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白露節(jié)氣,“一場秋雨一場涼”的感覺已很明顯。候鳥們陸續(xù)啟程,離開繁殖地,拖家?guī)Э陲w往溫暖的南方越冬。
對于夏候鳥來說,要順利完成每一年的繁殖過程,都是不容易的事,一切都得抓緊時間,最好每個環(huán)節(jié)都不要出錯:求偶、筑巢、孵卵、育雛……好不容易把孩子拉扯成半大少年,陣陣秋風已經(jīng)催著大家南下,一起飛越千山萬水。
2011年夏天,眾多鳥友都為來寧波生兒育女的白額燕鷗們捏了一把汗,怕它們的孩子到初秋時仍太幼小,沒法及時遷徙。
因為,那一年的梅雨,給它們制造了很大麻煩。
海邊灘涂營愛巢
先說說什么叫燕鷗。常見的鷗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大家俗稱的“海鷗”,它們通常體型較大,嘴粗壯,尾一般為圓形;另一類就是燕鷗。顧名思義,所謂燕鷗,就是長得有點像燕子的鷗,嘴細尖,尾部像燕子一樣呈叉形。
多數(shù)燕鷗的體型比海鷗小,而白額燕鷗,則是中國有分布的19種燕鷗中最小的,身長只有24厘米左右,跟八哥差不多。在春夏繁殖季節(jié),白額燕鷗的頭頂至后頸為黑色,眼部則像俠客佐羅一樣蒙上了黑色眼罩,白色前額相當醒目——這也成了它名字的來源。細看它的喙,整體為黃色,而嘴尖卻是黑色。黃嘴黑尖,這特征很像著名的“神話之鳥”——在寧波象山韭山列島有繁殖的中華鳳頭燕鷗(原名“黑嘴端鳳頭燕鷗”)。因此,我們“鳥人”常戲稱,拍不到非常瀕危的“神話之鳥”,能夠拍拍“小黑嘴端”的白額燕鷗也不錯??!
在寧波,白額燕鷗是夏候鳥,跟燕子一樣,春季飛來,初秋返回南方。它們喜歡在海邊生活,常集群活動,以魚蝦、水生昆蟲等為主食。2011年夏天,在余姚小曹娥鎮(zhèn)的海濱濕地上,鳥友發(fā)現(xiàn)了白額燕鷗的繁殖地——那是一片廣袤的灘涂,除了溝渠、河流以及一些淺水塘,大部分都是旱地,少量的蘆葦?shù)戎参稂c綴其中。
第一次到那里,通過望遠鏡,我首先看到的是成群的白額燕鷗在水塘上空飛翔,一會兒俯沖捕魚,一會兒在淺水處洗澡。我扛著沉重的“大炮”,貓腰慢慢接近拍攝。后來才留意到,自己一不小心踏入了白額燕鷗的繁殖場所,因為只要稍微隔一段路,就能看到它們產(chǎn)下的卵。
白額燕鷗不是勤奮、高明的鳥巢建筑師。通常,它們會利用泥地上的一個淺凹處,然后銜些小碎石鋪在底下草草了事,這樣的巢可謂簡陋至極。它們通常一窩產(chǎn)2—3枚卵,卵為褐色,并分布著不少黑斑,這使得鳥卵具有極好的偽裝色,幾乎與地表融為一體。
小魚是最好的結(jié)婚禮物
2011年6月,梅雨連綿,其中有幾場雨下得很大。我很長時間沒去那里拍鳥。有幾位鳥友去過之后回來說:太慘了!白額燕鷗的整個巢區(qū)都被水淹了,全毀了!鳥蛋都被沖走了,雛鳥的尸體飄在水面上,鳥爸爸鳥媽媽在天空盤旋哀鳴。
終于等到雨季過去,7月伏旱來臨。我再次來到海邊,看到灘涂上的大水都已退去,燕鷗、白鷺在天空飛翔,黑翅長腳鷸在濕地中漫步,好像一切都沒發(fā)生過。更讓我驚喜的是,度過了劫難的白額燕鷗們正忙碌地進行重建家園的工作。
成群的燕鷗在河流上空覓食,它們俯視著水面,像蝴蝶一樣輕盈地扇動翅膀,有時像家燕一樣快速翻飛,轉(zhuǎn)換飛行方向,一旦發(fā)現(xiàn)小魚即高速俯沖入水叼住獵物。
明代的高啟有首詩題為《鷗捕魚》,我感覺描寫的就是燕鷗捕食的場景,中間六句頗為傳神:“白頭來往似漁翁,心思捕魚江水中。眼明見魚深出水,復恐魚驚隱蘆葦。須臾銜得上平沙,鱗鬛半吞猶見尾。江魚食盡身不肥,平生求飽苦多饑?!焙靡痪洹敖~食盡身不肥”!把燕鷗體態(tài)靈動、善于捕魚的形象一下子勾勒出來了。
對雄鳥來說,捕魚能力的高低決定了它是否能盡快找到配偶。我多次看到了雄鳥銜著小魚向意中人“獻媚”的場景。由海峽兩岸的著名鳥類研究學者合著的《中國的海鷗與燕鷗》一書,對白額燕鷗的求婚過程有非常細致的描述:
“雄鳥帶食物獻給意中對象,以示情意,然后會雙雙振翅到空中作求偶飛翔,或在追求對象面前繞圈子跳舞……雌鳥如滿意,會接受小魚禮物,也會與雄鳥繞圈子。在情投意合之際,雌鳥身體略微下蹲,尾羽上揚,讓雄鳥躍上其背……事后雄鳥昂首歡叫幾聲,以示慶賀?!?/p>
一般來說,是雌鳥先把魚吃掉,然后再進“洞房”。不過,我的朋友“黃泥弄”拍到過更有趣的一幕:一直等到交配快結(jié)束的時候,雄鳥才給雌鳥喂魚。作為人類,我真的很難猜測這只雄鳥的心思。
育雛,與時間賽跑
如果沒有雨水淹沒巢區(qū)而導致初次繁殖失敗,那么至少在6月底7月初的時候,白額燕鷗的雛鳥就應該已經(jīng)出生并順利成長。但那一年,在7月20日前后,我才看到有小鳥陸續(xù)孵化出來(事實上這已經(jīng)是那一年的第二批,因為第一批幾乎全軍覆沒)。這已經(jīng)算是早的。有的巢中還是產(chǎn)下沒幾天的卵——那可就有點麻煩了,因為卵的孵化期需要21天左右,這意味著這一批雛鳥破殼而出的時候可能會接近8月10日了,而權(quán)威資料說,白額燕鷗的雛鳥約需2個月才能夠較好地自行飛翔。我們擔心的是,或許它們未及長大,天氣就已經(jīng)轉(zhuǎn)涼,不知它們屆時是否會有足夠強壯的體魄,加入漫長而艱難的南遷之旅?真怕它們會落單啊。
從7月上旬開始,我多次抽空過去,定點觀察、拍攝其中一對白額燕鷗夫婦,它們產(chǎn)了兩個鳥蛋。盛夏的陽光非常炙熱,在這開闊的毫無遮陰的海邊灘涂上,如果沒有成鳥擋著陽光,鳥蛋說不定會被接近曬熟。多數(shù)時間,雌鳥都安安靜靜在巢中孵卵,有時會站起來一會兒,估計是為了讓巢穴通風吧。雄鳥則負責捕魚回來給雌鳥喂食。有時,雌鳥也會飛離鳥巢出去“散心”,此時則由雄鳥代為孵卵。
7月23日清晨7點,我趕到那里時驚喜地發(fā)現(xiàn),有一只小鳥已經(jīng)出來了,看其羽毛的樣子,估計最多剛破殼一兩日。雌鳥還在孵另外一枚卵。
跟水雉、野雞等鳥兒一樣,燕鷗的孩子也是早成鳥,也就是說,雛鳥一出生就有絨羽,等出殼兩三個小時,羽毛干透之后,雛鳥就能自由行走。鳥爸爸更加辛苦了,它不僅要給妻子喂魚,更要照顧好似乎永遠也吃不飽的小寶寶。
好奇的雛鳥有時會離開媽媽,到周邊溜達、探索一圈。小家伙的絨毛顏色非常接近沙地,因此,萬一有點風吹草動,它只要就地趴下,一時間還真的很難發(fā)現(xiàn)它。玩一會兒之后,它便回到媽媽身邊。我親眼看到,在媽媽面前,調(diào)皮的小家伙像小狗一樣肚皮朝天翻了一個身,顯然是在撒嬌。接著,它便往媽媽身底下鉆,有時還會淘氣地從媽媽屁股后面露出小腦袋來。也有些時候,雛鳥會獨自走到十幾米外,并且鉆在稀疏的草叢中不肯出來,這時其父母就會趕過去,鼓勵孩子勇敢地走出草叢。
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白額燕鷗家庭的故事,就跟無數(shù)普普通通的人類家庭一樣。已被拋在身后的時光,有艱難,也有歡欣;前方,是未知的漫漫長路,但也未必不是充滿著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