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上菊
摘 要:歷史作為一門人文學科,無疑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有效渠道。在立德樹人教育背景下,培育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成為核心目標之一,所以如何在歷史課程中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也成為教師需要著重思考的問題。因此,筆者立足于高中歷史教學實踐進行了觀察與思考。本文將日常教學中積累的認知經驗以及對相關文獻資料的整合作為依據,分析了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的實施現(xiàn)狀,探索了將家國情懷教育融入高中歷史教學的原則和相應的策略。
關鍵詞: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學策略
歷史是一門探尋歷史真相、認識歷史規(guī)律、總結歷史經驗的學科,具有思想性與人文性的特征。在高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課程理念中,明確強調教學活動的開展需要“立足學生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并且指出“歷史課程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重要課程”。在歷史課程中,核心素養(yǎng)是一種綜合性的品質,而家國情懷則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簡單來說,家國情懷是歷史學科的人文追求,主要強調要引導學生逐步形成對家鄉(xiāng)、國家以及中華民族的認同,從而幫助學生成為有擔當、有理想的青年。只有幫助學生逐步形成家國情懷,才能使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得到充分的體現(xiàn)。因此,高中歷史教師要準確把握家國情懷教育的基本要求,并結合歷史課程的具體內容以及學生的認知特點設計相應的教學策略。只有這樣,才能逐步構建起高品質的歷史課堂,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從而促進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發(fā)展[1]。
一、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現(xiàn)狀
從實際情況來看,在現(xiàn)階段的高中歷史課程中,家國情懷教育的開展仍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之處。
第一,對家國情懷教育存在一定的忽視。盡管素質教育提倡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但由于高考仍然是教師與高中生面臨的主要任務,再加上提升高考成績依然是很多家長對學校的期待,所以導致現(xiàn)階段的歷史教學很多時候仍然是知識性的教學活動。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過于關注學生對基礎歷史知識以及歷史問題解決技巧的掌握,而對于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則存在一定的忽視。在這種情況下,容易對教育質量的提升造成不利影響。
第二,家國情懷教育的組織方法比較單調。在現(xiàn)有的家國情懷教育中,教師有時比較依賴“說理式”的教學方法。利用這種方法,教師會根據課程內容向學生講授一些道理和價值觀念,其目的是更快推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目標的落實。從實際效果來看,盡管這樣的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學生理解教學內容中傳遞出的價值觀念,提高知識建構的效率,但容易使學生的理解流于表面。同時,這樣的方法對學生而言是比較枯燥的,容易使學生在家國情懷教育中產生抵觸情緒。
第三,學生的主體作用不突出。在以往的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中,師生課堂角色的定位有時欠缺合理性。其中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教師有時會突破教學組織者的權利界限,對學習過程進行過多的干預。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往往只能根據教師的要求被動理解家國情懷的相關內容,難以發(fā)揮出自身的能動性。受此影響,容易使家國情懷教育的效果大打折扣。
第四,對歷史課程資源的開發(fā)不充分。家國情懷教育的有效開展必然要以相應的學習資源作為載體。但是在以往的歷史課程中,教學內容通常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從實際情況來看,教師所使用的教學資源往往來自于教材以及相關的教輔資料。由于這些素材比較簡略,所以難以滿足家國情懷教育的需要。
第五,評價環(huán)節(jié)有待改進。對家國情懷教育評價的效果不佳同樣是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一方面,教師對評價環(huán)節(jié)有時缺少足夠的重視,將教學的重點過多集中在基礎課程內容的講授上。另一方面,現(xiàn)有的評價環(huán)節(jié)往往比較簡略,教師所采用的評價方法比較單一。受此影響,很難在家國情懷教育中真正發(fā)揮出評價環(huán)節(jié)的功能。
二、家國情懷教育融入高中歷史教學的原則
為了切實提高家國情懷教育的質量,在高中歷史課程的組織過程中需要遵循一些恰當?shù)脑瓌t。
第一,主體性。家國情懷教育的對象是學生,而學生自身的實際情況也會對最終的教育效果產生直接影響,所以在教學中必然要遵循主體性原則。根據這一原則的要求,教師一方面要了解和滿足學生真實的學習需要,明確學生的認知水平,使家國情懷教育更加契合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另一方面,在家國情懷教育中,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比較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發(fā)揮出自身的能動性與創(chuàng)造性,從而使教育質量得以提升。
第二,真實性。家國情懷是一種內在的品質,在這一品質的形成過程中,需要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全身心地參與到學習活動當中。基于這一要求,在家國情懷教育中必然要遵循真實性原則。依據真實性原則的要求,要保障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是真實可靠的,并且要依托真實的情境,幫助學生優(yōu)化學習體驗,從而促進學生對家國情懷教育內容的理解。
第三,持續(xù)性。家國情懷是一種植根于內心深處的品質與素養(yǎng),這一素養(yǎng)的形成不是在某堂歷史課中實現(xiàn)的,而是要對學生進行長時間的熏陶。因此,在家國情懷教育中要遵循持續(xù)性原則,依托歷史課程對學生進行持久、深入的愛國主義教育宣傳。同時,由于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發(fā)展需要經歷長期的引導,所以在持續(xù)性原則的引領下,教師要避免出現(xiàn)急于求成的心態(tài),而是要引導學生由淺入深地參與到歷史學習當中。
第四,適度性。教師應該明白,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只是歷史課程目標之一,所以要避免將全部精力集中在家國情懷教育上。同時,并非在每堂歷史課、每個知識點的學習中都適合開展家國情懷教育。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遵循適度性原則,準確把握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時機。
第五,啟發(fā)性。家國情懷教育是一項系統(tǒng)性且具有一定復雜性的教育活動。盡管在教學中要突出學生的主體性,但并非指對學生放任自流。相反,教師要遵循啟發(fā)性原則,對學生進行一定的點撥,從而幫助學生深化學習感悟。
三、家國情懷教育融入高中歷史教學的策略
(一)注重榜樣示范,教師以身作則
家國情懷教育本質上是一種德育活動,在培養(yǎng)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過程中,榜樣示范無疑是一種重要的方法。在歷史課程中,歷史人物和歷史教師所具有的榜樣示范功能往往能夠直接作用于學生。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欣賞歷史人物,并注重以身作則,從而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教育[2]。
一方面,在家國情懷教育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一些歷史人物的事跡。比如:教學《西漢與東漢——統(tǒng)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時,本課中用簡略的語言介紹了霍去病討伐匈奴的事跡。筆者在教學中向學生介紹了霍去病在鞏固國家統(tǒng)一以及保衛(wèi)人民生命財產安全中所做出的貢獻,并且介紹了霍去病留下的“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豪言壯語,從而激發(fā)了學生對英雄的崇拜之情。另一方面,教師在歷史課程中會對一些歷史人物以及歷史事件進行解讀,而教師的觀點無疑會對學生的價值觀念產生直接影響。因此,教師要不斷優(yōu)化自身的道德品質,并且要廣泛涉獵歷史知識,從而對歷史內容進行更加準確的解讀。教師通過以身垂范,有利于幫助學生逐步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創(chuàng)設課堂情境,增強直觀感受
家國情懷教育可以視為培養(yǎng)學生情感能力的活動,這樣的教育活動具有突出的內隱性特征。家國情懷不是具體的技能或者知識點,容易使學生產生抽象的感覺。針對這一特征,教師在家國情懷教育中可以嘗試進行課堂情境的創(chuàng)設,幫助學生以更加直觀的方式挖掘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從而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
比如:教學《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時,這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發(fā)展的鼎盛時期,文化與科技也取得了巨大的進步。如果直接根據教材或者相關的資料向學生介紹這一時期的文化成就,不但難以做到教學內容的生動翔實,而且容易使學生產生枯燥的感覺。針對這種情況,筆者在教學中利用影像資料創(chuàng)設了課堂情境。簡單來說,這些影像資料出自一些與中國古代文化有關的紀錄片,筆者從中剪輯了一些介紹三國至隋唐時期文化成就的視頻片段,并從文藝和科技兩個角度進行了介紹。視頻中生動展示了這一時期文藝和科技方面取得的比較有代表性的成就,并且融合了一些音樂元素。借助影像資料,調動了學生的多種感官,使學生直觀感受了我國古代文化的輝煌燦爛,從而激發(fā)了學生的自豪感[3]。
(三)組織自主探究,豐富認知經驗
正如前文所述,在家國情懷教育中需要遵循主體性原則。在這一原則的引領下,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比較適宜的學習環(huán)境,使學生能夠在學習過程中發(fā)揮出自身的能動性。同時,教師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引導與點撥,使學習過程更加有的放矢。相對于教師的直接講授,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產生的對家國情懷的認識往往更加深刻。
比如:教學《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時,從家國情懷培養(yǎng)的角度來看,本課的主要目標是引導學生了解我國國情,培育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幫助學生樹立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以及制度自信,推動學生正確價值觀念的發(fā)展。為了促進家國情懷培養(yǎng)目標的落實,筆者在本課教學中組織學生進行了探究性學習活動。同時,為了對探究過程進行適當?shù)闹笇?,筆者結合課程內容設計了一些問題,如:(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形成和發(fā)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理論內容存在怎樣的聯(lián)系?(2)改革開放之后,我國綜合國力的提升主要表現(xiàn)在哪些方面?(3)我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有怎樣的表現(xiàn)?我國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的原因是什么?學生在問題的引領下進行了思考與探究。通過這一過程,使學生對我國改革開放之后取得的成就及其原因有了一定的認識。
(四)開發(fā)歷史資源,凸顯家國情懷
培育學生家國情懷需要以相應的學習資源作為支撐。盡管教材是開展家國情懷教育的直接載體,但由于知識容量的限制,導致課程內容比較簡略。在這種情況下,教師要結合家國情懷教育的內容進行學習資源的開發(fā),引入一些相關的歷史材料,從而對歷史細節(jié)加以補充。利用這些材料,可以引導學生對歷史內容進行更加深入的剖析,進而使課程內容中蘊含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更加充實。
比如:教學《從明朝建立到清軍入關》時,在這一課中,簡單介紹了15世紀前期鄭和7次出海航行的事跡,并且與半個多世紀之后的歐洲新航路開辟進行了簡單的對比。但是,教材中涉及的內容是比較簡略的。因此,筆者結合教材內容引入了與鄭和下西洋和歐洲開辟新航路有關的歷史資料,并鼓勵學生進行了探究和對比分析。經過對比,學生發(fā)現(xiàn)盡管鄭和航行時間早于歐洲,但航海的技術、裝備、資金等方面要遙遙領先。同時,相比之下,我國的航海是友好的,溝通了與亞非多國之間的聯(lián)系。
(五)組織生活實踐,促進體驗升華
從學科特征來看,歷史課程和現(xiàn)實生活之間存在密切的聯(lián)系。為了增強家國情懷教育的真實性,要避免將教學活動局限在教材以及課堂中,而是可以鼓勵學生進行一些課外實踐活動,使學生在親身經歷的過程中獲得更加深刻的認知經驗,這對于學生家國情懷的發(fā)展無疑具有積極影響[4]。
同樣在《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教學中,除了教材中提到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綜合國力、國際影響力等方面的發(fā)展與成就之外,改革開放與每個人的實際生活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完成本課教學后,筆者鼓勵學生在課下查閱了相關的資料,了解了本地在改革開放之前的發(fā)展情況。之后,學生要和周圍的實際生活進行對比,總結本地改革開放之后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發(fā)生的變化。利用這種方式,使學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了改革開放給經濟生活發(fā)展帶來的積極影響。
(六)完善評價方式,提升教學實效
課程標準強調要利用有效的評價對學生核心素養(yǎng)的達成度進行準確的判斷,并將其作為調整教學活動的依據。由此可見,評價環(huán)節(jié)是家國情懷教育中必不可少的。因此,教師要不斷對評價環(huán)節(jié)加以改進,從而逐步提升教學實效[5]。
在家國情懷教育的評價環(huán)節(jié)中,首先要進一步發(fā)揮出學生的主體作用。為此,要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在家國情懷教育中的感受,并分享自己的學習經驗。其次,要注重進行發(fā)展性評價。家國情懷素養(yǎng)是一種情感能力,這種能力往往是在復雜環(huán)境中不斷積累經驗而形成的。所以隨著課程內容以及學習環(huán)境的變化,學生的家國情懷也會不斷發(fā)生變化。因此,教師要以發(fā)展性和動態(tài)性的眼光對學生進行評價,準確把握學生的進步情況。最后,教師要做好記錄,了解學生在不同階段的家國情懷發(fā)展水平。同時,要及時將評價中獲取的信息向學生進行反饋。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現(xiàn)階段的高中歷史課程中,培育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目標之一。尤其是在立德樹人背景下,更是對家國情懷教育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因此,教師要不斷探索和總結高中歷史家國情懷教育的組織方法,從而逐步推動家國情懷素養(yǎng)培育目標的落實。
參考文獻
[1]李觀喜.高中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策略探析[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教育),2020(24):51-52.
[2]陳小欣.探討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的途徑[J].新智慧,2020(35):41-42.
[3]陳建軍.基于家國情懷培養(yǎng)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20(A0):127-128.
[4]張亞斌.高中歷史教學中滲透家國情懷教育的策略[J].安徽教育科研,2020(23):9-10.
[5]馬曉原.基于家國情懷素養(yǎng)的高中歷史教學策略探究[J].考試周刊,2020(98):151-152.
本文系欽州市教育科學“十四五”規(guī)劃2021年度立項課題“家國情懷教育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滲入的策略研究”的部分研究成果論文,課題編號:2021B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