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針刺結合循經(jīng)走罐治療肩周炎的臨床療效觀察

      2024-01-15 10:59:38林先釗丁建興趙琨蔡舒航陳凌杰徐海蓉
      中國現(xiàn)代藥物應用 2023年23期
      關鍵詞:走罐肩周炎肩關節(jié)

      林先釗 丁建興 趙琨 蔡舒航 陳凌杰 徐海蓉

      肩周炎表現(xiàn)為肩關節(jié)周圍疼痛, 又稱肩關節(jié)周圍炎, 一般來說以40~70 歲女性居多, 是發(fā)生在肩關節(jié)囊及肩關節(jié)周圍肌腱、韌帶、滑囊的一種慢性特異性炎癥疾病, 多為單側發(fā)?。?]。早期為輕度疼痛, 肩部活動未受明顯影響, 中后期疼痛漸進加深, 功能障礙清晰出現(xiàn), 而晚期可明顯粘連, 形成“凍結肩”[2], 靜止痛反而減輕, 但抬舉痛仍然存在。治療中以先保守后手術為方向, 而現(xiàn)代醫(yī)學的保守治療多以物理性治療為主, 效果大多欠佳[3]。在我國傳統(tǒng)醫(yī)學中, 不乏有效果的治療手段, 如針灸、溫針灸、艾灸等, 但目前尚無統(tǒng)一定論何種為“金標準”[4]。基于此, 本研究將在本院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隨機對照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50 例, 分別接受單一針刺及聯(lián)合走罐治療, 現(xiàn)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20 年6 月~2022 年6 月收治的100 例肩周炎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以隨機對照法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50 例。對照組, 男19 例,女31例;病程0.5~7.5個月, 平均病程(3.24±1.51)個月;年 齡43.0~61.0 歲, 平 均 年 齡(52.44±3.75) 歲。 研究組, 男18 例, 女32 例;病程1~9 個月, 平均病程(3.54±2.45)個月;年齡42.0~63.0 歲, 平均年齡(53.71±3.9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標準 符合《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肩周炎》診斷依據(jù)[5], 存在疼痛及活動受限典型表現(xiàn);患者知情同意。

      1.3 排除標準 合并肩關節(jié)骨折、結核、腫瘤等其他病癥者;合并重癥內科疾病者;凝血功能嚴重障礙者;針刺、走罐禁忌證者;不配合研究者。

      1.4 方法

      1.4.1 對照組 患者采用針刺治療。以肩前穴、肩髃穴、肩后穴、肩髎穴、肩貞穴、天宗穴為主穴, 取患側曲池穴、手三里穴、外關穴、合谷穴、陽陵泉、條口穴為配穴。選擇合適毫針, 消毒后針刺, 針刺至常規(guī)深度, 平補平瀉法運針, 得氣后留針30 min。1 次/d,共治療3 個療程, 5 d 為1 個療程, 療程間休息2 d。

      1.4.2 研究組 患者采用針刺結合循經(jīng)走罐治療。針刺治療同對照組。在治療的第1、4、8、11、15、18 天接受走罐治療, 方法:在患側背肩部(頸7 以下、胸7 以上)、上臂部、胸部(第7 肋以上), 均勻涂石蠟油, 2 號玻璃火罐, 閃火拔罐后分別沿手陽明經(jīng)、手少陽經(jīng)、手太陽經(jīng)、手太陰經(jīng)4 條經(jīng)脈循行方向來回推動火罐, 施術時近心端向遠心端推動用力輕, 遠心端向近心端推動用力重, 吸附耐受程度以皮膚有緊抓感但無明顯不適為度, 走罐的強度以施術至皮膚出現(xiàn)明顯的罐斑為度, 走罐后在阿是穴及壓痛點留罐5 min。

      1.5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肩關節(jié)評分、疼痛評分及臨床療效。

      1.5.1 癥狀積分 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的癥狀分級量化評分法評價:主要包括了靜止痛、抬舉痛(主動活動至最大角度時)、腫脹、功能障礙4 個方面, 每項評分以5 級評分法(0~4 分), 分數(shù)越高代表相關癥狀越明顯[6]。

      1.5.2 肩關節(jié)評分 參照歐洲肩關節(jié)協(xié)會的Constant-Murley 肩關節(jié)量表評定[7], 評分越高代表肩關節(jié)功能越好。

      1.5.3 疼痛評分 以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評估,評分范圍0~10 分, 分數(shù)越高, 表明疼痛越明顯。

      1.5.4 療效判定標準 根據(jù)《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肩周炎》中的臨床療效標準進行評估。治愈:肩周疼痛消失, 肩關節(jié)各個方向的活動范圍基本正常;顯效:肩周疼痛明顯緩解, 肩關節(jié)各個方向的活動范圍明顯改善;有效:肩周疼痛部分緩解, 肩關節(jié)各個方向的活動范圍部分改善;無效:癥狀、體征改善不明顯[5]??傆行?(治愈+顯效+有效)/總例數(shù)×100%。

      1.6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jù)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s)表示, 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治療前, 兩組患者靜止痛、抬舉痛、腫脹、功能障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靜止痛、抬舉痛、腫脹、功能障礙積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研究組患者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s, 分 )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癥狀積分比較( ±s, 分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靜止痛 抬舉痛 腫脹 功能障礙研究組 50 治療前 3.18±0.55 3.69±0.43 2.52±0.37 2.28±0.40治療后 0.68±0.15ab 0.98±0.21ab 0.41±0.16ab 0.47±0.16ab對照組 50 治療前 3.04±0.47 3.65±0.37 2.47±0.39 2.22±0.37治療后 1.02±0.18a 1.43±0.24a 0.79±0.25a 0.82±0.28a t治療前組間 1.368 0.499 0.698 0.779 P治療前組間 0.174 0.619 0.512 0.438 t研究組組內 31.009 40.044 37.012 29.708 P研究組組內 0.000 0.000 0.000 0.000 t對照組組內 28.301 35.594 25.644 21.335 P對照組組內 0.000 0.000 0.000 0.000 t治療后組間 10.261 9.978 9.053 7.674 P治療后組間 0.000 0.000 0.000 0.000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評分、疼痛評分比較治療前, 兩組患者肩關節(jié)評分、疼痛評分比較, 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肩關節(jié)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 疼痛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研究組患者肩關節(jié)評分高于對照組, 疼痛評分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評分、疼痛評分比較( ±s, 分 )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肩關節(jié)評分、疼痛評分比較( ±s, 分 )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 a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 bP<0.05

      組別 例數(shù) 時間 肩關節(jié)評分 疼痛評分研究組 50 治療前 57.42±7.47 7.02±0.77治療后 86.14±6.02ab 2.33±0.39ab對照組 50 治療前 57.79±8.25 6.87±0.75治療后 75.16±6.49a 3.16±0.48a t治療前組間 0.235 0.987 P治療前組間 0.815 0.326 t研究組組內 21.168 38.422 P研究組組內 0.000 0.000 t對照組組內 11.701 29.461 P對照組組內 0.000 0.000 t治療后組間 8.771 9.490 P治療后組間 0.000 0.000

      2.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 高于對照組的78.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

      3 討論

      肩周炎是發(fā)生在上肢盂肱關節(jié)的一種特定肩關節(jié)囊疾病, 其具有粘連特性的移動僵化現(xiàn)象, 以肩關節(jié)周圍疼痛為最主要的臨床表現(xiàn)[8]。在臨床其全稱為肩關節(jié)周圍炎, 是一種無菌性炎癥, 又被稱之為粘連性關節(jié)囊炎, 通常又稱為凍結肩, 也就是老百姓常說的“五十肩”。中醫(yī)將其歸于“痹病”, 又稱“漏肩風”、“鎖肩風”、“肩凝癥”[9]。根據(jù)中醫(yī)理論針刺能通過刺激穴位、經(jīng)脈、皮部, 達到調和氣血、疏通經(jīng)絡、調整陰陽、治愈疾病的作用, 而從現(xiàn)代醫(yī)學角度分析, 針刺可以改善針刺局部組織的微循環(huán), 加快有害物質的排出,促進新陳代謝, 加快炎癥物質的吸收, 減少局部組織的炎癥反應, 減輕炎癥反應對病變部位周圍組織的損傷,從而達到緩解疼痛的目的[10,11]。本研究以肩前穴、肩髃穴、肩后穴、天宗穴、肩髎穴、肩貞穴等局部取穴為主, 主治肩痛、肩臂不舉, 配合上肢遠端曲池穴、手三里穴、外關穴、合谷穴, 下肢遠端條口穴, 遠近相配,可疏通肩臂經(jīng)絡氣血、行氣活血, 加強止痛舒筋之功;陽陵泉為筋會, 可舒筋活絡止痛, 主治筋痛、筋骨不利。臨床應用發(fā)現(xiàn)[12,13], 針灸在解除粘連、恢復關節(jié)活動度等方面需要的時間較長, 聯(lián)合其他手段進行治療可增強其治療效果。走罐具有坐罐、溫灸、刮痧、手法等療法的綜合療效, 其通過負壓吸緊肌膚, 通過溫熱及物理刺激皮部、經(jīng)筋, 改善血液運行障礙, 達到“通則不痛”的效應[14,15]。但臨床上很多人在走罐時并未講究走罐的部位、走罐方向, 這大大影響了其臨床治療的效果。根據(jù)經(jīng)脈循行, 大腸經(jīng)沿上臂外側前緣走行至肩關節(jié), 三焦經(jīng)沿上臂外側中間走行至肩關節(jié), 小腸經(jīng)沿上臂外側后緣走行至肩關節(jié), 肺經(jīng)從肺系向外橫行至肩前沿上臂內側下行。根據(jù)“經(jīng)脈所過, 主治所及”治療理論, 且走罐施治部位以局部鄰近為主, 故本研究在肩背胸、上臂處循上述4 條經(jīng)脈循行處走罐, 施術時近心端向遠心端推動用力輕、遠心端向近心端推動用力重, 可更好的促進靜脈血液回流、改善肩周微循環(huán),達到通則不痛之效果;同時通過物理刺激局部皮部、經(jīng)筋, 可舒筋骨利關節(jié), 改善肩關節(jié)功能[16]。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 兩組患者靜止痛、抬舉痛、腫脹、功能障礙積分均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研究組患者靜止痛積分(0.68±0.15)分、抬舉痛積分(0.98±0.21) 分、腫脹積分(0.41±0.16) 分、功能障礙積分(0.47±0.16)分低于對照組的(1.02±0.18)、(1.43±0.24)、(0.79±0.25)、(0.82±0.28) 分, 差 異 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 兩組患者肩關節(jié)評分高于本組治療前, 疼痛評分低于本組治療前, 且研究組患者肩關節(jié)評分(86.14±6.02)分高于對照組的(75.16±6.49)分, 疼痛評分(2.33±0.39)分低于對照組的(3.16±0.48)分,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治療總有效率為94.00%, 高于對照組的78.00%,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在肩周炎患者的治療中, 以針刺結合循經(jīng)走罐治療可以顯著改善患者的癥狀, 提升肩關節(jié)功能, 減輕疼痛感, 獲得理想療效。

      猜你喜歡
      走罐肩周炎肩關節(jié)
      肩關節(jié)鏡術后進行肩關節(jié)置換術感染風險高
      走罐療法聯(lián)合放血療法治療斑塊型銀屑病的臨床觀察
      肩痛≠肩周炎!一起來正確認識肩周炎
      除濕祛痛,走罐更管用
      除濕祛痛,走罐更管用
      8個動作緩解肩周炎
      Efficacy of blood-lettingpuncture and cupping in the treatment ofperiarthritis of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
      重新認識肩關節(jié)骨折脫位
      肩關節(jié)生物力學
      彈撥頸外橫突治療點治療頸源性肩周炎126例
      黄浦区| 霍林郭勒市| 固原市| 漠河县| 沁水县| 建昌县| 长葛市| 苍山县| 波密县| 扎兰屯市| 平南县| 光泽县| 信阳市| 天柱县| 万宁市| 兴海县| 洞头县| 金山区| 朝阳县| 炎陵县| 吉木乃县| 永济市| 久治县| 定陶县| 富锦市| 新邵县| 阳信县| 长治市| 江阴市| 内乡县| 阿荣旗| 苗栗市| 措美县| 琼结县| 沽源县| 敖汉旗| 中超| 宁海县| 台南市| 耒阳市| 阜康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