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起明,魏慶奎,董 超,王桂影,張佳偉
(中國檢驗認證集團河北有限公司,河北 石家莊 050000)
焦炭是高爐的主要燃料,在冶煉過程中不但作為還原劑和發(fā)熱劑,還作為碳源起著滲碳的作用以及構成料柱骨架。焦炭的還原性依賴于它的反應性,焦炭反應后強度與其料柱骨架有著直接關系,焦炭反應性和反應后強度的實驗結果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占據(jù)重要參考指標,同時在高反應性焦炭的研制過程中,反應性和反應后強實驗結果對研究具有指導性意義。由于制樣方法不同,制備的樣品形狀有差異,樣品表面結構不同,比表面積不同,從而使得機械制樣球狀樣品的反應性數(shù)值高于人工制樣的塊狀樣品,球狀樣品反應后強度略低于塊狀樣品;試樣樣品顆粒大小在一定范圍內(nèi)對焦炭反應性和反應后強度也有影響。焦炭反應性實驗在實驗室檢測中占有重要位置,在國際標準和國家標準中,對焦炭的實驗過程均有詳細且精確的要求,并根據(jù)標準要求研制成相關設備。樣品檢驗步驟被嚴格規(guī)定,按照指導書操作可消除多種因素對結果的影響。對于實驗所用焦炭的制備,雖然有標準可查,制備過程及制備后樣品選擇仍有很大操作空間。對實驗所用試樣的研究中,進一步探討了焦炭制備樣品對結果的影響,尤其是實驗再現(xiàn)性的影響。
在工業(yè)生成中,焦炭與二氧化碳、氧氣、水蒸氣同時發(fā)生反應,為生產(chǎn)提供必要的熱源。因為與氧氣和水蒸氣的反應類似于二氧化碳的反應,在實驗室檢測中,規(guī)定以二氧化碳的反應程度作為檢驗標準。
將剔除爐頭焦和泡焦的>25 mm 的焦炭破碎后的塊狀樣裝入焦炭制粒篩分儀,制備成23~25 mm的焦炭破碎后的塊狀樣裝入焦炭制粒篩分儀,制備成23~25 mm 的球形焦炭;人工制樣;焦炭經(jīng)破碎篩分,去掉爐頭焦和泡焦,選出適量的23~25 mm 樣品,人工使用工具將明顯不規(guī)則樣品修正成顆粒狀,經(jīng)篩分去除焦粉。所制樣品不是規(guī)則球狀,稱為塊狀樣。
根據(jù)國標GB/T4000-2017 中規(guī)定的檢測步驟,制備完成的煤樣,在1 000 ℃時與二氧化碳反應2 h,其反應程度:煤樣減少質量與原質量相比作為反應性的實驗結果。反應后試樣經(jīng)20 r/min 的轉鼓轉動600 r,剩余試樣中>10 mm 粒級的質量與反應后剩余質量相比作為反應后強度的實驗結果。為防止在升溫或降溫過程中,焦炭試樣與空氣中物質反應,在升溫和降溫過程中均通入氮氣,保障樣品實樣前后的穩(wěn)定性。
首先利用焦炭制球篩分機利用沖擊破碎原理,將焦炭制成接近球形顆粒,再利用焦粒倒角機滾剪原理,進行磨切,得到尺寸合格的球形焦粒。焦粒尺寸要求為23~25 mm,水分含量≤5%。
實驗前,通過轉鼓旋轉出去焦粒中的浮塵。選取質量在200±2g 范圍內(nèi)的焦粒,記錄數(shù)量和質量,平行樣品之間個數(shù)相差≤1。將稱量完成的樣品,放入反應器中,搖晃均勻。
從室溫開始加熱,溫度到達400 ℃時通入氮氣,氣體流量0.8 L/min,以防焦粒與空氣發(fā)生反應,發(fā)生燒損。溫度達到1 100 ℃時,穩(wěn)定10 min后通入二氧化碳,流量5 L/min,記錄時間,確保在5~10 min 內(nèi)恢復到1 100±3 ℃。反應2 h,停止加熱,切斷二氧化碳,改通氮氣,流量為2 L/min,溫度到100 ℃時停止通氣。
將反應后的試樣收集進行稱重,記錄,計算反應性結果。將試樣放入轉鼓中,通過600 r 的轉動后,過10 mm 篩,取篩上試樣,進行收集,稱重計算反應后強度。
式中:m 為反應前焦炭質量,g;m1為反應后剩余焦炭質量,g;m2為轉鼓后>10 mm 粒級焦炭質量,g。
(1)樣品的制備:制成樣品要求23~25 mm的近橢圓形試樣,樣品大小、形狀、完整程度對結果存在影響,樣品直徑較大、形狀不規(guī)則、試樣存在破損時,反應性會偏高,反應后強偏低。
(2)反應溫度:升溫速度要求8~16 ℃/min,在1 100 ℃時,停留2 h,以充分與二氧化碳發(fā)生反應。焦炭在高爐中與二氧化碳發(fā)生氣話熔損反應一般在850~1 100 ℃,為保障實驗結果的代表性,必須保證1 100 ℃時通入二氧化碳,溫度低于規(guī)定值時,結果可能出現(xiàn)偏差,失去意義。
(3)氣體品質:二氧化碳純度≥99.5%,氧氣<0.01%,通入之前需干燥。氮氣純度≥99.99%,通入之前需干燥。當氣體純度不能滿足要求或者流量不足混入氧氣時,結果會出想較大誤差,反應性偏高,反應后強度偏低,失去意義。
升溫時間短時,升溫速度快,試樣中氧氣沒有趕凈,使反應性結果偏大,而反應后機械強度則減小。相反,升溫時間延長,升溫速度慢,這時保護氣體對焦炭保護得好,焦炭的反應和反應后機械強度接近正常值。
當反應溫度高時,焦炭被燒壞,焦炭反應后機械強度明顯下降,此時反應性測試結果增大。反之,當反應溫度低時,焦炭不能充分反應,焦炭反應性結果偏低,反應后機械強度變大。
當保護氣流量低時,由于焦炭試樣得不到充分的保護,焦炭與氧氣發(fā)生反應,部分被燒損,導致反應后機械強度測試結果比實際值低,而反應性數(shù)值比實際值高。
當二氧化碳氣體流量低時,焦炭沒有得到充分反應,反應后機械強度結果偏高,反應性結果偏低;當二氧化碳氣體流量偏高時,測得的反應性結果略微偏高,而反應后機械強度結果略微偏低。
在反應的過程中,由于焦炭的水分波動之后,就會引入到一定的爐干焦量的改變,因此需要在進行分析的過程中,對其內(nèi)在的真實負荷進行針對性的波動性分析。在水分穩(wěn)定的情況下,通常都會比水分值自身重要。其次,在含水分較高的情況下,使得需要在進行焦塊的處理過程中,并不容易進行篩除處理,因此就會進入到高爐當中,這樣對于焦炭的自身質量會造成不良的影響。
由以上公式(1)和公式(2)可知,反應性和反應后強度均與反應后剩余焦炭質量m1相關,對2022 年10 月至2023 年7 月時間段內(nèi)40 組試樣進行分析。
反應性和反應后強度關系如圖1 所示。
圖1 反應性和反應后強度關系Fig.1 Correlation between reactivity and post-reaction strength
由圖1 可得,反應性和反應后強度兩者存在線性關系,并且有負相關關系。因素對結果的影響方向是相反,在考慮焦炭反應性和反應后強度時,即需要分別對二者檢測,又需要共同考慮。
在實驗中,經(jīng)制樣所得焦炭試樣,其稱重質量在200±2 g 范圍內(nèi),個數(shù)分布于22 到30 直間。隨著個數(shù)增加,平均粒級逐漸減小。對不同實驗個數(shù)進行實驗,試樣個數(shù)結果對比圖如圖2 所示。
圖2 試樣個數(shù)結果對比圖Fig.2 Comparison chart of the number of specimen results
由圖2 可得,在標準要求的粒級范圍內(nèi),結果雖然存在變化,隨之直徑的減小,反應性存在上升的趨勢,反應后強度存在下降趨勢,但結果仍在范圍之內(nèi)。不同時期的實驗結果屬于再現(xiàn)性實驗驗證,由此可知,只要焦炭制備的直徑在標準要求范圍內(nèi),實驗結果在標準規(guī)定的再現(xiàn)性范圍內(nèi),均可取。
在煤樣制備過程中,存在非橢圓和殘缺的特殊試樣,針對特殊試樣是否對煤樣進行挑選,挑選為試驗一組,不挑選為試驗二組,將不挑選的試樣,同時做2 組數(shù)據(jù),標為一次和二次。根據(jù)數(shù)據(jù)對不同條件的樣品結果進行分析。
試樣是否挑選結果對比見表1。
表1 試樣是否挑選結果對比Table 1 Comparison of whether the sample selection results are selected
由表1 中數(shù)據(jù)及圖1 所顯示結果對比,經(jīng)過挑選的試樣結果穩(wěn)定,反應性與反應后強度存在負相關關系。未經(jīng)過挑選的試樣,結果隨意分布,不存在相關性。
對實驗進一步探討,將已制備好的試樣進行挑選,實驗將不存在代表性,根據(jù)該結果出具的報告不具備可信性,如果不進行挑選,在存在較多不合格試樣時,實驗結果會出現(xiàn)偏差,當實驗需要再次檢測時,實驗結果會超出標準要求的再現(xiàn)性。
焦炭反應性和反應后強度作為焦炭在工業(yè)生產(chǎn)中的重要指標,經(jīng)實驗室檢驗得出準確的結果十分重要。在以上數(shù)據(jù)的基礎上可得出,實驗室對焦炭反應性和反應后強度檢測時,大部分曾經(jīng)的影響因素,都處于實際可控的試樣條件內(nèi),但是焦炭制備,對試驗結果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并存有改進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