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延安是中國唐宋以后石窟分布較為密集的地區(qū)。宋代晚期石窟中大量出現(xiàn)自在坐觀音造像。值得關注的是,一些龕窟以自在坐觀音為主尊造像。本文就延安境內(nèi)觀音造像的分布情況、水月觀音流行的原因、造像坐姿、藝術表現(xiàn)等方面進行研究分析。這些證據(jù)說明歷史上存在過的自在坐觀音崇拜現(xiàn)象,也給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石窟造像藝術史的案例。
關鍵詞:宋代;延安石窟;自在座;觀音造像
延安是中國唐宋以后石窟寺分布較為密集的一個地區(qū)。宋代以后的石窟中大量出現(xiàn)自在坐觀音造像。值得關注的是,一些窟龕以自在坐觀音為主尊造像,這是隋唐以前不曾出現(xiàn)的一種現(xiàn)象。
(一)趙家溝觀音洞石窟
趙家溝觀音洞石窟刻于宋元祐五年(1090年),方形窟,窟內(nèi)后壁中央開山石狀舟形大龕,龕內(nèi)雕自在坐觀音造像。此造像胸珮瓔珞,屈右膝坐于山石座上。龕左側刻楊柳凈瓶。龕下有供養(yǎng)人物。兩側和左右兩壁雕有十六羅漢。
(二)月坪石窟
月坪石窟鑿于宋紹圣二年(1095年),單窟,中央佛壇窟,頂有圓形藻井。后壁中央開圓拱形大龕,內(nèi)雕自在坐觀音像,觀音頭部佚,胸佩瓔珞,長發(fā)披肩,左腿盤曲,右腿屈起,游戲坐于山石座上。左右上方各雕一身飛天。壁面左側雕一佛二弟子,右側雕一佛二菩薩,二菩薩手托圓形物。左壁中后部雕7尊羅漢,前部龕內(nèi)雕菩薩造像,結跏趺坐于須彌仰蓮座上。右壁中后部分雕8尊羅漢,前部開圓拱形龕,內(nèi)雕文殊菩薩。手持經(jīng)書,結跏趺坐于座獅所馱的仰蓮座上。周圍有馭獅侍者、善財童子、佛陀波利、文殊化身老人等造像。
(三)賀家溝佛爺洞石窟
賀家溝佛爺洞石窟為單窟,平面呈豎長方形,為后壁佛壇窟。佛壇造像無存。后壁中央開圓拱龕,內(nèi)雕山石座自在坐觀音。左側雕刻楊柳凈瓶。龕上方兩側各雕有一身飛天。左右兩側大龕各雕一尊菩薩造像,結跏趺坐于仰蓮座上。佛壇前壁浮雕地獄變內(nèi)容造像。左右兩壁后部和上部雕16羅漢與菩薩,下部浮雕地獄變等內(nèi)容。
(四)梨樹窯子觀音殿石窟
梨樹窯子觀音殿石窟為單窟,后壁中央開圓拱形山石龕,內(nèi)雕觀音,頭佚,游戲坐于山石上。龕下右側有僧從造像。兩側及左右兩壁雕刻十六羅漢。
(五)十八羅漢洞石窟
十八羅漢洞石窟鑿于北宋晚期。1號窟平面為方形。后壁中央開山形大龕,內(nèi)雕自在坐觀音像。壁面左側開較小龕,內(nèi)雕自在坐觀音造像。壁面右側上下開兩個圓拱形小龕,各雕結跏趺坐羅漢像一尊。左壁殘存4尊羅漢造像。右壁雕山石與6尊羅漢造像。
(六)驛馬摩崖造像
驛馬摩崖造像為北宋鑿成。主尊為自在坐觀音像,觀音項飾瓔珞,身著羊腸大衣,身體右傾,右腿殘失,左腿下垂踩蓮朵,右側壁上雕凈瓶。
這幾處石窟寺均為北宋晚期,時代從元祐五年至宣和五年,前后間隔30余年。造像形象均為自在坐觀音,多為游戲坐于山石龕之上。如月坪石窟中心最大的造像是觀音,兩側較小的龕雕造一佛二菩薩、一佛二弟子。觀音上方還雕造有兩身飛天。這完全是宋代以前石窟造像中佛的位置和做法。賀家溝佛爺洞石窟后壁正中雕自在坐觀音造像,兩側龕雕造菩薩造像。觀音造像兩側雕有飛天。
(七)延安佛殿形石窟中的自在坐觀音造像
延安幾座大的佛殿形石窟中也大量出現(xiàn)了自在坐觀音造像。子長市鐘山石窟10號窟為立柱式中央佛壇窟,10號窟前壁雕有三鋪自在坐觀音像。其中二鋪下方雕信眾人物,觀音龕側均雕有楊柳凈瓶。右壁上部兩側雕兩鋪自在坐觀音造像。左壁雕三鋪自在坐觀音造像。佛壇八根方柱雕共計九鋪自在坐觀音造像,旁均刻有楊柳凈瓶。鐘山石窟10號窟共雕造了17鋪自在坐觀音像。需要關注的是窟頂題記刻有:“治平四年(1067年)六月二十六日,/州界安定堡百姓張行/者發(fā)心打萬菩薩堂……”題記稱萬佛堂為“萬菩薩堂”。
(八)鐘山石窟11號窟
鐘山石窟11號窟后壁與右壁刻有兩鋪較小的自在坐觀音造像。12號窟右壁上下兩側雕兩鋪自在坐觀音,下龕觀音風化嚴重,僅剩輪廓,右上龕觀音,頭戴高花鬘冠,中有化佛。觀音眉目清秀,雙目微微下視,身體略后仰,游戲坐于山石座上。袒胸飾瓔珞,肩披帛帶,右腿屈膝,左腳踩于蓮朵之上,右臂輕搭于右膝,手握帛帶,姿態(tài)優(yōu)雅端莊。該觀音造型準確,比例勻稱,線條流暢,顯示出極高的造像藝術水平。
(九)延安清涼山石窟群
延安清涼山石窟群自北朝至明代,共開鑿了32座窟和2處摩崖造像。主窟萬佛洞石窟編號為11號窟,為屏柱式佛壇窟,佛壇兩側兩方屏柱直接窟頂。佛壇主造像原為三佛四弟子二菩薩。11號窟前壁南側下端并列開鑿2大龕自在坐觀音。中央壁面上端雕一龕自在坐觀音,觀音頭戴化佛冠,游戲坐于山石座上,右臂搭于屈起的右膝之上。龕左雕有楊柳凈瓶,龕右雕鸚鵡。左下雕善財童子,右下雕立于云頭的亡者侍女,觀音腳下雕游龍。右壁共雕有四龕自在坐觀音造像,均風化嚴重,僅可辨造像輪廓。后壁共有大小水月觀音造像6龕。左側壁面下端并列兩大一小三龕自在坐觀音像。兩大龕觀音身體均右傾,小龕觀音直身,曲左膝,左腳踩于山石座臺面上,右腳下垂踩于蓮朵之上。左壁雕有自在坐觀音三龕,其中前側有開鑿于12號窟的通道,通道門左右兩側各有一龕自在坐觀音造像。清涼山11號窟佛臺左右兩屏柱外壁各有一大龕自在坐觀音像。右屏柱外壁觀音像身體大幅度左傾屈右膝游戲坐,左屏柱外壁觀音為身體右傾屈左膝游戲坐,旁均刻有楊柳凈瓶。清涼山11號窟共雕造自在坐觀音像18鋪。
(十)清涼山12號窟
清涼山12號窟為方形窟。后壁左側上端雕自在坐觀音像一龕,右壁上端兩側雕2鋪自在坐觀音。左壁前側天王像上雕1鋪自在坐觀音像。清涼山21號窟為后壁設壇窟。后壁與右壁雕小千佛,左壁開一通道與南側洞窟相連,左壁前側下端并列兩龕自在坐觀音像,一龕被后修的窟墻遮蓋。前壁門旁開大龕雕自在坐觀音像。
(十一)富縣石泓寺石窟群7號窟
富縣石泓寺石窟群7號窟為立柱式中央佛壇窟。右壁前側中央開一大圓拱形山石龕,內(nèi)雕觀音造像。觀音頭戴花鬘冠,中有化佛,有圓形頭光,面容安詳。袒胸佩戴瓔珞,與腹部串環(huán)束結延伸至雙膝處,屈右膝,踩于臺座上,左腿下垂,踩于蓮朵之上,右腕輕搭于右膝,左手輕按于座上。姿態(tài)舒適自然。龕兩側雕觀音救難故事。救難觀音上部壁面雕兩鋪自在坐觀音像,觀音一左一右游戲坐于山石座上。兩龕中間刻有凈瓶。后壁雕有兩鋪觀音像,其中一鋪觀音頭戴化佛冠,右臂搭于屈起的右膝之上,手捻串珠,左腳踩于蓮朵之上。左壁前側開一大龕,內(nèi)雕施甘露觀音像,觀音結跏趺坐于蓮臺之上,頭戴高花冠,袒胸飾瓔珞,右手持凈瓶向下傾倒,座下刻兩人爭接甘露。佛臺四柱雕自在坐觀音像:右前柱5鋪、左前柱9鋪、右后柱7鋪、左后柱1鋪。其中左前柱自在坐觀音像頭戴化佛冠,身體略向左傾,袒胸,佩戴瓔珞,肩披帛帶。屈右膝,右臂搭于右膝上,手握帛帶。左腳踏于蓮朵之上。左側刻有楊柳凈瓶。下方刻取經(jīng)人物4人及白馬。石泓寺石窟群7號窟共雕造自在坐觀音像28鋪。
(十二)甘泉縣蘭家川畔溝石窟的觀音救八難像
甘泉縣蘭家川畔溝石窟鑿于北宋,方形單窟。后壁主尊為一佛二菩薩。左壁后側雕觀音救八難像。觀音頭戴高冠,臉部與肩部風化無存。袒上身,胸佩瓔珞,身有披帛,下著裙。左手下垂似提凈瓶,右臂屈肘置于右胸前。跣足立于仰覆蓮須彌座上。像通高1.7米。觀音兩側刻救八難故事內(nèi)容。
(十三)富縣鉗二鄉(xiāng)西太奇村出土的圓雕自在坐觀音造像
富縣鉗二鄉(xiāng)西太奇村于2002年出土了一尊圓雕自在坐觀音造像,觀音高發(fā)髻,面相圓潤,胸飾瓔珞,腕戴手鐲,著褒衣博帶式大衣,跣足,右腿屈起,左腳下踩蓮朵,右手捻披帛置于膝蓋處,游戲坐于山石座上,全像妝彩。座下雕有龍首。
(十四)志丹縣石洼莊石窟2號窟出土的千手千眼觀音立像
志丹縣石洼莊石窟2號窟成于明代,為后壁佛壇窟。佛壇泥塑造像毀,后壁設三大龕,中央龕造像無存,左側龕浮雕千手千眼觀音立像。右龕雕自在坐觀音像,頭戴化佛冠,坦上身,下著大裙,胸佩瓔珞,肩披帛帶。左腿盤屈于座臺之上,右膝屈起,左手倚按座臺,右臂斜搭于右膝,手握披帛游戲坐于山石座上。龕右刻一楊柳凈瓶。
縱觀延安自在坐觀音像上列數(shù)量已達到81鋪,還有萬安禪院石窟、城臺石窟、石寺河石窟、閣子頭石窟、黑泉驛石窟與眾多小石窟沒統(tǒng)計在內(nèi),估計總量要超過100鋪。
觀音是佛教四大菩薩之一,是大乘佛教慈悲救世精神的體現(xiàn)。觀世音菩薩最初由鳩摩羅什意譯,玄奘法師將觀世音譯作觀自在菩薩。觀音菩薩在漢傳佛教中有三十三化身。水月觀音像出現(xiàn)在唐代周昉畫的水月觀音自在菩薩。水月觀音是可以信賴的保護神,從唐至宋,民間崇拜日益盛行。延安北宋晚期出現(xiàn)大量水月觀音造像,是觀音崇拜傳播與歷史背景影響的結果。宋康定元年(1040年),北宋與西夏的三川口之戰(zhàn)在延州打響。延安在北宋晚期基本處在戰(zhàn)爭環(huán)境里,人民精神上極度需要擺脫戰(zhàn)爭陰影,軍隊、民眾、婦女紛紛出資修造水月觀音造像,以寄托擺脫戰(zhàn)爭、救苦救難的愿望。
延安自在坐觀音像坐姿有三種形態(tài):一是一腿盤屈,一腿屈膝游戲坐。二是屈起右膝,下垂左腿游戲坐。三是屈起左膝,下垂右腿游戲坐。身姿也分三種:一是直身。二是稍斜傾身。三是大幅度傾斜身姿。延安石泓寺石窟左壁施甘露觀音坐姿為結跏趺坐。坐姿不同,給信眾的觀感會不同。結跏趺坐顯得正式、莊嚴。游戲坐則顯示出自然、隨意和親和力。北宋晚期佛教信仰民俗化,在民間深入人心。具有親和力的水月觀音造像深受民眾,特別是婦女的歡迎。更甚的是,觀音像代替佛像在一部分小型窟中作為主尊造像出現(xiàn)。
自在坐觀音的藝術表現(xiàn)。延安自在坐觀音以宋代造像水平最高,身軀修長,比例勻稱,線條流暢,生動傳神。金代造像頭部與身體相比稍顯大,略有不協(xié)調(diào)之感。元代圓雕像腿部略顯短。明代自在坐觀音像稍顯笨拙。
北宋晚期延安佛教石窟中大量出現(xiàn)自在坐觀音造像的現(xiàn)象,與佛教與漢文化逐漸結合的過程以及歷史發(fā)展史、佛教發(fā)展史息息相關,不是單一因素所決定的。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歷史時期的信仰流行、信眾的需要與石窟開鑿之人的世界觀都密切相關。這些證據(jù)提供了歷史上存在過的自在坐觀音崇拜流行現(xiàn)象,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研究石窟造像藝術史的案例,結合遺跡與文獻可進行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作者簡介
王蕾,女,漢族,陜西延安人,中級文博館員,研究方向為史前文物、石窟寺。
參考文獻
[1]《陜西石窟內(nèi)容總錄》編輯委員會.陜西石窟內(nèi)容總錄(延安卷)[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7.
[2]阮榮春,仲星明,汪小洋.佛教藝術[M].沈陽:遼寧美術出版社,2009.
[3](唐)慧祥,(宋)延一,(宋)張商英.古清涼傳·廣清涼傳·續(xù)清涼傳[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9.
[4]張法.佛教藝術[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5]龍紅,鄧新航.巴蜀石窟唐宋水月觀音造像藝術研究—兼與敦煌、延安水月觀音圖像的比較[J].大足學刊,2020(00):93-127.
[6]房浩楠.陜北地區(qū)水月觀音造像的調(diào)查與認識[J].西部學刊,2021(1):9-12.