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山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北部臨安區(qū)境內,地處浙皖兩省交界處,因東、西峰頂各有一池,宛若雙眸仰望蒼穹,由此得名“天目”,具有典型的中亞熱帶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和森林景觀。1986年天目山成為首批國家級自然保護區(qū),1996年納入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網絡。天目山是中國中亞熱帶林區(qū)高等植物資源最豐富的區(qū)域之一,保存著長江中下游典型的森林生態(tài)系統(tǒng)類型,是生物多樣性和文化多樣性的集中點,生物資源保存較好,同時旅游文化資源和區(qū)位優(yōu)勢特別明顯,是東南沿海的綠色明珠。
天目鐵木(Ostrya rehderiana Chun)是樺木科(Betulaceae)鐵木屬(Ostrya)落葉喬木。該物種是陳煥鏞先生根據秦仁昌先生于1925年10月2日從西天目山采集的標本命名的。天目鐵木僅存5株野生成年植株,皆位于浙江臨安天目山保護區(qū)外圍的天目村,海拔250米的山麓處。
修復生境 助力自由生長
實施就地保護。一是主動爭取保護管理權。天目鐵木原生境位于天目山保護區(qū)外圍。1965年,原天目山林場對公路東側最早發(fā)現(xiàn)的1株天目鐵木古樹及周邊范圍集體土地進行了購買,劃定了保護范圍,周邊砌筑石坎進行保護。1987年,天目山保護區(qū)對公路西側的4株野生成年植株及周邊范圍407平方米土地和青苗進行購買和補償。2013年,再次轉入4株野生大樹生境周邊的1300平方米集體土地。二是生境改良與促進天然更新。天目鐵木種子果皮堅硬、透水性差,種子具休眠性,萌發(fā)的環(huán)境要求高,在原先的環(huán)境下很難實現(xiàn)天然更新。在華東師范大學專家建議下,天目山管理局開展了生境保護與改良,通過清理環(huán)境以改善光照、促進扎根。目前在母樹林下已陸續(xù)產生天然更新苗。三是加強生境管護。5株野生大樹毗鄰民居,為減少人為干擾,在原生境周邊布設了圍欄、警示牌和巡護路,安排管理人員定期巡護。
開展調查監(jiān)測。對5株天目鐵木原生境安裝野外視頻監(jiān)控探頭,實行全天候監(jiān)控。連續(xù)對天目鐵木原生群體、子代群體、不同海拔和不同郁閉度下遷地試驗點進行監(jiān)測和建檔,尤其是加強對母樹天然下種萌發(fā)的幼苗的監(jiān)測,并建立檔案。
攻克難關 擴大種群數量
種群擴繁。一是種子繁殖。天目鐵木的雌雄花花期難遇,種子質量不高。2018年以來,與浙江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合作,通過激素浸種、芽苗培育與移栽、分級換盆等全過程試驗,研制出天目鐵木實生容器苗培育技術體系,提高種子成苗率,近年來累計培育容器苗3000余株。二是無性繁殖。以天目鐵木為砧木,對原生株、部分形質指標好的F1植株進行了嫁接,將原生株基因型進行異地保存。對不同季節(jié)、基質、預處理的接穗開展了大量扦插試驗,已繁育苗木105株。
野外回歸。20世紀90年代初,在天目山保護區(qū)的后山門樹木園開展了野外回歸造林實驗,取得初步成功。近年來,在珍稀植物園等地又野外回歸幼苗100余株。對回歸苗木實施長期監(jiān)測,目前幼苗長勢良好。
遷地保護。為解決天目鐵木的分布區(qū)極其狹小的問題,預防未來偶然事件對其生存構成的巨大威脅,保護區(qū)與浙江省林業(yè)科學研究院合作,以近年來繁育大量種苗為試驗材料,在熱帶、亞熱帶、溫帶3個不同氣候帶的海南屯昌,廣東廣州,云南昆明,湖北武漢、恩施、宜昌,山東煙臺,上海等地新建了遷地試驗點(3氣候帶、6省、8地)。
基礎研究 加強科學保護
天目山管理局與浙江農林大學、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等單位合作,在20世紀80年代即對天目鐵木開展了系列研究,為后續(xù)的人工繁育和保護策略提供了堅實的基礎。此外,與華東師范大學合作開展的遺傳多樣性研究、蒸騰和光合作用日動態(tài)研究,與浙江省林科院合作開展的轉錄組分析與SSR引物開發(fā)研究、不同海拔和郁閉度試驗,與浙江農林大學合作開展的天目鐵木枯梢病研究,以及其他人工控制授粉研究等,從天目鐵木的植物生理學、生殖生物學、苗木繁育、栽培技術、遺傳學及病蟲害防治、植物—微生物相互關系等方面開展了大量的科學研究。
科普宣傳 建設生態(tài)文明
以2025年世界生物圈保護區(qū)大會在杭州召開為契機,線上線下充分宣傳生物多樣性保護成效,讓更多的民眾認識天目鐵木,了解珍稀瀕危植物保護,吸納更多的社會力量為天目鐵木等珍稀瀕危動植物主動開展科普宣傳,為生態(tài)文明建設助力。
打造宣傳陣地。充分建設天目山科技館、《天目山》雜志、“天目山”微信公眾號等科普陣地,宣傳天目鐵木及其他瀕危動植物的保護成效。每年在中央、省、市級主流媒體正面宣傳報道達30條,到天目山保護區(qū)接受科普教育人員達2萬人次,每年開展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相關的自然環(huán)境教育10次以上。與浙江省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總站、天目新聞合作,采用直播形式,邀請網友一起實地探訪瀕危珍稀植物。
周邊社區(qū)宣傳。舉辦各類研討會、培訓會,結合植樹節(jié)、世界野生動植物日、國際生物多樣性日等主題開展珍稀瀕危動植物保護宣傳活動。與杭州植物園合作開展BGCI(世界植物園聯(lián)盟)項目,2019年、2020年、2022年在天目山舉辦天目鐵木利益相關者研討會,邀請科研工作者、當地村民共同參與,共分發(fā)宣傳材料和培訓材料1000余份。開展“珍稀瀕危植物進校園”科普活動,與周邊小學簽訂協(xié)議書,通過小學申請,天目山捐贈植株,專業(yè)人員帶領進行栽種、養(yǎng)護、觀察和記錄,同學們完成自然筆記或研究報告,拉近青少年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距離。
制作專題紀錄片。2020年,拍攝制作天目鐵木保護專題紀錄片《把根留住》,詳細介紹了天目鐵木及其保護的歷史,在全省“十大名山公園走進天目山”活動中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