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毅,岳 飛,張金龍
(1.深圳市第二特殊教育學校,廣東 深圳 518107;2.天津電子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公共教學部,天津 300350)
特殊青少年是指身心發(fā)展有各種缺陷(主要包括智力障礙、腦性癱瘓、孤獨癥、聽力障礙、視力障礙、肢體障礙、言語障礙、情緒和行為障礙、多重殘疾等)的青少年?!丁笆奈濉睔埣踩梭w育發(fā)展實施方案》指出,“十四五”時期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的第一個五年。殘疾人體育要更好地承擔起為國爭光的光榮使命,積極踐行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努力服務殘疾人的發(fā)展和健康,幫助殘疾人參與體育、融入社會、全面發(fā)展。特殊青少年作為殘疾人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也有相應的需求與權益??棺栌柧氉鳛轶w育運動的一種模式,是特殊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理想選擇之一,是契合特殊青少年身體素質提升和身體功能發(fā)展的有效訓練方法,但是由于特殊青少年身體狀況的復雜性和差異性,在參加抗阻訓練的過程中,體育教師需要根據其實際情況制訂合適的運動計劃。
特殊青少年普遍存在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較弱、肥胖、骨密度低等現實問題,這些問題導致特殊青少年容易出現亞健康和慢性病,不僅危害身體健康,而且對自身的正常生活造成了極大的困擾,如上肢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較弱,導致他們在完成日常生活中簡單的動作時都需要他人輔助甚至不能完成。目前,抗阻訓練在提升特殊青少年的身體素質、促進其自身發(fā)展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特殊教育學校的腦性癱疾青少年參加每周3 次、每次30 min 的抗阻訓練后,其骨骼肌、基礎代謝、粗大運動功能、整體平衡能力均發(fā)生了積極改變,運動成就動機也發(fā)生了明顯變化。核心抗阻訓練對于聽障青少年身體功能的提升也具有積極作用,如聽障青少年進行每周2 次、每次50 min、連續(xù)12 周的核心抗阻訓練后,通過閉眼走直線測試和星形偏移平衡測試(SEBT)發(fā)現,其動態(tài)平衡能力在進行規(guī)律抗阻訓練后得到了顯著提升。鑒于抗阻訓練對于特殊青少年身體素質的提升作用,以抗阻訓練為載體滿足特殊青少年自身發(fā)展的需求,似乎是水到渠成的。
特殊青少年可以選擇的體育鍛煉方式眾多。其按運動項目劃分,可以是球類運動,如足球、籃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等;也可以是水上與冰雪運動,如游泳、滑冰和滑雪等;當然,跑步、騎行等也是特殊青少年可以選擇的體育項目。其按運動模式劃分,可以是有氧運動,如慢跑、散步、健身操等;也可以是抗阻訓練,如自重訓練、器械訓練等??棺栌柧毑粌H可以滿足特殊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需要,促進特殊青少年身體素質的提升,而且對于一些肢體有運動障礙不便參加跑、跳等運動形式的特殊青少年來說,抗阻訓練似乎是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最佳選擇之一。特殊青少年既有參加體育鍛煉的需要,也有參加體育鍛煉的權利。雖然特殊青少年身體的某些方面存在缺陷,不能參與一些體育運動,但是他們參加體育鍛煉的權利是不可被剝奪的。即使特殊青少年不能參與某些體育運動,體育教師和家長也需要想盡辦法,根據特殊青少年的實際情況來使他們參與其身體能承受的運動,而不是放任不管。例如,針對有下肢運動障礙的特殊青少年,體育教師可以結合他們的實際情況,為他們設計有針對性的上肢抗阻練習。因此,為滿足特殊青少年參加體育鍛煉的需求,抗阻訓練的介入是必不可少的。
體育是學校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是學校培養(yǎng)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重要途徑。體育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導向下可以滿足學校教育以下3 個方面的需要:一是提高學生的運動能力,主要包括增強體質,強健體魄,這是體育最原始、最基礎的功能;二是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行為,主要包括良好的鍛煉習慣,控制情緒和適應環(huán)境的能力;三是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體育品德,主要包括自尊自信、頑強勇敢的體育精神,遵守規(guī)則、友好團結的體育道德,文明禮貌、相互尊重的體育品格??棺栌柧氉鳛閷W校體育重要的組成部分,承擔著對學生實行教育的責任。因此,為滿足學校教育的需要,對學校內的特殊青少年實施抗阻訓練是非常必要的。
特殊青少年實施抗阻訓練的首要任務是進行訓練前的運動能力評估,只有詳細了解了特殊青少年身體功能的不足之處,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抗阻訓練。目前評估特殊青少年運動能力的測試標準主要集中于評估體適能、粗大動作、精細動作等,各個測試標準的適用范圍和年齡階段存在一定差異。表1 列舉了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特殊青少年運動能力測試標準。
表1 特殊青少年運動能力測試標準
目前的評估標準較多,首先,應根據特殊青少年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評估標準。其次,在測評的過程中,為獲取設計抗阻訓練計劃的相關可靠數據,應對特殊青少年的身體運動能力進行全面測評,對特殊青少年的肌肉力量和耐力、柔韌性、身體成分、心血管耐力以及精細動作能力等進行評估。同時,體育教師應在充分考慮特殊青少年身體實際情況的前提下選擇合適的測評內容,如有的測評內容特殊青少年屬實不能完成,可以選擇替代的項目,爭取所測得的數據能為抗阻訓練計劃的制訂提供參考。最后,在測評結束后,需要對特殊青少年的評估數據進行建檔,根據測評結果與標準分區(qū),或對描述性的數據進行比較,以便分析特殊青少年的優(yōu)勢與劣勢,并根據特殊青少年的評估成績制訂出一份改善不足、保留優(yōu)勢、促進身體素質提升的有針對性的、個性化的抗阻訓練計劃。
為了能做出正確的選擇,體育教師必須了解各種類型的抗阻訓練動作、特殊青少年肌肉功能提升的需要以及學??捎玫挠柧毱鞑摹?棺栌柧毜膭幼鲾盗勘姸啵w育教師在設計訓練計劃時,需要根據涉及的主要肌肉群來選擇練習動作。這時前期的需求分析就顯得尤為重要,教師可以根據前期特殊青少年身體功能測試檔案有針對性地選擇抗阻訓練動作,要特別注重發(fā)展手指抓握、手腕力量等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能力,考慮到特殊青少年的骨骼尚在發(fā)育之中,練習可以選擇自重訓練、輕重量訓練動作,避免選擇大器械、大重量訓練動作。根據特殊青少年肌肉功能提升的需要,練習動作可分為主要練習和輔助練習,主要練習即那些以提升特殊青少年身體運動功能不足的練習動作,主要目的是彌補特殊青少年的身體運動功能,使他們擁有能夠完成日常生活中的相關動作所需的體力以及參加常規(guī)體育運動的能力。輔助練習則是對主要練習的有益補充,是在完成主要練習后開展的提升整體身體機能的抗阻訓練。體育教師必須對學?,F有的器材有充分了解,只有掌握了器材類型,才能更好地選擇可以練習的動作。
訓練頻率是指在一個周期內進行的訓練次數。對于學校來說,一個周期一般是周一至周五。在確定抗阻訓練頻率的過程中,首先,體育教師必須考慮特殊青少年的身體狀態(tài)。特殊青少年的身體狀態(tài)在需求分析時已經進行了測評,這是決定訓練頻率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據美國運動醫(yī)學學會的推薦,人們每周至少要進行3 次運動。特殊青少年在剛開始進行抗阻訓練時,每周訓練頻率可以低于3 次,當特殊青少年逐步適應訓練之后,再逐漸增加訓練頻率。其次,體育教師必須考慮練習的類型。在特殊青少年對抗阻訓練適應之后,可以采用分段的方法來加強訓練,分段訓練是指在不同的日期訓練不同的肌群。對特殊青少年進行分段訓練應特別慎重,要充分考慮他們的身體狀態(tài),避免發(fā)生安全事故。體育教師對特殊青少年進行分段訓練時,可以在周一和周三進行上肢的訓練,周二和周五進行下肢的訓練,這樣不僅訓練部位比較全面,而且能使相似訓練部位的恢復時間得到保證。最后,體育教師必須考慮訓練量。體育教師不僅要考慮特殊青少年單日體育課肌肉完成的訓練量,安排下次訓練課的間隔以及下節(jié)課的訓練內容,還要估算一周的總訓練量,如除了抗阻訓練量之外的有氧訓練量、敏捷訓練量、速度訓練量等,以確定下一周的訓練頻率。
練習順序是指一節(jié)體育課中抗阻練習的實施順序。根據身體肌肉群的主次原則,在一節(jié)體育課中,一般先進行多關節(jié)練習,而后進行單關節(jié)練習;或者先進行大肌群的練習,而后再繼續(xù)進行小肌群的練習;也可以先安排主要練習后安排輔助練習。在抗阻訓練的過程中,上肢練習需要與下肢練習交替進行,這樣可以讓特殊青少年得到充分的恢復,避免疲勞和運動損傷的出現。交替進行“推”與“拉”的練習是提高骨骼肌密集與恢復的一種有效方法,這種安排能使兩個連續(xù)的訓練不會使用相同的肌群,可以有效緩解肌肉疲勞。當然,體育課中抗阻訓練的練習順序有很多,體育教師需要根據特殊青少年的實際情況安排。
特殊青少年需要通過運動康復來實現身體素質與正常發(fā)育的同齡人趨同。因此,對他們實施的抗阻訓練,主要以發(fā)展肌肉力量和肌肉耐力等為主,以此來使他們具備完成日常生活和參加普通運動休閑活動的能力。因此,體育教師在設置課程時,必須基于訓練目標設定訓練負荷和重復次數。體育教師測定了特殊青少年的1RM(一次重復最大重量)之后,就需要根據特殊青少年實際需要的肌肉發(fā)展目標來設置訓練負荷和重復次數。
表2 中基于訓練目標設置的訓練負荷與重復次數靶向正常發(fā)育的青少年和運動員。由于特殊青少年在認知上的特點,對于次數較多的訓練,他們在訓練中會經常走神、心不在焉,難以保證訓練效果。因此,為使重復次數實施起來沒有障礙,在訓練的過程中體育教師必須加強監(jiān)督與管理。同時,由于特殊青少年的身體素質較弱,在開始訓練時,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適當降低訓練負荷,當特殊青少年適應訓練刺激后,再逐漸增加訓練的負荷。另外,由于肌肉力量訓練對特殊青少年的身體會產生較大的生理壓力,為保證特殊青少年訓練的效果和避免運動損傷出現,在一周內不應安排兩次肌肉力量(主要練習)訓練連續(xù)進行。
表2 基于訓練目標的訓練負荷與重復次數
設置訓練量需要綜合考慮特殊青少年的抗阻訓練目標,即考慮發(fā)展特殊青少年的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肌肉肥大。
如前所述,特殊青少年的身體狀態(tài)會影響他們參加抗阻訓練,也會影響他們所能承受的訓練量。在實際實施過程中,需要根據特殊青少年的身心狀態(tài)來確定抗阻訓練的重復次數與組數。在訓練計劃設計中,體育教師要遵循漸進性原則,保證特殊青少年的身體安全,同時激發(fā)特殊青少年練習的積極性。
休息時間即兩組練習之間或兩節(jié)體育課之間用于恢復的時間。休息時間的長短主要取決于訓練目標、訓練量和特殊青少年的身心狀態(tài)。兩組訓練之間的休息時間需要基于訓練目標來設定,若訓練目標為發(fā)展肌肉力量,則休息時間控制在2 ~5 min;若訓練目標為發(fā)展肌肉耐力,則休息時間控制在0.5 ~1.5 min;若訓練目標為發(fā)展肌肉肥大,休息時間的控制在30s 以內。在設定休息時間時,體育教師需要對特殊青少年的每個練習目標進行分析,對練習負荷做好監(jiān)控,以根據實際情況在標準范圍內調整休息時間,針對性地設置好組間休息時間。同時,特殊青少年參加抗阻訓練的過程中,組間休息時間在訓練前期可以適當延長,當特殊青少年適應訓練后,再進行調整。
兩次體育課之間的休息時間需要考慮上一節(jié)體育課的訓練量和特殊青少年的身心狀態(tài),如果上一節(jié)課的運動量過大導致特殊青少年出現了明顯的厭訓、身體疲勞現象,則兩節(jié)體育課之間的休息時間就應該適當延長,給特殊青少年的身心恢復預留緩沖時間。當前,一節(jié)體育課的運動量過小時,兩節(jié)體育課之間的休息時間可以適當縮短。例如,周一特殊青少年剛剛來校,身心尚未進入訓練狀態(tài),一般可以安排小運動量的訓練,這樣周二,周三可以繼續(xù)安排訓練并逐漸加大運動量的訓練,周四可以安排休息,周五繼續(xù)訓練。體育教師需要對特殊青少年每節(jié)課的運動量有清晰的把握,以此來設定休息時間。當然,兩節(jié)體育課之間的休息時間設定是靈活的,不必拘泥于一定的模式,需要根據實際情況靈活調整。
一些特殊青少年的心智發(fā)育緩慢且遲滯,在體育課中對于重復性動作訓練難以堅持,為保證訓練的質量和訓練能夠順利完成,體育教師在對他們實施抗阻訓練的過程中,可以將抗阻訓練與生活情景模式結合起來,或者與游戲結合起來。同時,一些特殊青少年的情緒管理能力較差但好勝心較強,在個人競爭性游戲中如不能獲勝,容易情緒失控,針對這類特殊青少年,體育教師設計游戲時可以適當減少個人競爭性游戲,增加合作性游戲。這樣的訓練設計不僅避免了純抗阻訓練的枯燥感,同時也讓特殊青少年在訓練中心情愉悅,增加了與同學教師之間的交往,對于他們社會交往能力的提升也具有一定幫助。
青少年時期是學生速度素質、靈敏素質、柔韌素質、協調素質發(fā)展的黃金時期,靶向這些方面實施有針對性的訓練,對于特殊青少年整體身體素質的提升大有裨益。同時,多種身體素質訓練相結合可以避免單獨的抗阻訓練對肌肉造成的負面影響,還可以促進抗阻訓練的效益提升。另外,多種身體素質訓練相結合,可以使訓練內容更加豐富多彩,避免了訓練的單一和枯燥,對于激發(fā)特殊青少年參加抗阻訓練具有積極作用。
特殊青少年的身心發(fā)展水平各不相同,雖然體育教師在設計抗阻訓練之前已經對特殊青少年的運動能力進行了評估,對特殊青少年的運動能力有了一定的掌握,但是即使是運動能力相近的同一類別的特殊青少年,他們的心理發(fā)展水平、參加訓練的意愿、完成教師任務的積極性和與人溝通的能力也存在較大差異?;诖耍w育教師在對他們實施抗阻訓練之前,需要和班主任、心理健康教師等做好溝通交流,充分了解特殊青少年的心理狀態(tài),以及特殊青少年的疾病史、服藥史、手術史和身體是否存在潛在的慢性病。只有對特殊青少年的所有情況有清晰的把握,在對他們實施抗阻訓練時,分層才能更加準確,訓練才能更有針對性,訓練的效果才能得到保證。
在“體醫(yī)融合”和“運動是良醫(yī)”的理念與時代背景下,特殊青少年的運動參與尤其值得關注。目前,抗阻訓練作為運動干預手段之一,對于特殊青少年的身體素質提升和身心發(fā)展,特別是對于肌肉相關能力的提升等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因此,對特殊青少年進行抗阻訓練是可行也是必要的。當前特殊青少年參加抗阻訓練需要解決的桎梏眾多,在抗阻訓練計劃中,推薦的量效關系主要針對正常發(fā)育人群,而面向特殊青少年的抗阻訓練計劃尚不全面,導致特殊青少年的抗阻訓練計劃制訂只能參考正常發(fā)育人群的標準。因此,后續(xù)的研究仍需要基于此進行深入的探討。雖然特殊青少年抗阻訓練計劃的制訂需要參考正常發(fā)育人群的標準,但是符合個體實際情況的現成訓練計劃是不存在的。在具體實施過程中,學校體育教師仍需要根據特殊青少年的實際情況、自身的專業(yè)知識和判斷,斟酌參考推薦方案,以科學實證為指導,為不同層次的特殊青少年制訂出可靠有效的抗阻訓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