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兮 by Shang Xi
《雕塑》雜志第23屆中國雕塑論壇暨2022年度獎公布大會于2023年11月28日14:00—18:20在線上舉行。200余名與會者在“騰訊會議”上經歷了一場雕塑學術的思想交鋒與雕塑展示的視覺盛宴。參加線上會議的既有做主題發(fā)言的專家學者,也有獲得年度獎的作者代表;既有大名鼎鼎的雕塑家,也有馳騁市場的雕塑新銳;既有資深的教授,也有許多在讀的莘莘雕塑學子。
本次論壇和年度獎公布大會均由《雕塑》雜志社策劃、組織和主辦。持續(xù)了四個小時的線上活動分為上下兩個半場。上半場為“第23屆中國雕塑論壇”,下半場為“2022年度獎公布大會”。
本次論壇由《雕塑》雜志主編朱尚熹主持。在上半場,受邀的6位演講嘉賓就論壇主題“百年之變·雕塑之變”展開了六個方向的討論,即鄉(xiāng)村公共藝術的興起、AI之于雕塑的沖擊、雕塑理論的變化、雕塑教育的變化、公共藝術的時代性以及泛雕塑的興起。這些議題從不同角度概括了當下中國雕塑之變。
下半場主要由《雕塑》雜志辦公室主任袁宏主持?!兜袼堋冯s志執(zhí)行主編范海民先生配合視頻的演示,逐一公布了2022年度獎的獎項暨獲獎作品。與此同時,他還逐一介紹了參加本次年度獎評選的評委。首次面世的《雕塑》雜志LOGO元宇宙美術館承載著“《雕塑》雜志2022年度獎大展”,以14分鐘視頻的形式展示在每一個與會者的面前。獲得獎項的98件雕塑作品悉數亮相。蔚為壯觀,場面隆重。
獲獎作品公布與展覽完畢后,獲得大獎的藝術家和策展人代表十多人,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獲獎感言,并就上半場的論壇主題“百年之變·雕塑之變”發(fā)表了各自的觀點。
整個活動氣氛活潑而熱烈,發(fā)言者情緒飽滿,在主持人的時間控制之下,論壇延長到傍晚6:20結束。在結束語上,朱尚熹呼吁雕塑界多多關注和支持《雕塑》雜志,為后續(xù)各種學術活動的展開添磚加瓦。
“中國雕塑論壇”由《雕塑》雜志社于1995年創(chuàng)辦,到目前已經舉辦過22期。在長達近三十年的歷程中,《雕塑》雜志社始終在國家文化強國戰(zhàn)略的指引下,以敏感的觸角和責任的擔當,攜手全國雕塑界和工藝美術的立體造型藝術界就雕塑繁榮發(fā)展的重要議題進行了若干次大討論。其內容涉及中國傳統(tǒng)雕塑的繼承與發(fā)揚,現(xiàn)當代雕塑,雕塑與科技,數字雕塑前沿、雕塑教育、城市雕塑與公共藝術、雕塑市場、雕塑家維權等。百花齊放的爭鳴,激蕩的頭腦風暴所形成的學術成果已經并將繼續(xù)為中國雕塑事業(yè)的繁榮與發(fā)展提供正能量。
第23屆中國雕塑論壇的主題是:“百年之變·雕塑之變”。
百年之變局再次將雕塑推在了大變革的前沿。今之時代為雕塑的發(fā)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好機遇。中國的雕塑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躊躇滿志,一個屬于雕塑的新時代就在前面。
關于本次論壇的主題:時代之變·雕塑之變,筆者試圖做以下粗略的解讀:
從黨的十八大開始,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yè)進入了新的時代。疫情三年、科技井噴式發(fā)展再加上世界局部動蕩的不確定因素使得人類社會正經歷著百年之大變局。作為美術中重工業(yè)的雕塑藝術,同樣在百年變局中展現(xiàn)出了巨大的變化。首先,雕塑與科技的必然聯(lián)系,已經為歷史所證明。在數字科技條件下,我們不僅僅成功地渡過三年疫情所造成的困難,還為我們順利實現(xiàn)了雕塑教育的線上場景。今天的雕塑不管從創(chuàng)作到制作,從研究到教學都順暢地跑在了數字科技的快車道上。當下正值AI人工智能的開啟時刻,雕塑將會發(fā)生什么變化?值得人們去探究,去深思。第二,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們的老先生們提出“雕塑的出路在室外”的口號,于是打造了城市雕塑的概念。90年代為了適應城市的快速發(fā)展,我們又從北美舶來公共藝術。于是,城市雕塑與公共藝術在全國的城市公共空間迅速普及開來。如今我們已經全面實現(xiàn)小康的目標,滿足人民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質需求成為今天中國人的奮斗目標,鄉(xiāng)村振興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成為國家的基本國策之一。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強勁東風的吹拂下,公共藝術的觸角已經自覺不自覺地伸向了廣闊的原野,進入了農村的村落。這是公共藝術之變,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公共藝術之變。再者,今天我們討論雕塑出路的話題,已經不是在室外的問題,而是走向了室內,走向了館所,走向了家居,總之,走向了生活。第三,雕塑的本體并不是固定的概念,隨著社會和科技的變化,勢必發(fā)生變化。時代的巨變一定會導致雕塑理論的變革。改革開放已經有四十多年的歷史,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的現(xiàn)當代雕塑一直在變。新形勢下的雕塑理論建構一直是我們今天的理論家和藝評家要思考的問題。它涉及到雕塑的本體,雕塑的方法論,雕塑的批評,雕塑的教育等方方面面。
然而,在變化的趨勢中也有不變的底層邏輯,那就是雕塑與時代的關系是不變的,雕塑與科技的關系是不變的,雕塑對空間的訴求是不變的,動態(tài)中的雕塑本體是不變的。
本次論壇上,受邀的6位做主題演講的嘉賓分別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董書兵、今日數字美術館創(chuàng)始人,中山大學虛擬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懷驥、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理論教研室主任韓小囡、西安美術學院中國雕塑藝術研究所所長,原雕塑系主任王志剛、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與公共藝術研究所研究院吳士新、廣東原創(chuàng)藝術研究院,藝術總監(jiān)李建國。
公共藝術新動向——以阿爾山鄉(xiāng)村藝術季及瓜州荒野藝術季新作為例
董書兵(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
首先,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副院長董書兵教授帶來的講題是《公共藝術新動向——以阿爾山鄉(xiāng)村藝術季及瓜州荒野藝術季新作為例》。
演講中董書兵以較為豐富的圖片資料首先演示了內蒙古自治區(qū)興安盟阿爾山鄉(xiāng)村藝術的發(fā)生、發(fā)展與成果以及活動的理念;然后展示了甘肅酒泉市瓜州縣的荒野藝術的最新創(chuàng)作。前者是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策劃組織和實施的鄉(xiāng)村公共藝術項目,后者是他個人推動的大地藝術計劃。近些年,藝術家們幾乎是不約而同地將視角轉向到了鄉(xiāng)村原野空間,成為了公共藝術的一種新動向。這種動向的背后肯定與國家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在全國各地的推動有關,同時也是藝術家們對于雕塑藝術本體從場域,從維度,從材料,從實施方法等方面求新,求突圍的自覺。在廣闊的天地里,藝術的社會功能性與藝術實驗的本體性結合在了一起。按照藝術發(fā)生學的原理,公共藝術最早誕生于城市空間,它完全是城市化進程的必然產物,而鄉(xiāng)村振興口號下的中國公共藝術新動向直接轉向了農村空間。這不能不說是一種中國角度和公共藝術發(fā)展史上的中國貢獻。
AI狀態(tài)下的雕塑之變
中山大學虛擬世界研究中心研究員李懷驥先生,他帶來的講題《AI狀態(tài)下的雕塑之變》觸及的是雕塑與科技的話題。如今AI已經深入到社會運行的各個層面。自從2022年11月30日美國OpneAI實驗室對ChatGPT(Chat Generative Pretrained Transformer)進行的發(fā)布,AI的狂潮一直是人們樂此不疲的議題。在雕塑界已經有許多朋友在使用Midjourney和Stable Diffusion進行創(chuàng)作。李懷驥老師同樣是一位雕塑家,更是在元宇宙與AI領域里有所建樹的大咖。他的發(fā)言認為,到目前為止,AI是人類最為復雜的創(chuàng)造,其性質是人類“集體認知”的集合。由于藝術創(chuàng)造是一種極為個體化的行為,于是“集體認知”與“個性化創(chuàng)造”的背離性,造成了某種對AI的焦慮。李先生以各種角度論證了這種焦慮的非理性之后認為,雕塑正在面臨一次新的技術革命,就像當年照相術和工業(yè)革命的發(fā)生導致了現(xiàn)代主義雕塑的誕生。AI條件下的雕塑何為?雕塑家何為?正是我們面臨的新課題。是挑戰(zhàn),同樣是機遇。
朝向雕塑本身——中國古代雕塑研究的變遷
《朝向雕塑本身——中國古代雕塑研究的變遷》是廣州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理論教研室主任韓小囡的講題。由于考慮到演講時間的限制,她僅僅聚焦于在中國傳統(tǒng)雕塑研究領域關于理論研究的轉向。演講中“西方的雕塑本體”“東方的歷史本體”的提法很有意思。在對于中國現(xiàn)當代雕塑的進化方面,雕塑家們體現(xiàn)的自覺,進行了關注和梳理。在他山之石章節(jié)對當下的理論建構提出了路徑:西方雕塑概念的劇變,現(xiàn)象學等理論與方法,技術美術史視角,全球藝術史視角。雕塑理論具有“技術本體”的特點,這在里爾格的《羅丹論》中早就注意到。里爾格說,羅丹最偉大的思想不是口若懸河的言辭,而是建構物態(tài)的方法:空間的規(guī)劃和大面的安排等等。雕塑向本體的探索是雕塑得以進化的重要內容,這個過程中,雕塑造物是其中的一環(huán),而雕塑的擴圈是另外的一環(huán)。每一次的擴容,意味著雕塑本體的最新迭代。只有當我們以自身的經歷迭代出屬于我們自己的現(xiàn)當代雕塑時,面對世界,我們就有了與世界平等對話的自信和權力。值得喜人的是,雕塑領域的博士群體正在形成雕塑理論研究的大軍。雕塑之變一定會在百年變局中產生理論上的嬗變。
百年之變,雕塑之變——談西美當代雕塑教學
王志剛(西安美術學院中國雕塑藝術研究所所長,原雕塑系主任)
在雕塑教育之變的議題下,西安美術學院中國雕塑藝術研究所所長,原雕塑系主任王志剛先生帶來的講題是《百年之變,雕塑之變——談西美當代雕塑教學》。王志剛在執(zhí)政西美雕塑系的時期正好是西美雕塑教育變革的節(jié)點上,他與他的團隊在推動西美雕塑教育現(xiàn)代化的道路上,富有責任擔當地建構了西美的當代雕塑教育體系:堅定傳統(tǒng)方向,擴展國際視野,面向科技未來。他的演講真可謂自信滿滿,成果豐碩。當然,西美的雕塑教育之變也是全國的一個縮影,順應時代之變,是中國學院雕塑之變的總趨勢。在這樣的趨勢之下,每一個院校的雕塑教育著力點又有些許的不同。
時代性與本土化: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發(fā)展的變與不變
吳士新(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與公共藝術研究所研究員)
中國藝術研究院建筑與公共藝術研究所研究員吳士新是一位著名的公共藝術評論家,他的演講《時代性與本土化:中國當代公共藝術發(fā)展的變與不變》從公共藝術發(fā)展史和底層邏輯的角度論述了公共藝術,并以大量的案例說明了公共藝術與時代,與在地地域的密切關系。
他認為中國雕塑朝著現(xiàn)當代雕塑經歷了兩次轉向,一次是“雕塑造物”,一次是“公共藝術”。公共藝術上個世紀90年代從北美引入中國,我們的內在需求就是城市化進程。但是任何引進并不是囫圇吞棗,而是根據本土的客觀環(huán)境而演進的。在這個過程中,時代性和本土的在地性是一個公共藝術的永恒話題。
新生活中的雕塑——泛雕塑思考
李建國(廣東省原創(chuàng)藝術研究院藝術總監(jiān))
最后一個進行主題演講的是廣東省原創(chuàng)藝術研究院藝術總監(jiān)李建國,他的講題是《新生活中的雕塑——泛雕塑思考》。演講中李建國從人們日益提高的生活品質訴求的角度,闡述了生活藝術化的趨勢。在全民進入小康,城市理性發(fā)展的新時代,雕塑的出路再次擺在了雕塑家面前。潘鶴先生提出雕塑的出路在室外的歷史背景是改革開放之初、城市化進程就要起步的節(jié)點上。40多年過去,滄海桑田,如今的重新探索雕塑之路一定會影響雕塑家與雕塑的變化。
在本次論壇和年度獎公布大會上,許多年度大獎的得獎者在發(fā)表獲獎感言的環(huán)節(jié),還繼續(xù)就本次論壇的主題“百年之變·雕塑之變”發(fā)表了各自的觀點。發(fā)言者中不乏藝術評論家、策展人、雕塑家、雕塑教育家等。他們的參與使得整個論壇豐富和豐滿了許多。
《雕塑》雜志的年度獎評選,始于2018年。其宗旨就是運用業(yè)界唯一雕塑媒體的優(yōu)勢,通過回顧、梳理與評選,為推動雕塑的創(chuàng)作、研究、市場和教學站臺,為雕塑事業(yè)的繁榮發(fā)展搖旗吶喊。
公共藝術最高榮譽獎
眾所周知的原因,疫情三年里年度獎的評選擱置了起來。今年一切工作重啟,《雕塑》雜志的年度獎申評也重回了正軌。為了體現(xiàn)工作的連續(xù)性,以及忠實地反映疫情三年雕塑的整體狀況,《雕塑》雜志今年的年度獎評審針對的是2020、2021、2022三年的成果。根據這一特殊情況,獎項設置的數量也就大于以往單年的年度獎數量。
本次年度獎選拔資料的來源主要是這幾個方面:首先,《雕塑》雜志社對2022年度獎的申評工作進行了專項征稿,收集的稿件是雜志社本次整理年度獎提名資料的主要資源,其次就是正在編輯的《中國雕塑年鑒·2023》的征稿資源,第三就是常態(tài)發(fā)行的紙媒《雕塑》上的用稿資源,第四就是專家的推薦。多管齊下所形成的年度獎提名和評選資料基本上可以反映三年疫情期間雕塑領域的整體狀況。在此基礎之上,編輯部再組織力量經過認真篩選,形成了“2022年度獎”的入選資料。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驚奇地發(fā)現(xiàn),全國的雕塑家們在疫情困難的日子里,是一群具有獨特意義的逆行者。他們創(chuàng)作抗擊疫情題材的雕塑作品,以立體的語言塑造英雄,為贏得抗疫阻擊戰(zhàn)的全面勝利鼓舞士氣;他們?yōu)閼c祝黨的百年華誕創(chuàng)作紅雕,抒發(fā)愛黨愛國的一腔熱誠;他們在封閉隔離期間,研究數字雕塑,用三維軟件進行創(chuàng)作,數字雕塑在疫情的條件下得到了空前的普及。與此同時,戶外的公共藝術活動并沒有減少,尤其令人驚艷的是鄉(xiāng)村公共藝術在全國悄然興起,其勢頭正在進一步蔓延和擴大??梢哉f,三年的雕塑成果并不輸于往年,我們還意外地收獲了數字雕塑。
本次公布的“《雕塑》雜志2022年度獎”一共98個。它們的具體類別和分項如下:
(1)公共藝術類。盡管有疫情的壓力,在全國各地落地的公共藝術作品的數量還是挺大的,質量也不可小覷。本次評選,《雕塑》雜志社一共推出了33個入選“2022年度公共藝術獎”的作品(項目)。其中包括了三個分項:首先是5個“2022年度公共藝術最高榮譽獎”;二是5個“2022年度公共藝術活動大獎”,3個“2022年度公共藝術活動優(yōu)秀獎”;第三是10個“2022年度公共藝術大獎”和10個“2022年度公共藝術優(yōu)秀獎”。
原創(chuàng)雕塑大獎
(2)原創(chuàng)雕塑類。獲得“2022年度原創(chuàng)雕塑大獎”的一共15個。獲得“2022年度原創(chuàng)雕塑優(yōu)秀獎”的一共30個。
(3)泛雕塑類。獲得“2022年度泛雕塑大獎”10個,獲得“2022年度泛雕塑優(yōu)秀獎”的同樣是10個。
(4)國之大匠類。獲得《雕塑》雜志“2022年度國之大匠成就獎”的老藝術家一共是3人,他們是周國幀、江碧波和樓加本。
公共藝術是本次年度獎評審活動的重頭戲,一方面它體現(xiàn)了在特殊情況下,公共藝術三年來的成果,另一方面是因為在公共藝術業(yè)界產生了兩個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
我們首先來看中國共產黨歷史展覽館外廣場上的5座大型雕塑。這些作品分別是由中國美術館承擔,吳為山主創(chuàng)的《旗幟》;由中央美術學院承擔,呂品昌主創(chuàng)的《信仰》;由中國美術學院承擔,楊奇瑞主創(chuàng)的《攻堅》;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承擔,曾成鋼主創(chuàng)的《偉業(yè)》;由魯迅美術學院承擔,李象群主創(chuàng)的《追夢》。這些作品獲得了“《雕塑》雜志2022年度公共藝術最高榮譽獎”。它們是以上五家單位組織力量為慶祝黨的百年華誕而創(chuàng)作的主題性大型雕塑。這5件紀念性和主題性雕塑是繼上個世紀50年代初組織全國雕塑力量創(chuàng)作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浮雕之后,以及繼1976年組織全國雕塑力量創(chuàng)作毛主席紀念堂內部《毛澤東坐像》及紀念堂周邊群雕之后,在新的歷史時刻,又一次集結全國雕塑力量進行創(chuàng)作的大型主題性紀念群像。三個重要時間節(jié)點的三次重大雕塑創(chuàng)作,體現(xiàn)的是三代雕塑家像接力賽一樣,一棒接一棒,完美地將使命和大型紀念性雕塑創(chuàng)作事業(yè)傳承了下來。繼往開來的新一代與他們的前輩一樣,在大型群像的創(chuàng)作中體現(xiàn)出了嚴謹、縝密、果敢、大氣的創(chuàng)作作風。每一件作品都體現(xiàn)出了鮮明的時代性、民族性和活力性,中國氣派一目了然。對于雕塑界,這是一次難得的實踐機會,在大型紀念性具象雕塑方面,既是練兵,也是實力檢閱的高光時刻。
原創(chuàng)雕塑優(yōu)秀獎
第二件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就是雕塑與公共藝術活動(展覽、藝術節(jié)、創(chuàng)作營等)在全國各地的興起。嚴格說公共藝術活動應該算公共藝術的新現(xiàn)象,而不是指某個具體的事件。在本次年度獎評選中,評出了5個“《雕塑》雜志2022年度公共藝術活動大獎”,加上3個“《雕塑》雜志2022年度公共藝術活動優(yōu)秀獎”,公共藝術活動的獎項一共是8個。在這8個獎項中有6個的發(fā)生地都在廣大農村的鄉(xiāng)野里。這是在鄉(xiāng)村振興戰(zhàn)略下的成果,在學術上有可能改變公共藝術原有概念的內涵與外延。于是《雕塑》雜志社專門增設此獎,試圖以專業(yè)媒體的力量褒獎那些有創(chuàng)意,有見地的策劃人和組織者,為鄉(xiāng)村公共藝術活動的健康發(fā)展賦能。鄭靖策劃的《千島湖光影藝術雙年展》是以湖面和島嶼為場域的大型公共藝術活動,作品以夜晚、聲光電、觀光夜景的公眾為媒介,編制了一幅幅如詩如畫的江南意境。焦興濤策劃的《云霧花澗——中國(璧山)鄉(xiāng)村公共雕塑創(chuàng)作營》是他鄉(xiāng)村研究計劃中的一部分。參加該創(chuàng)作營的藝術家團隊非常專業(yè),要么是雕塑或公共藝術的大咖,要么是美術院校的青年教師、創(chuàng)作營藝術水準較高,尤其是作品材料語言的在地性比較突出。很多作者將鄉(xiāng)土媒材之方法、之工藝、之造型的題材內容,營造得異彩紛呈,看似隨地拈來,但呈現(xiàn)的鄉(xiāng)村景觀效果是那樣地令人驚艷和鼓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除了佇立在原野中的藝術作品之外,這個活動還集后備箱市集、農夫市集、民俗表演等活動為一體,它就像一尊生長中的生命,鮮活而富有生機。李元秋策劃的“沙漠雕塑創(chuàng)作營”具有世界影響力,其規(guī)模效應已經拉動了當地的沙漠農村經濟。這次獲“公共藝術活動大獎”的《科技、生態(tài)、未來——中國·民勤沙漠雕塑國際創(chuàng)作營》,其作品的生動性和多樣化特點更為突出,藝術水準更高。本次公共藝術活動大獎中有兩個獎是發(fā)給生態(tài)主題活動的。它們分別是孫振華策劃的“百分百——第二屆東湖國際生態(tài)雕塑雙年展”和唐堯策劃的“與天地參——唐山德龍鋼鐵創(chuàng)作營”。前者是制度化的展覽,每兩年一次,其主題直接聚焦生態(tài)文明建設。展覽分為室外落地作品部分和室內展覽部分。室外部分直接將藝術家對生態(tài)的思考袒露在藍天之下,與環(huán)境融合一起。室內部分是藝術家對材料的實驗性作品。兩部分加起來集結了當代中國雕塑的主力,以一個集體的聲音在謳歌生態(tài)文明。后者是一個專項的,以鋼材為媒材的雕塑創(chuàng)作營,貌似不屬于直接的生態(tài)主題,但是藝術家創(chuàng)作材料絕大部分是使用的廢舊鋼材,其基本內核還是關于“生態(tài)文明”的。有意思的是,鋼材屬性是人類材料,當它進入戶外的環(huán)境中時總是以一種冷光和硬朗與自然之物形成對比,柔的更柔,硬的更硬,弱的更弱,強的更強?!疤斓貐ⅰ眲?chuàng)作營的作品在大自然的對比下,粗暴、蒼涼、沉重的美學意味是突出的。相比之下,鄉(xiāng)村的就地材料所做的藝術品,則缺乏這樣的對比,而代之以和諧和圓潤的美感。
中國的公共藝術活動通常是以“雕塑展”“雕塑節(jié)”“雕塑創(chuàng)作營”等稱謂指代,究其性質還是屬于“創(chuàng)作營”。“創(chuàng)作營”從上個世紀90年代初從西方引入中國,如今已經具有了長達30余年的歷史。在這過程中,創(chuàng)作營在中國發(fā)展迅猛并為中國的公共藝術做出了卓越的貢獻。在鄉(xiāng)村振興東風勁吹的今天,這一活動形式將會更加繁榮,值得大家持續(xù)關注。
獲得“《雕塑》雜志2022年度公共藝術大獎”的有10個。它們針對的是城市公共藝術,這些作品都以其本身的藝術水準,獨特的藝術語匯,公共化的內容與主題得到了評委們的首肯。公共藝術項目在具體的創(chuàng)作與落實中,或多或少受到藝術以外的干擾,所導致作品的藝術水準降低的問題長期困擾著藝術家。這是藝術家與需求方的博弈,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而關于公共藝術的評審專家始終會站在藝術一邊去發(fā)現(xiàn)那些真正具有獨創(chuàng)意義的藝術作品,這是一種在逆境中向前推動的進步力量?!堆朊郎钲诘罔F公共藝術系列》是近年地鐵公共藝術領域的經典案例。它的成功,應該是藝術家們積極主動的介入性思維,而不是那種尾隨式的,跟著甲方并不太專業(yè)的思路亦步亦趨的平庸套路,否則不可能進入專家們投票的視野。這個系列作品的語言多樣性和現(xiàn)當代性為當今的地鐵公共藝術提供了一個獨特、多樣和具有相當藝術高度的范例。像《家園》《鯨》《測量風景》等作品都是藝術展或創(chuàng)作營里面的單體作品,這些作品完全是作者在某種自由環(huán)境中的創(chuàng)造,所以其藝術的純度也就更高。
《雕塑》雜志的年度“原創(chuàng)雕塑獎”主要鎖定在工作室創(chuàng)作的架上雕塑,或者是室內展雕塑類別。從學術的角度講,架上雕塑屬于雕塑領域的基礎學科。任何門類的雕塑創(chuàng)作離不開藝術家工作室的實踐和實驗。工作室是磨礪語言本體的搖籃。雕塑家用雕塑語言去思考,架上雕塑是其基本的載體。而作為雕塑的物,是雕塑家使用雙手“造”出來的。雕塑家的造物從無到有,所以謂之“原創(chuàng)”,區(qū)別于上帝締造的自然之物。這就是《雕塑》雜志在年度獎設立“原創(chuàng)雕塑獎”的基本理由。
獲得大獎的15件作品幾乎涵蓋了原創(chuàng)雕塑的所有類型。具象作品《瞬間的永恒》是柳青的作品,其塑造非常之地道、嚴謹和扎實。他一反人們常見的柳青的那種波普式的現(xiàn)實主義場景雕塑,來了一回具有央美功底的具象塑造,讓人們看到了他具象雕塑的另一面。劉其琛的《控馬圖》是具象作品的另一類,形態(tài)的表現(xiàn)性,動勢性,馬與人物造型的中國意味加上塑造上語言預設的趣味性,讓人品味無窮。在具象雕塑中吸取中國傳統(tǒng)營養(yǎng)是相當多藝術家的篤定。黃山的《漢風·列傳》系列,一直是他個人的實驗領域,再加上他對陶瓷卷片塑造的運用,這個系列作品成為了他個人辨識度極高的經典制作。寫意人物具象作品的代表要算余澎的《生死時速》,而超大型具象人物的木雕則非由陸光正,蕭立、王建中、錢云可、楊銘合作的《百年偉業(yè)》莫屬。大獎中抽象雕塑的代表有朱林的《十二生肖系列漢字雕塑》、王向榮的《棄石系列》、王登的《瓷的幾何系列》等,這些作品中既有關于形態(tài)語言的實驗,也有關于材料語言的挖掘。意象雕塑是中國雕塑家探索的門類,介于具象與抽象之間。張兆宏的《山-Ⅰ》和閔一鳴的《生態(tài)學》都以各自不同的個人語匯確立了各自作品的意象性靈魂。裝置是今天雕塑家之最愛,為什么?因為裝置與現(xiàn)代藝術可以融為一體。谷德昊的《未眠》、王藝的《小號研究1》、王雷的《新長征路上的凱歌》以及賴杰斌的《干涉系列》都是值得認真玩味的裝置雕塑作品,在他們作品的背后,均蘊含著作者想表達的獨特觀念。黃仁余的《遙想宇航系列》不僅僅是近年新興數字雕塑的代表,而且還是本項大獎作品中科技主題雕塑的代表。
曾成鋼領銜主創(chuàng)《偉業(yè)》
年度“泛雕塑獎”是《雕塑》雜志2018年開創(chuàng)的與生活接軌,同時為雕塑跨界提供通道的獎項。本次評出的10個“2022年度泛雕塑大獎”各具功能、各具風采。吳蔚的《之間流水NO.1》貌似一件雕塑的挎包,并沒有作為包的功能,其實他就是想以人“背”著“游走”的方式在“展示”雕塑。可以說他的這件作品很觀念。李建國與鄧浩的《泛雕塑椅系列》和羅彬文的《依》就是一件件可以當凳子和椅子的抽象雕塑,其個性化雕塑語言是誘使公眾靠近并坐下。具有功能性的雕塑還有《國際玩笑:掃地機系列》、姜靜的《精靈茶刀》、張德明與賴蕓蕓合作的《水韻》。三者不同的是《國際玩笑:掃地機系列》是一組具有波普色彩的動態(tài)雕塑,《精靈茶刀系列》是一套具有雕塑標識的工具,而《水韻》是一件具有大型雕塑意味的露天架空天橋。聶進竹的《美狄亞》和王浩的《所見非見系列》應該屬于裝置類泛雕塑佳作。這次大獎中還有兩件佩戴性的首飾類作品,一是武彥言的《震后》,二是鄧潔的《玩物不喪志》。值得提示的是作品系列《玩物不喪志》既可以是首飾,也可以是案頭的微型擺件。從這些作品中都可以洞悉到作者們在自己作品上的種種匠心。
《雕塑》雜志的國之大匠成就獎專門是頒發(fā)給75歲以上德藝雙馨的老藝術家的。意在向具有成就的老雕塑家表示崇高的敬意,弘揚他們的藝術精神,傳承他們的藝術成就。獲得2022年度“國之大匠成就獎”的雕塑家有周國楨,江碧波和樓家本。
周國楨先生是1954年畢業(yè)于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的學生,學院派雕塑功底深厚。畢業(yè)后與景德鎮(zhèn)陶瓷結緣,以畢生的精力投入到了陶瓷雕塑的創(chuàng)作與研究之中。其大量的動物雕塑創(chuàng)作成果影響了海內外,他本人被譽為中國現(xiàn)代陶藝的泰斗。在景德鎮(zhèn)陶瓷學院的教學期間,曾擔任過學院美術系主任、學院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等要職。培養(yǎng)學生無數,真可謂桃李滿天下。
江碧波先生是我國著名版畫家,雕塑家。她和葉毓山合作的《歌樂山烈士紀念碑》名震全國,成為城市雕塑的一代經典。她創(chuàng)作勤奮,大量的版畫、國畫、雕塑、陶瓷藝術作品享譽海內。江碧波還是一位美術教育家,在四川美術學院和重慶大學的教學期間,推動現(xiàn)代美術教育教學,為國家培養(yǎng)了大量人才。退休后,成立了遠古巫文化學會,組建華夏陶藝研究院,為挖掘中國古代少數民族文化,挽救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了卓越貢獻。
樓家本先生同樣是繪畫與雕塑的跨界藝術家。創(chuàng)作之余喜歡古代雕塑與器物的收藏。正是在大量的收藏之中,他掌握了雕塑的奧秘。在雕塑與繪畫的創(chuàng)作上,他癡迷于遠古神話題材的創(chuàng)作。盤古、女媧、伏羲、神農、黃帝、大禹等遠古英雄成為他作品中謳歌的主要對象,為華夏諸神塑造群峰林立的豐碑不遺余力。在雕塑上,他探索色彩與形態(tài)的關系,于是,他的彩色雕塑在現(xiàn)當代雕塑中獨樹一幟。
數字雕塑與元宇宙云展示,是三年疫情期間發(fā)展起來的成果。在雕塑的展示方面,今天已經是線上與線下的雙輪驅動模式?!兜袼堋冯s志在2021年中創(chuàng)建了兩座元宇宙美術館,一是“《雕塑》雜志航母元宇宙美術館”,二是“《雕塑》雜志LOGO元宇宙美術館”。前者已經承擔了兩屆年度全國高校畢業(yè)生優(yōu)秀雕塑作品展,收到了較好的社會反響。本次“2022年度獎大展”首次啟用“《雕塑》雜志LOGO元宇宙美術館”。獲獎的98件作品以及3個“國之大匠成就獎”的成果全部布置在了里面,并通過微信向外界傳播,讓更多的讀者看到年度獎作品的風采。
新的科技時代已經到來,用元宇宙的技術來實現(xiàn)雕塑的展示是未來雕塑展覽的新領域。在傳統(tǒng)的雕塑實體展示基礎上實現(xiàn)線上立體與空間展示場景,元宇宙是最為強大的方案。將來人們在元宇宙展示空間中游走,繞著雕塑欣賞作品,與在現(xiàn)實世界中觀展別無二樣?!兜袼堋冯s志在實現(xiàn)這樣的愿景中一定會持續(xù)發(fā)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