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雨
莫哈維(Mojave)是通用原子航空系統(tǒng)公司近年研制的新型陸基無人機,于2021年首飛,是MQ-1/MQ-9無人機家族的一個成員。該公司官網上強調莫哈維的性能特點是顯著縮短的起降距離,同時大幅度提高了攜帶武器的能力,并宣稱很適合用于快速隱蔽部署到前沿/未鋪設跑道的起降地點執(zhí)行作戰(zhàn)任務。近期,該公司宣布已完成了該機在沙土地面的短距起降試驗,進一步驗證了該型號的野外短距起降性能。
關于該型號,通用原子公司僅公開了少量指標數(shù)據(jù)和照片。本文依據(jù)互聯(lián)網開源資料對其進行初步分析。
總體布局概況
“灰鷹”增程型、莫哈維和MQ-9A“死神”三種型號外觀如圖1所示。從圖1b中可看出,莫哈維的總體外形在很大程度上延續(xù)了家族特征:細長機身,機頭頂部加高為大型鼓包,布置衛(wèi)星通信天線,機身后端布置發(fā)動機和推進式螺旋槳;大展弦比平直機翼,V形平尾/方向舵,下垂尾布置方向舵;收放式前三點起落架;機身下表面布置下視傳感器;機翼布置外掛掛點。
外掛能力分析
通用原子公司宣稱的最大軍械掛載構型是4個內側機翼掛點各掛一個裝填后的四聯(lián)海爾法導彈掛架,共16枚導彈,如圖2所示。按照2010年版簡氏年鑒數(shù)據(jù),海爾法導彈標配的M299四聯(lián)發(fā)射器,空重66kg,滿載重量260kg(約572lb)。因此,4個機翼重載掛點確實具備掛載能力。此外,GBU-38/B型JDAM的發(fā)射重量為253.6kg(559lb),就掛載重量而言,這4個掛點甚至具備掛載這種武器的能力。
曾有照片顯示在機翼最外側350lb掛點掛米尼岡機槍吊艙,如圖3所示。考慮到這對掛點位置靠外、機槍吊艙后坐力/振動都較高,初步分析這種掛載構型僅僅是出于宣傳目的而并非掛點的設計用途。更大概率這對掛點將用于掛任務載荷吊艙或自防衛(wèi)吊艙。
該公司給出的有效載荷(Useful Load)約1632.9kg(3600lb),比所有掛點總載荷能力約1723.7kg(3800磅)略低。但即便如此,與“灰鷹”增程型、甚至更重的“死神”相比,掛點數(shù)量和有效載荷都有明顯提高。這確實拓寬了莫哈維可執(zhí)行任務的范圍。
為了獲得這項能力提升,飛機需要進行相應的結構調整。除了加強機翼/機身連接區(qū)域、機翼掛點周邊區(qū)域的結構,機翼同時從中單翼改為上單翼。這個修改可能是為了適應新的掛載構型。之前的“灰鷹”、“死神”最多掛載4枚海爾法導彈,所配套的單層發(fā)射架的高度都小于莫哈維使用的四聯(lián)發(fā)射架,所以確保高度更高的四聯(lián)掛架仍然能與地面保持足夠間距,有必要加高起落架和/或增加機翼離地高度。
短距起降技術措施
短距起降性能很難依靠某一個系統(tǒng)來獲得,對此莫哈維采取了很多相應設計措施。
發(fā)動機
據(jù)公開數(shù)據(jù),“灰鷹”增程型最大起飛重量約1905.1kg(4200磅),使用180馬力重油發(fā)動機;莫哈維最大起飛重量約3175.1kg(7000磅),使用450馬力渦槳發(fā)動機。
從上述數(shù)據(jù)可以看到,莫哈維的最大起飛重量約是“灰鷹”增程型的1.5倍,發(fā)動機最大功率是后者的2.5倍。顯著提高的發(fā)動機功率,有助于飛機迅速加速到起飛速度,能夠有效縮短起飛距離。
機翼
莫哈維的每側機翼后緣,其內側占約2/3半翼展的部分,為后緣襟翼,如圖4所示。從襟翼滑軌整流罩的垂直尺寸分析,襟翼的偏轉角度相當大,應該有明顯的增升效果。襟翼的具體形式,尚難以判斷。有開源資料認為后緣采用了開縫襟翼,但尚無可信依據(jù)支持。此外,外翼段后緣推測為副翼,不排除在起降時與后緣襟翼聯(lián)動以進一步增加升力。
機翼的增升設計是獲得短距起降性能的重要措施。機翼前緣僅可觀察到分為若干段,尚無法判斷是否布置有縫翼等增升裝置。有開源資料認為機翼前緣設計有縫翼,但這個看法尚無可信依據(jù)支持。
起落架和平尾
為了在未鋪設地面進行短距起降,莫哈維的起落架進行了較大幅度的強化。圖1中很清晰地顯示:相比增程“灰鷹”和重量更高的“死神”,莫哈維的起落架支柱和起落架減震器都明顯更粗壯,所使用的機輪和輪胎,其厚度和直徑的尺寸也明顯更大。這些都是為了適應短距起降時更大的沖擊載荷。
對比增程“灰鷹”,莫哈維將上垂尾改為下垂尾,并在下垂尾下端設計有尾撬,尾撬距地高度也明顯大于增程“灰鷹”。推測這是為了增加起降時飛機的可用攻角、以降低起降速度。
此外,相比增程“灰鷹”,莫哈維的平尾不但明顯減少了上反角度,而且翼展也顯著增加。初步判斷:如此設計的原因之一,是為了提供更大的負升力,以配平機翼增升后更大的升力。
綜上所述,為了實現(xiàn)短距起降,莫哈維采用了很多技術措施。這也在側面反映出縮短起降距離對于這類飛行器而言并非易事。
“400英尺起飛”性能分析
初步分析,公司所稱的“400英尺起飛”性能存在水分,有刻意誤導的嫌疑。
“起飛距離”/“起飛滑跑距離”
圖5是公司官網給出的起飛參數(shù)。對比數(shù)據(jù),實際上“400英尺”出現(xiàn)了兩個定義: “起飛距離/takeoff distance”和“起飛滑跑距離/takeoff ground roll”。
按照西方常用標準,起飛距離,是從開始滑跑、一直到飛機越過50英尺/15米高度時的距離,并不是飛機離地前在地面滑跑所經過的距離。這兩個參數(shù),在數(shù)值上存在明顯的差異。
例如,按照洛馬官方宣傳手冊數(shù)據(jù):作為類似的低速螺旋槳飛行器,在海平面/標準大氣/16.4萬磅起飛重量條件下的C-130J運輸機,越過50英尺高度時的起飛距離是5850英尺,而對應的地面滑跑距離是3100英尺。后者僅為前者的約53%,差別相當明顯。
作為初步估算,假設按照相當?shù)摹捌痫w滑跑距離是起飛距離的約53%”條件,且“400英尺”是標準大氣條件下的“起飛距離”,那么這意味著莫哈維要在滑跑212英尺(約65米,相當于不到8個全機長度)后離地,立刻以至少16°的爬升角爬升直到越過400英尺處50英尺障礙。對于這類低速飛行器,這幾乎是不可能的。
所以根據(jù)上述分析可認為:“400英尺”是莫哈維的極限地面滑跑距離,并非起飛距離。
“400英尺起飛”性能使用價值
同樣是基于圖5,可以看到:即使是無武裝純ISR任務構型,如果僅滑跑400英尺就起飛,則續(xù)航能力將低于5小時。如果起飛地點距離任務地點需要1小時航渡時間,則此時莫哈維在目標區(qū)域上空僅能滯留不超過3小時。這意味著不僅無法實現(xiàn)持續(xù)監(jiān)視,而且只能支持持續(xù)時間很短的地面軍事行動。同時也要看到:如果允許有更大的地面滑跑距離,則任務持續(xù)時間可快速增加。例如滑跑1000英尺/300米時,任務持續(xù)時間能快速提高到20小時。
同樣是基于圖5也可以看到:對于武裝打擊任務構型,即使是僅掛載12枚而不是16枚海爾法導彈,至少都需要1000英尺/300米地面滑跑距離,且此時任務持續(xù)時間仍然明顯低于5小時。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認為:“400英尺起飛”僅僅是1個紙面性能,實現(xiàn)這個性能的最基本措施還是減少載油量/有效載荷,并沒有使用某種創(chuàng)新性技術。這無疑降低了這個指標的實戰(zhàn)價值。
技術代價
以下是公司官網列出的的相關數(shù)據(jù)見表。
以增程“灰鷹”作為比較對象。在氣動布局基本相似、尺寸相當之下:
—莫哈維的最大起飛重量是前者的1.6倍;
—莫哈維的發(fā)動機功率是前者的2.5倍,最大速度卻降低超過15%、升限降低超過10%;
—莫哈維的載油量是前者的幾乎4倍,續(xù)航力卻降低超過40%。
可以看到,為了實現(xiàn)“400英尺起飛”和“攜帶16枚海爾法導彈”,莫哈維在飛行性能方面做出了很大程度的折衷。
預想使用場景分析
關于莫哈維無人機的使用場景,公司設想如下:
1架C-130運輸機搭載無人機降落到預定起飛地點,1個4人小隊耗時1.5小時卸載、任務準備并放飛無人機,此時飛機可執(zhí)行8小時ISR任務或掛載12枚海爾法導彈執(zhí)行3小時任務。
對比前文各條公司官方數(shù)據(jù),這兩種任務,所需的起飛場地不低于500英尺長度。但C-130J運輸機即使在較低的13.5萬磅著陸重量下,僅地面滑跑距離都需要1630英尺。換言之,如果按照公司預想的這種空運布署使用模式,預定起降地點必須要能保證搭載莫哈維的運輸機安全降落,此時場地條件完全足夠支持莫哈維的正常起飛,并不必須依靠其短距起飛能力才能完成任務。
從莫哈維無人機的尺寸和重量分析,將機翼和尾翼拆除、必要時拆除螺旋槳后,全機能裝入1個標準40英尺集裝箱。此時,1個以民用身份作為偽裝的小規(guī)模車隊,理論上有能力從地面隱蔽抵達預定起飛地點,完成組裝后短距起飛執(zhí)行任務。此時其短距起飛性能理論上也允許起飛場地有更寬的選擇范圍。因此這種地面運輸部署模式,有一定實戰(zhàn)意義。但從戰(zhàn)區(qū)外更遠距離起飛的“灰鷹”,依靠其42小時的續(xù)航力,滯留在目標上空的時間,不見得比續(xù)航力只有25+小時的莫哈維更短,還無需承擔地面車隊深入戰(zhàn)區(qū)可能面臨的風險。這樣對比來看,莫哈維的短距起降能力,也并未帶來更寬廣的應用場景。
總結
根據(jù)前文分析,公司宣稱的莫哈維無人機的“400英尺起飛”和“16枚海爾法導彈搭載能力”,在無人機進行針對性強化設計(同時接受飛行性能上的下降)后,在技術上是可行的。但在實際作戰(zhàn)任務中,還需要同時減少載油量/續(xù)航力才能應用這些能力。
因此筆者分析:莫哈維無人機的潛在市場過于狹窄,很難找到實際用戶并批生產,更可能成為公司的無人機技術演示驗證平臺和宣傳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