生活不斷向前、向上的需要而進行的教育。因此,在日常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積極貫徹勞動教育生活化的理念,將勞動教育真正融入學生一日生活的各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在真實鮮活的生活情境中體驗勞動的樂趣與意義,讓學生在豐富多樣的勞動實踐中增強勞動意識,涵養(yǎng)勞動品格,進而提升他們的核心素養(yǎng)。
關(guān)鍵詞:生活教育觀? ?小學? ?勞動教育
勞動教育能讓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念,培養(yǎng)學生積極向上的勞動態(tài)度,促使學生養(yǎng)成勞動習慣,實現(xiàn)“五育融合”的全面發(fā)展。在實施小學勞動教育時,教師應基于學生的生活,遵循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給學生提供勞動實踐的機會,促使學生擁有健康的體魄、堅強的意志、靈活的雙手、科學的大腦、勞動的意識以及團結(jié)合作的精神。
一、 圍繞校園生活,樹立學生的勞動意識
學校是開展勞動教育的陣地,教師應堅持高質(zhì)量的課堂站位,促使學生在校園生活中體驗勞動的意義,在實踐中增強勞動的意識;應立足校園生活,通過設置豐富多元、獨具特色的勞動教育校本課程,在常態(tài)化的校園勞動體驗中,培養(yǎng)學生的勞動習慣,提升學生的勞動興趣,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zhì)。陶行知主張勞動教育必須與生產(chǎn)、生活緊密相連,關(guān)注學生完整的教育生活,讓學生從最基礎的事情做起,在學校生活中提升勞動技能,樹立勞動觀念。
在日常教學工作中,教師應基于學生的校園生活,精心設置勞動校本課程,推進勞動體驗的日?;?。一是制訂“自我管理條約”。比如,將教室的課桌和學校食堂的餐桌,以“個人承包制”的形式進行分配,讓學生保證自己課桌和餐桌的干凈整潔,學會自我規(guī)劃管理,在整理收納中培養(yǎng)其家庭責任感。二是設置“個性勞動崗位”。比如,以班會的形式向?qū)W生征集多元化的勞動崗位,通過崗位設置、崗位競聘、崗位輪換等活動,讓學生在不同的班級勞動崗位中進行鍛煉,加深學生對勞動的認識。如通過對“衛(wèi)生清潔員”“電教管理員”“植物養(yǎng)護家”等班級勞動崗位的實踐,明確自身擔任勞動崗位的職責,增強勞動帶來的責任感和幸福感,提升學生的勞動實踐能力。三是承包“勞動實踐基地”。比如,讓學生以勞動小組為單位承包一塊勞動實踐基地,引導學生開展簡單的動物養(yǎng)殖、植物種植活動,讓學生體驗勞動的辛苦與喜悅,從而豐富學生的校園生活,培養(yǎng)學生吃苦耐勞的品質(zhì)。
二、 融合家庭生活,錘煉學生的勞動技能
家庭是學生獲得幸福成長的重要場域,勞動教育需要學校和家庭的聯(lián)動。因此,教師應從學生身心成長的需求出發(fā),以家庭勞動生活為載體,融入學生的生活,夯實學生的勞動技能,讓學生形成勞動的習慣;應根據(jù)各年級學生的勞動能力,布置家庭基礎勞動作業(yè),將家庭勞動貫穿于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
比如,針對勞動教學,教師可以讓一二年級學生開展生活自理勞動,通過讓學生做完作業(yè)后自主整理書包、收納書柜、整理衣櫥、疊衣服等,培養(yǎng)學生的基礎生活技能;可以讓三四年級學生開展家庭清掃勞動,在學習之余,做好勞動輔助工作,學會為家人洗菜擇菜、清洗鍋碗瓢盆,掌握一定的勞動技能;可以讓五六年級學生開展美食制作活動,在家長的帶領(lǐng)下學會制作簡單的家庭美食,如“炒青菜”“黃瓜炒蛋”“紅燒肉”“水果沙拉”“制作小餅干”等,提升勞動能力,感受到勞動帶來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自理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
三、 搭建社會平臺,豐富學生的勞動體驗
在進行勞動教學時,教師應與生產(chǎn)、生活緊密結(jié)合,在種類豐富的社會實踐中培養(yǎng)學生熱愛勞動的優(yōu)秀品質(zhì);應積極整合社會資源,為學生搭建社會平臺,開展豐富多樣的社會實踐勞動,構(gòu)建勞動教育的新樣態(tài),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一是認識“多元職業(yè)”活動。比如,可以每學期聘請3-5位不同職業(yè)的家長,在每個月開設“家長微課堂”,讓家長談一談平時的工作特點,讓學生了解社會中不同職業(yè)的特征,深刻體驗父母勞動的艱辛,激發(fā)學生對職業(yè)的探究興趣。二是體驗“多元職業(yè)”活動。比如,可以鼓勵學生“跟著父母去上班”,實地考察父母職業(yè)之路的艱辛,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責任意識,產(chǎn)生共情能力,學會尊重和理解家人的付出,為家人分憂。三是探索“社會生產(chǎn)”活動。比如,可以積極聯(lián)合周邊的企業(yè),建立班級勞動體驗基地,拓寬學生的勞動場域,根據(jù)不同年齡段學生的勞動特點,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勞動任務。四是參與“社會公益”活動。比如,可以開展志愿服務活動,深入探索社區(qū)勞動的新途徑,讓學生在社區(qū)的車輛管理、垃圾分類、孤寡老人慰問等公益活動中學會奉獻,增強他們的社會服務意識。
四、 開展技能比拼,激發(fā)勞動興趣
要想勞動教育有成效,教師就要引導學生積極去體驗、去總結(jié)、去創(chuàng)造。對此,教師可以實施“勞動技能”考級制度,讓學生在階段化的勞動技能學習和體驗活動之后,通過挑戰(zhàn)不同程度的班級勞動項目,提升自身的勞動積極性,激發(fā)勞動的內(nèi)驅(qū)力和興趣。同時,教師應開展各種各樣的勞動技能比拼活動,引導學生在各項比賽活動中提升勞動技能,激發(fā)學生的勞動創(chuàng)造力。比如,可以在低年級開展“收納比賽”,讓學生在整理書包與抽屜的過程中,提高勞動效率;可以在高年級開展“烹飪技能比賽”,讓學生在小組烹飪的過程中提升合作能力,在實踐展示中提升烹飪技能,認識到生活的價值和意義;可以邀請一些在比賽中表現(xiàn)較為突出的學生,開展“勞動講堂”活動,讓學生通過分享、展示自己的勞動妙招,幫助其他學生掌握生活技能,進而提升勞動教育的層次。
五、 實施多元評價,發(fā)展勞動素養(yǎng)
在勞動教育過程中,為了充分落實和形成“家、校、社”三位一體的教育合力,教師可以設置“勞動銀行”,為每個學生開設一個勞動賬戶,以多元化的勞動評價,記錄和監(jiān)測學生的勞動實踐過程。教師應根據(jù)學生的勞動態(tài)度、勞動時長、勞動能力、勞動成果,給予學生不同分值的勞動評價,并及時“存入”學生的勞動賬戶,充分激發(fā)學生的勞動積極性,在班級乃至學校內(nèi)營造濃厚的勞動氛圍。在每個月末,評出班級的“勞動小達人”,為表現(xiàn)優(yōu)秀的學生頒發(fā)獎狀或證書;在每個學期末,開放勞動賬戶兌換活動,讓學生自主兌換“勞動商鋪”里的精美獎品,體驗到勞動實踐帶來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從而更積極地投入勞動之中。
教育與生活既是不可分割的,也是相輔相成的。而勞動教育是創(chuàng)造的教育,是行動的教育。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在生活中深刻體悟勞動的價值與內(nèi)涵,在實踐中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應充分貼近學生的生活,精心設計豐富多樣、意趣結(jié)合的特色校本課程,引導學生在具有綜合性、生活性、實踐性的勞動中豐富情感體驗,增強勞動意識,錘煉勞動技能,發(fā)散勞動思維。
參考文獻:
[1]李珂.行勝于言:論勞動教育對立德樹人的功能支撐[J].教學與研究,2019(5):96-103.
[2]周燕青.在勞動教育中走向深度學習[J].教育家,2022(12):70-72.◆(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維揚實驗小學北區(qū)校)
本文系江蘇省教學研究課題“陶行知生活教育觀下小學勞動教育的實踐與探索”(課題編號:2021JY14-L139)的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