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文輝 袁世旭
?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基于辭書信息數據庫的中國漢語辭書理論史研究”(項目編號18ZDA302),“中西交流背景下漢語詞匯學的構建與理論創(chuàng)新研究”(項目編號21&ZD310)?!掇o書研究》匿名審稿專家與編輯部給本文提出了寶貴的修改意見,謹致謝忱。
摘 要 物性結構理論為詞匯表征提供了基本范式,同時為名物詞所用定義式釋義方式“種差”的選用與配列提供了研究手段。文章對《當代漢語學習詞典》定義式釋義進行研究,以含材料因子的定義式釋義為研究對象,發(fā)現在材料因子的表述模式上,《當代漢語學習詞典》存在著多樣化的特點;在材料因子與其他釋義因子組合的配列框架上,《當代漢語學習詞典》雖選用多種配列框架,但內部存在著較強的規(guī)
律性。
關鍵詞 《當代漢語學習詞典》 定義式釋義 釋義因子 材料因子 表述與配列
“辭書編纂和辭書理論研究中最重要的是釋義問題,中外辭書編纂家和辭書學者最關心的也是辭書釋義問題?!保ㄔ佬?,鄭振峰,蘇寶榮 2021)張志毅(1999)提出同場同模式的釋義原則,“只有掌握底層義場,才能從整體觀統(tǒng)一場內各義位的釋語模式”。
張志毅、馮海霞(2006),李智初(2007)對同場同模式、同類同模式的釋義原則進一步討論,齊紅飛、王東海(2022)提出同功能同模式的釋義原則,共同推動辭書釋義在模式上趨向于系統(tǒng)化、模塊化。我們對由張志毅先生主編,商務印書館出版的《當代漢語學習詞典》(以下簡稱《當代》)中定義式釋義的實際應用情況進行了統(tǒng)計,發(fā)現在釋義模式上,《當代》各詞條存在差異。如:
餅 ①一種用面粉為主要原料做成的食品,多扁而圓,可以烤熟、蒸熟或煎熟吃。
醬 ②把魚、肉、蔬菜、水果等搗爛制成的像醬的糊狀食品。
飯 ①做熟的谷類食品。
“餅”“醬”“飯”同屬于“食品”語義場,但在釋義模式上并不一致。三者的差異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同樣含有制作詞目所指所用的“材料”,但其表述模式并不相同,“餅”條以“用”字為標記,“醬”條以“把”字為標記,“飯”條則為“材料+屬詞”的詞組;其二,同樣使用定義式釋義方式,“餅”條屬詞居中,“醬”條與“飯”條屬詞居后,內部的種差排列順序也存在不同。
基于此種現象,我們采用釋義因子相關理論,以《當代》含材料因子的定義式釋義為研究對象,參考《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以下簡稱《現漢》)、《現代漢語學習詞典》(以下簡稱《現學》)、《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3版(以下簡稱《現規(guī)》)相關詞條,[1]借助物性結構與認知語言學相關理論,從材料因子的表述模式及其在釋義中與其他釋義因子組合的配列框架對釋義模式展開討論。
一、 物性結構理論的應用
(一) 物性結構理論應用的可行性
普斯特若夫斯基(Pustejovsky)于20世紀90年代創(chuàng)立生成詞庫理論(Generative Lexicon Theory),“首次把廣義的生成方法從語法擴展到詞庫” (宋作艷 2017),為詞項設計了論元結構(argument structure)、事件結構(event structure)、物性結構(qualia structure)、詞匯繼承結構(lexical typing structure)四項表達平面。物性結構這一概念來源于亞里士多德的四因說(質料因、形式因、動力因、目的因),包括形式角色(formal role)、構成角色(constitutive role)、功用角色(telic role)、施成角色(agentive role)四個層面,分別討論名物詞所指的范疇、構成、作用、來源四個方面的內容。
狹義的定義式釋義[2]采用的是類似于邏輯定義的方式,釋義的過程是在屬詞所指范圍下通過種差對詞目的詞義特征進行選擇性凸顯與合理化表述的過程。物性結構理論構建了名物詞基本的認知與表征系統(tǒng),它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為名物詞釋義可視化提供了可能。詞義與定義式釋義的關系及物性結構理論的應用可以參考圖1:
(二) 物性結構理論應用的實際操作
1. 材料因子的概念與特征及其他釋義因子的界定
袁毓林(2014)將物性角色擴展到十種,分別為:形式角色、構成角色、單位角色、評價角色、施成角色、材料角色、功用角色、行為角色、處置角色、定位角色。
參考袁毓林的十種分類,結合文章研究需要,我們首先將材料因子界定為“釋文中與詞目所指產生所必需與耗費的材料相關的釋義因子”。材料因子與客觀世界中的材料存在根本性的不同,它在釋義中充當特定的角色。參考陳昌來(2003)對語義結構中材料成分歸納出的五項語義特征,我們將材料因子的特點歸納為以下五點,借以同其他釋義因子進行區(qū)分。
Ⅰ. 原初性:是詞目所指的最初、最本源的狀態(tài)。
Ⅱ. 被用性:是詞目所指產生所處置、耗費的內容。
Ⅲ. 有變性:是詞目所指產生過程中外在形式或內在性質發(fā)生變化的內容。這是材料因子與構成因子相區(qū)別的核心特征。
Ⅳ. 參與性:是人造類詞目所指產生所必不可少的內容,但釋義時可以不出現。
Ⅴ. 與施成因子同現:材料因子轉化為詞目所指必然需要一定的條件,這些條件就是詞目所指產生的施成條件,包括自然和人為兩類。
其他釋義因子界定如下:[3]
形式因子:與詞目所指外部表現形式相關的釋義因子,包括顏色、形狀等。
施成因子:與詞目所指的來源相關的釋義因子,既包括詞目所指產生的方式,也包括詞目所指產生的原因、目的等。
構成因子:詞目所指的組成成分,或構成的其他物質、與其他物質之間的關系;包括詞目所指的質地、質量、重量等信息。
功用因子:詞目所指對外部其他人或物施加的影響,包括正向和負向兩方面。
處置因子:指外部人或物對詞目所指施加的行為。
行為因子:與詞目所指自身的行為動作相關的釋義因子。
評價因子:指人對詞目所指的評價,一般帶有主觀色彩。
定位因子:詞目所指所處的空間、時間、次序等級、范疇等具體或抽象的位置信息。
此外,基于《當代》的定義式釋義情況,我們另提出其他三類釋義因子方便討論。
比照項因子:釋文中出現的和詞目所指進行對比以輔助釋義的具體物。
象似物因子:釋文中出現和詞目所指象似以輔助釋義的具體物。
補充因子:對以上釋義因子進行補充說明的釋義因子。
2. 基于物性結構理論的釋義因子類別
(1) 核心釋義因子與一般釋義因子
李顯赫(2021)根據各物性角色與名物詞之間的關系,劃分核心物性角色、一般物性角色、邊緣物性角色三類物性角色。本文對釋義進行討論,認為釋義是對詞義非臨時性的內容進行編碼的結果,僅與核心物性角色與一般物性角色相關。參考李顯赫的分類,我們將釋義因子區(qū)分為核心釋義因子與一般釋義因子,二者界定如下:
核心釋義因子指詞目在其所屬語義場下與其他詞目形成區(qū)別的釋義因子,具有區(qū)別性,在釋義中的作用在于將不同詞目進行區(qū)分。
一般釋義因子指核心釋義因子之外的其他釋義因子,在釋義中只起到補充說明的作用。
以“椅子”條為例,椅子的作用在于“倚靠”,它的形狀是“有靠背”,它的功用是“供人坐”,材料、顏色或是其他方面的內容并不影響我們對椅子的認知與理解。如果要對“椅子”進行釋義,那它的功用因子與形式因子(描述形狀的形式因子)則成為核心釋義因子,材料因子、形式因子(除描述形狀外的其他形式因子,如顏色)則屬于一般釋義因子。再以《現漢》中“斗”和“升”為例。
斗 ②量糧食的功用因子器具,容量是一斗形式因子1,方形,也有鼓形的形式因子2,多用木頭或竹子材料因子制成施成因子。(《現漢》)
升2 ③量糧食的功用因子器具,容量為斗比照項因子的十分之一形式因子。(《現漢》)
器具 用具;工具。(《現漢》)
用具 日常生活、生產等所使用的器具。(《現漢》)
工具 ①進行生產勞動時所使用的器具,如鋸、刨、犁、鋤。②比喻用以達到目的的事物。(《現漢》)
“斗”是器具,它的功用是用來“量糧食”,功用因子使其在“器具”語義場內與其他詞目如“鋸、刨、犁、鋤”等形成區(qū)別;在“量糧食的器具”的語義場下,“斗”和“升”之間的區(qū)別在“容量”,也就是釋文中“斗”的形式因子1與“升”的形式因子。[4]因此,在“器具”語義場下,功用因子與形式因子(“斗”中指形式因子1)是“斗”和“升”的核心釋義因子;施成因子、材料因子、形式因子(指“斗”中的形式因子2)則為一般釋義
因子。
一般情況下,核心釋義因子必須出現在釋文中,一般釋義因子的出現是可選擇的,再以“斗”為例。
斗 ①舊時定位因子量糧食的功用因子器具,一般用木頭或竹子材料因子制成施成因子,多為方形形式因子1,
口大底小形式因子2,容量是1斗形式因子3。(《當代》)
斗 ②量糧食的功用因子器具,容量是一斗形式因子1,多為方形形式因子2木材料因子制施成因子。(《現學》)
斗 ③舊時定位因子量糧食的功用因子器具,多為方形,也有鼓形的形式因子。(《現規(guī)》)
“斗”的核心釋義因子中,功用因子被《當代》《現漢》《現學》《現規(guī)》同時選用,形式因子“容量”被《當代》《現漢》《現學》使用而《現規(guī)》未用;[5]一般釋義因子中,定位因子僅被《當代》《現規(guī)》使用,材料因子被《當代》《現漢》《現學》使用但內容與表述不同。
需要說明的是,詞義與釋義之間并不等值,核心物性角色雖然在詞義中固定,但在詞典釋義過程中可以不出現,或者出現卻只起到補充作用,即核心物性角色不一定充當核心釋義因子;核心釋義因子是各詞目在所屬語義場內通過比較得到的,一定由核心物性角色充當。一般物性角色在詞義中未能固化,在釋義中只能充當一般釋義因子;一般釋義因子不一定由一般物性角色充當,還可能由核心物性角色充當。
以“面食”及其上位義場“食品”與下位義場“餅”“饅頭”為例。
食品 用于出售的功用因子經過加工制作的施成因子食物。(《現漢》)
面食 用面粉材料因子做的施成因子食品的統(tǒng)稱。(《現漢》)
餅 ①烙熟、烤熟或蒸熟的施成因子面食,形狀大多扁而圓形式因子。(《現漢》)
饅頭 ①面粉發(fā)酵后材料因子蒸成的施成因子食品,一般上圓而下平形式因子,沒有餡兒構成因子。(《現漢》)
材料角色“面粉”是“面食”的核心物性角色,但是在“面食”語義場下,“餅”“饅頭”都是面食,釋義中,材料因子“面粉”便不具有區(qū)別作用,屬于一般釋義因子。對同處于“面食”語義場的“餅”和“饅頭”而言,二者的區(qū)別在于施成與形式上,“饅頭”是“蒸成”的,“餅”是“烙熟、烤熟或蒸熟”的,“饅頭”是“上圓而下平”的,“餅”是“扁而圓”的,釋義中施成因子與形式因子則為“餅”和“饅頭”的核心釋義因子。而食品語義場下的各詞條中,“面食”和其他食品詞條相比,材料因子“面粉”具有區(qū)別性作用,為核心釋義
因子。
(2) 中心釋義因子、外圍釋義因子與次中心釋義因子
根據與詞義的親疏關系,即各項物性角色是否有外部其他人或物的參與及參與程度,可以將各類物性角色區(qū)分為中心物性角色、外圍物性角色與次中心物性角色,三者界定如下:
中心物性角色是圍繞名物詞所指本身,不以名物詞所指之外的人或物為轉移的物性角色,包括形式角色、構成角色、行為角色。三者與名物詞所指外部人或物無關,但人可以通過觀察得到。
外圍物性角色與中心物性角色相反,指與名物詞所指外部人或物相關的不以名物詞所指本身為轉移的物性角色,包括處置角色、評價角色、定位角色。處置角色與名物詞所指外部的人或物施加的行為相關,評價角色是以人為中心提出的,定位角色指與名物詞相關的外部位置信息,三者聚焦點均在名物詞所指外部。
次中心物性角色是與名物詞所指相關的同時又包含了外部人或物參與的物性角色,包括材料角色、功用角色和施成角色。功用角色從名物詞所指自身出發(fā),其最終的作用目標是名物詞所指外部的人或物;材料角色轉化成名物詞所指需要一定的外力參與,它與施成角色組合表示事物的來源,其中也包含了一定的外部行為或目的。
從中心到外圍,名物詞所指外部其他人或物的參與程度逐漸增加,物性角色與名物詞所指的親疏程度逐漸降低。各物性角色與名物詞所指的親疏程度可大體概括為:構成角色>形式角色>行為角色>材料角色>功用角色>施成角色>處置角色>評價角
色>定位角色。
中心釋義因子、外圍釋義因子和次中心釋義因子與中心物性角色、外圍物性角色和次中心物性角色相對應。中心釋義因子表示與詞目所指密切相關的釋義因子,包括構成因子、形式因子、行為因子;外圍釋義因子是從個人出發(fā)給出的距離詞目所指相對較遠的釋義因子,包括處置因子、評價因子、定位因子;次中心釋義因子指處在中心釋義因子與外圍釋義因子中間地帶的釋義因子,包括材料因子、功用因子、施成因子。
二、 材料因子表述模式及分析[6]
(一) 材料因子的各類表述模式
《當代》定義式釋義材料因子表述模式可以歸納為以下7類,其中,“X”表示材料因子,括號中的數字表示語料數量。
1. 用+X[+處置]+施成因子+的+屬詞(99)
該模式為材料因子的基本表述模式,以“用”字為標記介引材料因子,有時包含對材料的處置。
該處的“處置”與處置因子不同,處置因子表示人或物對詞目所指的處置,該處的“處置”表示對材料施加的處置,屬于補充因子的一種。
包含處置的如:
酒 用糧食、水果等經發(fā)酵制成的飲料。一般分白酒、黃酒、紅酒、啤酒等幾種類型。
“糧食、水果等”是釀造“酒”的材料,“發(fā)酵”是對材料“糧食、水果等”的處置。
不包含處置的如:
鈔票 ①用紙印制的貨幣;紙幣。
版 ①上面有文字或圖形的供印刷用的底子,以前用木板,后多用金屬板、膠片,現在可以不用制版直接印刷。
“鈔票”條,“紙”是“鈔票”的材料因子;“版”條,“木板”“金屬板”“膠片”是“版”的材料因子。
2. 把+X+處置+施成因子+的+屬詞(7)
這一類釋義模式是用介詞“把”介引材料因子,釋義中有對材料處置的內容,如:
炭 ①把木材跟空氣隔絕,加高熱得到的黑色固體燃料。
面包 ①一種松軟的食品,把面粉加水等揉好,發(fā)酵后烤成。
“炭”條的材料因子是“木材”,“跟空氣隔絕”表示對材料因子的處置;“面包”條,“面粉”“水”是材料因子,“揉”“發(fā)酵”都是對材料的處置。
3. 以/用+X+為(主要)原料[+處置]+屬詞(4)
“以”字做介詞可以起到介引工具或材料的作用,在釋義中,可以做材料因子的形式標記。如:
化肥 以空氣、水、礦物等為原料,用化學或物理方法制成的肥料,含有一種或幾種農作物發(fā)育生長需要的營養(yǎng)元素。
“以”后面也可以加對材料進行處置的內容,如:
巧克力 一種食品,以可可粉為主要原料,加糖、牛奶、香料等制成,可加工成各種形狀,也可作為制作蛋糕、冰激凌、糖果等的原料。
“可可粉”是制作“巧克力”的主要原料,“加糖、牛奶、香料”是對材料“可可粉”的
處置。
“以”也可以替換為“用”,《當代》中僅1例:
餅 ①一種用面粉為主要原料做成的食品,多扁而圓,可以烤熟、蒸熟或煎熟吃。
4. X[+處置]+施成因子+的+屬詞(18)
從形式上看,該模式省略了標記詞“用”“把”“以”。根據材料因子和施成因子的關系可以分為兩類。
施成因子與材料因子無動賓關系,如:
卡 ①紙、塑料、磁性材料制作的硬質片狀物,可以記錄資料、存儲信息,用作出入、交通、交易等的憑證。
施成因子與材料因子存在動賓關系,材料因子是施成因子的受事,如:
丁2 肉類、蔬菜等切成的小方塊兒。
陶瓷 ①黏土等經高溫燒制而成的物品。
“丁2”條,材料因子“肉類、蔬菜等”是施成因子“切”的受事,屬詞“小方塊兒”[7]是成事;“陶瓷”條,材料因子“黏土等”是施成因子“高溫燒”的受事,屬詞“物品”是施成因子的成事。
材料因子和施成因子無動賓關系時,該模式可以簡化,表示詞目的屬性,《當代》有2例,如:
拐棍 走路時輔助用力的工具,多為木制。手拿的一頭多是彎曲的。
5. 由[+修飾語]+X+施成因子+的+屬詞(7)
該模式以“由”字為標記介引材料因子,材料因子前可以出現修飾語對材料因子進行修飾。如:
咖啡 ①一種深棕色的飲料,味道微苦,由一種植物的種子炒熟后磨成的粉末制成,有提神作用,也可以作為制作食物的原料。
咖啡 ②由炒熟的咖啡種子制成的粉末。
“咖啡”義項①,“粉末”作為材料因子,“一種植物的種子炒熟后磨成”作為修飾語,描述材料因子的來源,“咖啡”義項②,“咖啡種子”作為材料因子,“炒熟”作為修飾語描寫材料因子的狀態(tài)。
6. X+屬詞(10)
該模式實際是通過“材料因子+屬詞”形成詞組,重新劃定屬詞所指范圍,如:
磁帶 涂有磁性物質的塑料帶子,用來記錄聲音、影像等。
釘 用來固定、連接物體或懸掛物體的細金屬棍兒,一頭扁平,另一頭尖銳。
7. 其他釋義因子+X(3)
該模式是由材料因子代替屬詞進行釋義,表示“由‘X’制作的東西”。如:
瓜子 經過烘、炒加工,作為零食的西瓜、南瓜的種子。
鉆 ②經過加工的金剛石或寶石,可用來做首飾等。
餡 面食、點心里面包的糖、豆沙或細碎的肉、菜等。
“西瓜、南瓜的種子”是制作“瓜子”的材料,“金剛石或寶石”是制作“鉆”的材料,“糖、豆沙或細碎的肉、菜等”是制作“餡”的材料,在釋文中都居于屬詞的位置代替屬詞進行釋義。
(二) 材料因子的表述模式分析
以《當代》材料因子的整體情況來看,材料因子在表述模式上存在差異。以食品(食物)語義場為例,各詞目釋義如表1所示:[8]
從數量最多的“用”來看,“用”是典型的介引材料成分的標記詞?!啊谩橐齽幼餍袨榘l(fā)生所耗費的材料的用法,上古已出現”,“在明清時期得到廣泛使用”。(鐘芳劍 2020)“用”介引材料成分一般作為狀語出現在動詞前,材料之后可以接表示對材料進行處置的成分,形成類似于“把字句”的處置式結構。
“‘把’的動詞義‘握、持’在先秦時期已經出現,此項動詞義,后演變?yōu)樘幹媒樵~?!保ㄧ姺紕?2020)王力(1944)首先提出“處置式”的說法,認為“‘把’字所介紹者乃是一種做的行為,是一種施行,是一種處置?!幹谩碛锌刂屏Φ氖挛飳δ硞€對象做出處理、施加作用”。
“‘以’作為工具格介詞,上古時期從伴隨格擴展成為工具格介詞,主要具有介引動作行為進行的工具、方式、依據、憑借等?!保ㄧ姺紕?2020)“以”可以介引材料因子,也可以在材料因子后增加對材料因子處置的成分,表示處置義。
朱德熙(1982)認為處置式與受事主語句存在著相互轉化的可能。“把”字式與一部分“用”字式和“以”字式表述模式包含對材料因子的處置,當“把”字、“用”字或“以”字省略時,材料因子的表述模式轉化為“X[+處置]+施成因子”的新模式,成為一個受事主語句,在語義上由處置式變?yōu)閷κ苁碌臓顟B(tài)描寫,這就為“由”字式材料因子前加修飾語的使用提供了可能。
呂叔湘(1980)《現代漢語八百詞》概括出“由”的用法,其中之一為“表示方式、原因或來源”。胡曉(2015)對“由”的語義變化進行梳理,認為“由”由“經由”義引申出“起點”義。從深層語義上看,從材料到詞目所指是一個變化過程,材料是起點,是來源,詞目所指是終點,是結果?!坝伞弊直硎瞿J降氖褂么嬖谝欢ǖ目赡堋?/p>
“X+屬詞”的表述模式可以理解為定中結構的詞組“X+的+屬詞” 隱現“的”字的結果。“de的句法功能是區(qū)分了兩種語法成分——詞和詞組?!保憼q 2017)這一類情況表現出一種“單詞化”(朱德熙 1956)的傾向?!癤+屬詞”是通過取“X”與“屬詞”的交集,劃定了一個新的集合,重新劃分屬詞范疇。
“材料因子”代替屬詞則是直接通過材料因子劃定屬詞范疇。
現將以上各類表述模式及側重點總結如圖2所示:
三、 材料因子組合的配列框架及理論分析[9]
材料因子組合的配列框架是指材料因子與其他釋義因子組合時的先后順序?!懂敶凡牧弦蜃釉卺屃x中的配列框架復雜多樣、并不一致,但內部存在較強的規(guī)律性。
(一) 材料因子組合的配列框架
1. 規(guī)律1:以屬詞為中心,構成因子與外圍釋義因子距離屬詞最遠
構成因子相比于其他釋義因子較難觀測,即便與詞目所指密切相關,但與屬詞的距離相較于其他中心釋義因子而言相對較遠,一般居于屬詞之后。如:
白酒 中國特有的一種飲料,用糧食或果品釀造,酒精含量較高,一般無色透明。
化肥 化學肥料的簡稱。以空氣、水、礦物等為原料,用化學或物理方法制成的肥料,含有一種或幾種農作物發(fā)育生長需要的營養(yǎng)元素。
外圍釋義因子包括處置因子、評價因子、定位因子。處置因子一般由動詞性短語充當,它的出現與其他釋義因子產生排斥,一般出現在屬詞之后。
槳 劃船用具,用木、竹等制成,上端為長的圓桿,下端為板狀,常裝置在船的兩旁。
帳 用布等做成的可以用來遮擋的用具,通常有頂,要張掛或支起來。
評價因子是人對詞目所指的評價,可以單獨和屬詞組合,帶有語文性特征,可以在釋文最前,也可以在釋文最后。如:
布 ①最常見的紡織品,多用棉、麻或人造纖維織成,可以做衣服或其他物品。
饅頭 一種食品,形狀上圓下平,用面粉發(fā)酵后蒸成,是中國北方人的主食之一。
定位因子指詞目所指的位置信息,是詞目所指外部的內容,距離屬詞較遠。如:
白酒 中國特有的一種飲料,用糧食或果品釀造,酒精含量較高,一般無色透明。
湯 ⑤中醫(yī)指藥物加水煮出的汁液。
2. 規(guī)律2:材料因子+施成因子+功用因子+形式因子+屬詞
這是材料因子的基礎配列框架,以屬詞為中心,施成因子、功用因子、形式因子與屬詞的親密度遞增,認知難度遞減。對于一個物來說,它最直觀的特點首先應該是外形,其次是它的作用,最后是它的來源。問題在材料因子的位置上。材料可以理解為抽象的起點,從起點出發(fā)符合一般人的認知理據,《當代》釋義時也使用“用”“把”“以”等作為標記詞將材料因子提前,最后形成物的產生(材料因子+施成因子)、物的功用(功用因子)、物的外形(形式因子)、物的范疇(屬詞),即來源、作用、形狀、所屬上位義場的釋義配列框架。如:
筷子 用竹、木、金屬等材料因子制的施成因子夾飯菜或其他東西的功用因子成對的形式因子1細長形式因子2
棍兒屬詞。
基礎模式也可以稍做變化,將材料因子置于形式因子后,作為定語直接和屬詞組合,省略“的”,表示一類物品,如:
釘 用來固定、連接物體或懸掛物體的細金屬棍兒,一頭扁平,另一頭尖銳。
3. 規(guī)律3:個別釋義因子從基礎框架中提出置于屬詞之后
該情況是受音節(jié)限制與釋義因子復雜程度的影響而形成的。被單獨提出的釋義因子并非由詞典編纂者主觀隨意決定,而是具有一定規(guī)律性。
(1) 核心釋義因子保留,一般釋義因子置后
釋義時,一般釋義因子可以不出現,當一般釋義因子出現會導致釋文過長時,一般釋義因子會被提出置于屬詞后。如表2所示:
“冰棍兒”的形式因子“多為長方體或圓柱體”為一般釋義因子,《當代》使用而《現漢》未使用?!懂敶肥褂?,但是受到音節(jié)的限制,將該釋義因子提出置后。
同樣,《當代》將“帶”的一般釋義因子功用因子提出置后;將“紐扣”條一般釋義因子材料因子提出置后。
(2) 簡單釋義因子保留,復雜釋義因子置后
《當代》會將簡單釋義因子保留,選擇性地將個別復雜釋義因子提出置于屬詞后。這里的復雜程度指釋義因子長度與釋義因子內部的語義關系。如表3所示:
表3 《當代》與《現學》部分詞條對比
詞目 釋義 復雜釋義因子 詞目來源
釘子 ①用金屬等制成的細棍形的東西,一端有扁平的頭,另一端尖銳,主要起固定或鏈接作用,也可用來懸掛物品等。 “一端有扁平的頭,另一端尖銳”
(形式因子) 《當代》
釘子 ①金屬或竹木等制成的一頭平一頭尖的細條形物件,主要用于固定、連接物體或懸掛物品等;一般指鐵釘。 “一頭平一頭尖”
(形式因子) 《現學》
梳 整理頭發(fā)、胡須的用具。下面有齒、上面有背,多用角骨、竹木、塑料等制成;梳子。 “下面有齒、上面有背”(形式因子) 《當代》
梳子 帶齒兒的、整理毛發(fā)的用具。 “帶齒兒的”
(形式因子) 《現學》
咖啡 ①一種深棕色的飲料,味道微苦,由一種植物的種子炒熟后磨成的粉末制成,有提神作用,也可以作為制作食物的原料。 “由一種植物的種子
炒熟后磨成的粉末”
(材料因子) 《當代》
咖啡 ③用咖啡粉末或塊狀物制成的飲料。 “咖啡粉末或塊狀物”(材料因子) 《現學》
“釘子”條的形式因子“一端有扁平的頭,另一端尖銳”、“梳/梳子”條的形式因子“下面有齒、上面有背”相對較長,《當代》選擇將其提出置于屬詞后?!冬F學》則在長度上將其縮短,保留在屬詞前。
“咖啡”條的材料因子“一種植物的種子炒熟后磨成的粉末”,語義關系相對復雜,《當代》將其提出置于屬詞之后,《現學》則將其精簡置于屬詞之前。
(二) 材料因子組合的配列框架理論分析
馮海霞、盧東民(2011)借助認知語言學象似性理論對語文詞典動物類名物詞個性義征的排列順序進行考察并提供合理化建議。本小節(jié)參考馮海霞、盧東民的觀點,采用認知語言學象似性理論,嘗試對材料因子的釋義配列框架進行理論分析。
認知語言學象似性理論包括距離象似性、數量象似性、時間象似性。
1. 距離象似性
距離象似性指語符距離與概念距離存在象似關系,概念上離得越近,語符之間的距離就越近。
上文規(guī)律1與規(guī)律2,釋義因子的配列圍繞屬詞分布。以屬詞為中心,釋義因子與屬詞的親密度越低,距離屬詞就越遠。即便是受釋文的音節(jié)限制與復雜程度的影響,釋義因子的位置發(fā)生調整,調整后的釋義因子配列依舊符合這一理論。
紐扣 可以把衣服等扣起來的功用因子東西屬詞,有球狀、片狀或條狀等形式因子,可以用塑料、金屬、布等材料因子制成施成因子。
饅頭 一種食品屬詞,形狀上圓下平形式因子,用面粉發(fā)酵后材料因子蒸成施成因子,是中國北方人的主食之一評價因子。
“紐扣”的形式因子、材料因子、施成因子都為一般釋義因子,居于屬詞后,他們的排列順序以屬詞為中心,先形式因子再材料因子再施成因子,與屬詞親密度遞減。
“饅頭”的形式因子“上圓下平”、材料因子“面粉”、施成因子“蒸”、評價因子“中國北方人的主食之一”同為核心釋義因子,與屬詞的親密度遞減,在屬詞居前的情況下,距離屬詞漸遠,評價因子距離屬詞最遠。
2. 數量象似性
數量象似性指語符的數量與信息量存在象似關系。語符數量越多,傳達的信息也越多。
當傳達的信息過多,語符數量增加,釋文過長,導致釋義理解上產生難度時,詞典一般會考慮將釋義因子配列式進行拆分,個別釋義因子提出置后,縮短釋文長度,減少語符數量與所傳達的信息量。以“釘子”條釋義為例。
釘子 ①用金屬等材料因子制成的施成因子細棍形的形式因子1東西屬詞,一端有扁平的頭,另一端尖
銳形式因子2,主要起固定或鏈接作用,也可用來懸掛物品等功用因子。(《當代》)
釘子 ①金屬或竹木等材料因子制成的施成因子一頭平一頭尖的形式因子1細條形形式因子2物件屬詞,主要用于固定、連接物體或懸掛物品功用因子;一般指鐵釘。(《現學》)
《當代》“釘子”條釋義,屬詞前只保留了形式因子1“細棍形”,形式因子2“一端有扁平的頭,另一端尖銳”長度較長,置于屬詞后。也可將這一形式因子置于屬詞前,《現學》就是如此,但《現學》也意識到屬詞前語符過多、釋文過長、信息量過多的問題,將內容進行了壓縮。
3. 順序象似性
順序象似性是指語符的排列順序與事件發(fā)生的時間順序或人的認知時間順序相關。一般時間越靠前,相對應的語符就越靠前。
材料因子可以理解為詞目所指的抽象的起點,在進行釋義時,《當代》會將材料因子提出置于釋文最前和施成因子配合表示詞目所指的來源,形成上述規(guī)律2“材料因子+施成因子+功用因子+形式因子+屬詞”的基礎配列框架。
四、 《當代》定義式釋義因子表述及配列修訂啟示[10]
(一) 釋義因子表述模式的確定
以材料因子為例,不同的材料因子表述模式具有不同特點?!坝谩奔瓤勺鳛椴牧辖樵~介引材料因子,起到標記作用,同時也可以用來表達對材料的處置,“把”字、“以”字同理?!坝谩薄鞍选薄耙浴笔÷院螅纬傻摹安牧弦蜃樱?處置]+施成因子”表述模式,從語法上看行得通,但是并沒有起到標記材料因子的作用;“由”表示抽象的起點義,從釋文的深層邏輯上說是可行的,但是“由”作為材料介詞在現代漢語中的通用程度和其他材料介詞存在區(qū)別;“材料因子+屬詞”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詞典經濟性原則,但可能會影響用戶的理解;材料因子直接充當屬詞與典型定義式釋義要求相違背,又是否有其存在的道理。
材料因子的表述模式需要考慮多方面的內容,一是詞目的常見性,二是材料因子在釋義中充當的角色及復雜程度,三是用戶的認知水平與詞典的性質要求。不同詞目對材料因子表述的要求是不同的,不同的用戶群體的認知水平也是不同的。材料因子是否給出,給出之后以何種的表述模式進行釋義,恐怕需要進行多方對比調查才能確定。
(二) 釋義因子配列框架的選擇
1. 核心釋義因子與一般釋義因子的判斷
核心釋義因子是借用語義場理論判斷給出的動態(tài)性釋義因子,在復雜程度允許的情況下一般出現在屬詞前,起到凸顯作用,《當代》中個別詞條核心釋義因子的位置與其他詞典略有不同。例如:
椅子 供人坐的家具,通常用木、竹、金屬等制成,有靠背,有的還有扶手。(《當代》)
椅子 有腿有靠背的坐具。(《現漢》)
椅子 用木頭、竹子、鐵管兒等制成的有靠背的坐具,有不同的種類和樣式,常用的有扶手椅、太師椅、躺椅等。(《現學》)
椅子 有靠背可倚的坐具。(《現規(guī)》)
“家具”語義場下,“椅子”的核心釋義因子是形式因子“有靠背”與功用因子“供人坐”“可倚”,《當代》選擇以“家具”為屬詞,釋義時使用功用因子“供人坐”并將其置于屬詞之前,選用形式因子“有靠背”并將其置于屬詞之后。《現漢》《現學》《現規(guī)》選用“坐具”為屬詞,“坐具”中已經包含“椅子”的功用角色“供人坐”,《現漢》《現學》《現規(guī)》釋義時未使用這一功用因子,《現規(guī)》釋義時使用功用因子“可倚”,三部詞典都選用形式因子“有靠背”并將其置于屬詞之前。
2. 復雜釋義因子與簡單釋義因子的判斷
釋義因子的復雜程度受語義關系與釋文長度影響。但這個復雜程度該如何判斷,是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
就材料因子而言,從底層語義關系來看,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單獨使用材料因子,一類包含對材料因子的處置。當材料因子中包含對材料的處置時,《當代》傾向于將這一類材料因子置后,另有部分含處置的材料因子置于屬詞前。
饅頭 一種食品,形狀上圓下平,用面粉材料因子發(fā)酵后處置蒸成,是中國北方人的主食之一。
面包 ①一種松軟的食品,把面粉加水等材料因子揉好,發(fā)酵后處置烤成。
腸 ③把肉、淀粉、調料等材料因子塞進腸衣里處置制成的食品。
醬 ②把魚、肉、蔬菜、水果等材料因子搗爛處置制成的像醬的糊狀食品。
同樣含有對材料因子的處置,“饅頭”條和“面包”條將材料因子置于屬詞之后,“腸”條和“醬”條則將材料因子置于屬詞之前。
從釋文的長度即字符量來看,以形式因子為例,簡單的二字格(如“柱形”)、三字格(如 “細條形”“長條形”)等置于屬詞之前,四字格及超過四字的形式因子則置于屬詞之后。《當代》有部分形式因子字符數量大于四而在屬詞之前,如:
饅頭 一種食品,形狀上圓下平,用面粉發(fā)酵后蒸成,是中國北方人的主食之一。
餅 ①一種用面粉為主要原料做成的食品,多扁而圓,可以烤熟、蒸熟或煎熟吃。
磅 一種用金屬制成的秤,底座上有承重的金屬板。
以上“饅頭”“餅”“磅”的形式因子置于屬詞之后。
針 ①細長、有尖兒,能夠扎或穿刺的東西。多用金屬制成,也有用竹子或塑料等制成的。
鏡子 ①一種用玻璃等制成的,有光滑的平面,能照見形象的器具。
“針”“鏡子”的形式因子置于屬詞之前。
五、 結 語
“辭書釋義包括形式和內容兩個層面”(袁世旭,鄭振峰 2017),釋義形式包括釋義方式與釋義模式。文章對《當代》定義式釋義進行討論,深入釋義微觀層面,從材料因子的表述模式與釋義配列框架兩部分對釋義模式進行探討。以材料因子為研究對象打破了語義場的限制,但以表1為例,哪怕同是食品(食物)語義場,其材料因子表述模式與釋義配列框架也是不同的。詞典定義式釋義各釋義因子應選用何種表述模式最為合適,在判斷釋義因子的復雜程度時又應該如何避免主觀因素的影響?詞典釋義微觀層面的規(guī)范性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重點。
附 注
[1] 以下若無明確說明,語料均來自《當代》。
[2] 對于定義式釋義方式的界定,不同學者的觀點不同,區(qū)別在于屬詞與詞目之間的關系。一些屬詞(如下位詞、同類詞等)雖然不符合邏輯上種差與屬的定義,但就詞典釋義來看,這一類屬詞實際是根據與詞目之間的相似性或相關性指稱其背后的一類物質,如下文的“丁2”條,“肉類、蔬菜等切成的小方塊兒”,屬詞“小方塊兒”與詞目“丁2”在形式上存在相似性,實際指稱的是“形式為小方塊兒的東西”。
[3] 單位角色指名物詞所指的計量單位,與詞典釋義關系不大,本文不做討論。
[4] 容量與質地、質量、重量不同,前者描述的是詞目所指大小,應屬形式因子,后者同詞目所指的內部組成部分的排列組合與數量相關,描述的實際應是詞目所指的內部構成,屬構成因子。
[5] 《現規(guī)》并未選用與“斗”的容量相關的釋義內容。通過對比,其他三部詞典出現了該項釋義內容,一定程度上說明了核心釋義因子在釋義中的價值。
[6] 本文舉例只給出詞典相關的定義式釋義部分,為節(jié)省篇幅,其他釋義部分省略。
[7] 指形式為“小方塊兒”的東西。
[8] 本文共統(tǒng)計出《當代》“食品(食物)”語義場下含材料因子的定義式釋義20例,介于篇幅,該處僅列舉其中5例。
[9] 筆者對《當代》所有定義式釋義進行統(tǒng)計,共有上千條語料,受篇幅所限,無法對其逐一說明。故本文以含材料因子為限定條件對《當代》定義式釋義配列框架進行討論。雖通過增加限定條件縮小語料范圍,但下述三項規(guī)律在《當代》定義式釋義中普遍適用。以不含材料因子的其他定義式釋義為例,“腸:①消化器官的一部分,形狀像管子,上端連著胃,下端通肛門。分為大腸和小腸”,配列框架為“屬詞+形式因子+象似物因子+定位因子+構成因子”,構成因子距離屬詞最遠;“案:③分類保存以備查考的文件;記錄”,配列框架為“處置因子+功用因子+屬詞”,處置因子距離屬詞最遠;“奧秘:高深的、不容易被人認識或理解的事物和道理”,配列框架為“評價因子+處置因子+屬詞”,評價因子距離屬詞最遠;“邊:②物體最靠外的地方畫上或另外加上的條狀裝飾物”,配列框架為“定位因子+施成因子+形式因子+屬詞”,定位因子距離屬詞最遠,符合下述規(guī)律1。又如,“癌:一種因體內細胞非正常生長形成的威脅生命的腫瘤”,配列框架為“施成因子+功用因子+屬詞,“案”條義項①的第二個子義項“b) 切菜、切肉或做面食等用的長木板”,配列框架為“功用因
子+形式因子+屬詞”,“丹:②根據成方制成的顆粒狀或粉末狀的中藥”,配列框架為“施成因子+形式因子+屬詞”,符合規(guī)律2等,不再一一舉例。
[10] 本文參考以往研究成果,引入物性結構理論對《當代》含材料因子的定義式釋義進行討論,旨在從理論層面對《當代》的釋義情況與形成原因進行說明,是張志毅先生(2015)所說“理念演繹辭書,理念領跑辭書,理念提升辭書”的一次嘗試。因此本文暫就《當代》含材料因子的定義釋義情況進行簡單描寫,對其釋義規(guī)律進行大體總結與歸納,借以對詞典編纂與修訂給出一定的啟示,而未從實踐層面指出《當代》定義式釋義問題并提供相應的解決方案。
參考文獻
1. 陳昌來.關于語義結構中材料成分的幾個問題.柳州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03 (4).
2. 馮海霞,盧東民.語文詞典中動物詞條系統(tǒng)釋義的考察及釋義模式的優(yōu)化.辭書研究,2011(6).
3. 馮海霞,張志毅.《現代漢語詞典》釋義體系的創(chuàng)建與完善——讀《現代漢語詞典》第5版.中國語文,2006(5).
4. 胡曉.認知視角下漢語同義介詞“從”“由”“自”的語義比較.現代語文,2015(10).
5. 李顯赫.基于物性角色的漢語定中結構新探.世界漢語教學,2021(1).
6. 李行健主編.現代漢語規(guī)范詞典(第3版).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4.
7. 李智初.現代語文辭書釋語的同場同模式原則.辭書研究,2007(3).
8. 陸爍.漢語定中結構中“的”的句法語義功能——兼談詞和詞組的界限.中國語文,2017(1).
9. 呂叔湘主編.現代漢語八百詞.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10. 齊紅飛,王東海. 同功能同模式下傳信副詞的系統(tǒng)化釋義研究. 辭書研究,2022(6).
11. 商務印書館辭書研究中心編.現代漢語學習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2010.
12. 宋作艷.從語言關聯看生成詞庫的認知取向.北京大學學報,2017(2).
13. 王力.中國語法理論.上海:中華書局,1944.
14. 袁世旭,鄭振峰.語文辭書中動物類名物詞釋義的演變研究.中國科技術語,2017 (3).
15. 袁世旭,鄭振峰,蘇寶榮.漢語辭書理論史研究展望.古漢語研究,2021(3).
16. 袁毓林.漢語名物詞物性結構的描寫體系和運用案例.當代語言學,2014 (1).
17. 張志毅主編. 當代漢語學習詞典. 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
18. 張志毅,張慶云.現代語文性辭書的整體觀.中國語文,1999(4).
19. 張志毅,張慶云. 理論詞典學. 北京:商務印書館,2015.
20.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詞典編輯室編.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
21. 鐘芳劍.漢語工具格介詞的來源及發(fā)展考察.江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20.
22. 朱德熙.現代漢語形容詞研究.語言研究,1956(1).
23. 朱德熙.語法講義.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
(河北師范大學 石家莊 050024)
(責任編輯 馬 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