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洪來
(無錫虹橋醫(yī)院骨科,江蘇 無錫 214111)
股骨頸骨折是由于受到直接或間接暴力而造成的骨科疾病,老年人髖周肌群退變,反應遲鈍,屬于高發(fā)疾病,該疾病主要癥狀除疼痛外可能會伴有活動受限、下肢畸形、患肢變短等情況。目前,臨床對此疾病多采用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該術式包括后外側入路、直接前側入路等不同入路方式,不同的入路方式有不同的手術效果。其中后外側入路術式能夠將手術視野完全展現(xiàn)出來,但可能損傷髖關節(jié)周圍組織,不利于患者恢復[1];微創(chuàng)直接前側入路是根據(jù)人體解剖結構來進行手術,充分利用髖關節(jié)局部解剖關系,入路于肌肉間隙位置,可最大限度地對肌肉及軟組織進行保護,創(chuàng)傷較小,利于患者術后恢復[2]。本研究旨在探討微創(chuàng)直接前側入路與后外側入路髖關節(jié)置換術的對比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2020 年5 月至2022 年5 月無錫虹橋醫(yī)院收治的40 例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的臨床資料,根據(jù)入路方式不同分兩組,各20 例。A 組患者年齡64~85 歲,平均(74.63±3.48)歲;男性11 例,女性9 例;骨折原因:跌傷8 例,撞傷7 例,高處墜落傷5 例;骨折部位:股骨頭下骨折5 例,經(jīng)股骨頸骨折9 例,股骨頸基底骨折6 例。B 組患者年齡65~86 歲,平均(74.89±3.62)歲;男性12 例,女性8 例;骨折原因:跌傷10 例,撞傷6 例,高處墜落傷4 例;骨折部位:股骨頭下骨折5 例,經(jīng)股骨頸骨折8 例,股骨頸基底骨折7 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可比。納入標準:①符合《成人股骨頸骨折診治指南》[3]中標準;②可耐受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③既往無股骨頸骨折病史。排除標準:①合并神經(jīng)損傷;②多個節(jié)段的椎體骨折;③存在有凝血功能障礙。無錫虹橋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已詳細審核本次研究是否符合規(guī)范,并批準開展研究。
1.2 手術方法所有患者均進行常規(guī)術前檢查,確認可耐受手術后依據(jù)其身體狀況擇期進行手術。A 組患者以傳統(tǒng)后外側入路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全身麻醉,患者取健側臥位,對患側髖關節(jié)進行常規(guī)消毒,以大轉子后緣標記為切口起點,作約15 cm 切口,切開闊筋膜,向后牽開顯露臀大肌,向前牽開顯露臀中肌,避免損傷動脈。切開髖關節(jié)囊(按“U”形法),進行髖關節(jié)脫臼手術(脫位),擺鋸進行股骨頭截骨,后髖臼銼磨,在確定最終植入假體前放入髖臼,再次復位髖關節(jié),保證雙下肢等長,復位完成后對其進行檢查,檢查髖關節(jié)各方向活動度及穩(wěn)定性,最后置入引流管,并對手術部位進行逐層縫合。 B 組患者以微創(chuàng)直接前側入路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治療,具體操作如下:全身麻醉,患者仰臥位,常規(guī)消毒;取髖關節(jié)前方入路,在髂前上棘外下2 cm 的位置為切口起點,沿腓骨的方向縱向切開,切口長8~12 cm,沿皮膚切口的同一平面切開皮下組織,切開關節(jié)囊,顯露出股骨頸骨折處,于股骨小轉子上方1.0 cm 行股骨頸截骨。結合術前影像學資料觀察了解股骨頸骨折部位及骨折線形狀,完全切除髖關節(jié)盂唇,磨銼髖臼,然后將生物型髖臼杯置入,并采用螺釘輔助固定,采用髖臼內(nèi)襯進行安裝,保證外展45°、前傾20°。之后,對髖關節(jié)進行復位,復位完成后,對其進行檢查(檢查內(nèi)容同上),最后放置引流導管,并縫合切口。所有患者術后均臥床休息24 h,并觀察其生命體征變化,預防性進行抗感染治療1 d,保留引流管48 h,術后指導患者康復訓練。兩組患者均于術后持續(xù)隨訪12 個月。
1.3 觀察指標①圍術期指標。包括手術切口長度、手術時長、術后臥床時間、術中出血量、住院時間。②骨愈合指標。于術前及術后1 個月采集患者靜脈血4 mL,離心(3 000 r/min,10 min),取血清,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檢測血清骨鈣素(BG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BALP)。③疼痛與功能評分。于術前及術后6 個月,以視覺模擬量表(VAS)[4]疼痛評分評估患者疼痛程度,總分10 分,得分越高則疼痛程度越高;分別采用Harris 髖關節(jié)評分(HHS)[5]、Berg 平衡量表(BBS)[6]評估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平衡能力恢復情況,總分均為100 分,得分越高提示髖關節(jié)功能及平衡能力恢復越好。④術后恢復情況。于術前及術后12 個月,記錄兩組起立 - 行走時間、單腿站立時間及6 min 步行距離,測量3 次,取其平均值。
1.4 統(tǒng)計學方法采用SPSS 25.0 統(tǒng)計學軟件分析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首先采用S-W 法檢驗證實均符合正態(tài)分布,以(±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t檢驗,術前、術后比較采用配對t檢驗。以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與A 組比,B 組手術切口長度、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更短,手術時長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少,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
表1 兩組患者圍術期指標比較(±s )
組別例數(shù)手術切口長度(cm)手術時長(min)術中出血量(mL)術后臥床時間(d)住院時間(d)A 組2014.66±1.24 73.22±21.67195.38±61.283.45±1.269.85±1.31 B 組20 9.13±1.07117.63±22.39105.62±30.542.14±1.056.89±1.20 t 值15.1006.3745.8633.5727.451 P 值<0.05<0.05<0.05<0.05<0.05
2.2 兩組患者骨愈合指標比較與術前比,術后1 個月兩組血清BGP、BALP 升高,血清TRACP-5b 降低,且B組骨愈合指標變化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骨愈合指標比較(±s )
表2 兩組患者骨愈合指標比較(±s )
注:與術前比,*P<0.05。BGP:骨鈣素;TRACP-5b: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BALP:骨特異性堿性磷酸酶。
組別例數(shù)BGP(ng/mL)TRACP-5b(U/L)BALP(U/L)術前術后1 個月術前術后1 個月術前術后1 個月A 組207.73±0.978.56±1.05*5.49±0.614.16±0.44*35.91±3.0542.01±4.42*B 組207.45±0.999.35±1.11*5.28±0.523.54±0.39*35.79±3.1156.22±4.94*t 值0.9032.3121.1724.7160.1239.587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3 兩組患者各項評分比較與術前比,術后6 個月兩組VAS 疼痛評分降低,HHS、BBS 評分均升高,且B組各項評分變化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各項評分比較(分,±s )
表3 兩組患者各項評分比較(分,±s )
注:與術前比,*P<0.05。VAS:視覺模擬量表;HHS:Harris 髖關節(jié)評分;BBS:Berg 平衡量表。
組別例數(shù)VAS 疼痛評分HHS 評分BBS 評分術前術后6 個月術前術后6 個月術前術后6 個月A 組205.25±1.472.33±0.51*48.05±4.8674.01±5.33*35.56±4.6840.09±5.79*B 組205.21±1.561.67±0.55*48.37±4.7380.50±5.47*35.15±4.9145.66±5.11*t 值0.0833.9350.2113.8000.2703.226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2.4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與術前比,術后12 個月兩組起立 - 行走時間均縮短,單腿站立時間、6 min 步行距離均延長,且B 組上述指標變化幅度更大,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5),見表4。
表4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
表4 兩組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比較(±s )
注:與術前比,*P<0.05。
組別例數(shù)起立 - 行走時間(s)單腿站立時間(s)6 min 步行距離(m)術前術后12 個月術前術后12 個月術前術后12 個月A 組2014.66±2.6710.49±2.33*15.65±2.4724.13±3.14*463.21±19.94519.32±21.71*B 組2014.38±2.72 9.03±2.07*15.17±2.6826.51±3.24*462.68±19.73535.78±22.53*t 值0.3292.0950.5892.3590.0842.353 P 值>0.05<0.05>0.05<0.05>0.05<0.05
現(xiàn)階段,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常用的一種手術方式。后外側入路是最常用的一種入路方式,其操作簡便,視野開闊,但需切開外旋肌群,易對臀大肌和關節(jié)囊造成損傷,術后假體脫位發(fā)生概率較高。
微創(chuàng)直接前側入路僅需對臀中肌、股外側肌在大粗隆附著部前1/3 進行剝離,經(jīng)肌間隙入路,軟組織破壞小,手術切口較小,出血量更小[7]。此方式無需將髖關節(jié)后側外旋肌群切斷,也無需剝離大面積肌組織,術后相較于后外側入路可以更早地下地行走,縮短術后恢復時間,改善髖關節(jié)功能,恢復肢體平衡。但微創(chuàng)直接前側入路視野較小,對闊筋膜張肌、縫匠肌位置及入路間隙的確定難度較大,且透視確定難度相應提升,因此手術時間相對延長[7]。通過分析兩組入路方式手術效果發(fā)現(xiàn),B 組切口長度、術后臥床時間、住院時間更短,手術時長更長,術中出血量更少,術后12 個月恢復效果更好,術后6 個月B 組VAS疼痛評分更低,HHS、BBS 評分更高,提示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應用微創(chuàng)直接前側入路能夠有效改善圍術期指標,促進術后恢復,降低患者疼痛程度,使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及機體平衡功能得到改善。
BGP、BALP 是保證骨折端愈合強度的骨代謝因子,其水平高表達提示骨形成速率較好;TRACP-5b 是反映骨吸收及破骨細胞活性的良好標志物,參與骨吸收過程[8]。相比傳統(tǒng)后外側入路需要切斷外旋肌群,破壞了髖關節(jié)的穩(wěn)定性,微創(chuàng)直接前側入路由于不切斷髖周肌肉,術后骨愈合指標恢復更好。同時微創(chuàng)直接前側入路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對髖關節(jié)附近肌群及組織的損害較輕,不僅可以減少對周圍神經(jīng)組織的刺激,降低應激反應,改善機體微循環(huán),而且可對PINP、BGP 等成骨細胞進行改善;此外,微創(chuàng)直接前側入路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還可以防止局部血流受阻,緩解供血障礙,抑制破骨因子TRACP-5b 的分泌,從而最大限度保持骨骼細胞間的動態(tài)良性平衡,加速患髖部的愈合[10]。通過觀察兩種入路手術的骨愈合指標發(fā)現(xiàn),術后1個月B 組血清BGP、BALP 水平均更高,血清TRACP-5b水平均更低,提示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應用微創(chuàng)直接前側入路能夠有效改善骨愈合狀態(tài)。
綜上,相比于傳統(tǒng)后外側入路行髖關節(jié)置換術,老年股骨頸骨折患者應用微創(chuàng)直接前側入路雖手術時間較長,但創(chuàng)傷較小,能夠促進術后恢復,降低患者術后疼痛程度,使患者髖關節(jié)功能得到改善,對減輕機體平衡功能障礙有利,促進患者骨愈合狀態(tài)改善,值得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