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欣/江蘇省揚州市甘泉中學
色彩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核心元素,不僅影響著人們的情感和情緒,還在各領域中發(fā)揮著關鍵作用。因此,在美術教育中培養(yǎng)學生色彩感知能力變得愈發(fā)重要。通過靈活地運用色彩知識,學生不僅能創(chuàng)造出更具表現力的藝術作品,還能提升對周圍世界的感知能力。本文將深究色彩知識,探討基于色彩感知能力培養(yǎng)的初中美術教學方法及其意義,以及強調多重教學舉措對培養(yǎng)學生美術素養(yǎng)及創(chuàng)造能力的實踐價值,促使學生能深入感知色彩的魅力。
色彩是人類視覺體驗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美術和設計領域而言尤為重要。因此,了解色彩基礎知識是理解和運用色彩概念的基礎。其中色彩包括三個基本屬性:色調、明度和飽和度。色相是色彩的基本屬性之一,指的是顏色的名稱或種類。在色輪上,可看到各種不同的色相,如:紅色、橙色、黃色等。這些基本色相是通過不同波長的光所產生的,構成了人們所看到的豐富色彩基礎。其次,通過理解色相,使學生能學會如何區(qū)分不同的色相,以便在繪畫和設計中做出明智的色彩選擇;飽和度是指顏色的純度或鮮艷程度。高飽和度的顏色看起來鮮艷而飽滿,而低飽和度的顏色則顯得更灰暗或淡化。在美術教學中,了解飽和度有助于學生在創(chuàng)作中掌握色彩的表現力,使學生能通過調整顏色的飽和度來傳達不同的情感和氛圍;亮度是指顏色的明暗程度,也被稱為色調的亮度。較高亮度的顏色看起來更明亮,而較低亮度的顏色則較暗淡。在繪畫中,亮度是展現光影和形體的關鍵因素。通過調整顏色的亮度,學生可創(chuàng)造出更具立體感和深度的畫面。同時,對于繪畫、攝影以及平面設計等領域而言,對明度的理解和運用能夠幫助藝術家更好地塑造形象、營造氛圍,使作品變得更加生動鮮明。
色彩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有助于提升學生的視覺感知。通過學會辨識不同的色彩、顏色搭配等學習技能,學生能夠深入理解世界,有利于學生在美術創(chuàng)作中捕捉更多的細節(jié)和表達更多的感情。例如,通過掌握如何用色彩來凸顯光影效果,使學生能創(chuàng)作出更具立體感和深度感的作品。
色彩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一個重要元素,通過培養(yǎng)學生對色彩的敏感性,可幫助學生更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情感。學生可通過調整色彩的明暗、飽和度來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情感和氛圍,有助于學生在美術作品中展現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
通過學習如何運用色彩來表現具體的形象和概念,學生可借助色彩來創(chuàng)造虛構的世界、表現抽象的概念或者表達情感,從而有助于學生在美術作品中展現自身的思維能力,逐步完善自身的美術能力及想象力。
色彩感知能力的培養(yǎng)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表達個人情感和釋放情感的途徑。在美術作品中,學生可通過色彩來表達自己的情感、思想,對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發(fā)展具有積極的影響,更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處理自己的情感。
初中美術教學內容往往局限于傳統(tǒng)的藝術觀念和西方美術歷史,缺乏對多樣文化和藝術形式的充分介紹,這導致學生對其他文化的藝術了解不足。因此,在構建教育體系時,應涵蓋非西方和當代藝術,以鼓勵學生開拓視野,理解不同文化的美術表達方式。
立足個體視角,每個學生都有獨特的學習需求和創(chuàng)造力。然而,在初中美術教學中,教育系統(tǒng)的構建更傾向于“一刀切”,缺乏個性化的教學方法。為了更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教育者需要更多地關注每個學生的興趣、才能和學習方式,促使學生的實際學習之需得以滿足。
教育系統(tǒng)的評估方式通常側重于技巧性考核,導致學生更關注技巧和復制,而忽視了發(fā)揮創(chuàng)造力、表達獨立思想的機會,這會限制學生的藝術發(fā)展,使學生難以真正理解藝術的本質。
回顧以往的教學歷程,學生在邁入初中階段前,所汲取的美術知識,主要以直觀化的色彩知識為主,使學生在充滿絢麗多彩的色彩世界中,充分領略到了色彩的魅力。而立足初中美術課程體系而言,其課程內容不僅蘊含了直觀化的教學內容,更涵蓋了抽象性的色彩理論知識,因此發(fā)展學生的美術思維十分必要。通過導入生活化教學,向學生傳授色彩理論知識,不僅能消除學生的倦怠情緒,還能讓學生掌握豐富的美術技能,更有助于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感悟色彩的意蘊。以《圖案之美》一課程內容為例。在開展相關教學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創(chuàng)作與生活相關的藝術作品,引導學生選擇水果作為圖案主題,讓學生觀察水果的形狀、顏色和紋理,并嘗試用不同的色彩來呈現其特征。例如:當學生選擇檸檬作為主題時,教師可指導學生運用綠色顏料來描繪檸檬的葉子,應用黃綠色來強調果皮的質感,使用明亮的黃色來表達檸檬的清新。通過反復的練習,學生不僅能學會如何觀察和還原日常生活中的圖案,還能利用色彩表達檸檬的清新與活力。
或者,教師可讓學生以繪畫或拼貼的方式來表達對這個城市的情感。例如,可鼓勵學生使用灰色和銀色等冷色調來表現城市的冷峻和現代感,從而凸顯作品中的懷舊感,更讓學生能從中感知藝術的內涵和魅力,全面提升自身的美術技能和藝術素養(yǎng)[1]。
目前,在信息技術迅猛發(fā)展的背景下,在美術課堂應用多媒體教學顯得十分普遍。因此,教師應在課堂上借助可視化展示工具,開展色彩教學,向學生展示具有代表性的美術作品,使學生在鑒賞過程中,能形成深刻的感受力,感受作品中所傳遞出的色彩意蘊,最終形成審美意識。同時,聚焦信息化教學,其教學模式的應用,可進一步彰顯教學實效性。通過運用可視化的教學工具,使學生能感知到色彩的構建過程,對降低教學難度,強化教學重點起到了積極促進作用。
例如:以《藍白之美》一課為例。在導入新知前,教師可借助多媒體投影儀,展示著名藝術家的藍白色調作品,如:莫奈的《睡蓮》(圖1)或康斯特布爾的《藍月亮》,并放大或縮小圖像,使學生能仔細地觀察畫布上的每一個細節(jié),深入理解課程內容,加深對色彩的理解。接下來,為了使學生能更為深入地掌握色彩運用原理,教師可使用計算機軟件或多媒體工具來展示不同色彩的比例范圍,使學生能學到如何調整藍色和白色的比例,以達到特定的藝術效果[2]。由此可見,在多媒體教學的輔助下,學生不僅能欣賞到別具一格的藝術作品,還能從中汲取靈感,并將其感悟及觀察所得應用到自己的創(chuàng)作思路中。
圖1 莫奈的睡蓮
色彩教學的開展有助于發(fā)展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及創(chuàng)造力。借此,在實踐中教師應全面開發(fā)色彩課程,優(yōu)化教學結構,創(chuàng)新課程設計手段,將色彩教學內容貫穿到每一教學環(huán)節(jié),促使學生能立足文本,感知色彩的藝術美。同時,教師還應致力于倡導頂層設計理念,全面開展實踐教學,引導學生將學習所得應用在實踐中,以豐富學生的實踐技能及美術能力。例如:在學習《多變的色彩》知識時,教師可鼓勵學生在自然界中觀察色彩,帶領學生前往公園、森林等自然區(qū)域,讓學生采集色彩樣本,采摘鮮花,收集葉子,觀察不同植物的葉子、花朵和果實,并用色彩卡記錄觀察到的顏色。通過親身觀察,學生能在自然環(huán)境中捕捉到更多的色彩細節(jié),從中獲得豐厚的色彩靈感,從而使自身的藝術作品更具生動性和真實感。然后,在實踐活動結束后,教師可布置學習任務,要求學生創(chuàng)建一幅表現季節(jié)變化的畫作,讓學生運用適當的色彩元素來傳達季節(jié)的氛圍和情感,以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提升其創(chuàng)作技能[3]。例如:以春季為主題,通常情況下,春季的色彩以明亮、柔和與多彩為主。教師可引導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展開創(chuàng)作,如:有的小組奇思妙想,選擇明亮的綠色來表現新葉的嫩綠,粉紅色或黃色來表現花朵的艷麗,使其能夠傳達春季溫暖、活力和生機的情感。通過落實實踐任務,學生將獲得更多展示自身潛能的機會,并在學習過程中取得更大的進步,獲得豐厚的創(chuàng)作經驗。
初中美術教育的實施目標不僅是技術的傳授,更是審美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對色彩的敏感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使其能夠用色彩表達自己的觀點和情感。因此,在進行教學實踐時,教師應引導學生學會抓住色彩的核心關系,讓學生能夠明確色彩與情感、主題之間的關系,對豐富學生的情感,增強學生的色彩感知力提供了支撐點。例如:在學習《自然意趣—中國山水畫》相關知識時,教師可在文本或其他藝術資源中選擇一些不同風格和主題的山水畫作品(圖2),引導學生觀察作品中每種顏色的種類、明暗度、飽和度以及在畫作中的位置,然后教師可帶領學生分析不同山水畫作中的色彩運用方式,以及這些色彩如何與主題相呼應。例如,如果主題是“山水”,則畫家會選擇大量的藍色和綠色來表現自然中的山脈和水流。通過分析,學生將學會如何選擇適當的色彩來表達特定主題[4]。另一方面,色彩也可用來創(chuàng)造特定的意境或氛圍。在山水畫中,畫家通常會借助色彩的選擇和運用方式,傳達出特定的情感或氛圍。因此,教師可要求學生思考畫作中的色彩如何影響人們對畫面的感知和情感反應。屆時,在探究環(huán)節(jié),學生經過深入思考,可使用冷色調(藍色、紫色)營造出寧靜的山谷感覺,而使用溫暖的橙色和紅色傳達溫馨和活力之感。通過思考意境與色彩的關系,學生能更好地理解如何運用色彩來創(chuàng)造獨特的藝術體驗。
圖2 中國山水畫
色彩教學的開展不僅應立足于課堂教學,還應伴隨美術教學的全過程。而且,美術教學不同于其它學科的教學模式,常常受制于教學時間及空間的限制。為了使美術教學目標能夠深入落實,教師應優(yōu)化教學設計環(huán)節(jié),應用有效的作業(yè)布置手段,促使學生能對色彩產生感知力,并從色彩中解讀出背后的情感要素,對發(fā)展學生的美術素養(yǎng)提供了有力保障。例如:在設計作業(yè)內容時,教師可要求學生選擇一個喜歡或夢想中的城市作為自己的藝術創(chuàng)作主題。然后,可鼓勵學生以合作學習的形式,搜集城市的照片、建筑、街道景觀,應用不同的藝術媒材,如:水彩、油畫、彩鉛等,來創(chuàng)作一幅城市畫作。在學生創(chuàng)作過程中,教師可指導學生注重色彩的運用,思考城市的氣氛、季節(jié)、文化特色等因素,以呈現出城市的特色和情感。例如:有的小組選擇了以巴黎作為城市主題。在研究中學生發(fā)現巴黎以浪漫而聞名,決定使用浪漫的粉紅色來展示這一特點。在學生的作品中,巴黎的埃菲爾鐵塔被用粉紅色勾勒出來,而塞納河則流淌著藍色。這樣的色彩搭配方式能進一步傳達學生對巴黎浪漫和藝術氛圍的理解[5]。
總而言之,在初中美術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的色彩感知力,可幫助學生在美術領域取得良好的成績,使其能更積極地參與美術學習過程。因此,教師應具備豐富的藝術知識和教育經驗,能夠引導學生探索不同的色彩組合技巧。同時,教師還應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使學生不僅能夠分辨出不同的色彩,還能夠掌握作品中的色彩搭配技能,有助于學生能更好地欣賞和理解藝術作品,從而提高美術作品的質量和表現力,對點亮高效的美術課堂、提升美術教學質量提供了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