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 娟,陳 驕,葉元元
(蘇州大學附屬兒童醫(yī)院 江蘇蘇州215000)
語言發(fā)育遲緩是指兒童在語言理解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等方面,明顯落后于同齡兒童的一種發(fā)育障礙,主要是由智力低下、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疾病等原因導致,常發(fā)生于1~5歲兒童,因5歲之前的患兒腦功能仍然具有較大的可塑性,因此,及時干預對患兒的語言學習具有重要影響[1]。目前,臨床采用口肌訓練指導患兒語言呼吸功能的鍛煉及口腔運動,在早期康復干預中可提高發(fā)音器官功能和改善伸舌、流涎等表現(xiàn)[2]。有研究指出,游戲結合康復教育可滿足兒童的感官需求,從而刺激語言[3]。任務反饋式游戲是通過輕松且多樣化的游戲激發(fā)患兒潛能和改善認知功能,幫助患兒形成健全人格[4]。因在國內針對干預語言發(fā)育遲緩患兒進行任務反饋式游戲結合口肌的相關報道較少。2021年1月1日~2022年6月1日,我們對56例語言發(fā)育遲緩患兒實施口肌訓練聯(lián)合任務反饋式游戲,效果滿意?,F(xiàn)報告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同期就診的112例語言發(fā)育遲緩患兒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經(jīng)格塞爾發(fā)育量表(GDS)診斷,智商<70且發(fā)育商低于2個正常標準者;②年齡≤5歲者。排除標準:①顱內感染者;②染色體異常者;③先天性代謝缺陷者。將所有患兒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6例。觀察組男27例、女29例,年齡2~5(3.57±0.34)歲;病程3~6(4.38±1.21)個月。對照組男26例、女30例,年齡2~5(3.64±0.38)歲;病程3~7(4.25±1.17)個月。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jīng)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同意。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實施口肌訓練進行干預,持續(xù)干預3個月,入院后進行語言發(fā)育和口腔功能等基本評估。①口肌訓練:根據(jù)每例患兒基本評估結果制訂計劃。a.感覺障礙訓練:對口腔周圍肌肉進行適當按摩,上唇選擇水溝、地倉、迎香等穴位,下唇選擇承漿、下關和翳風等穴位,每個穴位按照順時針按揉,按摩力度以患兒耐受程度為主,持續(xù)5 min。b.上下唇肌進行相互按摩,對基礎發(fā)音進行相關引導。c.按摩牙床區(qū)和臉頰口腔內肌肉,使用較軟的一次性牙刷輕撫口腔內部,需注意手法和力度,以患兒耐受程度為主。②口肌運動:a.指導患兒噘口、鼓腮、上下咬唇和彈舌等訓練。b.用示指、中指指腹輕輕揉壓患兒雙側頰部口腔內側,使其感受吞咽和咀嚼時口腔周圍肌肉群的動態(tài)變化。c.選擇硬度較高的食物橫放入患兒下頜第二磨牙處,1次/d,每次30 min。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任務反饋式游戲進行干預,持續(xù)干預3個月。具體內容如下。①觀察和分析患兒的入院運動表現(xiàn),對患兒異常表現(xiàn)、缺失方面及缺失成分進行實時記錄。②針對實時記錄確立干預的功能性目標,布置節(jié)段性的任務,結合患兒實際制訂計劃,并協(xié)助患兒掌握相關技能。③在科內游戲活動室開展舞蹈、講故事、涂鴉和繪畫等兒童游戲項目,護理人員必要時進行指導(盡量減少與患兒接觸),提高患兒參與度和積極性。在患兒完成游戲任務后,以個人擅長的方式對護理人員進行總結和反饋。開展游戲過程中,若出現(xiàn)突發(fā)事件,護理人員應及時調節(jié)患兒負性情緒,緩解游戲氣氛,減少其情緒波動。任務反饋式游戲干預1次/d,每次30~60 min。
1.3 評價指標 ①語言發(fā)育遲緩: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采用S-S語言發(fā)育遲緩評價法[5]評估兩組語言發(fā)育遲緩情況,包括語言理解、語言表達和操作能力3個方面,并按照發(fā)育年齡折算為發(fā)育商(DQ),DQ=(實驗測得年齡/實際年齡)×100,分值越高表示語言發(fā)育遲緩情況越好轉。②語言恢復情況: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應用格塞爾發(fā)育量表(GDS)[6]評估兩組語言恢復情況,包括表情觀察、交往、發(fā)音、表達和圖片描述等多方面,滿分為100分,分值越高表示語言恢復情況越好。③語言溝通能力: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應用語言行為評估量表(Ver-BAS)[7]評價兩組語言溝通能力,包括接受性、描述性、交流性語言3個維度,每個維度分值為20分,滿分60分,分值越高表示溝通能力越好。④適應行為: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應用兒童適應行為量表(SAB)[8]評估兩組適應行為,分為8個分量表,分別代表獨立功能因子(4個量表)、認知功能因子(2個量表)、社會因子(2個量表)。測驗結果由測驗初分轉換成相應的因子T分,并計算適應離差商。適應離差商≥130分為適應力極強、115~129分為適應力強、85~114分為適應力平常、70~84分為適應力邊界、55~69分為適應力輕度缺損、40~54分為適應力中度缺損、25~39分為適應力重度缺損、<25分為適應力極度缺損。適應離差商分值越高表示適應行為越好。
2.1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語言發(fā)育遲緩評分比較 見表1。
表1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語言發(fā)育遲緩評分比較(分,
2.2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GDS、SAB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GDS、SAB評分比較(分,
2.3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Ver-BAS評分比較 見表3。
表3 兩組干預前及干預3個月后Ver-BAS評分比較(分,
語言發(fā)育遲緩常發(fā)生于1~5歲兒童,早期進行康復干預對患兒生活及語言學習具有重要影響[9]。針對此類兒童,臨床采取早診斷-早干預的理念,實施規(guī)范的口肌訓練等語言訓練,刺激其大腦語言區(qū)域功能,進而促進語言功能的良好發(fā)育。近年來,有研究指出,任務反饋式游戲可滿足兒童的感官需求,激發(fā)患兒潛能和改善認知功能[10]。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兩組語言發(fā)育遲緩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早期實施康復訓練可對患兒的語言理解、語言表達和操作能力起積極作用,可改善患兒語言發(fā)育遲緩和語言恢復情況。語言發(fā)育遲緩存在構音能力和理解能力障礙,與聽覺、發(fā)音、腦功能發(fā)育和語言環(huán)境具有一定的聯(lián)系[11]。在早期康復干預中,1~5歲兒童的腦功能仍具有可塑性,采用口肌訓練,不僅可以改善口腔肌肉的協(xié)調性,誘導患兒發(fā)出構音動作,還能提高患兒專注力,使患兒主動表達言語,進一步強化口腔相關肌群運動,達到交流能力明顯提高的效果。在此基礎上,結合任務反饋式游戲進行干預,不僅觀察、分析患兒實時運動表現(xiàn),針對缺失表現(xiàn)再結合生活實際的基礎上,布置針對性、階段性的任務,而且通過游戲方式,提高患兒積極性,保障患兒干預措施參與度。馬揚等[12]研究顯示,早期實施言語相關訓練,對提高口語表達和理解能力均具有較好的影響,長期良好干預可達到痊愈的干預目的。
口腔內的唇、齒、舌等調音器官,聯(lián)合鼻腔對喉部產(chǎn)生的聲音進行加工,形成不同的發(fā)音。GDS作為一種評估智能發(fā)育的綜合性、診斷性評估手段,可對發(fā)育遲緩進行分級和分析,具有較好的評估性。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兩組GDS評分高于干預前(P<0.01),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對患兒實施任務反饋式游戲進行干預,通過對患兒入院運動、異常、缺失相關表現(xiàn)制訂相關任務,在科內游戲活動室開展舞蹈、講故事、涂鴉和繪畫等兒童游戲項目,待患兒完成游戲任務后,以個人擅長的方式進行總結和反饋。一方面可能是因為語言發(fā)育遲緩會導致出現(xiàn)口腔感覺遲鈍且伴有不同程度的吸吮、吞咽和流涎等表現(xiàn),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減弱口腔自主活動幅度、速度[13]。口肌訓練可以通過感覺障礙訓練、言語呼吸功能鍛煉和口肌運動,使口腔周圍肌肉群和臉頰口腔內肌肉得到鍛煉,伸舌、流涎等表現(xiàn)有所緩解,并通過模仿發(fā)音等方式,進一步解決構音能力障礙,改善其相關腦區(qū)發(fā)育。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任務反饋式游戲具有“任務-反饋”的特點,并利用1~5歲患兒天生活潑好動特點,通過跳動的形式吸引患兒關注重心,從而提高康復訓練的效果。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兩組Ver-BAS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原因分析:一方面可能是因患兒入院后,對醫(yī)院環(huán)境產(chǎn)生陌生感,進行一系列干預前評估會加重患兒不安全感,從而對醫(yī)護人員產(chǎn)生隔閡。但從干預角度分析,促進交流意圖是早期干預的關鍵。任務反饋式游戲融入干預中,能夠通過患兒對游戲的吸引性,提高患兒學習語言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且在干預過程中,護理人員減少對患兒的親密接觸,提高患兒對游戲項目的參與度[14]。另一方面,可能是因為對語音進行視、聽、觸全方位的感受和刺激,才能逐漸對語音有所認知。口肌訓練主要是通過改變口腔肌肉群的協(xié)調性和活動程度,從而改善口腔觸覺,提高發(fā)音器官的功能,改善發(fā)音和獨立活動能力。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3個月后,兩組SAB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P<0.01),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分析原因:適應行為主要是評估患兒個人獨立處理日常生活和承擔社會責任的真實情況,是否與所處年齡和社會文化條件所期望程度相匹配及匹配程度。針對患兒認知功能障礙和適應能力低下等特征,采用任務反饋式游戲活動通過輕松且多樣化的游戲激發(fā)患兒潛能和改善認知功能,通過多樣化、輕松的游戲方式,減輕患兒抵觸干預的負性情緒,在良好配合口肌訓練的基礎上促進動作功能的進步,并在積極反饋后鼓勵患兒,給予患兒正面的積極指導,在改善其口語能力和理解能力基礎上形成良性循環(huán),最終達到良好的康復效果。
綜上所述,采用任務反饋式游戲結合口肌訓練可改善患兒語言發(fā)育遲緩和語言恢復情況,提高患兒語言溝通能力和適應行為。本研究僅初步探討在語言發(fā)育遲緩患兒早期康復干預中,采用任務反饋式游戲結合口肌訓練的臨床效果,尚需進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