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姣 王森 吉春容 井立軍 高婧 張山清
摘 要: 利用沙灣市及周邊15 個氣象站點1980—2020 年氣候資料和地理信息數(shù)據,通過Arcgis10.0 空間分析技術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1∶50000 高程數(shù)據轉成分辨率為100 m×100 m 的數(shù)字高程,通過地統(tǒng)計回歸和反距離權重等方法構建≥10 °C積溫、無霜期、7 月平均氣溫等指標與地理因子的空間分析推算模型,結合棉花區(qū)劃指標等級,計算得到沙灣市棉花種植精細化氣候區(qū)劃。結果表明,研究區(qū)可劃分為適宜棉區(qū)、次適宜棉區(qū)、風險棉區(qū)和不適宜棉區(qū)4 個分區(qū)。適宜棉區(qū)主要分布在沙灣市海拔490~600 m 的烏奎高速公路北部附近地帶,包括安集海鎮(zhèn)、三道河子鎮(zhèn)、烏蘭烏蘇鎮(zhèn)和蘑菇湖水庫附近的平原地區(qū);次適宜棉區(qū)主要分布在沙灣市海拔600~700 m 的烏奎高速公路南部附近地帶;風險棉區(qū)主要分布在沙灣市海拔700~800 m 的烏奎高速公路南部的山前傾斜平原;不適宜棉區(qū)主要分布在沙灣市海拔高度800 m 以上的南部山區(qū)。研究成果可為當?shù)剞r業(yè)種植布局調整提供科學依據。
關鍵詞:棉花;GIS;精細化;氣候區(qū)劃;沙灣市
中圖分類號:S162.5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1795(2023)08-0038-06
DOI:10.19998/j.cnki.2095-1795.2023.08.007
0 引言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簡稱新疆)沙灣市是一個以農業(yè)為主、農牧結合的農業(yè)大縣,水土、光熱資源豐富,是塔城地區(qū)乃至北疆片區(qū)棉花、糧油、蔬菜和林果等生產供應基地,盛產辣椒、紅薯、馬鈴薯、枸杞和蟠桃等多種特色農產品,而棉花是沙灣市的主要經濟作物,近10 年,隨著政策關注力度加大和技術水平的提高,有效推動沙灣市棉花產業(yè)的發(fā)展。據新疆統(tǒng)計局數(shù)據資料,1999 年,沙灣市棉花種植面積2.57 萬hm2, 至2014 年猛增到6.74 萬hm2, 增長2.6 倍,2020 年達到11.96 萬hm2。由于棉花種植面積增長速度過快,棉花種植范圍不斷擴大,部分棉區(qū)可能超出次適宜棉區(qū)或風險棉區(qū),因受氣候環(huán)境的制約,棉花種植保證系數(shù)不高,產量低、品質差、效益低。氣候變暖和棉區(qū)主要關鍵氣候因子的改變,對棉花生產產生了有利或不利的影響。因此,從合理開發(fā)和利用氣候資源角度出發(fā),對沙灣市棉區(qū)棉花作精細化氣候區(qū)劃,這對充分利用當?shù)貧夂蛸Y源,因地制宜地調整和優(yōu)化棉花種植布局,促進棉花生產持續(xù)、穩(wěn)定和健康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意義。
1 材料與方法
1.1 研究區(qū)域和數(shù)據來源
沙灣市地處天山中段北麓、準格爾盆地南緣,地勢南高北低,自東南向西北傾斜,最低海拔283 m,最高海拔5 237 m,如圖1 所示。境內海拔高度相差較大,南北氣候明顯差異。低山、平原和沙漠地區(qū)屬中溫帶,南部中山和高山地區(qū)屬寒溫帶。降水較少,蒸發(fā)量大,光照充足,熱量豐富,無霜期較長,氣溫日較差大。年平均日照時數(shù)>2 800 h,年均降水量208 mm,年蒸發(fā)量1 500~2 000 mm,無霜期170~190 d,7 月平均氣溫25.9 °C,年較差40.6 °C,≥10 °C 積溫3 700 °C·d左右,≥20 °C 積溫2 200 °C·d 左右,≥15 °C 的持續(xù)日數(shù)140 d 左右。
氣象資料為沙灣市和周邊氣象站點 13 個氣象站1980—2020 年的地面氣象觀測資料,站點包括沙灣市、烏蘇市、炮臺鎮(zhèn)、烏蘭烏蘇鎮(zhèn),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莫索灣墾區(qū)、蔡家湖鎮(zhèn),石河子市,昌吉回族自治州昌吉市、瑪納斯縣、呼圖壁縣、阜康市,以及烏魯木齊市、米東區(qū)等。觀測資料包括歷年逐日氣溫(平均氣溫、日最高氣溫、日最低氣溫)、無霜期等,由新疆氣象信息中心提供。棉花氣候區(qū)劃指標來源于文獻資料。地理信息資料采用新疆測繪地理信息局提供的1∶50000 沙灣市基礎地理背景數(shù)據,包含鄉(xiāng)鎮(zhèn)級、鄉(xiāng)鎮(zhèn)級以下行政點、公路、河流和數(shù)字高程模型等。
1.2 研究方法及區(qū)劃指標
1.2.1 空間插值方法
通過Arcgis 空間分析法,將1∶50000 的數(shù)字高程數(shù)據通過重采樣獲得分辨率100 m×100 m 的數(shù)字高程,建立氣候要素與地理因子網格推算模型,獲得空間格點模擬值,再將實際值與模擬值的殘差部分采用反距離加權進行訂正,最終得到各氣候要素空間分布值[1-2]。
1.2.2 區(qū)劃指標權重確定
基于yaahp 軟件利用層次分析法確定影響棉花各區(qū)劃指標因子的權重系數(shù)[3]。
1.2.3 棉花區(qū)劃指標確定
熱量資源的多少直接決定棉花產量的高低和品質的優(yōu)劣,沙灣市又有較穩(wěn)定的灌溉水資源,因此,影響沙灣市棉花生產的主要氣候因素是熱量條件,而熱量資源又受地理位置、地勢地形的影響,沙灣市南北高程分布差異較大。棉花生長發(fā)育要求的熱量指標主要是≥10 °C 積溫,還需考慮最熱月平均氣溫。最熱月平均氣溫是棉花生長發(fā)育最旺盛的花鈴階段要求的適宜溫度,必須>25 °C[4]。若一個地區(qū)≥10 °C 積溫和最熱月(7 月)平均氣溫都已具備,尚須看無霜凍期的長短,棉花苗期和吐絮期間,當日最低氣溫<0 °C 時,輕則凍傷棉苗和棉桃,重則致棉株終止生長。因此,無霜凍期是棉花利用熱量資源的限制因子?!輑0 °C 積溫、最熱月平均氣溫相近的地區(qū),無霜凍期越長,對棉花種植越有利[5-6]。綜上所述,再結合前人研究結果,選用≥10 °C 積溫、最熱月平均氣溫及無霜凍期作為沙灣市棉花區(qū)劃的氣候指標,將該3 項指標作為主導指標,考慮≥15 °C 的持續(xù)日數(shù)和≥20 °C 的積溫作為輔助指標,如表1 所示[7-10]。
2 結果與分析
2.1 光照條件
棉花喜光,屬短日照作物。光照強、日照時數(shù)多對棉花的光合作用十分有益。沙灣市棉花生育期的4—10 月,日照時數(shù)達到2 000 h,光照條件能夠滿足棉花生長發(fā)育和產量形成的需求。
2.2 溫度條件
棉花在不同生育階段對溫度的需求有差別。苗期較高的溫度有利于棉苗早發(fā),形成壯苗。沙灣市棉花苗期的平均溫度19~24 °C,較適宜棉花苗期生長。現(xiàn)蕾到開花期適宜溫度25 °C 左右,在不超過30 °C 的情況下,溫度高,則現(xiàn)蕾開花多。棉花現(xiàn)蕾到開花期歷年平均溫度25.9 °C 左右,溫度條件適宜現(xiàn)蕾、開花。花鈴期是棉花由營養(yǎng)生長逐漸轉入生殖生長,是全生育期生長最旺盛的階段,適宜溫度范圍25~30 °C,棉花花鈴期平均氣溫18.0~25.5 °C,夏末秋初氣溫下降快,并且在9 月中旬以后氣溫降至19 °C 以下,導致棉花花鈴期較短、熱量不足,影響開花結鈴和纖維形成。
2.3 水分條件
棉花是一種較耐旱的作物,由于生育期長、葉面積指數(shù)大,需水較多。沙灣市棉花整個生育期間的需水量550~700 mm,而同期降水量只有148 mm 左右,僅為需水量的20% 左右,穩(wěn)定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資源為棉花適時灌溉,滿足其對水分條件的需求提供保證。
2.4 熱量資源空間分布特征
2.4.1 ≥10 °C 積溫
沙灣市≥10 °C 積溫的空間分異十分明顯,總體呈現(xiàn)“北部平原多,南部山區(qū)少”的分布格局,如圖2所示。根據沙灣市棉花分區(qū)氣候指標(表1)和沙灣市高程分布(圖1)來看,≥10 °C 積溫>3 800 °C·d 的區(qū)域主要在海拔500 m 以下的北部平原地帶;≥10 °C 積溫3 600~3 800 °C·d 的區(qū)域在海拔500~600 m 的中部平原;≥10 °C 積溫3 450~3 600 °C·d 的區(qū)域位于600~700 m 的南部平原地帶;積溫在3 175~3 450 °C·d 的區(qū)域位于700~1 000 m 的南部沖積和洪積平原,海拔1 000 m 以上的山區(qū)≥10 °C 積溫<3 175 °C·d。
2.4.2 7 月平均氣溫
沙灣市最熱月(7 月)平均氣溫的空間分布與≥10 °C積溫相似,也表現(xiàn)為“北部平原高,南部山區(qū)低”的分布格局,如圖3 所示。7 月平均氣溫>26 °C 的區(qū)域主要在海拔<450 m 的北部平原地帶;25~26 °C 的區(qū)域在海拔450~500 m 的區(qū)域內;24~25 °C 的區(qū)域在海拔500~ 600 m 的區(qū)域內; 23~ 24 °C 的區(qū)域在海拔600~800 m 的區(qū)域內;海拔800 m 以上的南部山區(qū)7月平均氣溫<23 °C。
2.4.3 無霜凍期
沙灣市無霜凍期空間分布表現(xiàn)為“北部平原長,南部山區(qū)短”的格局,如圖4 所示。無霜凍期>185 d的區(qū)域主要在海拔高度<600 m 的中北部平原;無霜凍期160~185 d 的區(qū)域在海拔600~1 000 m 的區(qū)域內;無霜凍期150~160 d 的區(qū)域在1 000~1 200 m 的區(qū)域內;海拔1 200 m 以上無霜凍期<150 d。
2.4.4 ≥15 °C 持續(xù)日數(shù)
沙灣市≥15 °C 持續(xù)日數(shù)的空間分布同樣表現(xiàn)為“北部平原長,南部山區(qū)短”的分布格局,如圖5 所示。≥15 °C 持續(xù)日數(shù)>140 d 的區(qū)域主要在海拔高度<450 m 的北部平原;≥15 °C 持續(xù)日數(shù)130~140 d 的區(qū)域在海拔450~ 600 m 的區(qū)域內; ≥15 °C 持續(xù)日數(shù)110~ 130 d 的區(qū)域在600~ 800 m 的區(qū)域內; 海拔800 m 以上≥15 °C 持續(xù)日數(shù)<110 d。
2.4.5 ≥20 °C 積溫
沙灣市≥20 °C 積溫的空間分布同樣表現(xiàn)為“北部平原多,南部山區(qū)少”的分布格局,如圖6 所示?!?0 °C積溫>2 200 °C·d 的區(qū)域主要在海拔高度<400 m 的北部平原;≥20 °C 積溫2000~ 2 200 °C· d 的區(qū)域在海拔400~600 m 的區(qū)域內;≥20 °C 積溫1 400~2000 °C·d的區(qū)域在600~1 000 m 的區(qū)域內;海拔1 000 m 以上≥20 °C 積溫<1 400 °C·d。
3 結果討論
通過對1980—2020 年沙灣市≥10 °C 積溫、無霜期、7 月平均氣溫、≥15 °C 持續(xù)日數(shù)、≥20 °C 積溫等因子的分析,結合棉花區(qū)劃指標等級,最終得到棉花適宜種植精細化區(qū)劃,分為最適宜棉區(qū)、適宜棉區(qū)、次適宜棉區(qū)、風險棉區(qū)和不適宜棉區(qū)5 個分區(qū)。
3.1 最適宜棉區(qū)
主要分布在沙灣市海拔<490 m 的北部平原地區(qū),包括121 團場、122 團場、132 團場、133 團場、134 團場、135 團場、141 團場、144 團場、四道河子鎮(zhèn)、老沙灣鎮(zhèn)、柳毛灣鎮(zhèn)及大泉鄉(xiāng)的廣大平原地區(qū),如圖7所示,面積為5 302 km2(包含北部沙漠地區(qū)),占全市面積的39.9%。最適宜棉區(qū)內≥10 °C 積溫>3 800 °C·d, 7 月平均氣溫>26 °C,無霜凍期>185 d,≥20 °C 積溫>2 200 °C·d,≥15 °C 持續(xù)日數(shù)>140 d,一般年份能保證獲得85% 以上的霜前花。
3.2 適宜棉區(qū)
主要分布在沙灣市海拔490~600 m 的烏奎高速公路北部附近地帶,包括安集海鎮(zhèn)、三道河子鎮(zhèn)、烏蘭烏蘇鎮(zhèn)和蘑菇湖水庫附近的平原地區(qū),如圖7 所示,面積為1 231 km2,占全市面積的9.3%。適宜棉區(qū)內≥10 °C 積溫3 600~3 800 °C·d,≥20 °C 積溫2 000~2 200°C·d,7 月平均氣溫25~26 °C,無霜期l70~185 d,≥15 °C 持續(xù)日數(shù)130~ 140 d。一般年份可保證獲得80%~85% 的霜前花。
3.3 次適宜棉區(qū)
主要分布在沙灣市海拔600~700 m 的烏奎高速公路南部附近地帶,如圖7 所示。面積為520 km2,占全市面積的3.9%。次宜棉區(qū)內≥10 °C 積溫3 450~3 600 °C·d,≥20 °C 積溫1 600~2 000 °C·d,7 月平均氣溫24~25 °C,無霜期l60~170 d,≥15 °C 持續(xù)日數(shù)120~130 d。一般年份可保證獲得60%~80% 的霜前花。
3.4 風險棉區(qū)
主要分布在沙灣市海拔700~800 m 的烏奎高速公路南部的山前傾斜平原,如圖7 所示。面積為536 km2,占全市面積的4.0%。風險棉區(qū)≥10 °C 積溫3 175~3 450 °C·d,≥20 °C 積溫1 400~1 600 °C·d,7 月平均氣溫23~24 °C,無霜期凍150~160 d,≥15 °C 持續(xù)日數(shù)110~ 120 d。一般年份能保證獲得30%~60% 的霜前花。本區(qū)氣候變化劇烈,熱量條件不穩(wěn)定,雖然南部無霜凍期較長,但積溫波動很大,故此區(qū)域種植棉花有風險。
3.5 不適宜棉區(qū)
主要分布在沙灣市海拔高度>800 m 的南部山區(qū),如圖7 所示。包括博爾通古鄉(xiāng)、西戈壁鎮(zhèn)、東灣鎮(zhèn)、151 團場及南部廣大山區(qū)。面積為5 691 km2,占全市面積的42.9%。不宜棉區(qū)內≥10 °C 積溫<3 175°C·d,≥20 °C 積溫<1 400 °C·d,7 月平均氣溫<23 °C,無霜期凍<150 d 以下,熱量條件不適宜種植棉花。
4 結束語
雖然篩選了與棉花生長發(fā)育關系密切的主要氣候因子作為氣候區(qū)劃指標,而實際上,綠洲棉花種植還受水資源、土壤類型和土地利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并非氣候環(huán)境適宜,就可以種植棉花。雖然氣候變暖導致新疆熱量資源有所增加,棉花種植區(qū)范圍擴大,但是氣象災害突發(fā)性、極端性愈加凸顯,對棉花生產安全威脅較大,故應探索引入農業(yè)氣象災害影響因素和土地利用資料,制作棉花氣象災害風險區(qū)劃。未來研究各類農作物種植氣候區(qū)劃和氣象災害風險區(qū)劃時,除了充分考慮氣象要素以外,還應考慮水資源、品種熟性、土壤類型和農業(yè)氣象災害等多因素融合,結果將會更加具有科學性、參考性。
參考文獻
王森,張山清,劉紀疆,等.基于GIS 的呼圖壁縣制種玉米精細化氣候區(qū)劃[J].沙漠與綠洲氣象,2021,15(4):130-137.
WANG Sen,ZHANG Shanqing,LIU Jijiang,et al.Fine climate divisionof maize seed production in Hutubi County Based on GIS[J].Desert and Oasis Meteorology,2021,15(4):130-137.
張山清,普宗朝,李景林,等.氣候變暖背景下南疆棉花種植區(qū)劃的變化[J].中國農業(yè)氣象,2015,36(5):594-601.
ZHANG Shanqing, PU Zongchao, LI Jinglin, et al. Cotton-plantingzoning change in southern xinjiang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 warming[J]. Chinese Journal of Agrometeorology, 2015, 36( 5) : 594-601.
胡莉婷,胡琦,潘學標,等.氣候變暖和覆膜對新疆不同熟性棉花種植區(qū)劃的影響[J].農業(yè)工程學報,2019,35(2):90-99.
HU Liting, HU Qi, PAN Xuebiao, et al. Effects of global warmingand plastic mulching on cotton-planting zoning with different matures inXinjiang[J].Transactions of the Chinese Society of Agricultural Engineering,2019,35(2):90-99.
王雪姣.氣候變化對新疆棉花物候、產量和品質的影響與適應措施[D].北京:中國農業(yè)大學,2015.
WANG Xuejiao. Impact and adaptation of climate change on cottonphenology, yield and fiber quality in Xinjiang[D]. Beijing: China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5.
普宗朝,張山清,賓建華,等.氣候變暖對新疆烏昌地區(qū)棉花種植區(qū)劃的影響[J].氣候變化研究進展,2012,8(4):257-264.
PU Zongchao, ZHANG Shanqing, BIN Jianhua, et al. Impact ofglobal warming on cotton-planting zoning in the Urumqi-Changji Regionof Xinjiang[J].Progressus Inquisitiones DE Mutatione Climatis,2012,8(4):257-264.
普宗朝,張山清,賓建華.氣候變暖對新疆烏昌地區(qū)棉花產量的影響:以瑪納斯、呼圖壁縣為例[J].干旱區(qū)資源與環(huán)境,2012,26(10):28-35.[6]
PU Zongchao,ZHANG Shanqing,BIN Jianhua.The impact of globalwarming to cotton yield in Changji Region of Xinjiang-Manasi and Hutubicounties[J]. Journal of Arid Land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2,26(10):28-35.
姚源松.新疆棉花區(qū)劃新論[J].中國棉花,2001(2):2-5.徐培秀,梅方權,唐志發(fā).中國棉花區(qū)劃研究[J].地理研究,1983(1):12-22.
王森,王雪姣,郭燕云,等.基于生理發(fā)育時間的新疆棉區(qū)熱量資源時空變化特征[J].貴州農業(yè)科學,2021,49(8):143-149.
WANG Sen, WANG Xuejiao, GUO Yanyun, et al. Temporal-spatial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heat resources in Xinjiang cotton-growingarea based on physiological development time[J].Guizhou AgriculturalSciences,2021,49(8):143-149.
黃秋霞,傅瑋東,胡啟瑞,等.北疆主要植棉區(qū)熱量資源變化及對棉花產量的影響[J].中國棉花,2021,48(8):4-12,32.
HUANG Qiuxia, FU Weidong, HU Qirui, et al. Analysis on thechange of thermal resources and its effect on cotton yield in main cottonareas in Northern Xinjiang[J].China Cotton,2021,48(8):4-1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