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薪薪,陳若如,林思思,趙浩靖
1. 溫州市中醫(yī)院腎病科,浙江 溫州 325300;2. 溫州市中醫(yī)院消化內科,浙江 溫州 325300
高血壓腎?。℉N)是原發(fā)性高血壓病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好發(fā)于中老年人群。腎臟可調節(jié)水鈉代謝產物,也是調節(jié)血壓的重要器官,然若血壓無法得到有效控制而長期處于高水平狀態(tài),則可引起腎小球動脈硬化,出現重度水腫、蛋白尿、血尿等癥狀,最終導致HN 發(fā)病。西醫(yī)治療HN 多以降低血壓、保護腎功能為主[1]。厄貝沙坦為血管緊張素Ⅱ受體抑制劑,可抑制血管收縮,具有良好的降壓作用,但長期服用易產生藥物依賴性和毒副作用,部分患者遠期療效較差。相關研究證明,中醫(yī)藥在腎臟疾病治療中效果良好,臨床應用廣泛[2-3]。本研究應用參芪地黃湯加減內服聯合吳茱萸穴位貼敷治療HN,觀察其臨床療效,結果報道如下。
1.1 診斷標準參考《腎臟病學臨床概覽》[4]有關HN 的診斷標準。高血壓伴蛋白尿或腎功能異常(血肌酐>133 μmol/L,血尿素氮>7.5 mmol/L)。
1.2 辨證標準符合《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5]中眩暈病氣陰兩虛兼血瘀證辨證標準。主癥:面色晦暗,眩暈耳鳴,腰膝酸痛,五心煩熱,疲倦乏力,納呆;次癥:夜尿清長,大便稀溏,水腫;舌脈:舌紫暗,或伴有瘀點、瘀斑,脈澀或細澀。
1.3 納入標準符合以上診斷標準與辨證標準;處于慢性腎臟?。–KD)分期[6]3~4 期;所有患者均簽署知情同意書。
1.4 排除標準合并嚴重心腦血管、肝臟疾病;其他原因所致腎功能異常;精神異常;妊娠或哺乳期婦女。
1.5 一般資料選取2021 年12 月—2022 年12 月溫州市中醫(yī)院收治的104 例HN 患者為研究對象,根據計算機程序隨機分組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2 例。對照組男32 例,女20 例;平均年齡(52.14±6.47)歲;平均病程(9.81±2.03)年;平均體質量指數24.36±2.75;CKD 分期:3 期39 例,4 期13 例。研究組男30 例,女22 例;平均年齡(53.04±6.22)歲;平均病程(9.86±1.97)年;平均體質量指數23.80±2.83;CKD 分期:3 期37 例,4 期15 例。2 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溫州市中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批件號:S2017008)。
2.1 對照組給予厄貝沙坦片(修正藥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53912)口服,每次0.15 g,每天1 次;之后根據病情調整,若治療2 周后仍未達到血壓控制目標(<140/90 mmHg)(1 mm Hg≈0.133 kPa),增加劑量至每次0.3 g,每天1 次。
2.2 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給予參芪地黃湯加減內服聯合吳茱萸穴位貼敷治療。參芪地黃湯處方:人參10 g,黃芪18 g,熟地黃、山藥、山茱萸各15 g,澤瀉、牡丹皮、茯苓各12 g。隨癥加減:偏氣虛者黃芪加至30 g;偏陰虛者黃芪減至10 g,熟地黃加至25 g,加天冬、麥冬各15 g。每天1 劑,加水煎取藥液300 mL,分早晚溫服。吳茱萸穴位貼敷方法:將吳茱萸30 g 研磨成粉末,取10 g 醋調后置于理療貼上,敷于太沖穴。每天1 次,每次敷貼4 h。
2 組均治療3 個月。
3.1 觀察指標①臨床療效。②血壓。于治療前后在靜息狀態(tài)下測量患者舒張壓、收縮壓各3 次,取平均值。③腎功能及血清炎癥因子指標。于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靜脈血5 mL,低溫(4 ℃)條件下以3000 r/min,半徑30 cm,離心15 min,取上清液于-80 ℃冰箱保存,在2 d 內完成腎功能指標與血清指標的檢測。采用DNM-9602 型號酶標分析儀(北京普朗新技術有限公司)檢測尿調節(jié)蛋白(UMOD),方法:準備好癌胚抗原測定試劑盒后加蒸餾水稀釋,設置標準品孔和樣本孔,標準品孔加標準品,樣本孔加樣本,在標準品孔和樣本品孔加辣根過氧化物酶,37 ℃水浴1 h,洗板后避光15 min,在450 nm 波長處測定各孔吸光度,最終得出樣品濃度值。采用邁瑞B(yǎng)S-350S 全自動生化分析儀(山東盈通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檢測血清肌酐、轉化生長因子-β1(TGF-β1)、白細胞介素-6(IL-6)。TGF-β1、IL-6、UMOD 檢測使用癌胚抗原測定試劑盒(中山生物工程有限公司,批號N20211139)。血清肌酐檢測使用肌酐檢測試劑盒(重慶潤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批號202110282)。采用簡化MDRD 公式[7]計算腎小球濾過率(eGFR),eGFR[mL/(min·1.73m2)]=186×(血清肌酐)-1.154×(年齡)-0.203×(0.742 女性)。
3.2 統計學方法所有數據均以SPSS22.0 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計數資料以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兩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當P<0.05 時提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4.1 療效標準參考《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試行)》[5]評定治療效果。顯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分率≥60%,eGFR 增加≥20%或血清肌酐降低≥20%;有效: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分率30%~59%,eGFR 增加10%~19%或血清肌酐降低10%~19%;無效:臨床癥狀未見改善或加重,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分率<30%,eGFR 降低<10%或血清肌酐增加。中醫(yī)證候積分計算方法:分別于治療前后對疲倦乏力、腰膝酸軟、眩暈耳鳴、納呆、夜尿清長、水腫等進行評分,按照癥狀輕、中、重度分別計為1、2、3 分,計算積分。中醫(yī)證候積分減分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
4.2 2 組臨床療效比較見表1。研究組總有效率為94.23%,高于對照組80.76%,2 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表1 2 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4.3 2 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見表2。治療前,2 組舒張壓、收縮壓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舒張壓、收縮壓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研究組舒張壓、收縮壓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2 2 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mm Hg
表2 2 組治療前后血壓比較()mm Hg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4.4 2 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見表3。治療前,2 組血清UMOD、eGFR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UMOD、eGFR 水平均較治療前升高(P<0.05),且研究組UMOD、eGFR 水平均高于對照組(P<0.05)。
表3 2 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
表3 2 組治療前后腎功能比較()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4.5 2 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比較見表4。治療前,2 組炎癥因子TGF-β1、IL-6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 組TGF-β1、IL-6 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P<0.05),且研究組TGF-β1、IL-6 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5)。
表4 2 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比較()
表4 2 組治療前后血清炎癥因子指標比較()
注:①與本組治療前比較,P<0.05;②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P<0.05
?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日常壓力日益增大,高血壓呈年輕化趨勢。血壓常處于升高狀態(tài),易損傷身體各器官,其中對腎臟的損害尤為明顯[8]。當腎臟血流量較大,且腎動脈與腹主動脈直接相連,高壓血流會對腎內小動脈造成較大影響,導致腎功能損傷而產生HN。因此,對HN 患者實施有效治療,減緩其進入終末期腎病尤為重要。
中醫(yī)學認為,HN 歸屬于頭暈、眩暈、水腫、關格等范疇,多為本虛標實之證[9-10]。HN 病機復雜,并以內因為主,氣陰兩虛為其重要病機?;蛞蚯橹静凰?,多憂善怒,肝失疏泄,肝氣郁結,久之化熱化火,傷及陰津,肝腎同源,累及腎陰,致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引發(fā)頭暈、目眩諸癥。或因飲食不節(jié),脾胃運化失調,積久內生痰熱,阻滯氣血,傷及脾胃,久而及腎,致腎氣陰兩虛。或因思慮日久,勞逸失度,傷及脾胃,遷延日久,致正氣虧虛,脾腎氣虛,氣滯血瘀,患者可見精神萎靡、疲倦無力、腰膝酸軟、夜尿頻、舌苔紫暗或伴有瘀斑等證候。臨床治療HN 多以補腎健脾、益氣養(yǎng)陰、理氣活血為原則。參芪地黃湯出自清代古籍《雜病源流犀燭》,該方為六味地黃丸化裁而成,方中人參、黃芪滋補腎精,培元固本,可助氣血化生而無傷陰之弊;熟地黃、山藥、山茱萸為“三補”,補養(yǎng)腎、脾、肝三臟,澀精益髓;以牡丹皮清熱瀉火,活血化瘀,并制約山茱萸之溫澀;茯苓滲濕健脾,并助山藥之健運。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健脾、益氣滋陰、活血化瘀之效。腧穴為臟腑氣血匯集之處,本研究采用吳茱萸穴位貼敷,發(fā)揮其藥效與穴位刺激的雙重作用。吳茱萸主溫中下氣,歸腎、脾、肝經,入肝經可使肝氣下降,入腎經可使腎陽得溫,入脾經則散寒邪,使中自溫、氣自下?!饵S帝內經》載“腎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涌泉穴為腎經經脈的第一穴,位于人體足底部,功擅主降,滋陰降火。將吳茱萸醋制后貼于涌泉穴可引火下行,調和陰陽,陰陽得平,則血壓自降。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舒張壓、收縮壓均低于對照組,提示參芪地黃湯加減聯合吳茱萸穴位貼敷治療HN 可有效控制血壓,從而提高治療效果。
UMOD 為腎特異性蛋白,僅由腎臟產生,在CKD 中其水平下降,UMOD 與腎損傷的發(fā)生關系密切[11]。eGFR 為衡量腎功能的重要指標,在腎臟疾病患者中eGFR 呈明顯下降,且隨CKD 分期的增高而降低[12]。TGF-β1 可導致腎臟細胞肥大,導致細胞外基質積聚,通過多種分泌途徑發(fā)揮生物功能,導致腎功能降低,并與腎間質纖維化密切相關[13]。HN 發(fā)展過程中多種炎性因子被激活,其中IL-6 為內源性炎癥因子,可由腎臟系膜細胞分泌,且IL-6 水平隨CKD 分期的增高而逐漸升高[14]。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研究組UMOD、eGFR 水平高于對照組,TGFβ1、IL-6 水平低于對照組,說明參芪地黃湯加減聯合吳茱萸穴位貼敷對HN 患者腎功能和炎癥反應的改善效果更明顯。相關研究發(fā)現,參芪地黃湯方中人參所含人參皂苷可抑制體內促炎因子的激活,緩解炎癥反應,在抑制腎臟纖維化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同時人參皂苷還可增強自噬作用,減少蛋白尿的產生[15]。黃芪所含黃芪甲苷及黃芪多糖具有抗炎、抗纖維化作用,以減少HN 蛋白尿,保護腎功能[16]。另有研究證明,人參皂苷與黃芪甲苷可抑制TGF-β1/Smads 型號轉導活性,發(fā)揮其抗氧化作用,延緩腎衰竭進展[17]。山茱萸中含有的三萜酸、環(huán)烯醚萜苷等活性物質可抑制TGF-β1 活性,降低大鼠體內血清肌酐水平,減少尿蛋白[18]。
綜上所述,參芪地黃湯加減聯合吳茱萸穴位貼敷可有效提高治療HN 臨床效果,改善患者血壓與腎功能,下調血清炎性因子TGF-β1、IL-6 水平,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