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文學作為中國古代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學體系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深入研究和了解中國古代文學,會發(fā)現很多古代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對語言意境的營造有著極致的追求,特別是在一些抒情類詩詞歌賦當中,創(chuàng)作者更愿意將情懷蘊含于語言文字當中,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賦予語言文字極具感染力的意境和韻味,讓讀者在品味文字的過程中感受到古代文學的獨特魅力,同時獲得愉悅的審美體驗。
一、中國古代文學內涵及特征概述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形式多元,大眾所熟悉的小說、散文、詩歌等都屬于中國古代文學形式范疇。此外,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內容亦十分豐富,幾乎涵蓋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作為中國歷史文化中的寶貴財富,其在不同發(fā)展階段均展現出當時社會所獨有的文學風格和特色,它記錄著中國歷史、傳承著中國文化?,F代社會中,中國古代文學依然是一張至關重要的文化名片,在傳承中華民族文化基因的同時為后人持續(xù)提供著深刻的思想啟示與精神滋養(yǎng)。
關于中國古代文學的特征,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其一,中國古代文學言辭精細,注重用詞的精準度,句式豐富多變,善于使用各種修辭技巧,展現出很強的文字表現力與感染力。其二,中國古代文學思想內涵深刻,大部分古代文學作品均與創(chuàng)作者對人性、社會等問題的思考與理解有關,意蘊深厚,耐人尋味。其三,中國古代文學高度重視節(jié)奏和韻律,尤其是在詩歌作品當中,更加注重韻律,追求語調的優(yōu)美性與音樂性。其四,中國古代文學崇尚中庸、典雅之道,不追求華麗修飾,更顯樸素、典雅氣質。其五,中國古代文學以歷史人物和事件為主要素材,充分反映了當時社會環(huán)境中人們的思想觀念與人生追求。
二、中國古代文學中語言意境的形成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語言意境多來源于生活,真實的生活看似簡單、重復、直接,但蘊含于生活中的文化卻著實耐人尋味。真正喜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人,會更加沉浸于對作品語言意境的研究,有時由語言所烘托出的意境要遠比語言本身更具吸引力。
以中國古代文學的代表類型——詩歌為例:詩歌是中國古代文學中最早成形的體材之一,發(fā)展也最為充分,而且古代詩歌作為經典文學品類,一直以來都深受全世界文學愛好者的高度關注。古代詩歌之所以廣為流傳,究其根源,并不是因為它朗朗上口的韻律節(jié)奏,而是在于它千變萬化的寫作手法。簡單的幾句詩詞卻可以帶給人無限的聯想和想象,閱讀古詩詞的同時腦海中總會隨之呈現出清晰、真實、有感染力的意境,令讀者仿佛身臨其境,與詩人處在同一時空,看到詩人所見的情景,傾聽到詩人內心的聲音。在分析和研究的過程中可以發(fā)現,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中詩人為了使得整首詩歌語言意境更具吸引力,通常會融合描繪多種景物以營造出所需要的氛圍,而且詩人在詩歌當中所營造出來的意境大多與現實生活有著緊密的關聯性,他們善于將自己在生活中觀察和發(fā)現的內容融入詩歌創(chuàng)作當中,也懂得如何用語言文字去直接或間接表達自己的想法和感受,所以營造出的語言意境也會更添幾分真實的生活色彩,與讀者的距離自然也會更進一步,更容易引起情感上的共鳴。
三、中國古代文學中語言意境的呈現形式
(一)生活意境
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語言意境來源于生活卻又高于生活。創(chuàng)作者往往會對現實生活情境進行再次創(chuàng)作,使其在保留生活韻味的同時亦可引人遐思。但由于創(chuàng)作者的個體差異,最終呈現出來的語言意境便各具特色,各有千秋。一般情況下,中國古代文學作品里的生活意境會帶有更加濃厚的藝術特色,在描寫具體事物時用詞也會更為夸張或抽象,這樣的生活意境營造方式更能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讀者在生活意境當中也更容易透過文字去感悟作者的內心情感變化,進而產生情感共鳴。
(二)情感意境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所營造出的情感意境與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情感經歷有著緊密關聯性,通過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中常見的語言意境,可以發(fā)現或者窺視到作者的心路歷程與情感變化。通常讀者在閱讀一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時會對其中很多人物角色的定位與命運走向產生熟悉的感覺,這不僅僅是因為語言意境來源于生活,更是因為作者在創(chuàng)作過程中刻意地營造了情感意境,比如會在一些章節(jié)中進行巧妙設計,通過描述特定的景象或者事物來傳遞不同層次的思想情感,進而為后續(xù)情節(jié)開展做好鋪墊,使得文學作品中的故事內容更具有感染力。除此之外,作者內心情感的表達是一種相對側面或者相對隱性的語言意境呈現形式,但越是這種間接、隱性的意境呈現形式與表達越容易走進讀者的內心深處,讓讀者獲得更深刻的體會與感悟。
(三)審美意境
在很多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當中,作者在描寫相關景物或者特定場景時通常會在語言上下功夫,借助語言來呈現出重要的情境,盡可能提高語言表達的生動性與形象性,進而讓讀者在閱讀過程中感受到一種動態(tài)美感,收獲良好的審美體驗。恰到好處的語言詞匯與措辭組合的確可以讓其審美意境構建更具魅力,展現出更高的文學價值。
(四)文化意境
中國古代文學中,引經據典是一種慣用的表達方式,經典語句或案例的引入可以更有效地拓展作品的深度和廣度,也能夠更深層次地營造出作品意境,使得作品主題得到深化、拔高,作品的思想內涵也會更有韻味。在一些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關于描繪景物和事物的詞語很多都來自典故,通過引用典故,不僅可以進一步傳遞出作者的內心情緒與精神思想,也可以借此營造出更濃厚的文化意境,這種文化意境的影響力至關重要。
四、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語言意境營造的意義
(一)有助于提升文學素養(yǎng)
就中國古代文學而言,其中語言意境的營造效果不容小覷。正是有語言意境的存在,中國古代文學才展現出了如此強大的生命力,才能夠在文學歷史長河中恒久流傳。通過分析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語言意境,加深對語言意境的理解程度,有助于文學素養(yǎng)的提升。比如,《古文觀止》這一經典文學讀物,它匯集了我國古代文學中的精華內容,收錄了超兩百篇自先秦到明代的散文名篇,以供讀者學習、欣賞、了解和研究古代文學中的散文藝術。通過閱讀,不僅可以見識到古代文學的發(fā)展歷程,而且可以從很多經典語句中感受語言意境的魅力,這對于讀者自身的文學素養(yǎng)能起到很好的打磨與培養(yǎng)作用。
(二)有助于提高文學鑒賞能力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意境可意會不可言傳。由詞入境,由淺入深。持續(xù)提升對語言意境的研究力度,文學鑒賞能力自然也可以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升。如閱讀陶淵明的《桃花源記》時,如果讀者只是單純停留在閱讀作品本身這一層面,便無法真正理解到這篇散文的內涵,更無法發(fā)現散文中所蘊含意境的美妙。但如果能夠透過語言去聯想和想象,在腦海中浮現出散文所描繪的意境和畫面,那么對整篇散文的理解便會截然不同。
(三)有助于培養(yǎng)寫作能力
閱讀的魅力就在于其能夠用語言文字于無聲處去感染、影響更多的人,這是一種無聲且無形的力量,但正是這種力量卻足以影響讀者的思緒,引導讀者進入到文學的世界。通過分析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意境,透過語言文字去感受寫作的魅力,不僅可以激發(fā)起人們的寫作欲望,而且也可以幫助人們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以及錘煉寫作技巧,進而實現文筆水平的提升。
五、中國古代文學語言意境營造對文學創(chuàng)作的啟示
語言意境在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語言意境的營造絕非易事。通過分析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作品語言意境營造的相關內容,可將語言意境營造中存在的問題劃分為兩種類型:其一,有境無意,其二,有意無境。首先,有境無意,顧名思義,指的是文學作品中雖然營造出了意境,但這種意境卻沒有情感的加持,并沒有表露出真實情感,空有美感,華而不實,即大眾所理解的“空洞”。有意無境,指的是作者太過于注重表達自己個人的思想情感,一味利用語言文字去描繪其所要表達的內心世界,而忽略了情境的設置,因主觀性過強而影響到作品的整體品質。從閱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以及研究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意境營造,可獲得諸多文學創(chuàng)作方面的啟示。
(一)善于歸納總結和利用語言規(guī)律
中國古代文學博大精深,歷史悠久,風格多元,集眾家之長。豐富的文學語言成就了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百花齊放的繁盛景象,但從另一角度來思考和研究,中國古代文學豐富性的另一面則對應的是差異化,即創(chuàng)作者本身對語言規(guī)律的掌握和利用能力不盡相同。通過對比分析,不難發(fā)現優(yōu)秀的古代文學作品的創(chuàng)作者要更善于歸納總結和利用語言規(guī)律,更了解不同形式下的語言表達方式以及技巧,并在此基礎之上進行語言意境的構思和營造,同時適時適當搭配以不同的寫作手法與技巧,通過合理組織語言來提升作品整體質量。因此,在文學閱讀以及創(chuàng)作過程中,要下意識多去關注語言文字背后的內容,要善于發(fā)現和總結語言規(guī)律,并應用語言規(guī)律去營造各種意境,有共性規(guī)律作為支撐,自然能夠呈現出更加濃厚的語言意境以及氛圍。
(二)精準把控文學作品的情感與內涵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語言意境的營造,靠的不是各種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隱藏在語言背后的思想情感,即利用情感的力量來引導讀者通過閱讀作品中的文字來尋求精神、情感以及內心世界的共鳴,找到與作者的契合點,如此一來,讀者才會真正意義上對文學作品本身產生興趣,也才能夠更深刻地感知和體驗文學作品中的情感。所以,在營造語言意境時要充分調動起情感的力量,要將情感融入具體的語言文字當中,充滿情感的語言意境要更具吸引力。
(三)積累生活經驗、豐富人生閱歷
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語言意境的營造,精當的語言描繪能力是基礎,豐富的生活經驗和人生閱歷則是不可或缺的輔助要素。在研究過程中我們可以發(fā)現大多數經典古代文學作品的作者,他們的人生都曾歷經多般波折,或大起大落,或遭受逆境,或苦難清貧,而正是如此豐富的人生經歷讓他們的精神世界變得充實且富足,這也成為激發(fā)他們寫作和表達的原動力,這些創(chuàng)作者用語言所描繪出的意境會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作品的情感號召力也更加強大?;貧w到現實層面,如果想要進一步提升自身的語言意境創(chuàng)作能力,就必須要認真投入到真實的生活當中,多觀察、多思考、多研究、多反思,持續(xù)豐富自己的生活內容,勇敢嘗試和接觸生活中的新鮮事物,全方位了解生活的每一面,并且保持清醒理智的生活態(tài)度,逐步積累,大膽實踐,想要讓自己所創(chuàng)作的作品內容足夠飽滿豐富,就要融入更多的情感,借助情感的力量來進一步豐富語言意境,感染更多的讀者。
(四)提升對語言意境的感知力
對意境的感知力是營造文學作品語言意境的關鍵影響因素之一,創(chuàng)作者的感知力不同,創(chuàng)作出來的語言意境便不同,讀者的感知力不同,對同一語言意境的理解也會有所區(qū)別。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的語言意境均有其存在價值,而讀者是否能夠真正感知和理解到這種價值則與讀者自身的審美能力與感知能力有著非常緊密的關聯性,讀者站在什么樣的角度去揣摩,產生了什么樣的聯想和想象也會影響到語言意境的營造效果。因此,讀者要想更好地提升自己對文學作品的欣賞水平,也需要針對性去提升自身對語言意境的感知能力。
六、結語
綜上所述,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時代的發(fā)展與進步賦予了中國古代文學豐富的人文氣息與巨大的影響力。中國古代文學中的語言意境多源于真實的生活文化,其是作者細致觀察和用心感受現實生活所形成的文學化的表達形式,中國古代文學作品中,詞匯連接成句子,再由句子來承接情感,從文字本身升華為情感傳遞,作品中的表達都待由讀者慢慢揣摩、聯想其中意境,這種由淺入深、輕松自在的閱讀過程能夠引導讀者進入到美妙的文學世界,汲取文學養(yǎng)分,盡情去感受和體會中國古代文學中語言意境的博大精深。
參考文獻:
[1]伍清玲.中國古代文學傳承與當代價值研究[J].文化學刊,2023(09):177-180.
[2]王鵬飛.此中有真意,何以言忘之——試論中國古代文學的真理性弱化問題[J].青年文學家,2023(26):114-116.
[3]邱小霞.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文化擔當[J].作家天地,2023(20):31-33.
[4]凌云志.古代文學視角下的鄉(xiāng)村田園聲景意境——評《中國古代文學名篇鑒賞辭典》[J].熱帶作物學報, 2021,42(04):1269.
[5]戎冰.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意境特征分析[J].青年文學家, 2020(35):79-80.
[6]張旭.中國古代文學作品的文化價值試解讀[J].文教資料,2020(31):22-23.
(作者簡介:盧玲玲,女,本科,吉林藝術學院附中基礎部,副教授,研究方向:古詩文鑒賞)
(責任編輯 劉月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