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是紹興的一張“金名片”。步入魯迅故里歷史街區(qū),白墻灰瓦、烏篷悠悠,咸亨酒店的招牌迎風搖擺,《故鄉(xiāng)》《孔乙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些從兒時就閱讀的文字成了索引,魯迅的作品仿佛一頁頁被翻開,筆下鮮活的人物也一個個浮現(xiàn)在腦海。
魯迅故里歷史街區(qū)的大門口,有一幅巨型的石雕“壁畫”,左側(cè)描繪著栩栩如生的街景,右側(cè)是魯迅的半身像,只見他緊鎖眉頭、眼神犀利、凝視前方、神態(tài)動容,盡顯人文風骨。
街區(qū)及周邊聚集著百草園、三味書屋、魯迅祖居、土谷祠、長慶寺、紹興魯迅紀念館等一大批人文景點,承載著中國文學巨匠魯迅無數(shù)的回憶。漫步在青石板鋪就的小巷中,仿佛回到了那個充滿書香與墨香的年代。在這里,可以親身品味魯迅筆下的風物,感受魯迅當年真實的生活情境。
魯迅祖居。前臨東昌坊口,后通咸歡河,西接戴家臺門,與三味書屋隔河相望,周家老臺門魯迅祖居是紹興保存最為完好的清代建筑之一。魯迅祖居前后四進,第一進被稱為“臺門斗”,大門上方懸掛著一塊“翰林”匾,據(jù)說是魯迅祖父在同治年間被欽點為翰林而懸掛。
對于平常人家而言,魯迅祖居可謂挺大。大廳、香火堂、佛堂、客廳、餐廳、臥室……一應俱全。各個房間都擺有典型的清代家具,盡顯古樸。雕花的床、精致的繡屏、風雅的字畫……在細枝末節(jié)中依然能看出書香門第的典雅和江南大戶人家的富足。
百草園。百草園中的童年趣事,在魯迅的心里留下了深刻而又美好的印象,一直到晚年還引起他親切的懷念。走進百草園,金燦燦的油菜花一眼望去比人還高;低矮卻十分茂盛的芥菜綠意盎然。回想起魯迅筆下的百草園,“不必說碧綠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欄,高大的皂莢樹,紫紅的桑葚;也不必說鳴蟬在樹葉里長吟,肥胖的黃蜂伏在菜花上,輕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從草間直竄向云霄里去了。單是周圍的短短的泥墻根一帶,就有無限趣味……”雖然眼前的百草園已難尋舊跡,但文中濃厚的生活情趣依然帶給大家豐富的想象。
我想,此時此刻腳下的路,年少的魯迅一定也是走過的。春天里碧綠的菜畦難不成就是油菜花和芥菜?令人無限遐想。來到百草園,就猶如進入時光隧道,讓人不禁回憶起童年,心重新變得柔軟、澄澈干凈,感受到久違的簡單與快樂。愿歷盡千帆,歸來仍是少年。
三味書屋。提到魯迅,不由回憶起上學時,在課堂中“單曲循環(huán)”著他的經(jīng)典?!稄陌俨輬@到三味書屋》是每一個學生的時代記憶。從百草園出來,我立馬直奔三味書屋。
“從一扇黑油的竹門進去,第三間是書房。中間掛著一塊匾道:三味書屋,匾下面是一幅畫,畫著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樹下?!比缃竦娜稌菀惨琅f保持著原貌。
三味書屋是當?shù)刂乃桔?,書屋正中懸掛著“三味書屋”匾額,是清朝著名書法家梁同書所題?!叭丁笔侵缸x經(jīng)味如稻粱,讀史味如肴饌,讀諸子百家味如醯醢。魯迅12歲至17歲就在這里讀書,他的座位最初在書屋的南墻下,由于經(jīng)常有人進出影響到了他學習,就把座位移到了東北角,桌面右上角還刻有“早”字,相信我們很多人小時候也曾學習魯迅在書桌上刻寫一些話來激勵自己。
紹興魯迅紀念館。如果說每個城市都需要有自己的文化主引擎,那么魯迅精神就是紹興最深的文化底色。想要了解一代文學巨匠的人生沉浮,參觀魯迅紀念館無疑是不可缺席的。
紹興魯迅紀念館由序廳、南北主展廳、輔助展廳、名人文庫等幾個部分組成。走進序廳,一尊雕像映入眼簾,儀態(tài)從容、和藹可親,展現(xiàn)了魯迅日常生活中的真實面貌。如此神態(tài)的魯迅在記憶中似乎還是第一次見,讓人驚嘆不已。南北主展廳既相互獨立又緊密相連。南展廳二層的中庭式回廊展場設計別具匠心,這里展示了魯迅的生平事跡,從童年時期到文學創(chuàng)作,從思想演變到社會活動,每一處都散發(fā)著歷史的厚重與文化的深沉。北展廳則是休閑區(qū),設有休閑茶座、三味書店及休息觀景平臺。輔助展廳單獨設在主展廳西側(cè),與主展廳隔水相望。
風云變幻,誰主沉???不朽的身影屹立在川流不息的歷史長河中。“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薦軒轅”“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的魯迅精神,今時今日仍影響著一代又一代人。
“泛舟清流上,悠然見越州。”一條安靜的小河在魯迅故里歷史街區(qū)流淌而過,烏篷船在小河中慢悠悠地前行?;ㄉ弦惶鞎r間,逛一逛魯迅的故鄉(xiāng),感受江南水鄉(xiāng)的風貌,還是很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