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山東年畫自清代晚期向海外傳播,這一方面是由于國外漢學家的系統收集,一方面源自山東知名年畫店的跨區(qū)域經營。此外,作為年俗主要圖像載體的山東年畫(主要出自高密、濰坊)在文化與藝術雙重層面影響了朝鮮半島民俗版畫的生成與發(fā)展。分析流傳海外的山東年畫的內容、圖示、傳播路徑與存在樣態(tài),有助于提取山東傳統年畫的核心基因,更好地闡釋民間藝術的精髓。與此同時,隨著近年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熱潮在全球的興起,探索海外對山東年畫的持續(xù)收藏、展示與研究的因由及效果,有助于提升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對外傳播力,使以山東多地年畫為代表的國家級“非遺”在充滿活力的傳承中不斷發(fā)揚光大。
關鍵詞:文化基因;山東年畫;海外;收藏;影響力
中圖分類號:J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236(2024)03-0060-07
中國年畫在農耕文明下誕生與成長,包含著大量歷史、信仰、戲曲、民俗的內容,又常用象征符號、諧音紋樣來表現,被譽為古代的百科全書。承載中國民眾精神世界的一幅幅畫卷,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國人使用年畫的過程中完成對節(jié)日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正如著名漢學家、俄羅斯科學院院士阿列克謝耶夫(Alexeev,下文簡稱“阿里克”)所言:“中國年畫將一個多姿多彩、活生生的中國展示在世人面前,把中國精神文化、歷史、文學、傳說所孕育出來的一切精華用大眾都能理解的形態(tài)表現出來,豐富了人民的生活,將其平日清苦寒微的日子同幾千年的生活聯系在一起。”[1](P21)
一、山東年畫在海外的收藏與研究
回顧海外對中國年畫的收藏歷程可以知道,國外將年畫視為研究中國近代民間文化的重要圖像資料。然而,細數中國年畫的搜集與收藏的歷史,實際上年畫的收集之始,亦即年畫外流的開端。“德國、法國和日本國的博物館或收藏家,都收有我國清代民間年畫多種。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開始注意到這一問題,命令將清代年畫列為文物,不準出口?!保?](P5)
早期山東年畫在國內的收藏集中在國家圖書館、中國美術館、山東博物館、上海圖書館、山東工藝美術學院博物館等機構以及王樹村、薄松年、孫長林、徐震時等學者。陸續(xù)出版的《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楊家埠卷》《中國木版年畫集成·平度東昌府卷》《張秋木版年畫》《中國古版年畫珍本·山東卷》以及《中國民間孤本年畫》等畫集較為全面地呈現了國內收藏山東年畫的面貌。然而,海外對山東年畫的收藏情況目前尚未明確掌握。已出版的《蘇聯藏中國民間年畫珍品集》《中國木版年畫集成·俄羅斯藏品卷》《中國木版年畫集成·日本藏品卷》顯示出俄日兩國收藏的山東年畫代表作,但未體現其全貌。
自20世紀60年代起,俄羅斯?jié)h學家李福清(Boris Riftin)開始到世界各地調查中國年畫的收藏情況,然而,這項研究至今未形成顯著的視覺成果。筆者在對海外博物館的藏品及相關文獻資料進行梳理后,大致勾勒出山東年畫在國外的收藏面貌。首先,鄰國俄羅斯和日本是收藏山東年畫最多的國家。其次,歐洲的英國、德國、法國、奧地利、波蘭以及美國都藏有一定數量的山東年畫。最后,除俄日之外其他國家收藏的山東年畫僅能從有限的文字記述中得知,來自山東泰安、兗州、曲阜、濟寧等地,但是畫名、畫面內容等信息與圖像很難進一步找到。
目前看,海外藏品呈現出學界所熟知的山東知名年畫產地之外,現已幾乎不存在的年畫產地情況。比如,關于曲阜年畫在百年之前的樣態(tài),從阿理克于1907年到達曲阜的日記中可以獲悉,他寫道:“緊靠孔廟的另一側,坐落著一處最大的年畫店??傊液芨吲d能在曲阜找到種類如此繁多的年畫,這是我沒有想到的事情。我買了許多。”[3](P96)這里的“沒想到”也許與曲阜并不符合這位熱愛中國年畫的漢學家對著名年畫產地的固有認識相關。即在抵達曲阜之前,阿理克本人很可能并不知曉那里出售豐富多樣的年畫。顯然,這批收藏及相關記錄可以為我們今天的研究提供可貴資料。阿里克的學生著名漢學家李福清亦持相同觀點,曾言:“阿理克關于曲阜年畫的記述非常有價值,因為沒有任何一種年畫論著提到過曲阜刊印年畫的事情?!保?](P25)盡管這一表述帶有局限性,但是“當中國人尚未意識到木版年畫及紙馬等一年一換的粗糙藝術品的潛在價值時,外國人就開始有目的、大量地收集中華民族這一珍貴文化遺產了?!保?](P24)進一步說,首先把年畫珍當作獨特的文化和藝術并進行收藏研究的是海外學者,他們從異文化視角更容易看到年畫具有強烈的中國特征。
已公開的資料表明,除中國本土外,海外收藏中國傳統年畫最多的國家當屬俄羅斯,大約有總數超過5000幅的年畫藏品。艾爾米塔什博物館和珍寶館是俄羅斯收藏山東年畫最主要的機構,藏品總量至少超過200幅。雖然與國內的收藏體量相差懸殊,但是在藝術價值上卻值得稱道。在已發(fā)表的28幅俄藏及15幅日藏山東年畫中(見附表1),雖有數幅與國內收藏的畫名相同,但畫面圖像卻明顯不同,以《皇后罵殿》俄藏版(圖1)與國內版(圖2)為例,前者的設色與畫面的豐富完整性顯然優(yōu)于后者,為研究清代山東年畫提供了更早的圖像參照。
二、山東年畫在海外傳播的內容與特征
作為中國年畫的知名出產地與集散地,以楊家埠、高密、平度、東昌府、張秋為代表的山東國家級“非遺”年畫項目活態(tài)存續(xù)至今已超過數百年歷史。除了人們所熟知的年畫大產地之外,曲阜、兗州、鄄城、冠縣、泰安等小產地均出產年畫。直到清末民國時期,大大小小的年畫作坊遍布整個山東省。山東年畫不僅享譽國內,而且較早地傳播至海外。
歷史地看,海外在收集山東年畫的起初階段并未對題材做特殊限定。然而,隨著各類研究成果的陸續(xù)發(fā)表,諸多專題探討依然透露出域外學界對特定類別的山東年畫的偏好。以《俄羅斯學者關于中國民間年畫研究成果目錄》為例,共記錄83項學術成果,形式包括論文與著作,時間跨度自1911年至2008年。以戲曲年畫為主題的專門研究有25項,占全部成果近三分之一。其他專題研究如各類神像、吉祥圖案、月份牌等各零星數篇,數量遠不及戲曲年畫研究的多。究其原因,俄藏山東年畫的種類與數量或許可以從側面說明(見附表1),這些藏品的核心題材是“戲文故事”。
總體看,俄羅斯學界對于戲文年畫的收藏與研究熱度明顯高于其他種類,這種趨勢并非孤例?!吨袊景婺戤嫾伞と毡静仄肪怼纷鳛閲鴥裙_出版的日藏中國年畫珍品圖集,共收錄362種各地年畫遺存。其中,共收藏15幅山東年畫作品,且?guī)缀跞珵閼虺鲱}材。這些收藏于日本的山東年畫,有些在國內僅存墨線稿(圖3),而日藏則為完整設色作品(圖4),顯示出楊家埠早期經彩繪工序制作的年畫的精美程度。畫面落款的明確紀年以及反映時代特征的畫面內容(圖5),對于研究山東年畫的創(chuàng)制年代與早期藝術風格提供了確切的圖像材料。
在全國眾多年畫出產地中,山東濰坊與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等地均以戲曲故事題材聞名。戲曲年畫所蘊含的戲劇文化與年畫圖像較容易形成合力,從文本到圖像的同時再從圖像回歸文本,建構出雙軌交互傳播的認知張力。這種形式不僅對國內傳播戲劇文化有效,對于跨境傳播至海外的效力很可能更高。如果說認知漢字需要大量專業(yè)的知識儲備,對海外的普羅大眾而言較為不易,那么通過觀看圖像這種表達形式獲得有效信息的途徑則相對容易掌握。廣泛流傳魯西南的書本子年畫也能說明這種傳播路徑。其畫面內容幾乎不體現世俗生活,戲出內容卻極為豐富。日本早在1997年出版的《新春のいのり:中國山東省木版年畫展》一書中就曾刊印產自菏澤鄄城縣和范縣的書本子年畫。相比掌握漢字的讀音,理解圖像的寓意對年畫的跨境傳承更為重要。當然,精通漢語的海外學者通過閱讀中國古典文獻,找到相應的戲曲年畫圖像,并從中萌生學術興趣,進而產生有一定深度且影響海外的學術成果,這種成體系的研究帶動了海外對中國戲文故事年畫的關注,并曾廣泛流行于俄羅斯學界。
通過分析以俄日兩國為代表的海外文博機構收藏山東年畫的品類,以及以俄羅斯學界為代表的海外研究成果,可以歸納出一個顯著現象,那便是戲文故事題材的年畫吸引著一代又一代國外學者的研究興趣。這一方面是由于此類年畫在視覺圖像之外有著成熟的文本系統;一方面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與藝術作為有機的整體存在密不可分。這種強大的文化基因使得俄羅斯?jié)h學家阿理克在百年之前(1907)游歷山東時便發(fā)出感慨:“如果你將中國的歷史與埃及、巴比倫、猶地亞、希臘、羅馬等其他古國的歷史進行比較,你一定會驚奇地發(fā)現,其中只有中國完整地保留了自己的歷史文化,從來沒有中斷過,從來沒有停止發(fā)展。矗立在我們面前的確實是一個文化巨人,盡管在無盡的戰(zhàn)爭和內訌中損失了大量文化財產,但依然保留了自己的文化并將其發(fā)展到一種極其穩(wěn)定的狀態(tài)?!保?](P90)
三、海外對山東年畫及其文化的傳承與認同
考察流傳海外的山東年畫的存續(xù)情況,大體可分為兩種形式:第一種是作為收藏功用的藝術品,通常被很好地保存與管理;第二種是作為年節(jié)習俗的載體,深入參與到國外民眾的日常生活,并在相關民俗活動中張貼與使用。進一步說,海外從單純地收藏山東年畫,到接受并實踐年畫所體現的中華文化(春節(jié)文化、年文化),這種跨境傳播的進程,一定程度上遵循從圖示的表象認知到深層的文化認同規(guī)律。
首先,山東年畫基于各種因素流傳海外始自清晚期。當今世界最為著名的博物館和大學都有不同數量的山東年畫收藏,各國學界也進行了不同程度的相關學術研究。自19世紀末至今,不斷有海外學者將自己國家收藏的山東年畫進行整理出版以及展示研究,并因此受到世界漢學愛好者的關注。這些被國外妥善保存的山東年畫,通常以電子化、檔案化的形式在線展示,為有需要的學者提供視覺材料??梢钥隙ǖ卣f,這種存儲在海外的“靜態(tài)”年畫,對于深化、弘揚我國傳統人文藝術內涵的域外價值不可或缺。
圖6 山東楊家埠同順德畫店楊俊三于1917年到莫斯科銷售年畫的護照其次,山東年畫的主動對外輸出以楊家埠知名年畫店“同順德”在清末民初的跨國經營為代表。在大量山東人闖關東的背景下,該畫店當時將大批木版年畫從煙臺經沈陽發(fā)往海參崴(符拉迪沃斯托克)。畫店傳人楊洛書(1927—2023)至今珍藏著一張民國六年(1917)父親到莫斯科(毛四各瓦)銷售年畫的護照(圖6),證明了楊家埠年畫遠銷俄羅斯的歷史。不過,這種跨境傳播的對象很大程度上應是在異國他鄉(xiāng)謀生的中國人,并不能說明使用年畫的風俗也流行于俄國本土居民。
最后,與山東年畫相關聯的年俗習慣傳播海外,并在異國他鄉(xiāng)持續(xù)產生影響的現象主要出現在東亞國家。在一段時期內,鄰國不僅依靠從中國進口年畫,而且在本土形成了相似畫面內容的仿制品。典型的例子是19世紀山東高密的年畫流傳到朝鮮半島,促使“李朝民畫”的形制與內容以高密年畫為藍本進行創(chuàng)制的風潮。日本學者三山陵曾以“或為從山東省傳入的文字圖”為題探討在朝鮮半島廣為流傳的《八文字圖》(圖7)很可能源于山東高密的《二十四孝》系列年畫(圖
8),并最終推斷:“高密制作的年畫被運送到朝鮮半島銷售的可能性也是極大的?!保?](P74)直到今天,流行于韓國多地的“虎圖”木版畫與山東楊家埠、河北武強等北方年畫產地常見的“鎮(zhèn)宅神虎”在文化內涵與藝術范式上有著明顯的根源一致性。韓國學者趙子庸曾言:“能夠代表韓國藝術的虎畫,絕非屬于中國藝術支流的正統繪畫,而是以民俗的表現為主軸的民畫系統?!保?](P132)那些以中國年畫為底本的李朝民畫,其畫面中除了漢字幾乎看不到韓文,這一現象也可說明朝鮮半島民畫的受眾階層應能理解漢字與中國文化,由此可以推斷,文字與圖像疊加的藝術形式是中國年畫的主要文化基因,也是跨國認同的有效途徑之一。
如果說山東年畫的海外傳播在早期階段僅作為民間美術的重要形式對國外的收藏、展示與研究產生影響,較少攜帶“年文化”這一核心基因,那么到了今天,隨著全球一體化進程的不斷加快,“春節(jié)作為中國文化的鮮明符號,正以它獨特的魅力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F在它不但是全球華人的節(jié)日,也正在變成世界性的節(jié)日。”[9]與年畫相似的各種視覺載體,比如福字、中國結、紅色等,已然成為中國春節(jié)文化跨境傳播的新時代符號。盡管外在的表象形式有所更新,但是內在的迎福納祥、趨吉避害、合家團圓等傳統“年”心理,在新式的春節(jié)文化行為中,跨越民族與國度,依然充滿活力地傳承發(fā)展著。
結語
以木刻雕版水印的方式刊布圖像文字并用于民俗活動的傳統由來已久。時至今日,這種具有強烈現實性的民間藝術形式不僅在國內保有活力,而且通過多種交流傳播方式在國外學界與民眾生活中產生影響。以山東多地年畫為代表的中國傳統年畫出產地的各類作品在海外的收藏與傳播歷程,顯露出國外對中國傳統民間美術的熱衷早于中國本土。通過分析山東年畫跨境傳播的主要內容,可以明確標識出戲文故事年畫在海外持續(xù)產生的學術影響。在文化基因視域下,解讀以山東年畫為代表的中國民間藝術自發(fā)地與多地區(qū)、多文明之間的有機聯系與互動,促使我們從不同角度解讀傳統民間藝術的交流史。雖然海外對中國傳統年畫的收藏并未隨著我國“非遺”保護體系的建立與完善而再次形成熱潮,但是,以各種新式春節(jié)符號為依托的年文化依然能夠跨境加強人們的認同感。在新時代背景下,各地的年輕一代正通過中國傳統節(jié)日(春節(jié))感受中國民間美術的深層次魅力,并逐步形成關于中國春節(jié)文化的記憶與認知。
參考文獻:
[1][3][6][俄]阿列克謝耶夫.1907年中國紀行[M].閻國棟譯.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16.
[2]王樹村.中國民間年畫百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88.
[4]馮驥才,閆國棟.李福清中國民間年畫論集[M].北京:中國戲劇出版社,2012.
[5]王樹村.中國年畫史[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
[7][日]三山陵,韓雯.朝鮮庶民欣賞的中國年畫[J].年畫研究,2016,(秋).
[8]轉引自莊伯和.民間美術巡禮:藝術見聞錄之二[M].臺北:臺灣雄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80.
[9]張秀明.華僑華人與“一帶一路”視野下的跨文化交流[J].西北工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2).
(責任編輯:劉德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