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勛,吳斌,高鵬吉
(臨沂市人民醫(yī)院創(chuàng)傷外科,山東臨沂 276002)
全膝關節(jié)置換術(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為重度膝關節(jié)骨性關節(jié)炎(knee osteoarthritis,KOA)等骨科疾病治療的有效手段之一,減痛的同時能改善膝功能[1]。但傳統(tǒng)TKA 圍術期失血量多較大,其中隱性失血量關乎TKA 術后康復效果[2];假體安放不僅影響失血量,而且是手術成功的關鍵,若位置不佳,易引發(fā)松動等并發(fā)癥,不利于關節(jié)功能恢復,且假體使用壽命縮短[3]。傳統(tǒng)TKA 操作與醫(yī)師經驗密切相關,TKA 截骨中可能失誤,加上膝關節(jié)畸形等影響,可能造成截骨偏差較大,增加假體位置不良風險,影響其使用壽命。為提高TKA 置換精確度與患者滿意度,近年來機器人、3D 打印等諸多新技術被用于截骨測量。其中3D 打印技術相比機器人、計算機輔助導航手術對設備要求低,操作更方便,可能成為TKA 個性化、精確化操作手段之一[4,5]。Hafez等[6]第一次通過CT 數(shù)據制成“個性化”截骨導板,且順利進行膝關節(jié)置換,之后較多學者陸續(xù)開展此類研究。Bonnen 等[7]研究表明個體定制3D 打印截骨導板相比傳統(tǒng)TAK 能提高下肢力線準確度,減少術中出血量。有學者稱3D 打印借助CT 等影像學制作個性化截骨導板(patient-specific instruments,PSI),用于術中指導截骨,能更精確地重建力線,縮短手術時間[8]。但也有學者發(fā)現(xiàn)PIS 相比常規(guī)器械并未提高TKA 股骨假體旋轉準確性,對手術時間、失血量也無明顯影響[9]。目前關于PSI-TKA、傳統(tǒng)TKA 治療KOA 的療效存在一定的爭議。本研究回顧性分析傳統(tǒng)TKA 與PSI-TKA 的治療效果,為3D 打印技術進一步應用于骨科治療提供參考。
納入標準:(1)符合KOA 診斷標準[10],保守治療無效,X 線片檢查顯示Kellgren-Lawrance 分級4級(圖1a,1b);(2)首次單側個性化或常規(guī)截骨導板TKA;(3)內翻畸形<20°、外翻畸形<15°或屈曲畸形<20°;(4)機體狀況較好,能耐受手術;(5)知情并簽署手術同意書;(6)資料均完整。
圖1 患者,男,78 歲,雙膝疼痛活動受限5年,逐漸加重并活動受限。1a:術前正位X 線片示關節(jié)增生退變明顯;1b:術前側位X 線片示內側平臺磨損;1c:3D 打印截骨導板;1d:術中操作示脛骨導板截骨安放;1e:術中脛骨導板截骨安放放大圖;1f:術中操作示脛骨近端模型完好匹配;1g:術后正位X 線片示假體位置良好;1h:術后側位X 線片時假體位置良好。
排除標準:(1)感染活動期;(2)腫瘤;(3)既往有骨折手術史;(4)凝血異常、血栓風險、抗凝藥物長時間使用史;(5)精神病、血管性病變;(6)重癥糖尿病及其他內分泌疾病未控制者;(7)繼發(fā)性KOA。
回顧性分析2019年1月—2021年10月本院收治的行TKA 治療患者的臨床資料,共100 例患者符合上述標準,納入本研究。按照術前醫(yī)患溝通結果,其中,47 例采用3D 打印借助CT 等影像學制作個性化截骨導板TKA;另外53 例行常規(guī)TKA 治療。兩組一般資料見表1,兩組年齡、性別、BMI、病程、側別等一般資料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批,所有患者均知情同意。
表1 兩組患者術前一般資料與比較
兩組患者手術均由同一術者及團隊完成,均選擇Columbus 假體(德國貝朗公司)。均髕旁內側入路,無髕骨置換。
個性組:術前行CT 掃描與下肢負重X 線檢查,依據結果經由計算機軟件Mimics Software(比利時Materialise 公司)建模,解剖重建股骨、脛骨全長,對下肢力線重建;截骨導板截骨面需和力線垂直[11]。EOS P110 大型3D 打印機對患者進行個性化導板定制(圖1c)。術中截骨導板對患者股骨、脛骨對應位置之軟骨下骨緊貼,據此開始股骨遠端、股骨4 合1 與脛骨近端截骨(圖1d~1f)。完成后依據內外側伸屈間隙平衡與否等對部分軟組織松解,假體安放。
常規(guī)組:傳統(tǒng)器械輔助TKA 治療。股骨髓內定位,脛骨髓外定位。常規(guī)技術對股骨、脛骨截骨操作[11]。試模安放以觀察伸屈間隙與內外側平衡情況,且松解部分軟組織。完成假體安放。
圍術期兩組均接受同樣的抗凝、止血、鎮(zhèn)痛、抗感染等處理。術后24 h 左右指導患者開始康復訓練。
記錄圍手術期資料。包括手術時間、切口長度、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切口愈合等級、住院時間、治療費用、下地行走時間及早期并發(fā)癥。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2]、美國特種外科醫(yī)院膝關節(jié)評分(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 knee score,HSS)[13]與麥克馬斯特大學骨關節(jié)炎指數(shù)(Western Ontario and McMaster Universities,WOMAC)[14]、膝伸-屈活動度(range of motion,ROM)評價臨床效果。行影像檢查,記錄股脛角(femorotibial angle,FTA),以及冠狀面股骨/脛骨組件(frontal femoral/ tibia component,FFC,FTC)、矢狀面股骨/脛骨組件(lateral femoral/tibial component,LFC,LTC)。計算下肢力線實際值與理想值的偏差角度,理想的影像學結果是假體安裝后各角度變化±3°內。
兩組患者均順利完成手術,術中均無神經、血管損傷等嚴重并發(fā)癥。兩組圍手術期資料見表2,個性組手術時間、治療費用均顯著多于常規(guī)組(P<0.05),但個性組的切口長度、術中失血量、術后引流量、下地行走時間、住院時間均顯著少于常規(guī)組(P<0.05)。兩組切口愈合等級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患者術后均無切口滲血、感染等并發(fā)癥發(fā)生。
表2 兩組患者圍手術期資料與比較
所有患者均獲隨訪12~40 個月,平均(18.0±3.5)個月。兩組隨訪結果見表3,個性組恢復完全負重活動時間明顯早于常規(guī)組(P<0.05)。隨時間推移,兩組患者HSS 評分和膝伸屈ROM 均顯著增加(P<0.05),而VAS 評分和WOMAC 評分均顯著減少(P<0.05);相應時間點,兩組間上述指標的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隨訪過程中,兩組均無關節(jié)脫位、腫痛等不良事件,均無翻修。
表3 兩組患者隨訪結果(±s)與比較
表3 兩組患者隨訪結果(±s)與比較
指標P 值完全負重活動時間(d)VAS 評分(分)術前術后3 個月末次隨訪P 值HSS 評分(分)術前術后3 個月末次隨訪P 值WOMAC 評分(分)術前術后3 個月末次隨訪P 值膝伸-屈ROM(°)術前術后3 個月末次隨訪P 值個性組(n=47)20.6±2.8常規(guī)組(n=53)25.0±3.0<0.001 0.627 0.056 0.165 7.0±2.1 2.3±0.6 1.4±0.3<0.001 7.2±2.0 2.6±0.9 1.5±0.4<0.001 40.7±8.1 89.9±10.7 92.4±6.3<0.001 41.0±7.9 86.4±10.2 90.8±6.2<0.001 0.828 0.096 0.198 0.542 0.071 0.430 64.3±10.3 26.2±8.2 22.7±7.7<0.001 62.9±11.5 29.3±8.6 24.0±9.0<0.001 78.9±6.1 110.0±7.4 115.4±7.2<0.001 80.1±7.4 107.3±8.3 114.2±7.3<0.001 0.400 0.097 0.434
術后個性化組典型病例影像見圖1g,1h。兩組影像評估結果見表4,出院前個性組FTA 角偏差、FFC角偏差值、FTC 角偏差值、LFC 角偏差值、LTC 角偏差值均顯著小于常規(guī)組(P<0.05)。至末次隨訪時,兩組均無假體松動等影像不良改變。
表4 兩組患者影像評估結果(°,±s)與比較
表4 兩組患者影像評估結果(°,±s)與比較
指標FTA 角偏差值FFC 角偏差值FTC 角偏差值LFC 角偏差值LTC 角偏差值個性組(n=47)1.0±0.3 0.4±0.1 0.2±0.0 4.0±0.9 0.5±0.1常規(guī)組(n=53)2.2±0.7 1.3±0.5 1.2±0.3 8.8±1.3 0.9±0.3 P 值<0.001<0.001<0.001<0.001<0.001
PSI 用于TKA 可發(fā)揮數(shù)字骨科優(yōu)點,術前全面規(guī)劃PSI 安放位置、截骨大小、角度等,且模擬操作,與傳統(tǒng)TKA 相比,減少術中測量等相關步驟,理論上能提高手術效率[15,16]。有報道指出,PSITKA 相比傳統(tǒng)TKA 能顯著減少手術時間,縮短住院時間[17]。而本研究個性組手術時間比傳統(tǒng)TKA 明顯長,與上述報道相反。究其原因:PSI 以患者CT 等影像學結果為依據,因此導板安放需顯露對應的軟骨下骨,可能增加操作時間;醫(yī)師對PSI 截骨準確性多次檢驗或對技術有一個學習曲線,可能延長手術時間。TKA 屬于重大手術,創(chuàng)傷一般較大,且TKA 對象多是老年人,血容量不穩(wěn)增加大出血風險。劉云可等[18]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傳統(tǒng)TKA,PSI-TKA 術中出血量顯著少,這可能與PSI-TKA 手術時間相對短有關,但總失血量對比無顯著差異。Leon 等[19]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傳統(tǒng)TKA,PSI-TKA 失血量顯著少。本研究顯示個性組術中失血量比傳統(tǒng)TKA 顯著減少,與劉云可等[18]報道相符,但手術時間上本研究與之相反,可見手術時間并不是術中出血的主要相關因素,可能是不需腔內操作,定位精確,操作更精細,進而術中出血量(本研究無切口滲血發(fā)生)少。同時本研究發(fā)現(xiàn)相比傳統(tǒng)TKA,PSI-TKA 具有切口小、術后早期恢復快、完全負重活動時間早等特點。
鄭斌等[20]通過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人工TKA 能明顯改善KOA 患者膝關節(jié)功能及活動度。本研究顯示兩組術后VAS 評分、HSS 評分、WOMAC 評分及ROM 均明顯改善,提示TKA 能有效改善KOA 患者疼痛、膝關節(jié)功能及活動度。且兩組在改善疼痛、膝關節(jié)功能及活動度上無顯著差異,這可能與TKA 作用有關,不論是PSI-TKA,還是傳統(tǒng)TKA,均能及時有效修復損傷膝關節(jié)。有研究表明,冠狀面力線偏移>3°時,TKA 失敗比例增多,可至32%[21]。Daniilidis 等[22]報道稱,相比傳統(tǒng)TKA,PSI-TKA 能顯著減少術后下肢力線偏移比例。而有學者發(fā)現(xiàn),PSI 在TKA 術后力線恢復上與傳統(tǒng)器械對比無明顯差異[23]。國內一項系統(tǒng)分析顯示,PSI-TKA 相比傳統(tǒng)TAK 能獲得更準確的下肢力線及假體位置[24]。本研究顯示出院前個性組患者HPA 角偏差值等影像指標均明顯小于常規(guī)組,提示PSI-TKA 相比傳統(tǒng)TKA 可能進一步改善KOA 患者下肢冠狀位力線,與相關報道相符[22,25]。PSI-TKA 存在的問題:(1)術前CR掃描可能造成放射暴露,雖能獲取合格的骨骼模型,但對軟組組的評估不佳,這更多的依靠醫(yī)師經驗;(2)數(shù)據采集至截骨導板制作完成,需較多專業(yè)設備、專職人員負責,花費較多,時間相對較長;(3)導板存在一定的彈性,可能致使定位偏差,尚需更多學者更深入的研究完善。
本研究的不足:系回顧性研究,樣本量少,可能造成結果偏倚,尚需通過前瞻性、大樣本、多中心研究對以上的指標進行補充和分析。
綜上所述,PSI-TKA 在恢復膝關節(jié)功能及活動度上與傳統(tǒng)TKA 相當,手術時間相對長,但可顯著減少術中失血量,且下肢冠狀位力線恢復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