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秀紅,魏蒙萌,于玉環(huán),武翠萍
(1.濰坊醫(yī)學院附屬醫(yī)院 山東濰坊261000;2.山東第一醫(y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 山東省千佛山醫(yī)院)
胃癌是臨床常見惡性腫瘤之一,該病早期臨床表現缺乏特異性,確診時已錯過最佳手術時機,需通過化療延長患者生存時間,但化療藥物不良反應較大,在殺傷腫瘤細胞的同時,也會影響正常細胞的DNA結構,導致神經細胞凋亡,損傷中樞神經系統,從而導致認知功能障礙[1]。認知功能障礙又稱認知功能衰退,主要表現為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執(zhí)行力下降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2]。認知行為干預是指通過影響個體現有認知模式改變其行為水平的各種措施,是目前治療認知功能障礙的常用方法,可矯正患者錯誤認知,從而影響患者日常行為水平,提高生活質量[3]。2021年8月1日~2023年7月1日,我們對收治的40例胃癌化療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實施認知行為干預,效果滿意?,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收治的79例胃癌化療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病理學檢查確診為胃癌者;②按要求進行化療者;③經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MoCA)[4]評估為認知功能障礙者;④簽署知情同意書者。排除標準:①既往已存在認知功能障礙者;②合并精神意識功能障礙者。將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39例和研究組40例。對照組男21例、女18例,年齡50~70(62.22±7.12)歲。研究組男22例、女18例,年齡50~70(61.82±7.36)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獲得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編號:wyfy-2023-ky-289)。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常規(guī)干預模式,具體內容如下。①藥物治療:遵醫(yī)囑服用常規(guī)藥物;②健康教育:向患者發(fā)放健康知識手冊,包括認知功能障礙相關疾病知識、護理知識;③營養(yǎng)指導:多食用高蛋白食物、新鮮水果及蔬菜,保證營養(yǎng)均衡;④溝通交流:囑家屬與患者加強溝通;⑤環(huán)境干預:囑家屬為患者提供良好的居住環(huán)境,避免不良刺激。
1.2.2 研究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認知行為干預,具體內容如下。①注意力干預:通過對相關事物進行鑒別和選擇,提高患者注意力,如在圖片中找到指定物品、在一串字符中找到指定符號、聽故事后回答相關問題等。②視空間訓練:指導患者將物品按顏色、形狀、用途等屬性分類,進行搭積木、臨摹圖形等活動,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步增加難度。③記憶力訓練:讓患者復述詞語、句子,提高瞬時記憶力;指導患者在家屬引導下回憶并敘述前一天發(fā)生的事情,根據患者恢復情況將時間逐漸延長至前3 d、前1周,提高患者遠期記憶力;將鑰匙、手機等常用物品放置在固定位置,方便患者通過記憶尋找。④定向力訓練:指導患者按時作息,提高時間感;讓患者反復辨認家人及朋友照片,提高人物定向力。⑤執(zhí)行力訓練:進行折紙訓練、物品分類訓練、數字排列訓練等,提高患者執(zhí)行力。⑥計算能力訓練:指導患者認識數字,并進行數字計算游戲,由簡單到復雜,提高患者計算能力。⑦日常生活能力訓練:指導患者進行進食、穿衣、排便、洗漱等日常生活行為訓練,以及使用家電、洗衣、購物等活動訓練,通過適當獎勵激發(fā)患者學習興趣。
1.3 評價指標 ①認知功能: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干預6個月后,采用MoCA[5]評估兩組認知功能,該量表包括8個領域、11個項目,共30分,分值與認知能力呈正比。按照認知障礙程度分為重度認知障礙(<10分),中度認知障礙(10~17分),輕度認知障礙(18~25分),無認知障礙(≥26分)。②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采用Fugl-Meyer評分量表(FMA)及日常生活能力Bathel指數[6]評估兩組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FMA從肢體運動能力、協調能力等方面評估患者運動功能,總分100分,分值與運動功能呈正比。Bathel指數包括10個項目,總分100分,分值與日常生活能力呈正相關。③生活質量:干預前、干預6個月后,采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7]評估兩組生活質量。該問卷包括社會功能、心理功能、軀體功能及物質生活狀態(tài)4個項目,各項分值100分,分值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2.1 兩組干預前后MoCA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后MoCA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后FMA、Bathel指數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后FMA、Bathel指數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后GQOLI-74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后GQOLI-74評分比較(分,
胃癌發(fā)病率位居我國惡性腫瘤發(fā)病率的第4位,呈逐年上升趨勢,嚴重威脅我國居民的生命健康[8]。臨床治療胃癌主要方法為手術治療和藥物化療,由于該病早期特征缺乏特異性,確診時已錯過最佳手術時機,化療成為維持中晚期胃癌患者生存時間的主要方式[9]。近年來,腫瘤化療藥物可損傷患者神經系統,引發(fā)認知功能障礙,影響生活質量[10]。認知行為干預通過標準化訓練矯正患者錯誤認知,影響患者行為水平,已被廣泛應用于認知行為障礙患者中[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6個月后,研究組MoCA評分高于干預前及對照組同期(P<0.05,P<0.01),提示認知行為干預可改善胃癌化療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認知功能。分析是通過對患者注意力、定向力、執(zhí)行力等認知缺陷的反復訓練,提高患者對特定認知域的認知水平,促進患者神經突觸修復,優(yōu)化受損認知域[12]。胃癌化療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可能會出現記憶力減退、視空間障礙等癥狀,嚴重影響患者日常生活,Bathel指數是臨床評估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常用工具。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6個月后,兩組FMA、Bathel指數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1),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1),提示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改善胃癌化療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分析是由于提升認知功能使患者理解力、執(zhí)行力提升,從而提高康復訓練效果,改善患者運動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且搭積木、折紙等訓練可提高患者肢體協調能力,鼓勵患者自主進食、穿衣能直接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13]。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6個月后,兩組GQOLI-74評分高于干預前(P<0.01),且研究組高于對照組(P<0.01),與王長燕等[11]研究一致,提示認知行為干預能夠改善患者生活質量。分析是由于認知行為干預能有效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并利用未受損的認知能力進行運動及日常生活,且在干預過程中不斷鼓勵患者,增強患者自信心,從整體改善生活質量[14]。
綜上所述,將認知行為干預應用于胃癌化療后認知功能障礙患者中,能夠改善患者認知功能及運動功能,從而提升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