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坤,付春香
(1.濱州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山東濱州 256600;2.濱州市農業(yè)教育培訓中心,山東濱州 256600)
在我國農業(yè)發(fā)展中,小麥是一種重要的農作物,其產量高低和農戶的經濟效益息息相關。山東地區(qū)大范圍種植小麥,小麥作物是本地區(qū)的重要經濟來源。所以,需要在有限的土地面積下,保證小麥達到高產效果,減少病蟲害等問題出現(xiàn),讓農戶能夠快速掌握新型種植技術,促使小麥能正常生長,保證當?shù)孬@得應有的經濟效益。
當前,我國諸多地區(qū)開展了小麥種植技術推廣,并進行病蟲害的預防治理工作,其間明顯存在不足之處。很多農戶依然應用著先前的種植方法,病蟲害處理時農藥用量大,長時間以后,將會干擾小麥的整體種植水平。小麥是山東省的重要支柱,種植面積遼闊,多達23.49 hm2,年產量可達168.95 t。從過去到現(xiàn)在,無論是小麥的種植技術方面,還是小麥的收益狀態(tài),都具有從低到高的發(fā)展趨勢,同時出現(xiàn)了許多能夠抵抗病害的高產量品種。在不同地區(qū),小麥的產量不同。為了提升小麥的種植產量,要在種子選擇方面落實科學思想,應用抗性強的種子,在田間進行規(guī)范管理。
對于小麥品種來講,生長環(huán)境是農戶需要重點考慮的條件,根據(jù)種植區(qū)域的小麥生長需要,選擇適宜的地塊,科學處理土壤,確保其肥力充足。整地期間,要第一時間處理土壤的前茬,落實深耕工作,根據(jù)小麥種植深度需求,處理土地耕層,讓小麥能夠牢固扎根,有效抵御不良環(huán)境,從而提升產量。
對土壤進行肥力補充,保證小麥能夠健康生長,可以運用秸稈,將其埋入土壤中,然后壓實土壤。根據(jù)土壤耕層的狀況,實行土壤改良工作,應用的肥料要具備均衡配方。檢驗土壤的pH值,從而調整為適宜小麥生長的酸堿性,在土壤中加入一些微生物菌劑,改善土壤的肥力,還可以加入一些微量元素,為小麥的高產建立生長條件[1]?,F(xiàn)實種植期間,要重視選地整地工作,為小麥提供健康生長的環(huán)境。
我國小麥種植的歷史較為悠久,在長期的發(fā)展過程中各地都根據(jù)自然地理條件,培養(yǎng)出了適合當?shù)貧夂?、土壤、水文等條件的小麥品種,實現(xiàn)了小麥的高質量生產。不同的小麥品種適應不同的生長條件,只有經過試驗之后才能知道相關品種的小麥是否適應當?shù)氐臍夂蚺c土壤條件。
山東省濱州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在進行小麥種植時,應對當?shù)氐臍夂驐l件與土壤成分進行詳細的分析,了解氣候變化情況和土壤肥力、酸堿度等信息,并反復對比,從而選擇合適的良種進行種植。山東省濱州市屬于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為12.7℃,年降水量較少,平均日照數(shù)較大,小麥種植的歷史悠久。小麥良種有菏麥29號、石麥26號和濟麥22號。
種植人員應結合小麥的綜合性狀,確保小麥具有較強的適應性、抗逆性與抗病性,能夠適應山東省濱州市的自然地理條件。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在選擇小麥品種時,不僅要考慮小麥品質的優(yōu)劣,還要根據(jù)當?shù)氐淖匀粭l件選擇相應的小麥品種,結合山東省濱州市的溫度、降水、日照、土壤條件,選擇具有抗逆性、抗病蟲害能力較強的小麥品種,提高小麥的品質。在選擇小麥品種時,農業(yè)技術推廣中心應避免單一品種的選擇,可與當?shù)剞r戶展開合作,獲取優(yōu)質小麥品種,同時還能夠將優(yōu)質小麥品種推廣出去。
進行小麥種植時,我國一般采取輪作的方式,將小麥與玉米、大豆輪作。由于山東地區(qū)春季氣溫升高較快,但是降水量不穩(wěn)定,容易出現(xiàn)春旱與春澇的情況,從而對生長期的小麥造成不良影響。將小麥和玉米、大豆進行輪作,不僅可以提高小麥產量,還能夠提高土壤保墑能力,具有極大的應用價值。
傳統(tǒng)的小麥種植是在一塊田地中長期進行小麥種植,土地利用率較低,不僅會使土壤肥力下降,還會影響小麥的質量與產量[2]。在小麥的生長期,需要大量的營養(yǎng)物質,如果土壤肥力較低,小麥無法獲取足夠的營養(yǎng)成分,就會出現(xiàn)生長遲緩、產量下降等情況,甚至會出現(xiàn)病蟲害問題,嚴重損害農戶的利益。采取輪作模式,在種植3年的麥田輪種1年大豆或玉米,能夠改善土壤結構,恢復土壤中的營養(yǎng)成分,為小麥的生長與發(fā)育提供充足的營養(yǎng),使小麥植株生長健壯,提高抗病蟲害和抗倒伏的能力。
小麥種植時,技術人員應對溫度與土壤條件進行檢測,當溫度達到10℃以上時,才能進行小麥種子的播種。同時,還要對土壤肥力進行測定,確定其中是否存在缺失小麥生長所需營養(yǎng)物質的情況。如果土壤肥力較低,應根據(jù)土壤實際情況施加底肥,為小麥生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
種植區(qū)域與栽培技術直接影響小麥的產量與質量,因此技術人員應在小麥種植時,合理確定栽培方式,采取寬幅勻播栽培技術,提高小麥種植的質量。寬幅勻播栽培技術更適應現(xiàn)代化農業(yè)的發(fā)展,利用先進的播種設備,采取一條線分散式播種的模式,實現(xiàn)了等行距播種目標,保證小麥壟的完整性和麥苗的整齊性。播種過程中,技術人員可以調整小麥苗的間隔,使小麥苗獲取足夠的陽光,提升小麥品質。利用寬幅勻播技術進行小麥栽培,可以使小麥的生長態(tài)勢更加良好,從而提升植株的抗病蟲害能力與抗逆性,在小麥生長的前期保證成活率,在小麥生長的后期提高品質,使農戶獲取更高的經濟效益,促進小麥高產種植技術的推廣。小麥生長過程中,對土壤條件的要求較高,因此,技術人員需要進行土壤深翻,深度約為20~30 cm,在翻耕之后還需進行鎮(zhèn)壓,提高土壤質量,降低小麥植株在生長過程中出現(xiàn)的倒伏情況[3]。
山東省濱州市在進行小麥種植時,應根據(jù)當?shù)氐姆N植條件,在每年10月上旬到中旬的時候進行種植,最佳種植期為10月8日前后,但是實際種植中還需結合溫度與降水等情況確定。一般,小麥從種植到成熟需要經歷8個月左右,如果種植人員不能科學選擇種植時間,可能會導致小麥減產。
小麥種植時,技術人員應確保壟間距為17 cm,并根據(jù)小麥品種的發(fā)芽率與千粒重、土壤肥力與結構等情況,播種20 kg/667m2,使穗數(shù)達到35萬穗/667m2。技術人員應在播種之前進行種子的冷處理,使其保持0℃~5℃的溫度長達7~14天,提高發(fā)芽率。晚播小麥如果晚播2天,就需要增加基本苗15萬~30萬/hm2。小麥播種的深度應為3.5 cm。
2.6.1 施肥
在小麥的苗期與抽穗期,技術人員應根據(jù)小麥生長期對各類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以及土壤肥力,科學進行施肥,保證小麥生長所需的營養(yǎng)成分。小麥種植時,種植人員應合理施加底肥,避免小麥在生長的過程中出現(xiàn)營養(yǎng)不足的情況,同時還要保證小麥順利越冬。技術人員應在小麥生長過程中定期檢查土壤肥力,并施加一定數(shù)量的磷酸二銨、硫酸鉀以及尿素等肥料[4]。
由于小麥生長過程中對不同營養(yǎng)物質的需求不同,技術人員在施加肥料時需對此進行明確。如在山東省濱州市進行小麥種植,其“耕田富”牌肥料中氮磷鉀元素的比例為22∶10∶4,一般施加50~70 kg/667m2;威利達牌肥料的氮磷鉀元素的比例為25∶10∶5,一般施加50 kg/667m2。在播種之前,還應施加農家肥3 000~4 000 kg/667m2,從而提高土壤肥力,保證小麥的高產優(yōu)質。
2.6.2 灌溉與田間管理
由于冬小麥一般在10月上旬與中旬種植,因此在進入冬季之前,種植人員需要對小麥進行科學管理,保證其發(fā)芽率。如果春季小麥返青時出現(xiàn)干旱的情況,應合理灌溉,將春旱的影響降到最低。同時,還要對小麥進行科學間苗,使小麥根系吸收到足夠的水分,保證其良好地生長。灌溉過程中,需對麥田進行觀察,及時清除雜草。
小麥的病蟲害種類包括白粉病、赤霉病、紋枯病、蚜蟲、紅蜘蛛等。白粉病會使孢子菌絲進入到小麥表皮細胞中,吸收其中的養(yǎng)分,導致小麥表皮產生1~2 mm白色斑點,并逐漸擴大成霉斑,使小麥死亡。赤霉病主要是由鐮刀菌感染而出現(xiàn)的疾病,會使小麥枯萎、死亡,降低小麥的產量。紋枯病主要出現(xiàn)在小麥幼苗期,影響小麥植株的光合作用,使植株枯死。蚜蟲一般出現(xiàn)在小麥抽穗期,啃食幼穗,導致小麥產量下降。紅蜘蛛的蟲卵可以寄生在土壤中,在次年2月份大量繁殖并破壞麥田。
3.2.1 種植前
在小麥播種前,技術人員應利用藥水對其進行浸泡,殺滅種子上的病菌與蟲卵,提高小麥的出芽率。技術人員應謹慎選擇藥液,既發(fā)揮出藥物殺滅病菌的作用,又避免對小麥種子造成不良影響。例如,技術人員一般在4~5 kg干凈的清水中放入50 g/hm2辛硫磷乳油進行充分的攪拌,然后將50 kg小麥種子放入其中浸泡24 h,可預防病蟲害[5]。
3.2.2 整地階段
在小麥種植時,應科學進行整地,從而殺滅土壤中存在的病菌與蟲卵??梢栽谛←溙镩g撒10%地蟲藥物粉末22.5 kg/hm2,在翻耕時,將藥物翻入土壤中。小麥生長過程中,需及時清除麥田中的雜草,避免雜草中藏有蟲卵和病菌,降低小麥感染病蟲害的風險。
3.2.3 生長期
在小麥的生長期,由于氣溫回暖,土壤中的病菌與蟲卵也會加速繁殖,從而增加小麥植株的發(fā)病概率。此階段出現(xiàn)最為嚴重的病蟲害是紋枯病、吸漿蟲等,技術人員可以將井岡霉素水溶性粉劑450 g/hm2放入150 kg清水中,隔2周向小麥莖部噴灑1次,避免小麥出現(xiàn)紋枯病。還可以使用辛硫磷顆粒劑7.5 kg/hm2和細土375 kg進行混合,然后均勻撒在壟溝處,并進行淺耕,可提高殺蟲效果。
3.2.4 灌漿期
灌漿期常見的病蟲害種類包括白粉病、銹病與蚜蟲。在進行白粉病防治時,種植人員可以用1 000倍的20%三唑酮乳液進行小麥莖葉與穗部的噴灑。在進行銹病防治時,應利用粉銹寧525 g/hm2和清水750 kg混合在一起,對小麥的穗部與莖葉進行噴灑,防治銹病。進行蚜蟲的防治時,可以使用輝豐菊酯乳油450 ml/hm2和清水750 kg混合在一起對麥田進行噴灑。
3.3.1 對病蟲害進行預測
在進行小麥種植時,應科學采取物理防治措施,利用除草、通風以及為小麥生長提供良好的環(huán)境等措施,提高小麥的抗病蟲害能力。對麥田四周出現(xiàn)的自生麥苗及時清除,避免這些麥苗存在病菌與蟲卵,對麥田造成嚴重危害。同時,還可以通過生物防治手段,對小麥的病蟲害進行控制與管理。
技術人員應根據(jù)自身的種植經驗,分析在小麥生長的各個時期可能出現(xiàn)的病蟲害種類,提前進行預防。例如,小麥在冬季容易遭受蚜蟲的侵襲,可以通過培育蚜蟲的天敵瓢蟲,預防蚜蟲災害,保證小麥的產量與品質。在進行蚜蟲天敵的培養(yǎng)時,應避免麥田的生態(tài)失衡,從而影響小麥的正常發(fā)育。
3.3.2 綜合治理病蟲害
在進行小麥種植時,應提高專業(yè)性,合理選擇種植地,并對小麥的生長狀態(tài)進行監(jiān)督,明確小麥品種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科學運用物理措施、生物措施和化學藥劑防治病蟲害。在小麥種植中,技術人員需要詳細分析小麥品種與土壤環(huán)境存在的問題,并對溫度與濕度進行監(jiān)測,排查小麥可能出現(xiàn)的病蟲害種類。例如,可以在種植小麥時,錯開病蟲害的高發(fā)期,或者在病蟲害暴發(fā)之前使用藥劑對麥田進行噴灑,提高小麥的抵抗力,殺滅蟲卵與病菌。
3.3.3 選擇高產抗病品種
要科學選擇小麥品種,根據(jù)當?shù)氐淖匀粭l件與小麥種植中經常出現(xiàn)的病蟲害種類,培育高產抗病的小麥品種,降低小麥病蟲害的發(fā)生概率。例如,針對小麥容易出現(xiàn)赤霉病的情況,可以選擇齊民7號、西農511等品種的小麥種子;針對小麥容易出現(xiàn)白粉病的情況,選擇魯麥14號、寧春4號等小麥種子;針對小麥容易出現(xiàn)根腐病的情況,選擇華東3號等小麥種子。通過科學的栽培技術,提高小麥產量與質量。
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小麥是山東地區(qū)的重點種植作物。要想真正達到高產的效果,需要總結氣候特征,根據(jù)地理條件選擇適宜的種植技術,科學選地整地,加強田間的種植管理工作,控制病蟲害等不良問題,讓小麥能夠健康生長,實現(xiàn)高質量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