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瑞娟,許 晗,于紅婷,武利雅
(阜外華中心血管病醫(yī)院 河南省人民醫(yī)院心臟中心 河南鄭州450000)
股動脈穿刺技術是冠狀動脈介入早期治療常用的穿刺技術,80%的血管介入治療在穿刺部位選擇股動脈[1]。但隨著股動脈穿刺在臨床廣泛應用,股動脈穿刺引發(fā)并發(fā)癥較多,而橈動脈血管位置較淺,在穿刺后更易對穿刺部位進行壓迫止血[2]。有研究指出,經橈動脈穿刺后穿刺部位出現穿刺前臂血腫及橈動脈痙攣等并發(fā)癥,會對患者心理健康造成不利影響[3]。此外,進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大多為冠狀動脈綜合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患者對自身疾病的恐懼及對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陌生感,會加重其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有研究表明,部分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存在嚴重的負性情緒,且聯合不恰當的飲食措施會導致預后不良[4]。負性情緒可能會影響患者睡眠,不利于介入完成的后續(xù)治療,因此,識別并盡早干預患者的負性情緒尤為重要。目前,尋求更加科學有效的護理模式已成為醫(yī)療護理的重點,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將循證醫(yī)學理論作為基礎,對護理工作中對已存在及潛在的護理問題進行全面綜合分析,并依據存在的問題對患者進行更具有針對性的護理措施,以期提高護理工作的安全性和護理質量[5]。對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因并發(fā)癥或認知不足等因素產生的焦慮、恐懼等負性情緒,常規(guī)護理措施不具有針對性,且對患者負性情緒重視不足。2022年1月1日~12月30日,我們對收治的65例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旨在為提高護理質量提供參考依據?,F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接受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的130例患者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及橈動脈穿刺指征者[6];②年齡25~75歲,具備良好溝通表達能力者;③配合本研究者。排除標準:①嚴重精神疾病或認知障礙者;②介入手術禁忌證者;③凝血功能障礙者;④合并其他嚴重心腦血管疾病者;⑤合并惡性腫瘤或重要器官疾病者。按照抽簽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65例。對照組男35例、女30例,年齡(56.37±4.26)歲;受教育程度:小學12例,初中17例,高中及以上36例;心功能分級:Ⅰ級26例,Ⅱ級28例,Ⅲ級11例;基礎疾病:糖尿病18例,高血壓23例;臨床診斷: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15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6例,急性心肌梗死22例,慢性穩(wěn)定型冠心病12例。觀察組男37例、女28例,年齡(55.49±3.87)歲;受教育程度:小學15例,初中13例,高中及以上37例;心功能分級:Ⅰ級23例,Ⅱ級28例,Ⅲ級14例;基礎疾病:糖尿病14例,高血壓28例;臨床診斷:急性冠狀動脈綜合征14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18例,急性心肌梗死20例,慢性穩(wěn)定型冠心病13例。兩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通過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傳統(tǒng)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和護理,具體內容如下。①介入治療前,向患者和家屬介紹疾病相關知識,及時解答患者疑問,緩解其恐懼、焦慮等情緒。介入前做好患者腕帶標識,防止橈動脈穿刺失敗,囑患者更換手術服。②術中密切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如血壓、血氧飽和度及心電圖等,若患者出現心律失?;虻脱獕旱?及時配合醫(yī)生進行處理。此外,手術過程中與患者交談,詢問是否存在不適癥狀。③術后繼續(xù)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觀察穿刺點敷料有無滲血、皮膚溫度、顏色,并做好健康教育工作。
1.2.2 觀察組 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和護理模式,具體內容如下。①明確引起患者負性情緒的問題:入院時,由責任護士評估患者心理狀態(tài),了解患者對經橈動脈穿刺介入方面關注的問題,并評估患者對自身疾病的認知程度及在介入治療方面的需求,通過與患者交談和查閱相關資料,分析并總結患者產生負性情緒的原因。②制訂并實施以問題為導向的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護理方案:a.針對患者由于對冠狀動脈介入認知不足等引起的恐懼、憂慮等負性情緒,簡單向其介紹介入的原理和過程,加深患者印象,減輕患者對治療未知的恐懼;向患者介紹治療成功案例,并鼓勵患者與同科室其他已行介入治療者進行溝通,緩解患者負性情緒,從而增強介入治療的信心。b.向患者說明穿刺后可能出現的橈動脈痙攣、局部出血等并發(fā)癥,并解釋造成并發(fā)癥的可能因素,一方面增強患者介入治療后對醫(yī)護工作的配合度,另一方面減輕患者介入治療后出現并發(fā)癥引起的焦慮情緒。c.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中,指導患者進行深呼吸,向其說明穿刺進展,給予心理支持。d.介入治療完成后,及時詢問患者護理需求,注重穿刺點止血和減壓護理,告知患者在穿刺處皮膚出現腫脹、疼痛等異常感受時,及時告知護理人員并遵醫(yī)囑服用抗凝藥物。
1.3 評價指標 ①負性情緒:采用漢密頓抑郁量表(HAMD)[7]和漢密頓焦慮量表(HAMA)[8]評估兩組護理前后負性情緒,評分與負性情緒程度呈正相關。②治療依從性:根據患者對醫(yī)護工作配合度劃分治療依從性。完全依從:患者積極配合醫(yī)護人員工作,遵醫(yī)囑進行治療;部分依從:患者對醫(yī)護工作配合,但在治療期間出現<4次漏服或不按醫(yī)囑劑量服用藥物;不依從:患者不配合醫(yī)護工作并且拒絕服藥,在治療期間>4次漏服或者不按照醫(yī)囑用量服藥。依從率(%)=(完全依從例數+部分依從例數)/總例數×100%。③自我護理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9]評估兩組自我護理能力,包括健康知識水平、自我護理技能等方面,共43個條目,且每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總分與自護能力呈正相關。④并發(fā)癥發(fā)生率:統(tǒng)計兩組介入治療完成后1周內橈動脈痙攣、局部出血、手臂疼痛、肢體腫脹發(fā)生情況。
2.1 兩組護理前后HAMA、HAMD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HAMA、HAMD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護理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后治療依從性比較
2.3 兩組護理后ESCA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后ESCA評分比較(分,
2.4 兩組護理后并發(fā)癥比較 見表4。
表4 兩組護理后并發(fā)癥比較
近年來,社會老齡化問題日益顯著,而心血管疾病高發(fā)于中老年人群,因此,心血管疾病發(fā)病人數逐年增加,臨床上關于心血管疾病診療方案不斷更新,常見介入治療包括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和冠狀動脈造影術[10]。目前,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是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冠狀動脈綜合征等心血管疾病的治療手段,然而,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作為侵入性治療,會使患者在治療前出現恐懼、焦慮等情緒,這些不良情緒會引起機體應激反應,提高術后不良事件發(fā)生率[11]。因此,緩解患者負性情緒是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護理工作關鍵的部分。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對患者實施較科學的評估,在護理工作前掌握患者實際情況和所需解決的問題,有助于護理工作順利進行及提高患者生活質量[12]。
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兩組HAMA、HAMD評分低于護理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分析原因:采用以為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更加明確患者產生負性情緒的原因,因此,針對性地解決,如通過告知介入手術具體流程、分享以往穿刺成功案例等手段,緩解患者由認知不足引起的恐懼、焦慮情緒。此外,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通過對患者實施針對性的護理指導,可以加深患者對疾病認知和理解程度,進而減輕疾病給患者帶來的不確定性及引發(fā)的不良情緒[13]。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依從性、ESCA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通過護理人員對冠狀動脈介入治療健康教育、對冠狀動脈介入成功率的介紹及患者溝通交流,可以加深患者對冠狀動脈介入流程、并發(fā)癥等相關知識的理解程度,并激發(fā)患者接受治療積極性,同時提高患者對后續(xù)醫(yī)護工作的依從性,增強自護能力。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這是因為在使用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后,能針對性地對患者產生負性情緒的問題采取措施,如在介入治療前向患者介紹橈動脈痙攣、穿刺部位血腫等并發(fā)癥及對應處理措施,使患者了解穿刺后可能出現的并發(fā)癥,減輕恐懼感。以問題為導向的護理模式能調節(jié)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對患者恢復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綜上所述,采取以問題為導向護理模式能夠改善經橈動脈行冠狀動脈介入治療患者負性情緒,提高其自護能力和治療依從性,降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但本研究存在不足,如本研究樣本量較少、缺失觀察相關指標,因此,在今后研究中會擴大樣本量、增加更多觀察指標,使研究結果更加客觀和科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