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路上,我們需要不斷學習和進步。每個家長都有自己的教育方法,分享一下我的育兒故事。
孩子今年上一年級,這個年齡段是最頑皮的時候,是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期,也是培養(yǎng)各種好習慣的最佳時期。剛開學時,每天送孩子上學就是一個小難題,孩子起床氣重,在教室坐不住,上課時自由走動,獨立吃飯、去廁所等各種不適應。每天做的最多的事情就是看班級群里孩子們的動態(tài)。和老師溝通孩子的脾氣性格、生活習慣和教育方法。
有一天,老師打電話說孩子逃課。我急忙跑到學校,這時已經(jīng)有兩位家長在批評自己的孩子,批評完就讓孩子去教室上課了。我和老師溝通后,了解了事情的原委。我就向老師請了半天假,帶著孩子去了我小學的母校。我們走了一圈后,孩子第一句話就是:“爸爸,你的學校太舊了?!蔽腋嬖V孩子:“當時,我也覺得上學不適應,但現(xiàn)在想想,這段時光就是爸爸最美好的童年。”回來的路上,孩子一直反復說自己的學校好、學校大,以后再也不逃課了,要好好學習。從那以后,孩子真的改變了很多,懂事了很多。
類似的小故事還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下面分享一下我的育兒經(jīng)驗。
父母對孩子最好的教育方法是引導,而不是一味地批評。孩子的心智發(fā)育還不成熟,還不能完全理解父母的意思,過分的批評,會讓孩子自卑。
父母對孩子要有耐心。這個階段的孩子好奇心很強,每天都會問很多“為什么”,我們要及時回答,即使回答不上來,也要和孩子及時查閱相關(guān)資料,不敷衍,不抹殺孩子的探究能力。
父母要深度陪伴、互動,以身作則,并給予孩子真正的鼓勵。都說三等父母用拳頭管孩子,二等父母用嘴巴管孩子,一等父母用行為引領(lǐng)孩子。當今社會是一個手機時代,放學后或者周末在家,很多家長自己看手機,讓孩子自己做作業(yè),還覺得這就是陪伴。我認為,這不是陪伴,而是“監(jiān)工”。孩子的模仿力很強,他會覺得父母看手機,他們在寫作業(yè)不“公平”,會產(chǎn)生逆反心理。孩子寫作業(yè)的時候,家長可以練練字或者看看書,起到榜樣的作用。日常也要多鼓勵孩子,學會接納孩子的不足。有時候一句:“你真棒!我的寶貝長大了!”要比一百句抱怨的話起作用,父母要在平時的一點一滴中給孩子樹立自信心。
總之,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以上幾點也不能涵蓋教育的全部。作為家長,在教育的道路上任重道遠。讓我們大家一起,配合學校及老師,給孩子們營造一個最舒適的教育環(huán)境,讓更多的孩子成為國家棟梁之才,成為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