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發(fā)展至今,早已不再是僅僅滿足人們功能性的需求。許多設計師、藝術家在設計品之上探索著工藝與技法的新運用和美學精神的新表達,藝術與詩意被融入創(chuàng)作的實踐中,便衍生出了“收藏級設計(Collectible Design)”。從上海藝術月越來越多“設計”話題的討論,到國內設計藝廊的大批涌現(xiàn),再到世界級收藏設計藝博會Design Miami亞洲首站落地上海,“收藏級設計”正以燎原之勢在國內掀起新風潮。
設計可以是藝術直白而簡練的入口,捕捉人們生活中的想象力。根據(jù) ArtBasel與 UBS 瑞銀集團2018 年的報告,在藝術收藏界,設計已經成為僅次于珠寶、寶石與腕表之外的第二大最受歡迎的品類。收藏級設計品連接著藝術與生活,既擁有設計品的功能性和實用性,又彰顯著審美的藝術性,它們密切地與日常體驗相聯(lián)系,并以一種藝術之美詩意地設計了生活。
在西方,很早就有收藏設計師家具或者簽名家具的歷史。1932年,紐約現(xiàn)代藝術博物館(MoMA)成立了建筑與設計部并舉辦了展覽 ——“國際主義風格:1922年以來的建筑”,第一次向美國民眾展出了勒· 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瓦爾特· 格羅皮烏斯(Walter Gropius)、密斯· 凡· 德· 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這些大師的建筑和產品設計,同時展出了美國建筑師、藝術家弗蘭克· 勞埃德· 賴特(Frank LlyodWright) 的設計作品。此次展覽促成了MoMA 的首次大規(guī)模設計品收藏,標志著設計品進入博物館的館藏體系,此后歐美不少藝術博物館都建立了設計部以收藏設計產品,進而誕生了諸多有代表性的設計類展館。到了20 世紀80 年代末至90 年代初,歐美還誕生了許多設計藝廊,設計作品成為獨立的收藏門類,漸漸被越來越多的藏家所關注。而在拍賣市場上,蘇富比拍賣行也于2003年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舉行了設計拍賣專場,是世界上最早推出設計品拍賣的機構。
回溯中國古代,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中國的設計師更多的是以“工匠”的身份存在,但不管是漆器還是陶瓷、刺繡還是木雕,在歷史長河中不斷精進的傳統(tǒng)工藝同樣賦能人們的生活,除了滿足日常使用的智慧之外,工藝的“藝”本身就包含了對美學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追求,指向一種更加精致典雅的東方生活美學。
2019年11月, 作為中國首個專注于展示具有收藏價值的限量版設計的平臺,上海國際收藏級設計展 Unique DesignShanghai 在上海油罐藝術中心舉辦,致力于填補中國具有收藏價值設計領域的展覽和交流的空白,打通了建筑、設計與藝術的多元創(chuàng)意領域。2021年,各種“收藏級設計”藝廊不約而同地選擇在上海新成立或開設新空間,引領并解讀“收藏級設計”的藝術生活方式。11月,亞洲首屆收藏級設計盛會 Design Miami/ Podium xShanghai選址上海外灘源壹號,圍繞“物感:設計的藝術”主題展開探討,在這股來自邁阿密的藝術海風上,融入中國本土的設計語言及藏家力量,審視設計作為一種藝術形式的理念……無論是在藝術圈還是設計界,設計作品的收藏價值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知。
無論是家具還是生活用品,會隨著使用的增多與人們漸漸產生情感聯(lián)結,這或許也是那些僅供觀賞的藝術收藏品所不具備的特性?!皩τ谠O計品而言,使用就是最好的收藏方式?!痹S多設計品收藏家都認為,一個真正心愛的設計品并不應該埋沒于倉庫里,它可以也應當出現(xiàn)在生活的各種使用場景中。大到一架鋼琴、一把椅子,小到一盞燈、一套杯具,這些收藏品更像他們日常的陪伴,藝術成為豐富生活的工具,承載著更多思考與記憶。
我們親手選擇的每一件物品,構筑了我們的生活空間并始終與每個人的生活方式形影相隨。永遠選擇那個最能打動你的作品,它或許能夠成為超越生活表象,打造精神感官多重享受的存在。正如 NOMAD 設計藏品展會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Nicolas Bellavance-Lecompte曾說的那樣,“設計藏品代表的是一種個人生活選擇。這種選擇從自身對生活的想象和追求出發(fā),由生活空間里面的每一件家具、每一件擺設、每一個細節(jié)組成,繼而展現(xiàn)出獨一無二的生活態(tài)度,為日常生活創(chuàng)造意義。更重要的是,如果你是一位設計品收藏家,那么,你正在為編寫當代設計史獻力,你支持的設計師有可能成為我們這個時代的英雄人物之一”。
LIGHT OF ONE’S EYES
張琪:收藏生活所愛"Danny
人感知物體的方式可以是多維度的,從表面可以窺見的材質、技藝,到隱含的觀念,或是一段歷史……在收藏家張琪看來,設計收藏與生活緊密相關,需要你真的喜歡上它,與它建立專屬的聯(lián)系。它們也會在日常相處的許多瞬間讓你加深對創(chuàng)作者深層用意的理解,進一步希望與之共存。
瑞士著名建筑師、設計師皮埃爾· 讓納雷 (Pierre Jeanneret)設計的office chair是張琪大學時期收藏的第一件作品。這位現(xiàn)代主義設計大師大半生里都與其表兄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一起共事,有著長達50多年的親密合作,共同完成了諸多引人注目的建筑項目,實現(xiàn)了家居設計與建筑的互相呼應,但常常位居幕后,極為謙遜。而他設計的椅子以標志性的三角形截面椅腿聞名于世,其質樸溫潤的質感正如同設計師本人的個性?!耙巫蝇F(xiàn)在仍在我家里,平時也都會使用?!睆堢鲝淖畛醣?office chair的比例和結構吸引,到后來隨著了解、學習,就愈發(fā)被這些偉大的設計師的故事和精神打動。“大學期間特別著迷建筑,發(fā)現(xiàn)很多現(xiàn)代主義建筑師會在工程項目中設計配套家具,這類家具沒有刻意討好消費者,更多的是從結構、功能等角度考量,與他們的建筑風格理念一脈相承?!庇绕淞顝堢饔洃浬羁痰氖窃O計師們“因地制宜”的方法和態(tài)度?!袄?,皮埃爾· 讓納雷在代表作昌迪加爾城市項目中使用的很多材料都是當?shù)貙こ5蔫帜竞椭褡樱ㄟ^藝術家對于家具比例、結構的理解和心力的投入,能將它們轉化成全新形態(tài)的物品。”張琪在談到自己喜愛的設計師時非常振奮。
如今的人們看到很多現(xiàn)代主義時期的作品,可能并不覺得有多么先鋒或驚艷,張琪說,“ 我們需要補充一個前提背景,當時的主流審美其實依然是非常裝飾性的,無論是對材質、結構的革新,還是對觀念表達的追求,現(xiàn)代主義設計絕對都是‘異類’”。收藏級設計的觀念性、時代精神是他最為看重的,設計需要考慮功能,但這并不代表它與藝術相斥。他舉例了幾位藝術家像斯科特· 伯頓(Scott Burton),康斯坦丁·布朗庫西(Constantin Brancu?i),唐納德·賈德(Donald Judd),弗朗茲·韋斯特(FranzWest),他們都創(chuàng)作了許多所謂介于藝術與設計之間的“跨界”作品,“但它們恰恰讓我們看到了藝術和設計的更多可能”。
作為 Gallery Sohe的聯(lián)合創(chuàng)始人,張琪同樣關注收藏級的當代設計作品,也希望能將當代與歷史、先鋒與傳統(tǒng)融為一體?!拔覀兒献鞯漠敶O計藝術家,創(chuàng)作理念往往不同于當下對于藝術與設計的常規(guī)理解,超越所處時代的前瞻性,這一直都是我們看重和尊敬的創(chuàng)作者品質?!彼峒傲酥茌W倫,一個善于通過拆分、重組、模擬等多重手法呈現(xiàn)龐雜作品面貌的藝術家?!八麜诱谷粘2牧系目赡苄?,自由地從唾手可得的物件中汲取靈感,構建了一個充斥著經典與街頭、史前與未來,甚至不同經濟形態(tài)下的物質生態(tài),讓藝術的創(chuàng)作充滿突破邊界的趣味,平衡著手感與工業(yè)生產的審美張力,打破時間和空間維度產生新的語境感?!?021年,Gallery Sohe將他的作品搬去了ART021上海廿一當代藝術博覽會。其新作動物隨形椅后來還亮相了在成都新揭幕的路易威登之家。
從位于杭州的國內第一家設計畫廊到后來落地上海的新空間,Gallery Sohe囊括了張琪自己特別熱愛、也會真實在家中使用的作品。“我在選擇收藏級設計作品并呈現(xiàn)給更多人的時候,會考慮線索、想法以及彼此之間的關系?!痹谒磥?,好的東西一定是耐看的、真實的,這和美與丑無關?!八援斈忝刻炜匆姟⑹褂玫臅r候,最能知道這個東西的價值?!?/p>
也因此,張琪所有的設計收藏都遍布于他自己家。“它們都是我們平時日常使用的家具。每當有新東西進來的時候,我可能會調整其他家具與它的關系,就像在自己家做一個小小的策展?!比绾稳テ胶膺@些“家庭成員”相互間的關系,或者造成一些沖突感和張力,這也是他的樂趣所在。而選擇在良渚定居,他說除了讓孩子以后有更多的戶外空間,也為自己的收藏品留出了相對充裕的地方。相比以前花在路上的時間,現(xiàn)在更多地會留在家里。
樂于策展的興致被張琪延伸到每個Gallery Sohe的空間。他們提出了全新的畫廊定位及運營理念,打破單一視角下的程式化認知與分類方式,通過組合看似毫無關聯(lián)的事物,創(chuàng)造出超越尋常經驗的審美體驗。用非線性的時間觀統(tǒng)一過去與未來,讓事物突破其時代屬性,借彼此的對照設置更為開放的觀看語境,以混合形態(tài)的整體藝術風格及突出的觀念性,為畫廊奠定基調。換句話說,從勒· 柯布西耶、皮埃爾· 讓納雷這些設計大師,到周軼倫、楊丹鳳、韓冬這些國內年輕的藝術家,他們實現(xiàn)了將不同時空的收藏級設計品在同一空間中和諧而不失張力地共存。
THE COLLECTOR'S HOUSE
韋晴:生活家,收藏“家”"wann Luzy
“老家具最大的魅力,是看到它們就想起其經典、有趣的故事?!绷舴w來、定居北京的韋晴,是個資深設計品收藏家。她希望在兩個孩子成長的空間中,出現(xiàn)的都是有美感和設計感的物件。在韋晴看來,收藏品并不應該束之高閣、限于欣賞,恰恰相反,真實地使用才能讓其功能和情感價值都得到升華,因為“一個家不應該是為藝術品準備的”,畢竟“藝術就是生活的一部分”。
從時裝設計專業(yè)到藝術雜志編輯,再到獨立收藏家和畫廊主理人,韋晴的職業(yè)道路既曲折又順暢。隨著際遇與機會的轉變,順理成章地在同一領域當中不斷變換身份以獲得新的觀察角度和思考方式,韋晴樂在其中。更何況在此過程中,她還收獲了與自己經歷相似、志趣相投的設計師愛人Cola,以及兩個俏皮可愛的寶寶。甄選設計藏品,韋晴相信“眼緣”是最初也最重要的衡量標準。這個看似“玄學”的收藏準則,基于她在藝術和設計圈從業(yè)多年的工作經驗,從法國到中國不斷學習藝術史的專業(yè)背景,以及往來于國際經銷商和畫廊之間的開闊視野。作為一名獨特的收藏家,韋晴并沒有那么注重藏品的升值空間,她收藏的都是與家相關的藝術。
從購物狂到收藏家
韋晴的第一件藏品,是一盞古董水晶吊燈。2000年,她去巴黎學習時裝設計,幾乎每周末都會去當?shù)赜忻奶槭袌鲩e逛。有一天,當韋晴經過市場里的古董店時,發(fā)現(xiàn)里面懸掛的水晶燈色彩斑斕、美輪美奐,十分罕見,全憑著喜愛買了下來。其實,當時的她對古董和收藏完全不了解,但這些老物件的魅力就是讓她難以抵擋。從那開始,她慢慢“入坑”了收藏圈,她的收藏級“購物欲”由此一發(fā)不可收拾。現(xiàn)在再回憶起當初的那盞燈,韋晴笑著說道:“雖然后面我為北京的家買了好多水晶吊燈,可最喜歡的還是我的第一盞?!?/p>
從國外決定回國定居后,她甚至從巴黎帶回了整整一貨柜老物件,包括那盞水晶燈。在北京,韋晴認識了同樣喜愛收藏的另一半。Cola此前是時裝品牌代理商,2010年開始轉行做室內設計師并不斷收藏歐洲現(xiàn)代設計大師的家居作品。兩人在加深感情的同時,也對買藝術品和家具更加“上癮”。到了第一個孩子出生的時候,家里已經擺放不下新買的物品了,夫婦倆只好租了一間老廠房。這個由廠房改建而來的家,一層是兩人的工作室和收藏室,二、三層則是家人的生活起居空間。包括家具選品、色調風格、混搭方式在內,韋晴提前在腦子里具體且明確地規(guī)劃過家的樣子再實施。其中,一層配備畫廊級別的拉膜燈箱吊頂,用來陳列家里面放不下、但兩人又想時刻看到的作品,韋晴會依據(jù)自己的心情隨時調換它們;二層是客廳與餐廚區(qū),中間用來自捷克的鏤空屏風劃分,餐柜是從巴黎圣圖安跳蚤市場收來的古董牙醫(yī)柜;三層主要是臥室空間,路易威登經典 Wardrobe 箱子被韋晴用來掛絲巾、手套等配飾,兩個寶寶的兒童房里設置了一條游戲“盒 子”密道可以直通三層閣樓。
2017年,在朋友的建議下,韋晴與愛人Cola決定“以店養(yǎng)藏”,于是在高碑店遇到合適的店面之后,就創(chuàng)立了中古家居品牌 CONCEPT101。這個1000多平米的店鋪內藏品豐富,除了核心的中古家居業(yè)務,還代理了70多個歐美的新家居品牌??梢哉f,兩人間接促成了歐洲中古設計家居行業(yè)在國內的發(fā)展。隨著收藏和代理的家具不斷增多,101+又在朗園 Station開設了兩層的 Apartment101家居集成店。
收藏,是熱愛也是禮物
直到現(xiàn)在,韋晴與丈夫的家里、工作室里收藏的藝術品和設計品不計其數(shù),她仍然記得自己最開始涉入收藏界,一位前輩曾經給她的建議 ——首先,千金難買你喜歡。韋晴說:“這些放在家里的藝術品跟我的生活息息相關,有時候我還會根據(jù)心情去調整陳列或是進行替換?!逼浯?,對她而言,這些收藏品不僅賞心悅目,而且可以給她帶來不同的心情和感覺,點亮平淡的生活。就拿這一對被夫妻倆取名為“權杖椅”的扶手椅來說,它們由荷蘭著名視覺藝術家 Rob Thalen于1990年設計和制作,是韋晴與丈夫在荷蘭著名藝術品經銷商的倉庫里一眼看中的,左腿由青銅制成,完全與椅子整體風格跳脫開來被做成特殊的權杖造型,把手部分設計師還用自己的手作為手模制作出契合五指的凹槽,底座下方還有青銅簽章,成品全球不超過50把。很巧的是,多年后當他們又一次去拜訪經銷商時,又發(fā)現(xiàn)了同款淺色的椅子。韋晴說:“時間飛逝,這對‘權杖椅’仍是我特別喜歡的藏品,‘權杖’上留下的‘手?!屛矣X得很有溫度,是一種特別的存在。”
2021年,韋晴與另外兩位熱愛藝術的女性好友一起在上海創(chuàng)立了CoBrA GALLERY眼鏡蛇畫廊,專注于當代藝術和現(xiàn)代設計家具?!拔覀兯嚴壤锎淼乃囆g家,以及收藏的家具都必須過我這一關,每一樣都是能夠打動我、讓我也產生收藏欲望的作品?!表f晴說道。
很特別的是,熱愛收藏的夫妻倆還定下了一個承諾——孩子每年過生日都送一件藝術品或者收藏品作為禮物,等兩個孩子各自 18歲時,會各自擁有 18件獨屬于自己的藝術品。她希望自己的孩子們可以沉浸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培養(yǎng)審美品位,也能讓他們學會找到自己真正喜歡的東西。女兒出生時,韋晴購置了一幅藝術家張凱的畫作,畫中有兩個小天使為一只小貓用花環(huán)加冕 ;女兒3歲時,韋晴和愛人拍得了一個瑞士古董八音盒,里面的機械旋轉木馬異常精致 ;女兒8歲時,韋晴將在丹麥設計藝術博物館看到的PH 三角鋼琴作為禮物相贈。它由丹麥國寶級設計師保羅 · 漢寧森(Poul Henningsen)于1931年設計,現(xiàn)在由德國Blüthner鋼琴廠商進行定制再生產。韋晴一鼓作氣拿下了這款鋼琴的中國代理,在藝廊里也擺放了一臺同系列的小號款。收藏,是韋晴生活樂趣所在,也成為她送給孩子們最好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