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琴
1.地方新聞信息雜亂,劣質內容較多
融媒體廣闊的發(fā)展前景給新聞工作者提供了發(fā)展契機。新聞從業(yè)者總量的增多,讓融媒體人力資源短缺的壓力得到了一定緩解,但一些新入職的人員和社會上的公民記者相對缺乏新聞工作經驗,社會責任感不強,沒能充分意識到地方新聞報道對社會輿論產生的重要影響。一些人在進行地方新聞報道時會發(fā)生夸大宣傳、虛假報道的問題,這種情況直接導致了融媒體新聞編輯被一些虛假新聞內容所誤導。對一些難以溯源的地方新聞素材,融媒體新聞編輯要耗費大量的時間與精力去審核,假如不慎傳播了這些低質量的地方新聞內容,將會對媒體的公信力產生極大損傷,阻礙新聞工作質量的提升。
2.新聞編輯思維模式受限
傳統(tǒng)新聞編輯在地方新聞報道工作中,看待新聞事件的視角是媒體人的視角,很少站在受眾角度對新聞報道方向進行調整。和記者、受眾的互動交流也不多,多使用電話、郵件等較為陳舊的方式進行溝通。固化的新聞編輯模式容易讓受眾產生疲勞,影響地方新聞的瀏覽量。并且對于新聞編輯個人而言,他們也難以通過模式化的地方新聞報道編輯工作積累豐富的經驗,工作能力提升會陷入瓶頸。
3.缺乏新媒體人才
在探索媒介融合發(fā)展過程中,不僅會遇到技術層面的困難,也會遇到人才不足的困擾。尤其是地方基層媒體缺乏足夠專業(yè)的新媒體人才,既精通傳統(tǒng)媒體業(yè)務又懂得新媒體的人才少之又少。立足宏觀視角,傳統(tǒng)媒體在實際運行中若想走出困境,只是開拓新平臺、豐富平臺內容并不夠,必須使這些平臺上的內容能夠充分流動,實現(xiàn)雙向、多向互動,而后才能結合受眾情況,有針對性地開發(fā)適合大眾的個性化新聞產品。而這一目標的實現(xiàn),依賴復合型媒體人才。媒體人必須以新的互聯(lián)網思維進行運作,但目前地方傳統(tǒng)媒體這類專業(yè)人才相當匱乏。
要加強腳手架的安全保護,禁止閑雜人等隨意拆損腳手架架體,設立安全防護牌和安全防護措施,除此之外要設立專門的安全指揮、防護人員。在進行腳手架的拆除時,必須遵循從上到下的的原則,不能上下同時拆除,在拆除之前必須將腳手架上的雜物清理干凈。腳手架施工項目要配備專門的管理人員和安全員,管理人員和安全員要不定期的對項目進行檢查,而且要進行隨時隨機的抽查,一旦發(fā)現(xiàn)有任何隱患或者問題就要立刻落實并解決,并定期對整體進行一定的整改。
在實際運作過程中,媒介融合發(fā)展對新聞編輯提出新的要求,無論是角色、身份還是具體工作,都必須積極求變。在技術應用層面,要求其合理運用多種編輯方式方法,注重新聞內容的動態(tài)跟蹤報道。這就對新聞編輯的綜合素質與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1.提升新聞編輯個人綜合能力的重要手段
各傳統(tǒng)媒體應在轉型中加大對人財物的投入力度,建強用好融媒體中心,建設聯(lián)動協(xié)作的新型主流媒體,進一步強化技術與內容的深度融合,推出更多接地氣、有溫度的融媒體作品。
在當前媒體行業(yè)迅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各媒體對人才綜合能力的要求不斷提高。由于具有較高的市場競爭力,復合型人才更受到媒體的重視。媒體優(yōu)化地方新聞報道工作,能夠讓新聞編輯更多接觸并適應融媒體工作模式,能夠學習到通過多媒體渠道傳播地方新聞的方式方法,慢慢適應融媒體工作環(huán)境,在日后的地方新聞報道中能夠從容應對各類突發(fā)狀況。新聞編輯也能夠提升對地方新聞信息的敏銳嗅覺,精準把控新聞內容質量,不斷積累融媒體工作經驗,向復合型人才的方向發(fā)展,個人價值得以迅速提升。
2.推進媒體單位快速發(fā)展的有效途徑
在融媒體環(huán)境的影響下,媒體單位的發(fā)展呈多樣化趨勢。把握機遇,轉變思維,優(yōu)化地方新聞報道工作,是媒體單位尋求轉型的必要舉措。融媒體模式可以為媒體單位節(jié)省大量人力、物力資源。融媒體模式下的地方新聞傳播速度更快,傳播效果更為顯著。通過轉型,媒體單位優(yōu)化了地方新聞內容,及時發(fā)現(xiàn)地方新聞工作中的不足,提升地方新聞報道工作的整體成效。面對宏大的主題,可以從小切口切入,可操作性強,容易達到“接地氣”的效果。在地方新聞策劃報道的過程中,發(fā)揮融媒體報道靈活性、貼近性、活躍性的特點,更有利于媒體單位把握住地方新聞宣傳報道的“時度效”。
1.編輯可以合理分配工作時間,提高工作效率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持續(xù)發(fā)展,地方新聞成為人們越來越關注的新聞類型。但部分媒體的地方新聞報道存在內容雜亂、難以溯源等問題。通過加強融媒體建設,新聞編輯能夠獲得其他媒體轉型的成功經驗,改進地方新聞編輯方法。新聞編輯的策劃案撰寫、審核、發(fā)布等工作效率得到持續(xù)提升,工作壓力得到一定緩解,其可以將更多的時間放在對編輯內容的優(yōu)化和調整上,進一步提高整體工作質量。
2.工作模式更加多樣、靈活
全新的融媒體工作環(huán)境下,過去傳統(tǒng)媒體單一的工作模式已經不適用了,多類型媒體的出現(xiàn)讓媒體單位能夠借鑒不同媒體的工作模式,更加靈活地開展新聞工作。比如在受眾定位工作中,媒體單位能夠利用大數據技術對受眾群體進行清晰定位,根據受眾群體喜好對地方新聞報道方向進行重新調整,利用好新媒體平臺,提高地方新聞報道的瀏覽量。工作模式的優(yōu)化也能讓媒體單位在行業(yè)中收獲更好的口碑,實現(xiàn)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雙贏。
1.重視微信公眾號運營,精準把握受眾需求
隨著融媒體時代的到來,媒體行業(yè)迅猛發(fā)展,各媒體都開始加強與受眾的交互,新聞編輯也應不斷深入群眾,了解受眾瀏覽新聞的偏好,提升個人的新聞敏感度,增強地方新聞報道工作的貼近性。傳統(tǒng)媒體報道中,新聞常常單向傳播,只重視內容呈現(xiàn),忽略了受眾的心理感受與接受情況。在融媒體環(huán)境下,受眾的良性反饋和互動是促成新聞迅速傳播不可或缺的因素。微信公眾號以便捷的瀏覽方式和豐富的新聞內容模塊,受到大量網民的關注,是當前非常熱門的新媒體交互平臺。新聞編輯可以利用微信公眾號這一渠道,與受眾展開交互,及時了解受眾需求,貼合受眾新聞瀏覽喜好,改進陳舊的新聞報道形式,使受眾感同身受。融媒體的地方新聞報道,必須達到與用戶的共鳴,編輯要從傳播理念、傳播思維上進行創(chuàng)新。比如在報道某地商業(yè)區(qū)重建項目的地方新聞時,新聞編輯可以將圖文、視頻素材等編輯成一篇高質量的推文,發(fā)表在微信公眾號上,同時在推文下方開放評論功能,利用互動板塊邀請受眾對新聞事件發(fā)表言論。隨后融媒體新聞編輯通過大數據技術對受眾反饋進行分析。新聞編輯可以著重針對一些用戶的具有代表性的提問進行回復,以新聞事實客觀引導大眾輿論。一些了解新聞事件進展、提供獨家信息的受眾,還可以通過微信公眾號的留言等功能向新聞編輯提供一些信息素材,新聞編輯從中提取一些時效性強的新聞信息,經過核實后來完善新聞編輯工作。這種方式不僅能夠讓受眾在瀏覽地方新聞時具有一定的參與感,還能通過微信公眾號增強受眾黏性,同時也能夠幫助新聞編輯提高新聞敏感度,掌握大量有價值的最新的新聞信息,提升地方新聞編輯報道的效率。
2.通過新媒體平臺豐富新聞傳播形式
時下各類新媒體平臺被主流媒體廣泛應用,大量新聞信息借助新媒體平臺進行傳播,豐富受眾的瀏覽體驗。如今,很多受眾通過手機、平板電腦等移動終端,隨時隨地點擊進入一些操作簡單、內容豐富的新媒體新聞平臺,選擇自己喜歡的新聞內容進行瀏覽。新聞編輯可以充分利用這些新媒體平臺拓展地方新聞的傳播渠道。比如,新聞編輯可以在抖音、快手等熱門的短視頻平臺開設賬號,將提前采集的新聞視頻、音頻、圖片和簡潔的文字整合起來,制作成精良的短視頻作品,在短視頻平臺發(fā)布。通過短視頻作品下方的評論功能,與受眾實現(xiàn)實時交互。短視頻平臺的直播功能也可以方便新聞編輯參與地方新聞的直播報道活動,讓地方新聞的直觀性更強。新聞媒體也可以借助短視頻形式,增強地方新聞報道效果的同時開展帶貨活動。例如:某地在節(jié)日期間開展旅游景區(qū)宣傳活動,編輯可以將景區(qū)優(yōu)惠產品鏈接放置在頁面上,在滿足受眾新聞信息獲取需求的同時,滿足受眾的購物需求。利用短視頻平臺傳播速度快、受眾范圍廣的特點,迅速提升融媒體的影響力。
3.進行分工合作,提高報道時效性
融媒體在不斷發(fā)展的過程中,吸引了眾多優(yōu)秀人才,只有全體人員發(fā)揚“孺子牛、拓荒牛、老黃牛”精神,干好每一天,做好每件事,錨定目標任務,凝聚各方合力,攜手共畫同心圓,才能推動新聞事業(yè)的發(fā)展進步。
在媒體融合工作模式下,媒體也獲得了更多合作機會。融媒體新聞編輯應該做好資源共享和分工合作,從不同角度審視、報道新聞事件,豐富地方新聞報道的視角。比如在報道某地區(qū)公共交通建設項目時,新聞編輯可以與記者進行分工合作,一線記者對施工建設情況進行走訪報道,后方編輯可以聯(lián)系公共交通建設項目負責部門,獲得第一手的材料。為了提高報道時效性,一線記者可以在新聞現(xiàn)場進行簡單報道,第一時間將新聞素材傳回媒體單位,新聞編輯利用較強的文字功底,將記者的現(xiàn)場報道和相關部門提供的專業(yè)性較強的信息整合起來,以易于受眾接受的形式發(fā)布出去。這種方式能夠優(yōu)化地方新聞報道工作,通過合作提升工作效率。
4.新聞編輯不斷提升自身綜合能力
在媒體行業(yè)迅速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下,各媒體單位對新聞編輯的要求正在不斷提高,融媒體工作模式的進一步深化,意味著新聞編輯將要接觸更多類型的媒體工作模式,這就要求新聞編輯不斷提升自身的綜合能力。
新聞編輯要時刻堅守初心,增強自身的社會責任感,對虛假新聞信息堅決予以抵制,通過報道正確引導大眾輿論,引導受眾正確看待新聞事件。新媒體環(huán)境下,更多的新聞編輯有機會從幕后走到臺前,這就要求新聞編輯要加強心理素質鍛煉,面對鏡頭不怯場,能夠將地方新聞內容以規(guī)范的語言清晰地表述出來,用自身的魅力吸引更多受眾關注。
另外,新聞編輯也應該多向融媒體領域的佼佼者請教學習,從他們身上汲取成功經驗,學習各種新媒體交互工具的使用方法,熟悉不同媒體形式,為做好地方新聞報道工作打下堅實基礎,提升融媒體地方新聞報道的效率和質量。
5.多組織培訓活動
媒體單位要加強對新聞編輯工作能力的培訓。單一僵化的傳統(tǒng)工作模式影響著新聞編輯個人思路的拓寬,在媒體內部多組織培訓活動能為新聞編輯提供自我提升的機會。同時,媒體單位也要合理制定管理制度,用科學的獎懲措施規(guī)范新聞編輯的工作態(tài)度和行為。
媒體單位在招聘編輯人才的過程中,應該注重考察新聞編輯對地方新聞的敏銳感知度,同時也要考察新聞編輯融媒體工作能力。要積極引入優(yōu)質的復合型人才,增強媒體核心競爭力。
媒體單位要建立追責制度,地方新聞報道工作出現(xiàn)失誤時要及時追責。同時,定期對新聞編輯進行考核,針對其融媒體工作能力以及個人工作業(yè)績等進行打分,該獎勵的獎勵,以提高新聞編輯的工作積極性。
媒體單位內部也要為新聞編輯多提供交流學習的機會,定期組織地方新聞報道工作研討會,在研討會上可就近期工作進行總結。
綜上所述,在融媒體時代背景下,要想實現(xiàn)地方新聞報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傳統(tǒng)媒體新聞編輯要加強與新媒體的合作。但在改革創(chuàng)新的同時也要守正,維護主流媒體的權威性,充分發(fā)揮主流媒體的輿論引導作用。地方新聞編輯要具有創(chuàng)新意識,增強社會責任感,創(chuàng)新地方新聞報道形式和內容,沉下心,進現(xiàn)場,以多樣思維豐富地方新聞報道視角,以多種媒體工具豐富地方新聞報道的層次,為推進媒體轉型升級貢獻自己的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