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夢悅,洪亞群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湖北 武漢 430065)
“翳風”一詞首見于《針灸甲乙經》,其曰:“翳風,在耳后陷者中,按之引耳中,手足少陽之會,刺入五分,灸三壯?!濒?原指羽扇,有遮蔽、掩蓋之意;風,指風邪。耳形似毛扇,如遮蔽風邪之屏翳,翳風在耳后下方凹陷處,具有聰耳明目、疏風通絡的功效,故名。風為陽邪,易襲陽位,而頭為諸陽之會,故翳風善治頭面部風邪侵襲所致疾病?!夺樉募滓医洝费?“口僻不正,失欠脫頷,口噤不開,翳風主之。”《針灸大成》曰:“主耳鳴耳聾,口眼斜,脫頷頰腫,口噤不開,不能言?!绷硗?手少陽三焦經經脈和經筋循行經過面部:“三焦手少陽之脈……其支者,從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過客主人前,交頰,至目銳眥?!濒栾L為手少陽三焦經腧穴,乃手足少陽之會,且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刺激該穴可調整手少陽三焦經氣血,治療口眼斜等。
從解剖學角度講,翳風穴位下有豐富的血管神經,解剖結構特殊且復雜,周圍分布有耳大神經、頸外靜脈、腮腺、面神經干、迷走神經、舌下神經、舌咽神經等,針刺翳風可起到改善神經功能、營養(yǎng)血管、促進淋巴循環(huán)的作用[3]。姜雪梅等[4]通過解剖發(fā)現(xiàn)翳風深部正對面神經干出莖乳孔處及頸動脈鞘,距面神經干約2 cm,在進行藥物注射時只要針尖到達莖乳孔附近,藥物便能浸潤面神經干,還可向上滲透至面神經管垂直段,從而發(fā)揮作用。周圍性面癱又稱“面神經炎”,病因尚不明確,發(fā)病機制主要是面神經非特異性炎癥[5]。面神經管十分狹窄,如果出現(xiàn)水腫,導致神經受壓、嵌頓、功能受損,即可發(fā)生面癱。病毒感染也會導致給神經供血的血管發(fā)生痙攣、缺血、缺氧,從而繼發(fā)神經水腫,出現(xiàn)面癱。吳耀持等[6]研究認為,針刺可能通過加速神經纖維軸突內軸漿運輸,從而緩解神經根內水腫。因此,針刺或藥物注射翳風治療周圍性面癱有很好的療效。針刺治療面癱的常用腧穴有地倉、頰車、迎香、翳風、陽白、四白、合谷。孫申田教授治療100例面癱患者,初、中、末期均首選翳風,用毫針深刺50 mm左右,然后快速捻轉提插1~2 min,使患者有強烈的酸麻脹的感覺,總有效率達100%[7]。吳建華[8]以翳風為主穴,采用針刺、電針、水針等治療37例周圍性面癱患者,收效顯著。筆者認為,翳風在針刺診治面癱中有著重要的作用。
關于進針角度,《針灸學》指出“翳風穴位于耳垂后方,乳突下端前方凹陷中,直刺0.5~1.0寸”[9]。張惠林等[10]通過CT定位探析翳風針刺深度及角度,認為在CT引導下針體與人體矢狀面成120°角、與人體冠狀面成45°角,進針深度約35 mm時,療效優(yōu)于傳統(tǒng)方法。在疾病發(fā)展的不同階段,刺法和補瀉手法都不盡相同,周圍性面癱的疾病進展分為急性期、靜止期和后遺癥期。面癱之急性期,邪氣在絡在表,病位尚淺,根據(jù)“邪在表,淺而納之”的原則,以祛風活絡為治法,以調動絡脈經氣為主,故針刺宜淺,手法宜輕,避免引邪入里,加重病情。取0.25 mm×25 mm一次性針灸針,刺入皮下10~25 mm不行針,局部有酸麻脹感即可。疾病進入靜止期,病邪入里,侵犯經脈,此時以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為治則,施以重手法,能祛邪外出。取0.25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深刺25~40 mm,行平補平瀉法加強刺激,最好針感放射至整個面部。當病程超過半年,患者仍有雙側額紋不對稱、眼瞼閉合不全、口角斜等癥狀,為后遺癥期,此時病位在經筋,且經脈失養(yǎng),虛實夾雜,應在祛邪的同時不忘扶正,治當養(yǎng)血榮筋,疏經活絡。取0.25 mm×40 mm一次性針灸針,于翳風深刺30~40 mm,行平補平瀉手法,以針感向面部放射為宜,加刺足三里,采用補法,此時還可在翳風施以溫針灸以溫陽益氣補虛[11]。高啟秀等[12]以翳風為主穴用三刺法(在一個穴位上根據(jù)病邪深淺進行淺、中、深3種不同的刺法[13])分期治療周圍性面癱患者,結果發(fā)現(xiàn)該法可改善患者面部殘疾指數(shù)評分、中醫(yī)癥狀及體征積分、H-B面神經功能分級,提高臨床療效。根據(jù)筆者臨床經驗,進針時針尖朝舌根方向,以患者有強烈的酸麻脹感,且放射至面部為宜,此進針角度與張惠林等[10]所得出的結論大致相同。
艾灸為中醫(yī)臨床常用的治療方法之一,是以艾絨制成的各種灸材為治療工具,通過點燃后的熱量刺激局部達到治療目的。艾草本身具有溫經止血、祛濕散寒、平喘止咳之功。《本草綱目》記載:“艾以葉入藥,性溫,味苦,無毒,純陽之性,通十二經……理氣血,逐濕寒?!毖芯勘砻?艾灸可以溫通經絡、調和氣血、回陽固脫,具有抗感染、抗病毒、抗自由基、調節(jié)機體免疫等功能[14]?!夺t(yī)學入門》曰:“凡病藥之不及,針之不到,必須灸之?!卑哪芷鸬结?、藥所不能代替的獨特作用[15]。翳風位置特殊,故常用于灸法治療。宋·許叔微《普濟本事方》載:“灸中風口眼斜不正者,右于耳垂下麥粒大灸三壯。”清·張璐《張氏醫(yī)通》載:“夫氣虛風入則為偏,上不得出,下不得泄,真氣為風邪所陷,故灸之?!迸孙L琴[16]對比溫針灸與單純針刺治療面癱的療效,結果表明溫針灸翳風結合針刺的療效更佳。陳永亮等[17]研究溫和灸重灸翳風的臨床療效,在翳風處施艾條灸法,灸30~60 min,至翳風處紅暈、潮濕為度,結果顯示,重灸翳風可以提高臨床療效,縮短療程。錢海良等[18]觀察溫和灸翳風治療周圍性面癱出現(xiàn)熱敏灸感與非熱敏灸感的臨床療效,發(fā)現(xiàn)熱敏灸感是提高臨床療效的關鍵,強調灸感的重要性。錢海良等[19]將85例面癱患者隨機分為翳風組和下關組,均以溫和灸配合常規(guī)針刺進行治療,兩個療程后,翳風組臨床顯效率、熱敏灸感出現(xiàn)率高于下關組,以此得出結論,翳風是溫和灸治療周圍性面癱(急性期)的較佳選穴,產生熱敏灸感會提高臨床療效。筆者認為,周圍性面癱不論是急性期、恢復期還是后遺癥期均可運用灸法,不同的是急性期和后遺癥期出現(xiàn)灸感所需的灸法刺激量存在差異,后遺癥期出現(xiàn)熱敏灸感需延長施治時間,增加刺激量。
西醫(yī)治療周圍性面癱的方法主要是抗炎與抗病毒治療,另輔以維生素B1或甲鈷胺等營養(yǎng)神經治療,但多數(shù)患者經治療后仍會留有后遺癥,然而其確切病因尚未闡明。因此,找到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尤為重要。針灸是治療面癱有效且常見的方法,翳風以其特殊的位置及穴位特性,可以在針灸治療面癱的選穴及輔助治療的方案上,提供更好的循證依據(jù),達到提升臨床療效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