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萍
摘 要:如何實現高效的高三語文復習課?對此,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其出發(fā)點就是提高課堂效率,培養(yǎng)并形成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實現學生的素質教育。新課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之一是重視以學定教,要求我們改變教學思路,這應在高三語文復習課堂上體現出來。那么,如何體現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從當下高三語文復習課的現狀、成功的課堂案例和如何提高復習課策略三方面進行論述,權當拋磚引玉。
關鍵詞:復習課現狀;高效課堂案例;實效性策略
一、高三語文復習課現狀
高三教學剛結束,筆者對語文復習課有很多感知和發(fā)現。復習課主要問題表現如下:上課內容不精(沒有精心挑選)、所講內容試題化(完全拋開教材)、教學內容無序化(隨性不總結)、學生作業(yè)隨意化(隨便布置)。以上問題是高三語文復習課的共性問題,如何解決這些共性問題,綜合高三的教學經驗,我想應該做到以下幾點:明確備考方向,明確階段性復習目標,針對不同班級學情,制訂不同的教學方案,落實集體備課,分層教學等。不過,教師要提高課堂效率的前提,一定是要研究透高三學生共性現狀,簡單概括為三點:
(一)推不動——學習語文興趣不濃厚,學習的自覺性不高,背誦默寫積累始終需要教師推著走,甚至布置的作業(yè)不能按時完成,不花時間鉆研語文。
(二)讀不懂——主要反映在閱讀部分,一般論述類文章讀不懂、文言文讀不懂、古詩詞讀不懂等,所有的答案一定是建立在讀懂的基礎上,于是,讀不懂直接影響做題效率。
(三)寫不出——這與平時學習中的只動眼睛不動手有關。答題過程中,由于平時訓練少,面對題干無法下手,賞析題寫不完整、概括題抄原文、作文缺乏深度等。
二、高三語文復習課高效課堂案例分析
針對以上現狀,我們絞盡腦汁想辦法,一年來,語文復習課總算比較滿意,并取得了良好的成績,筆者將舉例復習課堂取得實效性案例試圖分析:
案例一:以“鑒賞古詩詞的人物形象”為例,為了讓學生迅速掌握這個知識點,我將知識系統(tǒng)化。
(一)明確教學任務:依據教材分門別類整理人物形象類型,熟悉解題要點,積累規(guī)范答題語言。
(二)考點透析:第一,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第二,評價古代詩歌的思想內容和作者的觀點態(tài)度。鑒賞古代詩歌的形象、語言、表達技巧。學生要明確“寫什么”(形象)、“怎么寫”(語言、表達技巧)、“為什么寫”(思想內容、觀點、態(tài)度)。而人物形象就是其中的形象題考查點之一。
(三)詩歌中人物形象分類
詩歌中人物形象分為:自我形象和他人形象。首先,讀懂題干,明確任務,具體分析哪一類人物形象。例如:李清照《聲聲慢》中的人物形象,塑造了一位在國破家亡時代背景下,天涯淪落的悲苦形象。又如《長干曲》(崔顥)中的他人形象,塑造了一位樸素率真的船家女形象。
(四)人物形象題的命題方式
1.賞析詩中塑造的人物形象。
2.這首詩或詞中塑造了一個什么樣的人物形象?抓住了哪些特點表現?
3.結合全詩,簡要分析詩人的形象特點。
(五)從典型詩句中分析人物形象
從所學的內容中尋找典型句子,讓學生讀并感知人物的形象,教師帶領同學們梳理清楚人物形象類型:如悲士、隱士、游子、思婦、征人、英雄等。如讀“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讀出一個漂泊在外思念家人的游子形象;讀“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讀出一個征人出門在外難以忍受的思鄉(xiāng)之情,以及急切歸家的形象……教材里對詩人描寫的詩句很多,有些句子就直接讀出了詩人形象,這些詩句具有典型性。
(六)如何分析詩中的人物形象
以杜甫《登高》為例,分析杜甫的形象。
登高[1]
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問題:請分析詩中所塑造的詩人形象。
探析:詩人形象就是杜甫的形象。首先讀詩,理解詩句的內容;再根據詩句,畫出典型的能表達人物形象的詞語;再組織答案,盡量使用文本中的詞語和專有詞語;教師當堂點評學生的答案,明確得分點,賦分。
師生總結答案:展現了一個漂泊天涯、體弱多病、孤獨無依的詩人形象。答題依據:
1.鑒賞依據——抓描寫人物的(肖像、語言、神態(tài)、動作、心理)關鍵字詞。
2.鑒賞依據——抓環(huán)境(時間、時令、氣候、地點、周圍景物)關鍵字詞。
3.鑒賞依據——塑造出的人物的所見、所感、所想。
4.鑒賞依據——知人論世、關注背景。
(七)歸納答案要點
根據學生自己組織的答案和參考答案,鑒賞人物形象答案一般由三部分構成:
1.塑造了怎樣的形象(性格+身份)。
2.(結合手法)結合詩句分析形象。
3.表達了什么感情或有什么意義。
案例二:偉大科學家“擇一事,終一生”的家國情懷。針對學生寫作過程中論據單一、貧乏,不會分析的現象,我借助閱讀《屠呦呦傳》后的一些感受和平時學生的作文內容,專門設計了一節(jié)課。學生從此課堂中獲得了“偉大科學家精神品質及家國情懷的事例”的具體內容,腦海中有內容,筆下有文字。
例如:借《屠呦呦:人類征服疾病的一小步》這篇科普文,探討科學家科研過程的艱辛和挖掘科學家的精神品質。
導入很新穎:用屠呦呦語錄中的經典語句導入(略),蒿草的寧靜、淡泊、正直,成就了她,她是誰?——屠呦呦!引導學生走近屠呦呦。
教師總結:“諾貝爾醫(yī)學獎或生物獎”獲得者為什么是屠呦呦呢?
矢志尋蒿:神秘“523”、出任課題組長、第191號樣品、以身試藥、發(fā)現青蒿素……執(zhí)拗的呦呦。執(zhí)拗于規(guī)律,執(zhí)拗于創(chuàng)新,執(zhí)拗于愛國,執(zhí)拗于理想,雖千萬人吾往矣。這就是屠呦呦!這就是一位中國科學家獨特而深深的情懷!
屠呦呦獲獎了,這份獎項在她看來,不是她一個人的榮譽,更是全體中醫(yī)藥人集體的榮譽。屠呦呦在獲獎后,尤為關注的,還有這個獎對中醫(yī)藥學的意義。
聯(lián)系生活熱點,漫談今朝風流人物:你還知道哪些“一生只為一事來”的“屠呦呦們”?能否向同學們說說他的事跡?
學生分享他們找的“一生只為一事來”的偉大人物。(袁隆平、錢學森、楊振寧、李蘭娟等)
袁隆平,一生只為稻粱謀;孫家棟,年過古稀未伏櫪,猶向蒼穹寄深情;程開甲,一片赤誠,一生奉獻;氫彈之父于敏;抗疫英雄鐘南山;核潛艇之父黃旭華;發(fā)現青蒿素的屠呦呦……他們一生只為一事,卻風雨樂清貧,生死系祖國。青春尚好,愿吾輩少年趁青春種好心中的夢想之芽,為那鐘愛的“一事”澆灌堅守,待來年花開,收獲人生的馨香!
借助這篇課文,學生對屠呦呦與青蒿素之間的故事不再陌生,關于呦呦與青蒿之間的故事,學生真正地掌握了。借此機會,我也利用課前5分鐘給學生播放《2015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片段視頻——屠呦呦的頒獎詞,讓學生感受人物之偉大。
一節(jié)好的語文課,不僅要內容充實,而且語文教師對學生的思想引領很關鍵,要達到實效,必須避開高三教師的課堂三大禁忌:(1)滿堂灌;(2)題海戰(zhàn)術;(3)學生只靠感覺做,沒有及時肯定或指導。我們追求的是課堂的實效性,實效性是沿著明確的教學目標展開的,在教學目標的引領下,教師的思維拓展以及博學顯得太重要了。
三、高三語文復習課實效性策略
都說高三復習課難上,到底難在哪里?教師首先必須明白,然后才能做出對策。那么,我們怎么上好學生感興趣的復習課呢?
(一)要明確復習課兩個基本前提
1.這節(jié)課的任務是什么?教材與試題怎樣才能做好最大化銜接?
2.怎樣才能提高40分鐘課堂效率?如何保證學生能夠積極參與課堂?
近幾年,高考真題越來越重視與教材的銜接了,真正做到了教考銜接。所以,教材是根。根深才能葉茂。于是,如何高效利用教材又是高三教師和學生面臨的問題。筆者認為,教師要拋棄固有的僵化思維,不能一味地認為教材中的文言文才有用,現代文基本不用。從近兩年的高考復習備考來看,并不是這樣的。
例1:(2022年寧夏高考語文真題全國甲卷)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約車意思是約定派車,“約”與《鴻門宴》“與諸將約”的“約”字含義相同。
B.宣言指特意宣揚某種言論,使人周知,與后來用作文告的“宣言”含義不同。
C.孤國指孤立的國家,“孤”與《赤壁賦》“泣孤舟之嫠婦”的“孤”字含義相同。
D.陰合意思是暗中聯(lián)合,“陰”與《岳陽樓記》“朝暉夕陰”的“陰”字含義不同。
分析:正確答案選A項,因為A項中“約車”中“約”是“準備”的意思,而不是“約定派車”,而“與諸將約”的“約”是“約定”的意思。它們的含義不同。A項卻說成兩者含義相同,所以錯誤。
例2:(2023年高考真題乙卷)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
A.窮,指困窘,困厄,與《送東陽馬生序》中“窮冬烈風”的“窮”意思相同。
B.出入,表示“大約”,與《愚公移山》中的“出入之迂也”的“出入”意思不同。
C.血食,指享受祭品,古代祭祀時宰殺牛、羊等做祭品,取血以察,稱為血食。
D.絕世,指斷絕了諸侯的世系傳承,與成語“絕世無雙”的“絕世”意思不同。
弄清楚考查點,考查文言實詞的解釋。A項,“窮冬烈風”中“窮”是“兇惡”的意思。而文本中的“窮”指的是困窘,困厄。意思不同。于是選A。
文言文第11題,變化明顯,近兩年考查點不再是文化常識題,而是重點詞語解釋題,每一項都有兩個詞語的解釋,一個源于選文,一個源于課內,真正做到了教考銜接。這警示我們在復習課中要有效使用教材,課外沒有時間讀背,甚至可以利用課堂時間來指導識記。
(二)做好知識的積累、總結。
高三語文課絕不是拿著試卷就講題那樣輕松,真正意義上的高三復習課一定是研究再研究課,探討再探討課,積累再積累課。一年來,光教案本就多達10本。每一個知識點、每一句名言、每一個錯題,都留有痕跡。
(三)做好知識的內化、升華、運用
所謂“內化”,就是把教材里的知識完全掌握了,熟悉到頁碼,即知識點在書本的第幾頁。凡是經歷過高三的人,無論教師還是學生都有一個感受,教材真的太重要了,所有的知識都離不開教材。內化的方法就是識記,識記量達到一定程度,語言的表達力也自然而然上升。
所謂“升華”,就是把內化了的知識通過自己的理解,提升了一定的層次。其實,這主要表現在寫作和語言表達題中。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大抵就是這個道理。
所謂“運用”,無非就是學語文的最高境界了。復習課上,其實有很多東西都是要做筆記的,學會遷移運用,語言是相通的,運用最見效的辦法就是多寫。
(四)做好知識模塊的思維導圖
1.一定要建立知識框架,即所謂的思維導圖
從進入高三到高考結束,我們發(fā)現,語文成績高的學生,他們有一個共同的愛好,喜歡整理筆記,翻開他們的筆記,真是讓人賞心悅目。不同顏色的標注、大小不同的圖案、字跡大小也不一樣等,其實,大小不同的圖案就是知識的思維導圖。學生畫好思維導圖離不開教師的引領,學生的模仿能力很強,所以,復習課中,語文教師要很熟練地運用思維導圖。很多知識點都可以用到思維導圖,比如:詩歌鑒賞知識之詩人情感、小說知識點之敘事特點、散文的語言賞析、文言文實詞的一詞多義等。唯有明晰的思維導圖,學生對某一塊知識的掌握便容易多了。
2.有針對性地精選試題
高三,各類試題撲面而來,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學生做題有效?首先考慮的是試題的精選,所有試題要發(fā)給學生前教師一定要提前做,選一些有價值的試題,選一些典型的不斷出現的試題,選一些熱點試題,選一些學生不會的知識點的題等。高三復習課并不是人們認為的很好上,其實,每節(jié)課都是黃金時間,絕對不可浪費,課堂是關鍵,學生在課堂上聽課掌握的內容遠遠高于課后自己鉆研的內容。有人說,高三語文課,只要上課聽,語文就可以上100分,其實也有道理,對于一些文化素養(yǎng)高的學生,課堂抓住了,課后正常復習語文照樣考高分。再翻開文件夾,一摞厚厚的帶有標簽的試題整理得如此之美,真不忍心遺棄。
3.復習課中抓共性、個性問題,答疑是關鍵
高三語文課,會出現部分學生不想聽課的現象,而且人數不少,到底是為什么?反思自己的課堂,也有不聽課的,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學生感覺內容不新鮮,不是他們所需要的。這個問題解決有一定的難度。怎樣才能迎合所有學生的興趣愛好,還要把教學進度跟上。那就在作業(yè)上下功夫。用心批改每日作業(yè),發(fā)現問題,總結問題,課堂解答學生共性問題。分層指導,解答部分學生的疑惑,讓學生在問題中有所收獲,不同學生,不同問題,或許有些問題我們無法解答,但是一定得想辦法解答,學生的問題解決了,他們從內心佩服教師,慢慢地,會喜歡上語文課,那我們語文課的煩惱就少了一些。
結束語
高三的語文教學,需要花費很大的心血,非常辛苦,絕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但高三語文復習課累并快樂著,收獲著知識,成就了學生,也提高了自己的水平。一路走來的不容易也告訴我們,高三語文課堂的重心側重對學生的啟發(fā),在于“指引”,在于“反思”,在于“總結”,把繁重的任務分散到具體的時間里,把煩瑣的知識點細化到課堂上,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對學生學習欲望的催生、學習熱情的激活,這些都做到了,我們的高三語文復習高效課堂也就水到渠成了。
參考文獻
[1]曹明英.杜甫登高教學梳理[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2(3):26-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